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對外傳播的國際表達路徑

《 河南日報 》( 2025年08月22日 第 12 版)  王敏霞2025-08-22

  文化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靈魂。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持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係列重大部署,創造性提出一係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習(xi) 近平文化思想。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文化思想,對增強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具有重大意義(yi) 。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原文化作為(wei) 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應肩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在做好國內(nei) 傳(chuan) 播的同時,更加注重國際表達,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

  中原文化的精神內(nei) 核與(yu) 國際表達價(jia) 值。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文化思想,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與(yu) 文化精髓,廣泛宣介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中原文化核心精神涵蓋“中和之道”“禮儀(yi) 之邦”“家國同構”“農(nong) 耕為(wei) 本”等,蘊含對和諧、秩序、責任和天人合一的追求,具備跨文化的溝通能力與(yu) 時代意義(yi) 。其豐(feng) 富的符號體(ti) 係,包括甲骨文、青銅器、漢字、太極拳等,既是文明象征,也為(wei) 國際傳(chuan) 播提供了生動載體(ti) 。要通過精準翻譯、情感表達與(yu) 符號轉化,推動中原文化與(yu) 全球觀眾(zhong) 產(chan) 生共鳴。

  當下,中原文化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仍麵臨(lin) 語言障礙、敘事單一、媒介滯後與(yu) 機製分散等問題。比如其核心概念如“中庸”“禮樂(le) ”語義(yi) 複雜,缺乏通俗化表達;敘事方式多偏重曆史講解與(yu) 抽象理念,缺乏情境化、故事化呈現,吸引力不足;在主流國際平台上的內(nei) 容覆蓋與(yu) 互動率有限等。在新時代傳(chuan) 播格局下,中原文化傳(chuan) 播應立足受眾(zhong) 視角,探索契合國際受眾(zhong) 的當代表達方式,係統構建中原文化的國際表達路徑,增強文化認同與(yu) 價(jia) 值共鳴。

  構建通俗化、多語種、符號化的語言表達體(ti) 係。語言是文化傳(chuan) 播的第一關(guan) 口。中原文化所承載的哲理性、抽象性和曆史性,決(jue) 定了其國際表達必須解決(jue) “聽得懂”“傳(chuan) 得開”“記得住”的問題。因此,構建多語種、分層次、類型化的語言表達體(ti) 係,是中原文化國際傳(chuan) 播的首要任務。

  首先,要實現“表達方式的通俗化轉型”。中原文化中很多概念往往語義(yi) 深奧、語境複雜,傳(chuan) 播中應將這些傳(chuan) 統話語體(ti) 係轉化為(wei) 現代語言、生活語言、情感語言。如,講述“天人合一”時,可結合氣候變化、生態倫(lun) 理等全球議題進行語境嵌入,增強表達的當代表達力。

  其次,要推動“語言體(ti) 係的多語種覆蓋”。目前,中原文化的翻譯體(ti) 係仍以中英文為(wei) 主,語言覆蓋麵有限。應依托高校外語院係、國際傳(chuan) 播研究機構,推進中原文化的“多語種工程”,拓展多種語言版本,麵向不同區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zhong) 精準傳(chuan) 達。特別要注重文化內(nei) 容與(yu) 語言之間的“適配性”處理,而非簡單地“對詞翻譯”。

  最後,要加強“文化符號的可視化表達”。現代傳(chuan) 播更強調視覺衝(chong) 擊和符號記憶。中原文化具有豐(feng) 富的視覺元素,如太極圖、甲骨文、青銅器紋樣等,應強化其在國際傳(chuan) 播中的符號使用頻率與(yu) 傳(chuan) 播密度,通過動漫形象、表情包、徽標、衍生品等方式提升文化的識別度與(yu) 記憶度。

  打造多平台、數字化、沉浸式的媒介傳(chuan) 播矩陣。當前,信息傳(chuan) 播正從(cong) “中心化—官方發布”轉向“去中心化—社交互動”,從(cong) “文本時代”轉向“影像時代”,從(cong) “單向灌輸”轉向“參與(yu) 式體(ti) 驗”。提升中原文化傳(chuan) 播效能,要順應媒介變革,構建多平台協同的媒介傳(chuan) 播矩陣。

  搶占主流國際平台話語陣地。在YouTube、TikTok等國際主流平台,設立專(zhuan) 屬賬號,推出係列化、情景化、可視化的短視頻內(nei) 容,如通過拍攝《一分鍾了解中原古都》短視頻,形成“短平快、精而美”的內(nei) 容風格,吸引年輕受眾(zhong) 。

  開發沉浸式數字文化體(ti) 驗產(chan) 品。數字化不僅(jin) 是傳(chuan) 播形式的更新,更是敘事邏輯和用戶互動習(xi) 慣的轉型。充分利用VR/AR、AI等新技術,開發“洛陽古都數字漫遊”“甲骨文識字小遊戲”等文化項目,將中原文化的沉浸感帶入全球展覽館博物館。

  建設跨平台融合傳(chuan) 播機製。構建“主流媒體(ti) +社交平台+內(nei) 容IP+用戶社群”融合傳(chuan) 播機製,聯合國際媒體(ti) 製作紀錄片,與(yu) 海外MCN機構合作,推動內(nei) 容定製與(yu) 創新。鼓勵海外留學生、文化達人參與(yu) 內(nei) 容共創和傳(chuan) 播,打造“人人皆傳(chuan) 播者”的社交文化生態。

  重塑以情動人、以人帶文、以共鳴為(wei) 目標的敘事體(ti) 係。文化傳(chuan) 播的最高境界是情感連接。當前,中原文化國際傳(chuan) 播較多停留在概念、製度、曆史等層麵,缺乏具有人情溫度的敘事方式。構建全球化敘事體(ti) 係,要注重以情動人、以人帶文、以理服人,達到情感共鳴。

  強化“人物+故事”敘事結構。比起抽象的曆史和概念,海外受眾(zhong) 更易被真實的人物和感人的故事所打動。可以挖掘外國人在中原求學、習(xi) 武、創業(ye) 的故事,講述他們(men) 與(yu) 中原文化之間的互動與(yu) 轉變。

  優(you) 化“本土化+國際化”的敘事邏輯。從(cong) 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中尋找共鳴點,在地方文化中挖掘共通情感。如以“家和萬(wan) 事興(xing) ”講家庭價(jia) 值,以“順天應人”講生態倫(lun) 理,讓中原文化主動融入世界語境。

  豐(feng) 富“現實題材+未來想象”敘事空間。中原文化不應僅(jin) 被框定在“古代”“傳(chuan) 統”語境中,而要展現其現代意義(yi) 與(yu) 未來價(jia) 值。可通過科幻動畫、曆史穿越劇、本地民俗改編的國際劇場等方式,探索傳(chuan) 統文化在當代社會(hui) 的再生與(yu) 創新,讓世界看到豐(feng) 富多彩的中原文化。

  拓展教育渠道,打造“文化+課程+體(ti) 驗”的傳(chuan) 播體(ti) 係。教育是文化傳(chuan) 播的重要渠道,更注重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傳(chuan) 承。中原文化的國際傳(chuan) 播應在教育係統中“紮根發芽”,構建“文化+課程+體(ti) 驗”三位一體(ti) 的傳(chuan) 播體(ti) 係。

  建設“中原文化海外課堂”。依托海外孔子學院、國際漢語推廣中心、海外高校合作項目,開發多語版中原文化係列課程,覆蓋儒學、太極、書(shu) 法等多元內(nei) 容。

  培育“中原文化師資與(yu) 使者”。推動河南高校、文化機構培養(yang) 一批具有國際傳(chuan) 播能力的教師、講解員和誌願者,實施“文化講師團”“全球文化大使”計劃,常態化走進國外校園、社團和公共機構。

  策劃“中原文化遊學體(ti) 驗營”。邀請海外青少年和文化人士到中原實地參與(yu) 文化體(ti) 驗活動,如“太極拳暑期班”和“漢字起源研學營”,讓他們(men) 成為(wei) 文化的親(qin) 曆者和分享者。

  (作者單位:河南理工大學)

來源:《 河南日報 》( 2025年08月22日 第 12 版)

統籌:吳   鵬

審核:張柏林

責編:楊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