龍門石窟:創新建設世界級中華文明標識地

《河南日報》(2025年07月25日第16版)  河南日報社 河南省社會(hui) 科學院聯合課題組2025-07-25

2025年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世界文化遺產(chan) 龍門石窟的重要講話為(wei) 河南文化強省建設指明了根本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近期召開的2025河南省文化旅遊發展大會(hui) ,深學細悟習(xi) 近平文化思想,全麵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河南重要講話精神及省委部署,對加快建設文旅強省、世界文化旅遊勝地作出係統安排。作為(wei) 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物質載體(ti) ,龍門石窟肩負著守護文明根脈、厚植文化自信、驅動文旅強省建設的時代使命,是河南打造世界級中華文明標識地的核心引擎。

  築牢永續根基,構建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新範式

  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傳(chuan) 播好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龍門石窟這一中華文化瑰寶作出的重要要求。保護好是根基,傳(chuan) 承好是升華,傳(chuan) 播好是輻射。作為(wei) 世界石刻藝術的巔峰之作,龍門石窟亟須以科技賦能預防性保護、創新驅動活態傳(chuan) 承、全域構建傳(chuan) 播矩陣,塑造係統性守護世界遺產(chan) 的中國範式,為(wei) 築牢中華文明永續根基提供支撐。

  科技賦能,構築千年瑰寶可持續防護屏障。麵對自然侵蝕與(yu) 人為(wei) 影響的雙重挑戰,保護好龍門石窟必須堅持“人技協同”。一是建強專(zhuan) 業(ye) 團隊。在完善“人防+技防+物防”三防體(ti) 係基礎上,構建專(zhuan) 業(ye) 保護團隊,負責日常監測巡查、環境治理及傳(chuan) 統修複技藝傳(chuan) 承。二是深化技術賦能。聚焦治水控滲,係統應用地質雷達探測水源,結合智能導水引流與(yu) 精準灌漿封堵技術;聚焦結構加固,針對性采用複合錨杆、圈梁加固技術,提升岩體(ti) 穩定性與(yu) 韌性;聚焦數字建檔,依托三維激光掃描、X熒光/高光譜等設備構建數字化檔案庫,完成高保真存檔、虛擬複原殘缺造像及曆史色彩科學複原研究。三是構建預防體(ti) 係。建立岩體(ti) 穩定性實時監測、微環境智能感知及病害精準預測等智能化預防係統,為(wei) 科學決(jue) 策提供依據,實現及時、精準地幹預性修複與(yu) 預防性保護。

  價(jia) 值活化,激發文化遺產(chan) 當代生命力。龍門石窟的價(jia) 值活化,旨在深度挖掘其曆史與(yu) 文化內(nei) 涵,並將其轉化為(wei) 可感知、可參與(yu) 、可創意融合、可生活應用的當代敘事。一是強化研究支撐。依托龍門石窟研究院,匯聚曆史、考古等跨領域專(zhuan) 家,開展多維度研究,為(wei) 精準闡釋石窟價(jia) 值奠定學術基礎。二是創新展陳方式。超越常規展覽,策劃深度解讀展;精心打造夜遊體(ti) 驗,係統運用全息投影、AR等數字技術,創造多維度感官體(ti) 驗場景,顯著提升觀眾(zhong) 參與(yu) 感和認知度。三是推動價(jia) 值轉化。主動提煉石窟美學元素與(yu) 造像精髓,係統性融入現代城市雕塑、公共景觀、文創產(chan) 品、教育內(nei) 容及文藝創作,使千年藝術基因在當代煥發新生。

  立體(ti) 傳(chuan) 播,彰顯中華文明世界影響力。構建“全域聯動、文明互鑒”的立體(ti) 傳(chuan) 播矩陣。一是構建國內(nei) 立體(ti) 傳(chuan) 播格局。融合主流媒體(ti) 深度解讀、新媒體(ti) 廣域傳(chuan) 播與(yu) 文旅體(ti) 驗,依據平台特性製定精準策略,深化文化認同;同時將石窟文化元素融入社區、校園、商圈等公共空間,形成線上線下傳(chuan) 播合力。二是搭建全球文明對話平台。持續深度參與(yu) 世界古都論壇、石窟寺保護國際論壇等文明交流活動。在“雲(yun) 上龍門”基礎上,著力開發多語種數字博物館或國際版,深化國際交流與(yu) 跨文化理解。三是強化文化符號國際敘事。提煉龍門石窟蘊含的人類共同價(jia) 值,輸出感召力強的文化IP與(yu) 中國智慧,塑造世界級中華文明標識。

  厚植精神沃土,創新文化自信培育實踐體(ti) 係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龍門石窟考察時鼓勵小朋友們(men) 多到實地尋溯中華文化,從(cong) 小樹立文化自信。龍門石窟是展現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生動載體(ti) ,需構建融合分齡研學體(ti) 係、全域浸潤網絡與(yu) 創新轉化機製的研學體(ti) 係,引導青少年在觸摸曆史脈動中感悟工匠精神、和合理念、盛世氣象,增強植根血脈的文化認同與(yu) 精神力量。

  從(cong) “尋溯”到“自信”的內(nei) 在邏輯。引導公眾(zhong) 尤其是青少年通過龍門“尋溯”實踐,實現從(cong) 感性震撼到理性認同再到情感升華的閉環。感性震撼是起點:置身龍門,仰望盧舍那大佛莊嚴(yan) 慈悲,驚歎蓮花洞精雕細琢,直觀衝(chong) 擊瞬間拉近曆史距離,激發對先民智慧的由衷讚歎,建立鮮活感性認知基礎。理性認同是深化:通過實地探究與(yu) 專(zhuan) 家引導,理解造像風格從(cong) 北魏雄渾到盛唐包容的流變,感悟佛教中國化曆程,體(ti) 會(hui) “匠造精神”,洞察絲(si) 路文明交融,形成深刻理性認同。情感升華是歸宿:當青少年親(qin) 手製作拓片、在光影敘事中與(yu) 曆史“對話”,龍門升華為(wei) 承載民族記憶與(yu) 情感的精神家園。這種情感連接催生的歸屬感,是文化自信最深厚持久的內(nei) 生動力。

  分層教育打造全齡段沉浸研學矩陣。針對學齡前及小學生,以具體(ti) 體(ti) 驗為(wei) 核心,開發“小小文物修複師”、觸覺探索箱等趣味活動,建立具象文化認知。麵向中學生,突出反思觀察與(yu) 抽象概念化,設計“考古實驗室”VR發掘、遺址測繪、文物3D建模等課程,引導探究實踐。針對大學生及成人,強化主動實踐與(yu) 創新傳(chuan) 承,開設數字文保工作坊,參與(yu) 文物數字化采集與(yu) 修複。同時,以龍門為(wei) 核心串聯周邊遺跡,打造“文明探源”“盛世隋唐”等精品主題研學線路,形成全域研學矩陣。

  全域覆蓋拓展文化浸潤時空維度。突破物理邊界,構建多層次浸潤網絡,拓展文化浸潤時空維度。實體(ti) 空間下沉延伸:打造龍門核心區與(yu) 周邊場館聯動的文化體(ti) 驗圈,並推出“數字龍門”移動展車,配備高清影像、VR設備,深入校園、社區、鄉(xiang) 村巡回展出,輔以“文化講堂”基層行,實現“身臨(lin) 其境”效果。數字空間全域覆蓋:升級“雲(yun) 上龍門”為(wei) 沉浸式“雲(yun) 尋溯”平台,提供全景漫遊、3D鑒賞、在線課程、知識問答及專(zhuan) 家講座;開發寓教於(yu) 樂(le) 小遊戲和動漫短片吸引青少年。家庭單元深度滲透:設計親(qin) 子體(ti) 驗項目,提供趣味尋寶圖、任務卡、兒(er) 童互動區及故事化導覽。

  鍛造融合引擎,探索文旅高質量發展新模式

  緊扣“顛覆性創意、沉浸式體(ti) 驗、年輕化消費、移動端傳(chuan) 播”新趨勢,發揮龍門石窟標杆效應,係統構建景區能級躍升、產(chan) 業(ye) 驅動升級、區域協同深化、共享惠民新格局,探索高質量發展新路徑,夯實支柱、服務民生、點亮幸福。

  提升景區能級,增強綜合承載力。以打造高品質景區為(wei) 目標,係統優(you) 化服務與(yu) 可持續發展能力。一是完善基礎服務。拓展空間容量,強化多語種服務、無障礙設施、交通接駁、市場監管等建設。二是煥新主題場景。講好龍門故事,精心打造盧舍那大佛、伊闕風光、香山寺等特色打卡點,推動文化入景、潤景、成景;升級“夜遊龍門”項目,突出文化價(jia) 值、深度體(ti) 驗與(yu) 研學特色。三是提升智慧管理。充分激發數字孿生平台效能,完成石窟核心區及周邊地形、交通、生態的全景掃描與(yu) 對象化建模,優(you) 化智能運營決(jue) 策。四是創新品牌推廣。采用“線上+線下”融合手段,在主流及新媒體(ti) 平台持續推廣,製定精準營銷策略,打造現象級文化品牌。

  強化產(chan) 業(ye) 驅動,培育區域增長極。聚焦核心資源,加速文旅產(chan) 業(ye) 由“門票經濟”向“產(chan) 業(ye) 經濟”轉型。一是創意轉化IP。運用VR/AR、全息、元宇宙技術及沉浸式演藝、數字藝術展等,結合微短劇、直播等創新形式活化龍門IP,豐(feng) 富產(chan) 品供給體(ti) 係。二是拓展融合業(ye) 態。探索文旅科技深度融合機製,改造傳(chuan) 統業(ye) 態,推出數字電影;重點發展研學旅行、“文旅+”(非遺/夜宿/漢服)等新業(ye) 態,構建“文旅+”生態圈。三是優(you) 化消費場景。完善全流程服務,圍繞石刻技藝體(ti) 驗、非遺美食、藝術展演等,推進跨界融合,打造沉浸式、互動型文化消費空間。四是做優(you) 特色文創。依托龍門文創院,強化跨界融合,籌建省級文創研發中心,聯合多方開發“龍禮”係列產(chan) 品,建設高水平文創產(chan) 業(ye) 園區。

  強化區域協同,拓展文旅新空間。依托市場與(yu) 口碑驅動,深度融入文旅發展全局。一是融入區域大格局。深化龍門石窟與(yu) 洛邑古城、白馬寺核心片區的聯動,設計聯票與(yu) 精品線路;打破區劃限製,共建鄭汴洛世界級文化旅遊目的地。二是深耕國內(nei) 重點市場。全麵參與(yu) “引客入豫”工程,強化對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客源地的精準營銷;借力高鐵網絡優(you) 勢,推出跨省聯程旅遊產(chan) 品。三是拓展國際市場。做優(you) 宣傳(chuan) 推介,打造境外推介窗口,充分利用過境免簽政策,推出國際文旅特色線路,提高入境遊客比例。

  突出共享惠民,滿足美好生活需要。文旅融合與(yu) 文旅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落腳點在人,推動文旅產(chan) 業(ye) 繁榮與(yu) 區域社會(hui) 經濟發展深度融合。一是賦能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明晰周邊鄉(xiang) 村發展定位,實行差異化發展策略(如龍門村側(ce) 重商業(ye) 服務、張溝發展溫泉康養(yang) 、魏灣/郭寨打造特色農(nong) 莊等);深化農(nong) 文旅融合,實施“鄉(xiang) 村文旅創客”“民宿點亮鄉(xiang) 村”計劃,支持青年返鄉(xiang) 創業(ye) ,打造特色旅遊村,融合精品民宿、古村保護與(yu) 農(nong) 事體(ti) 驗。二是拓展就業(ye) 富民。支持在景區及社區設立非遺工坊、非遺市集,推動非遺技藝、演藝活動與(yu) 旅遊商品、研學活動、土特產(chan) 銷售相結合,帶動本地居民就業(ye) 創業(ye) ,提高居民收入。三是提升民生福祉。依據園區整體(ti) 規劃,有序推進征遷安置工作,對周邊社區實施高標準改造提升,配建日間照料中心、文化服務站、社區圖書(shu) 館等公共服務設施,打造老舊小區改造典範,增強百姓獲得感與(yu) 幸福感。

  強化協同保障,凝聚世界級中華文明標識地建設合力

  構建政治引領、製度護航、機製創新、人才築基、安全托底“五位一體(ti) ”協同體(ti) 係,築牢根基、激發動能、防範風險,為(wei) 將龍門石窟打造成為(wei) 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華文明標識地提供堅實保障。

  政治引領把準示範建設方向。加強黨(dang) 的全麵領導,全方位、多要素協同推進。成立由文旅、文物、發改、財政等多部門協同的省級“文旅強省建設領導小組”,統籌頂層設計、重大決(jue) 策、資源整合與(yu) 督查問效。壓實屬地主體(ti) 責任,確保黨(dang) 的全麵領導貫穿龍門石窟保護、傳(chuan) 承、傳(chuan) 播及示範標杆建設全過程。

  製度護航完善政策法規支撐。修訂《洛陽市龍門石窟保護管理條例》,增補活化利用、文旅融合、傳(chuan) 播創新等條款,適時推動出台《河南省龍門石窟保護管理條例》;製定文化遺產(chan) 資源授權運營與(yu) 收益分配管理辦法。設立龍門石窟保護與(yu) 發展專(zhuan) 項基金;為(wei) 符合條件的文旅企業(ye) 提供稅收優(you) 惠;試點點狀供地模式,盤活存量空間;試點“文化人才綠卡”製度,吸引集聚高端專(zhuan) 業(ye) 人才。

  機製創新激活共生發展動能。創新機製激活多元主體(ti) 參與(yu) 動能。推行“管、運、評”治理模式,政府監管聚焦戰略規劃與(yu) 安全底線監管,專(zhuan) 業(ye) 運營主體(ti) 負責市場化運營與(yu) 業(ye) 態創新,第三方科學評估發展成效;深化區域協同機製,建立“大龍門文旅圈”聯席會(hui) 議製度,推動品牌共建、線路共推、客源互送、服務同標、利益共享;拓展社會(hui) 參與(yu) 機製,實施文保誌願者“認養(yang) ”製度,推進“龍門創客”孵化計劃,廣泛吸納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

  人才築基打造專(zhuan) 業(ye) 支撐力量。實施三大人才工程:“巔峰引智”工程,靶向引進全球石窟保護、數字化技術、文旅運營等領域的頂尖專(zhuan) 家;“匠星培育”工程,聯合高校共建“龍門學院”,開展傳(chuan) 統技藝傳(chuan) 承、文物修複、文保科技等訂單式人才培養(yang) ;“金話筒鍛造”工程,高標準培養(yang) 具有國際視野的標杆級講解員與(yu) 傳(chuan) 播人才。聯合故宮博物院及國際知名文物保護機構,搭建高端龍門智庫。

  安全托底築牢多維風險防線。聚焦文物安全領域,打造“空天地一體(ti) 化”智能監測網絡與(yu) 應急指揮中心,強化多部門聯防聯控打擊文物犯罪;聚焦意識形態安全領域,建立內(nei) 容審核與(yu) 意識形態安全“雙審核”機製,定期開展專(zhuan) 項培訓;聚焦生態安全領域,嚴(yan) 格執行生態保護規劃,推進“零碳”改造進程,守護伊河生態環境;聚焦遊客安全與(yu) 市場秩序領域,完善智慧化應急救援體(ti) 係,嚴(yan) 厲打擊市場亂(luan) 象,推行“誠信商家”認證製度;聚焦數據與(yu) 網絡安全領域,建設安全運營中心,強化核心數字資產(chan) 的加密管理與(yu) 防護。

  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殷殷囑托,落實全省文旅發展大會(hui) 部署,這既是時代賦予河南的光榮使命,也是建設文旅強省、世界文化旅遊勝地的關(guan) 鍵支點。我們(men) 必須以敬畏之心守護千年文化瑰寶,築牢發展根基;以創新思維激活曆史價(jia) 值,把握核心要義(yi) ;以全域視野傳(chuan) 播中華文明,明晰前行路徑;以融合探索開創文旅新局,實現重點突破,全力將龍門石窟打造為(wei) 彰顯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世界級標識地,為(wei) 中華文明永續發展貢獻堅實力量。

  策劃:李立新 楊曉東(dong)

  執筆:李  喬(qiao)  師永偉(wei)  程洋洋 陳晶晶  梁家振

來源:《河南日報》(2025年07月25日第16版)

統籌:吳鵬

審核:張柏林

責編:楊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