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用廉潔文化滋養(yang) 身心。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寶庫,蘊含著豐(feng) 富的廉潔思想和道德觀念,為(wei) 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深厚的文化滋養(yang) 。高校是立德樹人、傳(chuan) 承文化的主陣地,擔負著培養(yang) 時代新人的重任,必須順應時代發展,不斷創新形式、豐(feng) 富載體(ti) ,講好中國廉潔故事,傳(chuan) 承好廉潔文化基因,營造學廉、倡廉、崇廉、守廉的環境,築牢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根基,繪就高校政治生態的綠水青山。
以“心有大我”厚植理想信念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沉澱在國人心靈深處的“心有大我”,體(ti) 現在文學敘事和憂國憂民的治國實踐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當代中國,愛國主義(yi) 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dang) 、愛社會(hui) 主義(yi) 高度統一。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厚植愛黨(dang) 、愛國、愛人民、愛社會(hui) 主義(yi) 的情感,努力培養(yang)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讓愛國主義(yi) 成為(wei) 每一個(ge) 中國人的堅定信念和精神依靠。這些重要思想為(wei) 高校培固民族精神之“根”,熔鑄理想信念之“魂”,弘揚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文化底蘊。
信仰、信念、信心是最好的防腐劑。當前,高校正風肅紀反腐還存在薄弱環節,一些重點領域和師德師風建設問題易發多發,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尚未徹底根除,迫切需要我們(men) 在加大高校反腐懲治力度的同時,加強廉潔文化建設。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學校宣傳(chuan) 思想文化整體(ti) 工作,深入挖掘傳(chuan) 統文化中蘊含的廉潔元素,針對高校不同群體(ti) 強化愛國主義(yi) 和紀法教育,引導高校師生和黨(dang) 員幹部樹牢“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牢記“國之大者”,強化責任擔當,增強拒腐防變能力,涵養(yang)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
以“我心有主”塑造自省自律
崇尚修身養(yang) 德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又一鮮明的精神特質和符號,其邏輯起點就是“我心有主”。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引用《元史》中記載的“梨雖無主,而我心有主”的故事,告誡廣大青年幹部要加強黨(dang) 性修養(yang) ,守好自己的內(nei) 心,抵製誘惑,修得“我心有主”。中國古人曆來強調從(cong) “內(nei) 部”或者“自身”尋求個(ge) 人成敗以及國家興(xing) 旺的深層原因,《詩經》中“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論語》中“吾日三省吾身”以及《淮南子》中“世治則以義(yi) 衛身,世亂(luan) 則以身衛義(yi) ”的表述,無不滲透著“反省”的精神特質。除了“自律”“反省”外,中國心學尤其強調“正心”的重要性,《大學》把“正心”放在“修身”“齊家”“治國”和“平天下”的前置位,朱熹在《大學章句集注》中重申了“修身在正其心”。此外,《孟子·盡心上》中的“存其心,養(yang) 其性,所以事天也”以及王陽明的“養(yang) 之以善,心日以智”的闡述,蘊含了“正心”的深厚文化內(nei) 涵。
自省自律是個(ge) 人品德修養(yang) 的重要方法,也是廉潔文化的核心價(jia) 值。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廣大青年要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yang) 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不斷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遠。中國古人“反求諸己”“自律自省”的“反省”方法論,具有較強的曆史穿透力,為(wei) 高校師生修身立德提供了天然滋養(yang) 。文化而潤其內(nei) ,養(yang) 德以固其本。充分發揮“我心有主”思想的教化功能,有利於(yu) 提升高校師生對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認同,通過不斷地對標對表,反思和改進,勤掃思想灰塵,正心明道,懷德自重,形成強大的自我約束力和道德自製力,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堅守道德底線,不觸碰法律紅線。
以“我將無我”涵養(yang) 守道為(wei) 公
“無我、無私、奉獻”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關(guan) 於(yu) 廉潔的重要論述,引導著人們(men) 走向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這麽(me) 大一個(ge) 國家,責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艱巨。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願意做一個(ge) “無我”的狀態,為(wei) 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這句話,詮釋了“我將無我”的深刻內(nei) 涵。“無我”精神在中國曆史典籍中多有體(ti) 現,春秋時期,孔子主張“克己”,即克除自己內(nei) 心的私欲私利,嚴(yan) 以律己;儒家文化認為(wei) ,一個(ge) 人能夠達到“無我”,則能達到“無畏”的狀態,君子要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要執著地維護著“我”。王陽明發揚光大這一思想,他在《別方叔賢序》中說,“聖人之學,以無我為(wei) 本”。道家經典也有類似論述。《老子》有雲(yun)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wei) 心。”《莊子·逍遙遊》也有“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說法,指的是要破除自我執念、摒棄功名束縛,追求物我相忘的境界。《禮記》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wei) 公。”《尚書(shu) 》中也有“以公滅私,民其允懷”的觀點。不難看出,不同時期、不同學說中對“無我”的理解有諸多相似之處,如不要過分追求“自我”的存在和欲望等。
無我則無私,無私則無畏,無畏則事成。新時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把“無我”引入到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自我革命實踐中,賦予“無我”全新的內(nei) 涵,既包含了“我心有主”的廉潔自律和“心有大我”的責任擔當,又有“我將無我”的無私境界的升華,為(wei) 加強作風建設和廉潔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麵對紛繁複雜的經濟社會(hui) 環境對高校的影響,高校應自覺將“無我”的精神融入黨(dang) 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過程,引導師生和黨(dang) 員幹部正確處理好“公”和“私”、“小我”和“大我”的關(guan) 係,自覺把國家利益、集體(ti) 利益放在首位,堅持以“公”為(wei) 標尺,正心、正言、正行,以“無我”的狀態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奉獻力量。
以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滋養(yang) 高校廉潔文化建設既是理論研究,也是具體(ti) 實踐。高校廉潔文化建設的最終目的是要入腦入心、篤信篤行,需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充分挖掘“我心有主”“心有大我”“我將無我”所蘊含的思想精華,賦予其新的時代內(nei) 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增強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堅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在方法上,要不斷豐(feng) 富載體(ti) 、開拓陣地,堅持融入紀檢監察、巡視巡察、教學科研、黨(dang) 性教育、黨(dang) 團活動、校園文化、社會(hui) 實踐、新媒體(ti) 建設等,全方位營造廉榮貪恥的文化氛圍,讓廣大師生和黨(dang) 員幹部在潤物細無聲的浸潤中鍛造忠誠、幹淨、擔當的政治素養(yang) 和道德品質,做好新時代廉潔文化的引領者、先行者、傳(chuan) 播者。
(作者單位:河南開放大學)
來源:《河南日報》(2025年07月25日第14版)
統籌:吳鵬
審核:張柏林
責編:楊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