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南考察時提出“兩(liang) 高四著力”重大要求,不僅(jin) 為(wei) 區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擘畫藍圖,也為(wei) 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
築牢“兩(liang) 高四著力”思政工作根基。築牢思想理論“主陣地”。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引,將“兩(liang) 高四著力”重要論述作為(wei) 師生政治理論學習(xi) 的核心模塊。通過“第一議題”學習(xi) 、專(zhuan) 題研討班、理論宣講團等形式,推動師生在深研細思中領悟“兩(liang) 高四著力”的時代價(jia) 值與(yu) 實踐路徑。構建“理論學習(xi) —實踐轉化—成效評估”閉環機製,引導黨(dang) 員幹部將理論學習(xi) 成果轉化為(wei) 謀劃思政工作的創新思路、推動改革的務實舉(ju) 措。同時開展“紅色研學之旅”“理論實踐直通車”等特色學習(xi) 活動,讓“兩(liang) 高四著力”價(jia) 值內(nei) 涵從(cong) 文本走向現實場景,內(nei) 化為(wei) 師生的政治信念與(yu) 行動自覺。
優(you) 化協同育人“治理鏈”。嚴(yan) 格落實黨(dang) 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修訂完善黨(dang) 委議事規則,將“兩(liang) 高四著力”納入學校發展戰略與(yu) 思政工作頂層設計。構建“黨(dang) 委統籌引領、部門協同聯動、院係主體(ti) 落實、師生全員參與(yu) ”的工作格局,成立由校領導牽頭的“兩(liang) 高四著力”思政工作專(zhuan) 班,定期召開政府部門、行業(ye) 企業(ye) 、師生代表參與(yu) 的研討會(hui) ,建立需求清單、任務清單、責任清單“三張清單”,推動思政工作與(yu) 區域發展需求精準對接。
建強基層組織“先鋒堡壘”。實施“支部建在教研團隊”“黨(dang) 小組建在教學一線”工程,選優(you) 配強基層黨(dang) 組織“雙帶頭人”,將政治標準貫穿黨(dang) 員發展、教育、管理全周期。開展“一支部一特色”創建活動,如在工科院係打造“黨(dang) 建+產(chan) 業(ye) 服務”特色品牌,在文科院係培育“黨(dang) 建+社會(hui) 治理”創新項目,推動基層黨(dang) 組織成為(wei) 踐行“兩(liang) 高四著力”的先鋒陣地。建立黨(dang) 建與(yu) 思政工作融合考評機製,將“兩(liang) 高四著力”落實成效作為(wei) 黨(dang) 組織評優(you) 評先的核心指標。
鍛造服務區域發展的思政工作支撐。打造產(chan) 教融合思政課堂。對接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需求,構建“產(chan) 業(ye) 認知—專(zhuan) 業(ye) 思政—職業(ye) 倫(lun) 理”三階課程體(ti) 係。邀請行業(ye) 龍頭企業(ye) 技術專(zhuan) 家、領域領軍(jun) 人才參與(yu) 思政課程開發,將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卡脖子”技術案例轉化為(wei) 教學素材,在專(zhuan) 業(ye) 知識講授中融入“科技報國”使命教育。實施“課程思政示範課堂”培育計劃,如在智能製造專(zhuan) 業(ye) 開設“大國重器中的匠心傳(chuan) 承”專(zhuan) 題課程,在農(nong) 業(ye) 類專(zhuan) 業(ye) 開發“鄉(xiang) 村振興(xing) 與(yu) 糧食安全”實踐模塊,讓“著力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要求滲透課堂教學各環節。
構建實踐育人共同體(ti) 。圍繞“著力改善民生、加強社會(hui) 治理”要求,組建“思政+社會(hui) 服務”師生實踐聯盟。與(yu) 社區共建“社會(hui) 治理創新實驗室”,開展基層矛盾調解、養(yang) 老服務優(you) 化等課題研究;聯合民政部門開發“民生政策微解讀”係列課程,通過短視頻平台向公眾(zhong) 普及社會(hui) 保障、教育醫療等政策。實施“萬(wan) 名師生進社區”行動計劃,組織學生參與(yu) 網格化治理、公共服務等實踐,在服務民生中深化對“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的認知,將思政小課堂融入社會(hui) 大課堂。
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以“著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為(wei) 切入點,打造“生態文明+思政教育”特色品牌。在環境科學、水利工程等專(zhuan) 業(ye) 開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雙碳目標與(yu) 產(chan) 業(ye) 轉型”等課程,邀請生態環境部門專(zhuan) 家開展“汙染防治攻堅戰”案例教學;組建“綠色先鋒”誌願服務團隊,深入黃河沿岸、產(chan) 業(ye) 園區開展環保宣講、生態監測等活動。建設“生態文明沉浸式體(ti) 驗館”,通過VR技術模擬生態修複場景,讓學生在交互式體(ti) 驗中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激活傳(chuan) 統文化生命力。落實“著力推動文化繁榮興(xing) 盛”要求,構建“紅色文化—傳(chuan) 統文化—現代文化”三位一體(ti) 育人體(ti) 係。挖掘本土紅色資源,開發“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等係列思政課程。舉(ju) 辦“曆史中的河南”讀書(shu) 季、“非遺創新工坊”等活動,讓學生在傳(chuan) 統技藝學習(xi) 中感受文化魅力。成立“數字文化創新實驗室”,運用區塊鏈、元宇宙等技術活化曆史文化遺產(chan) ,培育兼具文化自信與(yu) 創新能力的新時代青年。
以改革創新推動思政工作有新突破。數智賦能思政新生態。把握數字經濟發展機遇,打造“智慧思政”平台。建設思政工作大數據中心,實時采集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師生反饋等數據,通過AI分析精準把握學生思想動態。開發“元宇宙思政課堂”,模擬“重走長征路”等場景,開發“改革開放數字展館”“中國道路體(ti) 驗中心”等實踐教學資源,增強思政教育的沉浸感。推動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打造“雲(yun) 端思政課”“虛擬實踐基地”,實現優(you) 質資源跨區域共享,以數字技術突破思政教育時空限製。
打造“雙師型”思政隊伍。深化校企協同育人機製,構建“思政導師+產(chan) 業(ye) 導師”雙師培育體(ti) 係。從(cong) 企業(ye) 、科研院所聘請實踐經驗豐(feng) 富的專(zhuan) 家、“大國工匠”擔任思政兼職教師,開設“產(chan) 業(ye) 前沿與(yu) 家國情懷”係列講座。推動思政課教師定期深入基層單位、行業(ye) 企業(ye) 實踐鍛煉,在參與(yu) “兩(liang) 高四著力”具體(ti) 項目中積累鮮活教學案例。實施“思政名師培育計劃”,通過教學創新大賽、實踐研修等方式,培養(yang) 一批既懂思政教育又熟悉區域發展的“雙能型”教師。
創新評價(jia) 激勵機製。構建“三維度”評價(jia) 體(ti) 係。在目標維度,將“兩(liang) 高四著力”細化為(wei) 思政工作KPI指標;在過程維度,建立“季度督查—年度考核—周期評估”的動態監測機製;在結果維度,引入用人單位、學生家長、社會(hui) 公眾(zhong) 等多元評價(jia) 主體(ti) 。設立“思政工作創新獎”,對服務產(chan) 業(ye) 發展、參與(yu) 社會(hui) 治理等成效突出的團隊給予專(zhuan) 項激勵,形成“以評促建、以評促改”的良性循環,推動思政工作從(cong) “規範達標”向“提質增效”躍升。
(作者單位:河南科技大學)
來源:《 河南日報 》( 2025年08月15日 第 15 版)
統籌:吳鵬
審核:張柏林
責編:楊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