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黃河文明傳(chuan) 承創新與(yu) 人文城市建設”高層論壇在河南大學明倫(lun) 校區召開,18luck官方主席李庚香、河南大學副校長張寶明、開封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孫曉紅及來自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河南大學的專(zhuan) 家學者和鄭州、安陽、開封等著名古都城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的代表共三十餘(yu) 人出席了此次論壇。論壇由黃河文明傳(chuan) 承與(yu) 現代文明建設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黃河文明與(yu) 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苗長虹住持。此次論壇由18luck官方與(yu) 河南大學共同主辦,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yu) 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黃河文明傳(chuan) 承與(yu) 現代文明建設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 承辦。
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學者圍繞黃河文明傳(chuan) 承創新與(yu) 人文城市建設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從(cong) 不同的視角對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黃河流域人文城市建設的原則、路徑、目標等具體(ti) 問題提出了許多有價(jia) 值的意見。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教授指出城市的本質是為(wei) 人們(men) 提供“有價(jia) 值、有意義(yi) 、有夢想”的生活方式,是要為(wei) 個(ge) 體(ti) 的發展提供更高級的奮鬥目標、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他認為(wei) 人文城市在《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和《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第十三個(ge) 五年規劃綱要》中的出現體(ti) 現了對我國現階段城市發展主要矛盾的深刻把握,是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的“道路自覺”。未來,可以以中原城市群為(wei) 核心,從(cong) 人文城市、文化城市群、黃河流域文化城市廊道等不同的空間層級開展人文城市的理論和實證研究。
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原主任寧越敏教授對黃河文明在中國文化發展進程中的源頭地位和黃河流域城市發展的悠久曆史進行了剖析和梳理。他指出,就中華文明發展的整體(ti) 格局來說,“‘滿天星鬥’是存在的,但黃河文明最重要”,研究黃河文明應該具有曆史的大視野,不能局限於(yu) 河南。他並強調,在新型城鎮化與(yu) “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以黃河文明引領中原城市群、關(guan) 中城市群、山東(dong) 半島城市群的協同發展、互聯互通,進而推動黃河流域的經濟振興(xing) 大有可為(wei) 。
18luck官方主席李庚香博士分析了近年來國家層麵對河南的一係列重大戰略布局,指出應該用“強起來的心態、強起來的標準”看待河南華夏曆史文明傳(chuan) 承創新區的建設發展和人文城市建設問題。未來應該以國家中心城市鄭州為(wei) 主軸統籌打造中原人文城市群,秉承以水潤城、以文化城、以蔭綠城、以業(ye) 興(xing) 城的理念,重點建設鄭州、洛陽、安陽、開封、商丘、南陽六大人文城市。
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研究中心中心副主任高小康教授則從(cong) “中原城市故事:我們(men) 今天的記憶”這一角度,結合宋代東(dong) 京城的曆史對“人文城市”的內(nei) 涵做出了自己的闡釋。他強調人文城市應該是一個(ge) 承載了曆史的,各層次文化“眾(zhong) 聲喧嘩”的融合性空間。開封現實的人文城市建設應該通過重新講述曆史來促進人與(yu) 城市的交流,在“活的生活”中找回我們(men) 的城市記憶。
在對話交流階段,來自河南省內(nei) 古都名城政府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的代表介紹了各地挖掘城市曆史文脈、建設人文城市的經驗,並就如何整體(ti) 保護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生態、提升曆史文化街區的文化功能與(yu) 專(zhuan) 家學者進行了討論。本次論壇是新型城鎮化規劃公布後在河南舉(ju) 辦的首次以“人文城市”為(wei) 主題的學術活動,對河南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與(yu) 華夏曆史文明傳(chuan) 承創新區建設,以及在“雙一流”建設中激發河南大學多學科協同創新的活力、提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yi) 。
未來,河南大學將依托黃河文明傳(chuan) 承與(yu) 現代文明建設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和黃河文明與(yu) 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聚焦河南境內(nei) 著名古都、曆史文化名城的城鎮化和文化發展進程,整合校內(nei) 外學術資源,廣泛開展學術交流與(yu) 合作,對接有關(guan) 政府部門、文化企事業(ye) 單位與(yu) 社會(hui) 組織、文化人士,努力打造人文城市建設的高端智庫,服務中原城市群與(yu) 華夏曆史文明傳(chuan) 承創新區建設的社會(hui) 化科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