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鑄魂育人

《 河南日報 》( 2025年08月15日 第 16 版)  孟慧敏2025-08-15

  文化,於(yu) 國家而言,是國本所係,國運所依。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始終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關(guan) 鍵位置。新時代,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為(wei) 推動高校思政課建設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引。深入挖掘習(xi) 近平文化思想引領高校思政課創新發展的理論邏輯,能夠讓高校思政課擁有更為(wei) 堅實的理論基礎,引導學生從(cong) 學理層麵深刻領悟其中的智慧,明晰新時代文化傳(chuan) 承的使命。文化自信是新時代中華民族最鮮明的精神標識。高校思政課承擔著“培養(yang) 什麽(me) 人、怎樣培養(yang) 人、為(wei) 誰培養(yang) 人”的根本任務。將習(xi) 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不僅(jin) 是落實鑄魂育人任務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動文化自信教育的關(guan) 鍵舉(ju) 措。

  文化自信構成民族發展的精神根基,是比物質力量更具持久性、更富滲透力的文明基因。習(xi) 近平文化思想作為(wei) 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理論指南,係統解答了文化發展的根本性命題,深刻闡述了文化建設的本質屬性、戰略意義(yi) 與(yu) 實踐路徑,彰顯出“明體(ti) 達用、體(ti) 用貫通”的理論特質。這一思想不僅(jin) 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注入精神動能,還為(wei) 全球文明互鑒貢獻中國智慧,充分體(ti) 現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對文化演進規律的精準把握,以及對文化傳(chuan) 承創新使命的主動擔當。

  五千年中華文明積澱的精神寶庫,為(wei) 思政教育提供了豐(feng) 厚滋養(yang) 。在價(jia) 值塑造層麵,通過剖析仁、義(yi) 、禮、智、信等傳(chuan) 統道德體(ti) 係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內(nei) 在關(guan) 聯,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的價(jia) 值坐標。在家國情懷培育中,借助《論語》“修齊治平”的哲學思想,以及“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在勞動精神培養(yang) 上,以傳(chuan) 統非遺技藝為(wei) 載體(ti) ,展現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高校思政課致力於(yu) 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jia) 值觀,培育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習(xi) 近平文化思想倡導的文化自信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與(yu) 高校思政教育目標是有機統一的。文化自信教育,有助於(yu) 提升學生對國家發展道路的認同感,從(cong) 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信念。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深度融入,則為(wei) 學生提供了具體(ti) 可感的行為(wei) 準則。這種理論契合不僅(jin) 為(wei) 高校思政課改革提供學理支撐,更在實踐層麵實現雙重突破:在理論建構上,通過“兩(liang) 個(ge) 結合”破解文化傳(chuan) 承與(yu) 現代化轉型的矛盾,增強文化自信的理論闡釋力;在教學實踐中,借助紅色文化體(ti) 驗、傳(chuan) 統文化實踐等多元形式,推動思政教育從(cong) 理論認知向行為(wei) 自覺轉化,真正實現知行合一。

  優(you) 化課程體(ti) 係架構,深化教學內(nei) 容建設。將習(xi) 近平文化思想全麵融入高校思政課,構建“理論教學、實踐研學、網絡互動”三位一體(ti) 的課程體(ti) 係。在教材建設層麵,係統整合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核心,以專(zhuan) 題模塊或章節融入的方式進行編排。例如在《思想道德與(yu) 法治》教材中,強化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融合闡釋,通過典型案例剖析其當代價(jia) 值;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材中,突出展現革命文化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傳(chuan) 承脈絡及其對國家發展的推動作用;《形勢與(yu) 政策》教材則以專(zhuan) 題形式聚焦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的時代內(nei) 涵,緊密結合國內(nei)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及國際文化交流合作等時事熱點,引導學生運用習(xi) 近平文化思想分析文化現象,把握中華文化的國際發展機遇,深化對理論實踐價(jia) 值的認知。

  革新教學方法模式,提升課堂育人實效。創新采用多元教學方法增強課堂吸引力。在案例教學方麵,選取文化傳(chuan) 承創新典型範例和價(jia) 值觀踐行模範事跡,通過情景模擬等形式,將抽象理論具象化。如以殷墟甲骨文文創國際化發展為(wei) 例,引導學生探究文化自信與(yu) 創新實踐的內(nei) 在邏輯。同時充分發揮新媒體(ti) 技術優(you) 勢,開發微視頻課程、搭建線上學習(xi) 平台,利用微信公眾(zhong) 號開設專(zhuan) 題學習(xi) 板塊,通過話題討論、知識競答等互動形式激發學生學習(xi) 主動性。積極探索“案例式”“沉浸式”等新型教學模式,以龍門石窟文化保護等實踐案例為(wei) 載體(ti) ,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明交流互鑒理念的實踐路徑。

  強化師資能力建設,夯實教學質量根基。著力提升高校思政教師隊伍的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與(yu) 教學能力。通過定期組織專(zhuan) 題研修班及學術研討會(hui) ,邀請專(zhuan) 家學者進行理論深度解讀,幫助教師準確把握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精髓與(yu) 實踐要求,提升政治理論修養(yang) 。同時鼓勵教師圍繞習(xi) 近平文化思想開展學術研究,支持申報相關(guan) 科研項目,推動科研成果向教學內(nei) 容轉化。例如將習(xi) 近平文化思想對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的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wei) 高校思政課堂的前沿教學素材,提升高校思政教學的學術深度與(yu) 思想高度。

  整合特色文化資源,拓展文化育人空間。深度挖掘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價(jia) 值。通過開設傳(chuan) 統文化專(zhuan) 題課程及組織文化遺址實地研學等方式,將傳(chuan) 統哲學思想、人文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學,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同時立足地方特色,充分利用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焦裕祿紀念園、紅旗渠紀念館等紅色文化資源,開發沉浸式紅色教育課程。運用數字技術建設紅色文化數據庫,打造虛擬研學平台,讓學生在沉浸式體(ti) 驗中感悟革命文化精神內(nei) 核,傳(chuan) 承紅色基因,厚植家國情懷。

  (作者單位: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來源:《 河南日報 》( 2025年08月15日 第 16 版)

統籌:吳鵬

審核:張柏林

責編:楊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