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中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主根主脈、 主幹主軸 不斷推動深化中原學研究

《中原智庫》(2024)  18luck官方2025-02-13

  中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既是中華文化的縮影,也與(yu) 中華文明有著同頻共振、血肉相連、你中有我的緊密聯係。依托積澱深厚的中原文化,以東(dong) (黃河學)、西(河洛學)、南(炎黃學)、北(甲骨學)、中(中原學)為(wei) 格局的中原文化學科群,正在成為(wei) 具有全國甚至世界影響力的特色學術品牌。在奮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今天,通過不斷推動深化中原學研究,深刻把握中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主根主脈主幹主軸,具有重要意義(yi) 。

  一、深刻認識中原在中華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一是中原是“天下之中”,中原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寶雞文理學院高強教授認為(wei) :中原文化既有地域性,又有全局性;既有原生性,又有包容性;既是河南的,又是中國的。中原地區三皇五帝“一勺燴”的現象,體(ti) 現出河南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中原文化的包容性。中原文化匯聚、吸納、包容來自東(dong) 西南北的各種文化,中原文明再造、重鑄、和合來自東(dong) 西南北的各種文明,終於(yu) 成為(wei) 中華文化的主流、主幹。

  二是中原是中國史前時期族群演化、融合、發展的核心地區。信陽師範大學金榮權教授認為(wei) ,在新石器時代,中原地區在中國史前時期的族群演化、融合和文明的發展、新變中具有重要的曆史地位。裴李崗—賈湖文化無疑是新石器早期中原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史前文明;新石器中期中原地區是炎黃族群與(yu) 其他族群融合的重要時期;在新石器晚期,也是傳(chuan) 說時代的堯舜禹時期,在這一時期,來自東(dong) 方的東(dong) 夷族群、西方的仰韶文化族群、北方的紅山文化族群等匯聚於(yu) 中原地區,與(yu) 中原的土著族群相互融合,在文化上相互交流,初步形成以炎黃族群為(wei) 核心的中原大族群和中原文化圈。

  二、炎黃文化在中華文明演進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yi)

  一是黃帝是中華民族共同體(ti) 之路的曆史起點。《光明日報》高級編輯梁樞指出,“合族”所依托的曆史大勢,由多而一之“一”,是以黃帝為(wei) 代表的。在文明探源的研究中,若把黃帝去掉,由多而一之一、由分而合之合便無所依托。黃帝是這場偉(wei) 大文化創造的產(chan) 物。中國式共同體(ti) 建構的根本,就是以血緣為(wei) “資源”,把本不是一家人的不同族群變成一家人。在基於(yu) 血緣的共同體(ti) 語境中,溯源祖先是建構共同信仰實現“合族”的唯一合法方式。河北師範大學沈長雲(yun) 教授指出,炎黃二帝作為(wei) 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對於(yu) 中華民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yi) 。尤其是,黃帝原本是周人的祖先,後來周人實現對黃淮江漢廣大地區的大一統,主導這一地區各古老部族的民族融合,並最終使其融鑄成為(wei) 一個(ge) 新的民族共同體(ti) ,也即華夏民族,黃帝也由之演變成為(wei) 華夏民族的共同祖先。

  二是炎黃二帝與(yu) 炎黃時代奠定了中國農(nong) 耕文明的根基。寶雞炎帝與(yu) 周秦文化研究會(hui) 霍彥儒研究員認為(wei) ,農(nong) 耕文明是人類古代文明的標識,是新(石器)舊(石器)時代的分水嶺。中國農(nong) 耕文明,也是中華文明起源的基礎。中華民族是一個(ge) 以農(nong) 立族、以農(nong) 立國的民族和國家。農(nong) 耕文明從(cong) 起源開始,就成為(wei) 中華民族的“本”與(yu) “魂”、中華文明的“源”與(yu) “根”。從(cong) 廣義(yi) 來說,炎黃與(yu) 炎黃時代是中國農(nong) 耕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時期,炎黃二帝為(wei) 中國農(nong) 耕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作出重大曆史貢獻。

  三是炎黃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力量。高強教授認為(wei) ,炎黃文化萌發於(yu) 炎黃時代,形成於(yu) 戰國秦漢時期,勃興(xing) 於(yu) 辛亥革命時期和抗日戰爭(zheng) 時期,複興(xing) 於(yu) 改革開放以來,是凝聚中華民族團結和諧、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力量。炎黃多元一體(ti) ,炎黃文化多元包容。中原文化是炎黃文化在中原地區的發展,是炎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炎黃學研究同中原文化研究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三、中國路徑是中華文明探源研究的立足點

  一是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朱乃誠研究員認為(wei) ,運用考古資料進行中華文明起源研究,不同的研究者有著不同的研究心得和不同的研究方法與(yu) 方式,不需要強求一致。但是,有一條原則必須要遵循,那就是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二是遵循求同存異的原則。信陽師範大學校長李俊教授認為(wei) ,中華文明探源研究需要廣大學者秉承科學嚴(yan) 謹的治學態度,在中西比較的視野中,多學科、分階段協同合作,循序推進。在這一過程中,不同的學者在研究向度、視角、進路、方法等方麵所表現出來的多樣化與(yu) 豐(feng) 富性,應該得到鼓勵;不同的研究方式之間經常性地開展學術對話與(yu) 交流,同樣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是立足中國路徑,是中華文明探源研究的前提。梁樞認為(wei) ,探源中華文明,就是於(yu) 早期文明的曆史演進中尋找到機製,以及找到機製形成的原因。中國人以“合族”作為(wei) 其社會(hui) 組成與(yu) 治理方式的基本標識,表明中國社會(hui) 是一個(ge) 共同體(ti) 社會(hui) ,在早期文明階段中國人走的是一條共同體(ti) 之路。共同體(ti) 是中國文化的大傳(chuan) 統,它預設了文明進程的中國路徑,標誌了中國文化的獨特性。中國人把萬(wan) 邦合成一邦一族,實現了“合族”。合族標誌著中國人創造出一種文化方式,這種方式將多族融為(wei) 一族;合族標誌著中國文化於(yu) 人類早期階段就已彰顯出獨特性,以及這種獨特性所達到的文化高度;合族標誌著中國人為(wei) 人類社會(hui) 所獨具的“社會(hui) 性”概念,注入獨特的向度、屬性與(yu) 結構。這一文明進程,在世界範圍內(nei) 絕無僅(jin) 有。無論從(cong) 哪個(ge) 角度上看,這都是一場堪稱偉(wei) 大的文化創造。

  四、深化中原學研究,打造特色學術品牌

  2016年以來,立足中國自主知識體(ti) 係的河南探索,全省學者致力推動中原文化的係統化、學科化研究,積極構建具有中原特色的中原學大學科群,努力打造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中原品牌,在國內(nei) 產(chan) 生良好反響。

  一是準確把握中原學的學科定位。河南省社科聯黨(dang) 組書(shu) 記、主席、研究員李庚香強調,中原學是綜合的概念。它的定義(yi) 是新時代,即新時代中原學術。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原學定位的最新體(ti) 現。河南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hui) 副主任、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長穀建全研究員指出,中原學是以發展為(wei) 主線的文明演進的研究,是研究中原文明形態演進與(yu) 發展規律的學科群,是中原知識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要標誌和重要載體(ti) 。鄭州大學副校長屈淩波教授認為(wei) ,中原學是研究中原的學問,即研究中原的文明、文化,研究如何構建和打造中原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地方性的知識體(ti) 係、思想體(ti) 係和學術體(ti) 係。作為(wei) 一個(ge) 區域性的學術領域,必須將之納入國家的話語體(ti) 係,具有國際性的視野。

  二是站位中華文明學術總進程深化中原學研究。李庚香研究員強調,中原學是地域的、是流域的,更是國家的、民族的、世界的。要站位中華文明學術總進程,從(cong) 區域文化演進路徑與(yu) 中華文明總進程的關(guan) 係、中華文明的演進道路與(yu) 內(nei) 在機理、中華文明演進的共同體(ti) 路線、中華文明演進的多元一體(ti) 格局和中華文明的特質這五個(ge) 具體(ti) 問題深化中原學研究。河南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張寶明教授認為(wei) ,中原學的研究既要有空間概念,更要注意時間概念,要有相對穩定的知識硬核和知識譜係。作為(wei) 知識譜係,中原學要有史,即它的根在什麽(me) 地方,講清楚中原學從(cong) 哪裏來。信陽師範大學尹全海教授指出,如果把中原學建成地域特色學術,那就應該從(cong) 20世紀初開始敘述,這個(ge) 緣起是中國政治經濟軸心從(cong) 東(dong) 西向南北轉移的結果,它的目標,是要彰顯中原學術的地域性特征。河南大學哲學與(yu) 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趙炎峰認為(wei) ,必須重視建構中原學的學統。要從(cong) 洛學、宋學的研究入手,並以此為(wei) 支點,往上連接炎黃學、諸子學,往下連接“二程”理學、馮(feng) 友蘭(lan) 新理學等中原學統的主要節點,以點帶麵,開展中原學的學統建構。

  三是推動中原學實現突破式發展。河南省社科聯原副主席王喜成研究員指出,加快推進中原學的發展,要樹立研究的現代視野,建立科學的研究體(ti) 係,營造良好的研究氛圍,實現研究的重點突破,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使它的發展由原來的自發式轉變為(wei) 組織化,加速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實現突破式發展。河南省社科院曆史與(yu) 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張新斌研究員指出,要進一步推動中原學的綜合概括,推動中原學基地的建設,推動中原學進課堂,形成相關(guan) 的骨幹隊伍,出版中原學相關(guan) 文集,同時加大與(yu) 全國各地方學研究隊伍的交流。河南省社科院曆史與(yu) 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李龍認為(wei) ,中原學既是研究根和魂的學問,更應該是研用結合的學問,應突出中華文明探源、夏文化等優(you) 勢特色,加強中原學研究成果的應用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