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ang) 村振興(xing) ,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xiang) 村是中華文明根脈所係,鄉(xiang) 村文化關(guan) 乎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與(yu) 情感歸宿,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是推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題中應有之義(yi)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men) 要以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為(wei) 指引,走鄉(xiang) 村文化興(xing) 盛之路,推動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讓農(nong) 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wei) 豐(feng) 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發揮文化在加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中的作用,從(cong) 而推動我國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不斷取得新成效。
推動頂層設計與(yu) 基層探索良性互動。一方麵,強化頂層設計的引領作用。這是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在黨(dang) 的統一領導下編製包括總體(ti) 規劃和專(zhuan) 項規劃在內(nei) 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規劃體(ti) 係,加強各類規劃的統籌管理和係統銜接。具體(ti) 到文化振興(xing) ,要科學認識和處理其與(yu)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人才振興(xing) 、生態振興(xing) 、組織振興(xing) 的依存互促關(guan) 係,打好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組合拳”;要正確認識城市文化與(yu) 鄉(xiang) 村文化的關(guan) 係、鄉(xiang) 村文化建設之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作用,部署文明鄉(xiang) 風建設工程、文化惠民工程、傳(chuan) 統工藝振興(xing) 工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xiang) ”活動等。另一方麵,在頂層設計指導下因地製宜地開展實踐探索。“百裏不同風,千裏不同俗。”中國疆域遼闊,鄉(xiang) 村是基本單位。人們(men) 在差異化的鄉(xiang) 村生活中形成了地域性的風俗習(xi) 慣、村規民約等,塑造了複雜多樣的鄉(xiang) 村文化。所以說,頂層設計提供科學的總指導,要以鄉(xiang) 村文化建設實踐探索為(wei) 基礎,尊重鄉(xiang) 村文化的多樣性與(yu) 地域特色,尊重文化稟賦與(yu) 鄉(xiang) 土風情,不斷創新發展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的新模式。
把政府主導與(yu) 農(nong) 民主體(ti) 統一起來。一方麵,挖掘政府主導優(you) 勢,確保到位有為(wei) 。政府主導地位意味著政府需以“服務者”身份做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總體(ti) 規劃,明確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目標和要求,做好政策製定、組織領導、統籌規劃、資金保障等工作,引導鄉(xiang) 村文化建設沿著正確道路發展。根據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政府需重點關(guan) 注加強文明鄉(xiang) 風建設、推進農(nong) 村移風易俗等問題,具體(ti) 工作以加強新時代農(nong) 村精神文明建設、推進和睦家庭與(yu) 和諧鄰裏建設、建立優(you) 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製、創新開展文化惠民活動、推進農(nong) 村高額彩禮問題綜合治理等方麵為(wei) 主要抓手。另一方麵,堅持農(nong) 民主體(ti) 地位,激發農(nong) 民內(nei) 在活力。農(nong) 民是鄉(xiang) 村文化的主體(ti) ,也是鄉(xiang) 村文化建設成果的受益者和評價(jia) 者。隻有激發廣大農(nong) 民首創精神,豐(feng) 富鄉(xiang) 村文化生活,促進滿足農(nong) 民精神文化需求和增強農(nong) 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動實現農(nong) 民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才能為(wei) 鄉(xiang) 村文化建設提供不竭動力。
注重保護傳(chuan) 承和利用各類鄉(xiang) 村文化遺產(chan) 。鄉(xiang) 村文化遺產(chan) 見證了農(nong) 耕文明延綿的曆史發展,承載村民獨特的故土記憶,彰顯鄉(xiang) 村鮮明的精神標識。保護傳(chuan) 承鄉(xiang) 村文化遺產(chan) 能增強村民的文化自信與(yu) 身份歸屬,助推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匯聚起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所需要的文化力量。一方麵,讓有形的鄉(xiang) 村文化留得住。應心懷曆史敬畏之心,堅持修舊如舊原則,盡可能使用原工藝,保留原樣式和原結構,在“真保護”上下功夫。不能犯“拆舊建新”“拆真建假”“以假亂(luan) 真”的錯誤,更不能毀壞曆史遺跡和珍貴文物。另一方麵,讓活態的鄉(xiang) 村文化傳(chuan) 下去。我國是世界上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最多的國家,其中73%以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保存在農(nong) 村,鄉(xiang) 村是非遺文化生成發展的根基和土壤。目前,非遺傳(chuan) 承人老齡化趨勢加劇、非遺技藝學習(xi) 的時間成本較高、部分非遺項目缺乏創新、多元文化的衝(chong) 擊、資金補助不到位等問題,成為(wei) 製約傳(chuan) 承發展鄉(xiang) 村非遺文化的重要因素。要通過出台激勵政策、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與(yu) 文旅深度融合等舉(ju) 措,把保護傳(chuan) 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讓非遺“活”起來、“傳(chuan) ”下去。
促進鄉(xiang) 村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兩(liang) 創”,堅持“兩(liang) 個(ge) 結合”,這為(wei) 激活鄉(xiang) 村文化中的“優(you) 秀因子”提供了方法論指導。我們(men) 要以科學理論為(wei) 指導,把鄉(xiang) 村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不斷為(wei) 其拓展新內(nei) 容與(yu) 新形式,推動鄉(xiang) 村優(you) 秀文化全麵融入現代生活。一方麵,在內(nei) 容上,改造和轉化適應時代條件的傳(chuan) 統文化精髓,為(wei) 其賦予和擴充新的時代內(nei) 涵和價(jia) 值。比如,浙江“楓橋經驗”中的“鄰裏調節”機製是鄉(xiang) 村鄰裏協作精神與(yu) 互助文化的新發展;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體(ti) 現二十四節氣的農(nong) 耕智慧,是“天人合一”生態思想的新發展;等等。另一方麵,通過新的形式和載體(ti) 呈現已實現轉化和發展了的鄉(xiang) 村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比如,借助VR/AR技術,虛擬博物館、文化展廳等可以展示村落變遷、農(nong) 具的使用方法、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工藝從(cong) 而帶來沉浸式體(ti) 驗;推動鄉(xiang) 村生活的綜藝、鄉(xiang) 村文旅體(ti) 驗項目等成為(wei) 傳(chuan) 播鄉(xiang) 村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途徑。
謀求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的人才供需平衡。用好用活各類人才,直接關(guan) 係推動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的速度和質量。當前,隨著時代發展,人才隊伍總量不足、年齡結構老化等問題製約著鄉(xiang) 村文化建設。可以說,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人才的需求與(yu) 供給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對此,既要擴容人才“蓄水池”,也要強化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的人才供給,建設高質量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人才隊伍。一方麵,育好用好鄉(xiang) 土人才,特別是重視紮根於(yu) 鄉(xiang) 村的民間藝人、能人精英、文藝團體(ti) ,通過組織專(zhuan) 業(ye) 培訓、搭建交流平台等方式,提升其專(zhuan) 業(ye) 技能和文化素質。另一方麵,吸引各類人才,多渠道加強與(yu) 高校、科研院所、文化社會(hui) 培訓機構的聯係,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xiang) 參與(yu) 鄉(xiang) 村文化建設,引進懂文化、愛鄉(xiang) 村、善規劃的專(zhuan) 業(ye) 性人才,充分發揮“新農(nong) 人”在傳(chuan) 承發展鄉(xiang) 村文化中的作用與(yu) 優(you) 勢。
(作者單位:山東(dong) 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
來源:《 河南日報 》( 2025年08月22日 第 12 版)
統籌:吳 鵬
審核:張柏林
責編:楊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