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夯實實體經濟這個根基

《河南日報》(2025年08月01日第09版)  曾憲奎2025-08-01

  2025年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製造業(ye) 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保持製造業(ye) 合理比重。河南作為(wei) 經濟大省,要進一步夯實實體(ti) 經濟這個(ge) 根基。實體(ti) 經濟作為(wei) 國家經濟的立身之本、財富創造的源泉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其發展水平的高低、在國民經濟中占比的多少直接關(guan) 係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大力發展和提升以製造業(ye) 為(wei) 核心的實體(ti) 經濟,實現實體(ti) 經濟與(yu) 虛擬經濟、未來產(chan) 業(ye) 與(yu)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發展協同共進,為(wei) 推動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發展實體(ti) 經濟對經濟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yi)

  實體(ti) 經濟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源頭之水。全球經濟發展史表明,以製造業(ye) 、農(nong) 業(ye) 為(wei) 核心的實體(ti) 經濟,是一個(ge) 國家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所在。一個(ge) 國家從(cong) 傳(chuan) 統國家向現代化國家轉型,關(guan) 鍵路徑是推進以製造業(ye) 為(wei) 主體(ti) 的工業(ye) 化,正是工業(ye) 規模的擴大、比重的提高以及工業(ye) 技術水平的持續進步,推動一個(ge) 國家的經濟發展從(cong) 量變到質變,最終轉型成為(wei) 發達經濟體(ti) 。從(cong) 我國的情況看,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國工業(ye) 規模快速提升,工業(ye) 增加值由1978年的1621.4億(yi) 元增加到2023年的399103.1億(yi) 元,目前已經步入工業(ye) 化後期階段。當前,盡管以金融業(ye) 、房地產(chan) 業(ye) 等為(wei) 代表的虛擬經濟規模迅速擴張,實體(ti) 經濟比重較以前出現明顯下降趨勢,但是實體(ti) 經濟是虛擬經濟和宏觀經濟發展的最終依托,隻有發達的經濟體(ti) 才能支撐虛擬經濟和宏觀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這是因為(wei) ,首先,實體(ti) 經濟能夠為(wei) 虛擬經濟提供物質基礎,持續發展的實體(ti) 經濟能夠保證虛擬經濟發展的“舞台”越來越大,形成實體(ti) 經濟與(yu) 虛擬經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麵。從(cong) 宏觀經濟發展的角度看,虛擬經濟與(yu) 實體(ti) 經濟協同共進,就意味著經濟發展狀況良好,發展速度較快,而一旦虛擬經濟脫離實體(ti) 經濟進入“空轉”,則意味著經濟泡沫的形成,蘊含著巨大風險,對經濟可持續發展構成嚴(yan) 重威脅。其次,實體(ti) 經濟是創新的主要承載者,大量的技術創新、業(ye) 態創新隻有最終立足實體(ti) 經濟,深入影響實體(ti) 經濟,才能最大化發揮創新成效,將其對經濟發展的作用發揮到最大。以人工智能發展為(wei) 例,盡管其部分發展與(yu) 虛擬經濟密切相關(guan) (如人工智能發展有利於(yu) 虛擬遊戲、虛擬貨幣等),但是其基礎與(yu) 核心部分依然圍繞實體(ti) 經濟展開,特別是其硬件製造部分屬於(yu) 製造業(ye) 範疇。同時,人工智能具有賦能領域廣的特點,大量的實體(ti) 經濟領域通過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效率提升,而如果沒有這些領域的應用,人工智能對經濟的影響將受到嚴(yan) 重限製。

  實體(ti) 經濟是創造財富、吸納就業(ye) 的主要載體(ti) ,是社會(hui) 穩定和擴大內(nei) 需的前提。實體(ti) 經濟不僅(jin) 是創造各種財富特別是有形財富的載體(ti) ,還吸納了數量眾(zhong) 多的就業(ye) 者。僅(jin) 以狹義(yi) 的實體(ti) 經濟為(wei) 例,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4年)的相關(guan) 數據,2023年我國第一產(chan) 業(ye) (農(nong) 業(ye) )就業(ye) 人員1.69億(yi) 人,第二產(chan) 業(ye) (工業(ye) )就業(ye) 人員2.15億(yi) 人,占全國就業(ye) 人員(7.40億(yi) 人)的51.9%,如果采用更廣泛的實體(ti) 經濟概念,將與(yu) 實體(ti) 經濟直接相關(guan) 的服務行業(ye) 納入進來,則這一數據將更高。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速度較高速增長時期明顯減速導致就業(ye) 容量下降、經濟轉型帶來的就業(ye) 結構性矛盾突出的情況下,發展實體(ti) 經濟能夠有效應對就業(ye) 形勢嚴(yan) 峻的挑戰,積極擴大就業(ye) 總量,有助於(yu) 促進社會(hui) 穩定。同時,就業(ye) 量的擴大能夠保證人們(men) 的收入維持在一定水平,使人們(men) 有能力增加消費,對擴大內(nei) 需具有積極作用。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我國作為(wei) 一個(ge) 經濟發展梯度顯著的國家,在實體(ti) 經濟產(chan) 業(ye) 轉移過程中,注重向中西部地區的轉移,盡量將產(chan) 業(ye) 留在國內(nei) 。跟大多數西方國家國土麵積相對狹小、人口總量相對較少不同,我國國土麵積廣大,不同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大,因此在東(dong) 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將部分勞動密集型行業(ye) 或者產(chan) 業(ye) 環節轉移到中西部地區而非國外,將有效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解決(jue) 部分就業(ye) 問題。

  發達的實體(ti) 經濟特別是維持製造業(ye) 合理比重是抵抗外部經濟衝(chong) 擊的基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在不同程度上經曆了產(chan) 業(ye) 空心化進程,其核心是工業(ye) 體(ti) 係中的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及環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這樣,這些國家的實體(ti) 經濟比重便呈現下降趨勢,工業(ye) 體(ti) 係的完整性也被打破。但是,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表明,那些產(chan) 業(ye) 空心化較為(wei) 嚴(yan) 重、實體(ti) 經濟比重較低的國家,更容易受到經濟危機的衝(chong) 擊,同時也更難恢複經濟增長趨勢,而那些實體(ti) 經濟較發達、工業(ye) 技術水平較高的國家受到的衝(chong) 擊程度相對較低,恢複增長所需時間也更短。我國作為(wei) 一個(ge) 外貿依存度高、工業(ye) 發展完備的大國經濟體(ti) ,不斷發展實體(ti) 經濟,對抵禦外部衝(chong) 擊尤為(wei) 重要。較高的外貿依存度,表明我國更容易受到外部經濟危機或者其他意外的衝(chong) 擊。而保證發達的實體(ti) 經濟,維持製造業(ye) 的合理比重,同時不斷提高製造業(ye) 的完備度與(yu) 技術水平,將有助於(yu) 抵禦外部衝(chong) 擊,實現經濟穩定發展。

  當前我國實體(ti) 經濟麵臨(lin) 的挑戰

  當前,我國實體(ti) 經濟發展麵臨(lin) 一係列困難,這是造成實體(ti) 經濟發展遲緩的原因所在。

  政策支持力度相對不足。較長時間以來,與(yu) 未來產(chan) 業(ye) 與(yu)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受到的政策扶持相比,實體(ti) 經濟特別是傳(chuan) 統製造業(ye) 等實體(ti) 經濟領域受到政策支持力度相對較小,過去存在的一些明顯限製傳(chuan) 統製造業(ye) 、中小企業(ye) 發展的問題長期沒有得到根治,對這一部分產(chan) 業(ye) 與(yu) 企業(ye) 發展形成嚴(yan) 重製約。例如,對於(yu) 大多數中小型製造企業(ye) 而言,銀行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長期存在,而對這些企業(ye) 來說,貸款是其重要的資金來源,貸款受限嚴(yan) 重製約了其發展進程,在經濟困難時期甚至影響其正常運營,部分企業(ye) 陷入倒閉境地。過去一段時間以來,經濟形勢與(yu) 政策支持的不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國工業(ye) 比重下降的局麵,部分學者稱之為(wei) “過度去工業(ye) 化”。例如,在2010年到2016年,我國工業(ye) 增加值比重從(cong) 40.1%下降到32.9%,去工業(ye) 化速度顯著快於(yu) 其他國家,這並非產(chan) 業(ye) 結構迅速優(you) 化的表現,而是工業(ye) 在外部壓力加大與(yu)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共同作用下的過度去工業(ye) 化現象,對我國經濟發展不利。要避免這種情況繼續惡化,保持合理的製造業(ye) 比重,必須改變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的局麵。

  轉型發展壓力持續加大。隨著我國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實體(ti) 經濟企業(ye) 麵臨(lin) 三重轉型:在生產(chan) 方式方麵,隨著需求端由模仿型、排浪式消費向個(ge) 性化、多元化消費轉變,企業(ye) 麵臨(lin) 由大規模生產(chan) 方式向個(ge) 性化定製生產(chan) 方式轉型;在產(chan) 品與(yu) 服務檔次方麵,企業(ye) 麵臨(lin) 由生產(chan) 質量、檔次、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產(chan) 品或服務向生產(chan) 高質量、多種類、高檔次產(chan) 品或服務轉變;在競爭(zheng) 力方麵,企業(ye) 麵臨(lin) 由以低要素成本為(wei) 主要支撐的低成本競爭(zheng) 力模式向以技術創新為(wei) 主要支撐的核心競爭(zheng) 力模式轉型。這一轉型進程並非毫無成本、自然而然轉化而成,而是需要企業(ye) 不斷付出努力,並要支付相應的成本,許多企業(ye) 因無法適應這一轉型進程,而麵臨(lin) 被淘汰的風險。以企業(ye) 競爭(zheng) 力轉型為(wei) 例,當前許多企業(ye) 依然無法改變依托低要素成本而形成的低成本競爭(zheng) 力,但是隨著勞動力成本持續提高,這一競爭(zheng) 力模式已經越來越難以維持,但是以技術創新為(wei) 支撐的核心競爭(zheng) 力培養(yang) 需要一個(ge) 相對漫長的過程,在這一轉型過程中,不少企業(ye) 麵臨(lin) 著產(chan) 品服務成本提高、市場需求減少的巨大壓力,部分企業(ye) 無法承受這一壓力而陷入困境。隨著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企業(ye) 轉型的時間壓力逐步提高,對實體(ti) 經濟發展構成明顯挑戰。

  國際經濟形勢日益複雜。當前,國際形勢紛繁複雜,國際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進一步提高,對我國實體(ti) 經濟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即進出口不確定性提高對部分產(chan) 品出口及部分關(guan) 鍵零部件進口造成的潛在衝(chong) 擊增大。這一狀況使麵臨(lin) 許多挑戰與(yu) 困難的實體(ti) 經濟的發展狀況更加不利,其中對部分高度依賴出口市場的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以及對國外關(guan) 鍵零部件高度依賴的部分產(chan) 業(ye) 特別是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尤為(wei) 不利。這不僅(jin) 影響我國實體(ti) 經濟短期穩定發展,還對未來其競爭(zheng) 力提升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

  進一步夯實實體(ti) 經濟的戰略舉(ju) 措

  當前,必須著眼於(yu) 實體(ti) 經濟發展的現狀、麵臨(lin) 的挑戰,采取多種措施,進一步夯實實體(ti) 經濟。

  製定切實推動實體(ti) 經濟發展的政策體(ti) 係。根據我國實體(ti) 經濟發展的複雜性,製定適宜的、切實有效的支持政策體(ti) 係,重點解決(jue) 好兩(liang) 個(ge) 問題:在高端產(chan) 業(ye) 方麵,繼續強化政策扶持,在國際競爭(zheng) 加劇的情況下,解決(jue) 好未來產(chan) 業(ye)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加速發展問題,確保實體(ti) 經濟的高端領域保持較強競爭(zheng) 力,帶動經濟發展;在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領域,強化金融、產(chan) 業(ye) 等各項措施,在保證綠色環保、產(chan) 能標準符合要求的情況下,實現產(chan) 業(ye) 發展速度與(yu) 發展質量協同共進,既保證產(chan) 業(ye) 規模維持在一定水平,又保證產(chan) 業(ye) 質量能夠持續提升。同時,在政策體(ti) 係方麵,注重政策的繼承性、係統性和動態性,保證在靜態中,不同部門、不同領域製定的政策彼此協調、協同共進而非彼此衝(chong) 突,形成最大合力;在動態中,保證政策能夠與(yu) 時俱進,及時根據實踐需要而調整,避免僵化。

  鼓勵各地因地製宜發展實體(ti) 經濟。不同地區實體(ti) 經濟發展的基礎、稟賦資源以及存在的問題各不相同,因此應鼓勵各地區根據自身情況,因地製宜發展實體(ti) 經濟。以河南為(wei) 例,與(yu) 國家整體(ti) 水平相比,其實體(ti) 經濟呈現出農(nong) 業(ye) 與(yu) 製造業(ye) 比重均偏高的狀況。如2024年第一產(chan) 業(ye) 增加值比重為(wei) 8.6%,第二產(chan) 業(ye) 增加值比重為(wei) 38.3%,分別比全國水平高1.8個(ge) 和1.8個(ge) 百分點。同時,從(cong) 發展質量看,河南實體(ti) 經濟發展水平相對偏低,高新技術企業(ye) 發展相對滯後。如2024年河南高技術製造業(ye) 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ye) 的比重為(wei) 14.0%,低於(yu) 全國2.3個(ge) 百分點。從(cong) 具體(ti) 產(chan) 業(ye) 發展情況看,目前河南工業(ye) 發展的特點是傳(chuan) 統工業(ye) 規模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迅速。在這種情況下,河南實體(ti) 經濟發展應立足實際,努力建設製造強省。一方麵,努力將實體(ti) 經濟特別是製造業(ye) 比重保持在當前水平,至少保證其比重不會(hui) 過快降低。其中,在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方麵,要堅持“先破後立”,保證短期內(nei) 其規模不降低甚至保持增長態勢;另一方麵,努力提高實體(ti) 經濟質量,其關(guan) 鍵是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提高實體(ti) 經濟的產(chan) 業(ye) 結構。

  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推動實體(ti) 經濟轉型。實體(ti) 經濟發展的關(guan) 鍵在於(yu) 科技創新,隻有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高,實體(ti) 經濟發展才能真正具有活力。就河南的情況而言,應在整合省內(nei) 各高校、科研機構及企業(ye) 研發資源的基礎上,不斷增進產(chan) 學研合作,提高科技創新的效率。同時,積極強化與(yu) 全國及全球研發資源密集地區合作的廣度與(yu) 深度,一方麵,積極引進各類先進技術,將本地作為(wei) 先進技術轉化基地,直接提升本地區實體(ti) 經濟技術水平;另一方麵,積極開展產(chan) 學研跨地區、跨國合作,積極利用外部資源,為(wei) 提升本省科技創新能力服務。

  統籌好實體(ti) 經濟的供給與(yu) 需求關(guan) 係。當前,實體(ti) 經濟的總供給與(yu) 總需求的矛盾問題較為(wei) 突出,即部分中低端供給無法滿足需求而過剩,但是部分高端供給則供不應求。在這種情況下,應在短期內(nei) 為(wei) 中低端供給積極開拓新市場,特別是國外新市場,為(wei) 過剩的產(chan) 能提供消化渠道,促進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穩定發展;在長期內(nei) 通過轉型,將部分中低端供給轉化為(wei) 中高端供給,緩解供給與(yu) 需求的結構性矛盾。而對供不應求的高端供給,應通過擴大投資等形式,逐步增加其供給。通過以上的結構性調整,逐步實現總供給與(yu) 總需求的大致平衡,化解結構性供需矛盾,保證實體(ti) 經濟發展的效率最大化。

  以高水平對外開放塑造實體(ti) 經濟發展新動力。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實體(ti) 經濟應在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環境下實現更快速度發展。在對內(nei) 和對外投資方麵,一方麵,要積極“走出去”,在國外尋找新市場、新資源,謀取新的發展機遇;另一方麵,要通過不斷優(you) 化營商環境,積極引進技術水平高、國際影響力大、管理水平突出的國外實體(ti) 經濟企業(ye) 入駐,通過其溢出效應、競爭(zheng) 效應,帶動本國和本地區實體(ti) 經濟發展。

  (作者係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馬克思主義(yi) 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來源:《河南日報》(2025年08月01日第09版)

統籌:吳鵬

審核:張柏林

責編:楊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