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智技術推動思政課轉型提升

《河南日報》(2025年07月25日第15版)  張成偉(wei) 2025-07-25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you) 勢的重要突破口。《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探索數字賦能創新性教學的有效途徑,塑造教育發展新優(you) 勢,為(wei) 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guan) 鍵課程,學校應緊緊抓住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戰略機遇,通過數字智能技術賦能,助推思政課從(cong) 傳(chuan) 統模式向全數據、多模態、智能化、精準化、沉浸式轉型,提升思政課學習(xi) 效能,實現思政課內(nei) 涵式、高質量發展。

  從(cong) 供給主導到需求導向實現精準化教學。傳(chuan) 統的思政課教學內(nei) 容往往是以供給主導的,學生處於(yu) 被動接受的地位,“千人一麵”的教學內(nei) 容粗放而低效。學生由於(yu) 生活環境、學習(xi) 能力、知識結構、興(xing) 趣偏好的不同而對分眾(zhong) 化、差異化的學習(xi) 有極大訴求。一是深刻洞察需求,強化差異性供給。運用數智技術做好精準的學情分析,是提升思政課教學內(nei) 容供給效能的前提和內(nei) 在要求。采用數智工具關(guan) 聯學生不同模態的行為(wei) 痕跡,包括認知習(xi) 慣、精神需求、思想困惑、情感態度等,進行深度分析,精準刻畫學生數字畫像,進而分類整理出不同的育人資源,“定製化”推送給教學對象,回應學生個(ge) 性化的學習(xi) 期待。二是豐(feng) 富呈現形式,強化多樣性表征。利用數智技術的采集、編碼、修飾等功能,將理性、抽象、生硬的知識轉化為(wei) 具象化的音頻、視頻、微課、直播、遊戲等形式,契合學生喜歡“點一點”“播一播”“試一試”的學習(xi) 習(xi) 慣,提供“泛在化”學習(xi) 條件,滿足學生全場域、全時段的學習(xi) 需求,增加內(nei) 容感染力與(yu) 吸引力。三是聯動育人資源,強化動態性更新。采用知識圖譜技術打通“數據孤島”,將分散的同主題思政資源如理論素材、現實案例、視頻講解等緊密銜接,建立立體(ti) 知識網絡,形成數字思政資源庫。並利用NLP等技術跟蹤檢索相關(guan) 網站,設置新政策、新案例的動態接入口,確保教學內(nei) 容動態整合、與(yu) 時俱進,滿足學生求質求新求效的需求。

  從(cong) 抽象說教到具身體(ti) 驗實現情境化教學。傳(chuan) 統思政課“講大道理”的抽象說教模式已不能完全適應思政課高質量發展的需求。以人工智能、大數據、雲(yun) 計算、虛擬現實等為(wei) 代表的數智技術正在全場域、全過程影響和塑造著人們(men) 的價(jia) 值理念和行為(wei) 表達,交互式、沉浸式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促進思政課既“抓眼球”又“觸靈魂”。一是構建智能交互的教學空間。當前,思政課教學關(guan) 係已從(cong) “教師—學生”單向流動發展為(wei) “教師—數智技術—學生”三元協同互動,推動師生關(guan) 係從(cong) “權威—服從(cong) ”轉向“平等—對話”。智能交互的教學方式具有流動性、隱匿性、去中心化特質,既能發揮施教者導學、導思、導行的作用,又能引導受教者會(hui) 學、會(hui) 思、會(hui) 行,使師生在互動中加深思想碰撞和情感融通,加強導學關(guan) 係的鏈接感和信賴感。二是構建虛實交融的教育場域。學生不僅(jin) 身處實體(ti) 的物理空間,也活躍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依靠虛擬現實技術、數字孿生技術等打造沉浸式虛實交融的“雲(yun) 學習(xi) ”場景,可以打破平麵敘事的離身性,使沉寂的課堂“活起來”“動起來”“潮起來”,增強學生與(yu) 思政課之間的“黏性”。三是構建具身沉浸的學習(xi) 情境。具身認知理論強調認知源於(yu) 身體(ti) 與(yu) 環境的實時互動,體(ti) 驗是個(ge) 體(ti) 獲取知識的真正途徑。數智技術可憑借其全麵感知、萬(wan) 物互聯的優(you) 勢,將理論學習(xi) 和現實世界進行連接,構建可感、可思、可參與(yu) 的真實問題情境。通過親(qin) 身體(ti) 驗,增強學生對國情、社情、民情的了解,激發學生主動探究解決(jue) 現實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促使價(jia) 值引領在沉浸體(ti) 驗中升華為(wei) 行動自覺。如創設曆史抉擇困境、科技倫(lun) 理衝(chong) 突、基層治理困境、網絡意識形態交鋒等沉浸式場景,讓抽象理論在“具身交互”中凝結為(wei) 情感認同。

  從(cong) 局部靜態到係統動態實現係統化評價(jia) 。傳(chuan) 統思政課教學評價(jia) 往往側(ce) 重於(yu) 知識傳(chuan) 授,主要采用“平時成績+實踐成績+期末成績”的模式。這種基於(yu) 局部的、靜態的信息得出的判斷是一種“見物不見人”的結果性評價(jia) 。數智技術憑借其數據采集、算法研判、實時分析等獨特優(you) 勢,打開教學評價(jia) 的“黑匣子”,可視化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真實狀態,對教學效果進行全方位、全過程、全要素的係統動態評價(jia) 。一是構建教師“教”的證據庫。數智技術賦能思政課教學評價(jia) 主張循證導向,證據的來源不僅(jin) 包括教師的教學計劃、教案、教學材料等靜態材料,還包括利用“課堂語言分析”功能對課堂全過程進行智能分析,例如語言內(nei) 容方向性是否正確、語言情緒情感是否飽滿、語言表達是否流暢等,還可以對專(zhuan) 家、同行、學生、家長反饋信息進行整合,分析形成多維評價(jia) 結果。二是構建學生“學”的證據庫。數智技術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對學生的“學”進行分層與(yu) 解構,形成動態、全程的學習(xi) 畫像,包括課堂表現、學習(xi) 成果、情感態度、行為(wei) 表現等。例如,可通過深度挖掘課堂出勤率、抬頭率、互動率等多維度數據,分析學生課堂表現情況。證據庫的建立可以解決(jue) 傳(chuan) 統評價(jia) 中“證據片麵性”問題,增強思政課教學評價(jia) 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作者係安陽師範學院紅旗渠精神傳(chuan) 承與(yu) 弘揚中心研究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博士)

來源:《河南日報》(2025年07月25日第15版)

統籌:吳鵬

審核:張柏林

責編:楊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