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上午,由河南省社科聯主辦,河南科技大學社科聯、河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河洛文化與(yu)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研究中心、黃河文明與(yu) 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承辦的2024年河南社會(hui) 科學學術年會(hui) 分會(hui) 場活動——“弘揚河洛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討會(hui) 在洛陽召開。
河南科技大學副校長王學峰,河南省社科聯學會(hui) 處副處長張勇,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曆史理論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展龍,洛陽師範學院副校長曹玉濤,洛陽市文物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趙曉軍(jun) ,洛陽師範學院科研處處長史明豔,洛陽師範學院河洛文化國際研究中心副主任毛陽光,河南科技大學社科處副處長閆利春、祖恩厚,河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書(shu) 記段文傑、院長羅子俊,副院長彭小琴、王東(dong) 洋、崔軍(jun) 偉(wei) 、教師代表及研究生、本科生等150餘(yu) 人參會(hui) 。會(hui) 議由河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羅子俊主持。
河南科技大學副校長王學峰在致辭中對專(zhuan) 家學者及參會(hui) 人員表示熱烈歡迎與(yu) 誠摯感謝,致敬大家對河洛文化的熱愛與(yu) 傳(chuan) 承。王學峰指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2019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hui) 上,明確提出要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河洛文化作為(wei) 其重要組成部分,根植於(yu) 河洛沃土,在與(yu) 周邊地域文化交流中不斷豐(feng) 富發展,成為(wei) 中華文化與(yu) 黃河文化的精髓。它承載著厚重的曆史底蘊與(yu) 璀璨的文化精髓,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重要的根基與(yu) 源泉,不僅(jin) 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ti) 現,也是溝通古今中外的文化橋梁。如今,麵對全球化浪潮和現代化挑戰,弘揚河洛文化、使其在新時代煥發光芒,成為(wei)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迫切任務和共同責任。河南科技大學大力加強人文學科建設,策劃出版黃河文明與(yu) 河洛文化係列叢(cong) 書(shu) ,發行河洛文化研究學術刊物,獲得了學術界的高度肯定。學校將以此次會(hui) 議為(wei) 契機,進一步加強與(yu) 國內(nei) 外學術界交流合作,搭建開放、包容的學術平台,為(wei) 推進河洛文化傳(chuan) 承發展、促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河南省社科聯學會(hui) 處副處長張勇指出,河南社會(hui) 科學學術年會(hui) 創辦於(yu) 2012年,已發展成為(wei) 我省社科界高層次、多學科、品牌化、開放性的學術交流平台。今天的會(hui) 議圍繞“弘揚河洛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展開研討,具有重大理論價(jia) 值和現實意義(y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文化文明建設,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對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以及視察安陽重要講話中,多次強調傳(chuan) 承中華文明,推動文化繁榮,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河洛文化博大精深,內(nei) 涵豐(feng) 富,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許多重要元素出現於(yu) 河洛地區,中華文明的特性大多在河洛文化中有鮮明的體(ti) 現,深入挖掘和研究河洛文化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jia) 值理念,可以為(wei) 推進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有益借鑒和參考。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曆史理論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展龍指出,賡續中華文明,需要傳(chuan) 承中華文化。新時代要從(cong) 人類曆史大變局中把曆史、現代和未來貫通起來,總結曆代國家治理體(ti) 係的曆史邏輯,發掘現代國家治理體(ti) 係的曆史底蘊,探尋中國國家治理形態的曆史脈絡,這既是回歸曆史現場、回望曆史細節、回溯曆史大勢的核心要義(yi) ,也是回到現實場景、回應現實之需、回答現實命題的根本指向。新時代紮實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就要正確認識曆代國家治理的文明程度,深刻把握曆代國家治理的發展規律,並在傳(chuan) 承發展中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為(wei) 人類治理文明注入中國智慧。
洛陽市文物局局長趙曉軍(jun) 介紹了二裏頭遺址,認為(wei) 其內(nei) 涵已基本清晰,即中國最早的具有明確城市規劃的核心都邑、核心文化和廣域王權國家,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多進院落宮室建築、中軸線布局的宮殿建築群、與(yu) 後世“紫禁城”一脈相承的宮城、大型圍垣官營作坊區、青銅器鑄造作坊等。這些表明二裏頭遺址已邁入最早的王朝國家——夏朝。同時二裏頭夏都所開創的城市規劃方式和設計理念、建築布局、宮室製度、墓葬製度和以青銅禮器為(wei) 核心的器用製度,被商朝直接繼承,構成了華夏早期禮樂(le) 文明的基本特質。
洛陽師範學院河洛文化國際研究中心教授毛陽光分享了2000年以來洛陽石刻文獻的整理與(yu) 研究,指出洛陽石刻文獻呈現出類型豐(feng) 富、題材廣泛、時間跨度大、整理研究主體(ti) 多元等特點,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成為(wei) 河洛文化研究中重要的亮點。但在整理研究中也存在題材重複較多、成果轉化不夠、多學科協同不足等問題。充分發揮洛陽古都的資源優(you) 勢、高校及文博考古單位的人才優(you) 勢,加強文獻資料的共享與(yu) 研究中的理論提升與(yu) 方法創新,是傳(chuan) 承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打造河洛學學科、促進河洛文化研究深入推進的重要路徑。
河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東(dong) 洋指出,洛陽漢魏石經包括東(dong) 漢熹平石經、曹魏《典論》石經和正始石經,由朝廷下詔刊刻。它是十六國北朝早期漢化載體(ti) 和標誌,加速了北朝政治演進、民族融合和文教發展,促進探尋由南北朝走向隋唐的曆史進程。漢魏石經推動南北朝文化融合與(yu) 認同,作為(wei) 最早朝廷下詔刊刻石經,對後世有示範引領作用。曆代石經持續開刻,見證文教複興(xing) 繁榮,彰顯洛陽漢魏石經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次研討會(hui) 的成功召開,為(wei) 弘揚河洛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搭建了一個(ge) 重要的平台。通過本次研討會(hui) ,與(yu) 會(hui) 學者進一步加深了對河洛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明確了河洛文化在新時代的發展方向和任務。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河洛文化必將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進程中發揮出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