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中,河南作為(wei) 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3000多年,是名副其實的文化高峰、文化高地、文化高原。過去有“逐鹿中原”“鼎立中原”“問鼎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但我們(men) 說不出背後的學理、道理和哲理,這就要求我們(men) 必須上升到中原學的高度。例如,在河南,我們(men) 都知道“河圖洛書(shu) ”的神秘和神聖,但在大多數人眼裏,大家視之為(wei) 天書(shu) ,既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黃河文化、炎黃文化的核心和主幹,在中原文化史、黃河文化史乃至中華文化史上地位重要而特殊,對於(yu) 中原文化、黃河文化、中國文化、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的貢獻非同一般。新時代,我們(men) 隻有把河洛文化研究上升到河洛學的高度,站在人類文明、中西文化比較、國家文化認同的角度,用哲學的視野、用文明的視野、用學科的視野來認識河洛文化、嵩山文明,以中原學、河洛學的相互碰撞、交流和交融,為(wei) 洛陽“建強副中心 形成增長極”、為(wei) 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為(wei) 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為(wei) 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設提升“源頭活水”,才能找到解開我們(men) 這個(ge) 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碼鑰匙。
河洛文化與(yu) 河洛學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南考察調研時,把黃河文化的戰略定位提升到了“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的空前高度,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特別講到了黃河四大文化中,有河湟文化、關(guan) 中文化、河洛文化、齊魯文化。“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liang) 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十分傳(chuan) 神地傳(chuan) 達了河洛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
樓陽生書(shu) 記說,要了解中華文化,要到河南,要到洛陽。我們(men) 知道,河洛文化在黃河文化中具有發源、核心、根本的地位和價(jia) 值。河洛文化是以洛陽為(wei) 中心的區域文化,是中原文化、黃河文化的核心和主幹,也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精華和主流。河洛文化首先是地域文化,與(yu) 黃河文化的流域文化相得益彰,是該地區古往今來的物質、製度與(yu) 精神成果的總和。河洛文化以“河圖洛書(shu) ”為(wei) 標誌,以夏商周三代文化為(wei) 主幹,以漢魏唐宋為(wei) 內(nei) 容,以洛學為(wei) 高峰,以古都洛陽所凝聚的文化精華為(wei) 核心,以“河洛郎”為(wei) 特征,是海內(nei) 外華人的民族血脈和精神紐帶,薈萃了嵩山文明的精華,是黃河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顯著的源頭性、根脈性和族魂性特質。
現在,經過30年的研究,關(guan) 於(yu) 河洛文化的成果汗牛充棟,關(guan) 於(yu) 洛陽學、洛學的研究也不斷走深。那麽(me) ,為(wei) 什麽(me) 要提出“河洛學”這個(ge) 概念呢?從(cong) 橫向上來說,西藏有“藏學”,安徽有“徽學”,湖南有“湘學”,都能自成體(ti) 係,並代表各自的地域文化。作為(wei) 華夏曆史文明傳(chuan) 承創新區的甘肅,即使沒有一個(ge) 統領全局的學術名稱,但仍有一個(ge) 貫穿古今的當代顯學“敦煌學”。河南作為(wei) 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發源地,我們(men) 都知道有河洛文化,卻不知有河洛學,我認為(wei) 這是我們(men) 河南學術界、思想界、理論界、社科界的一個(ge) 遺憾。建強副中心、形成增長極是新時代洛陽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重大課題。那麽(me) ,在新時代如何提升河洛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呢?如何打造“行走洛陽,讀懂曆史”品牌呢?這就要求我們(men) 用學術講政治,用學術的方式去傳(chuan) 播我們(men) 的價(jia) 值觀,建設河洛學。在話語話體(ti) 係中,相比較主流話語、大眾(zhong) 話語,國際話語、學術話語是影響力最為(wei) 深遠的。現在,我們(men) 有河洛文化、洛學、洛陽學等學術概念。我們(men) 認為(wei) ,要形成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需要打造河洛學,使我們(men) 不僅(jin) 從(cong) “器”的層麵而且能夠從(cong) “道”的層麵來認識河洛文化。這就要求我們(men) 河洛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轉識成智”,對於(yu) 河洛文化研究來說,隻有上升到河洛學的高度來認識,把它作為(wei) 一個(ge) 完整的係統的複雜的思想體(ti) 係來對待,才能夠更好地認識河洛文化和嵩山文明,才能夠具有全國大格局、全球大視野、時代新表達。
第一,要把河洛學在中國曆史上的主軸、主幹地位講清楚。什麽(me) 是主軸地位?如果從(cong) 唐、宋之間斷開,傳(chuan) 統中國其實經曆了一個(ge) 由“東(dong) 西軸”向“南北軸”的明顯轉型。河洛地區對於(yu) 中國文化、中華文明的作用,一是體(ti) 現在《詩經·大雅》中,“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二是體(ti) 現在何尊銘文中,“宅茲(zi) 中國”。黃河文明經曆了形成期、發展期和興(xing) 盛期三個(ge) 階段,形成期是炎黃階段,發展期是夏商周時代,興(xing) 盛期是自秦漢開始直至北宋。在這個(ge) 過程中,河洛地區一直處於(yu) 核心地位,是文明軸心區。以洛陽為(wei) 中心,西邊是長安,東(dong) 邊是開封,在東(dong) 西軸裏,洛陽是個(ge) 主軸。這個(ge) 主軸後來又變成了南北主軸,杭州、南京、北京,洛陽還是一個(ge) 主軸。如何把這個(ge) 文化主軸定位清晰,對於(yu) 我們(men) 認識“天地之中”的樞紐定位十分關(guan) 鍵。
第二,要把河洛學的發展脈絡和思想體(ti) 係講清楚。河洛文化源遠流長、內(nei) 涵豐(feng) 富,至少包括這麽(me) 幾個(ge) 方麵:(1)河圖洛書(shu) 。河洛文化最早的標誌是“河圖”“洛書(shu) ”。河圖洛書(shu) 曆來被認為(wei) 是中華文明的濫觴。古代傳(chuan) 說中華龍祖伏羲時代黃河中躍出龍馬,背負“河圖”,伏羲受之而作八卦。大禹時代洛水中浮出神龜,背負“洛書(shu) ”,大禹受之而創立包含“五行”思想的“洪範九疇”。可以說,由“河圖”發展出陰陽八卦,由“洛書(shu) ”發展出“五行”,都孕育產(chan) 生於(yu) 河洛地區。河圖洛書(shu) 具有自否定、反身性和人文性的特征,“生”是其本質特征。我們(men) 對河圖洛書(shu) 、八卦、六十四卦的演變說不清楚,對源於(yu) 它的“九王之尊”“大丈夫能屈能伸”“女大十八變”卻經常是日用而不覺。《易經》說:“河出圖,洛出書(shu) ,聖人則之。”從(cong) 河圖洛書(shu) 到八卦到六十四卦,清晰地揭示出文明曙光乍現、人類精神世界生成的文明圖景。(2)赫赫夏都。《史記·封禪書(shu) 》記載:“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間。”其實,不僅(jin) 是夏商周三代定都河洛, 在文明時代以前, 這裏已成為(wei) 全國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後世很多王朝都在這裏定都。河洛地區最早跨入文明時代。中國古代是從(cong) 黃帝開始向文明時代過渡的,三皇五帝時代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期。中國古代是從(cong) 夏王朝的建立而正式進入文明社會(hui) 的。 在中華文明的起源問題上,夏文化的形成是十分關(guan) 鍵的,中華文明的根和魂就在這裏。二裏頭文化在中國早期國家、文明的形成過程中是極為(wei) 重要的。二裏頭位於(yu) 伊、洛河之間的一個(ge) 高地上,就是文獻中的“夏墟”所在地,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東(dong) 征伐紂,“息偃戎師”,這個(ge) 地方在華夏文明與(yu) 國家形成史上,具有“輻輳之勢”,是中華文明形成曆史上最早出現的核心文化。夏上承三皇五帝時代,下啟夏商周至明清之初,連接著中華五千年不斷裂的文明。這裏最早開啟了從(cong) “公天下”到“家天下”曆史演進過程。從(cong) 禪讓製到分封製,從(cong) 分封製到郡縣製,從(cong) 九品中正製到科舉(ju) 製,中國的治國理政實踐都與(yu) 黃河文明中的製度治理密切相關(guan) 。二裏頭夏朝遺址,對於(yu) 我們(men) 領悟和感知中華文明的演進曆程十分重要。夏代上承三皇五帝時代,下接秦漢,一直到元明清。夏代是我國步入文明門檻的一個(ge) 關(guan) 鍵轉折點,它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對夏文化的研究,將開啟國家文明研究新局麵。(3)河洛文化。儒家文化、道家學說、佛家學說首先創立或傳(chuan) 播於(yu) 河洛地區。特別是“周公居攝六年,製禮作樂(le) ”。禮樂(le) 文化是我國古代國家和社會(hui) 的結構性的製度規定,是上層建築中具有法律意義(yi) 的成分,一直主導著國家的政治生活和社會(hui) 習(xi) 俗。(4)洛學。北宋時期,二程創立的“洛學”,被朱熹等人繼承和發展,稱“程朱理學”,成為(wei) 中國封建社會(hui) 後期占據統治地位的思想,具有深遠的社會(hui) 影響。周敦頤是北宋理學的開創者,對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性命、善惡等哲學範疇進行了係統探索。張載嚴(yan) 格區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二程把“天理”作為(wei) 世界萬(wan) 物的本源,對自然、社會(hui) 、人生諸問題作了係統的回答。洛學凝聚河洛文化之精華,是河洛文化的結晶和典型代表,並構成了河洛文化的核心內(nei) 涵。(5)洛陽學。洛陽學是研究千年帝都洛陽從(cong) 產(chan) 生到發展、變遷和可持續發展規律的學問,屬於(yu) 地方學研究範疇。它既從(cong) 人文地理學角度研究洛陽古代曆史地理環境變遷、現代城市發展和未來發展戰略,也從(cong) 曆史文化視角研究洛陽優(you) 秀傳(chuan) 統曆史文化演進和現代洛陽華夏曆史文明的傳(chuan) 承創新,共同為(wei) 洛陽可持續發展提供學理支持與(yu) 政策指導。洛陽學不僅(jin) 涵蓋洛陽曆史上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hui) 、生態等方方麵麵,而且涉及洛陽當前的現實和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一個(ge) 融貫古今、展望未來、多學科交叉、整體(ti) 性很強的係統工程,具有鮮明的係統性、綜合性和實用性等特征。(6)嵩山文明。河洛文化是嵩山腳下、黃河之濱誕生的。五嶽之山嵩山之所以具有獨特的位置,與(yu) 河洛文化從(cong) 凝聚到輻射的生成與(yu) 傳(chuan) 播過程是分不開的。從(cong) 河圖洛書(shu) 到赫赫夏都、河洛文化,特別是周公的製禮作樂(le) ,再到洛學、洛陽、嵩山文明,我們(men) 要把這個(ge) 脈絡、體(ti) 係梳理清楚。
第三,要把“河洛郎”“客家人”的概念講清楚。洛陽地處“天下之中”的位置,又率先進入文明的門檻,是十三朝古都,它是一個(ge) 文明的輻射源。中華文明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影響力源泉在哪?“永懷河洛間,䊗䊗祖宗業(ye) 。”“河洛郎”這個(ge) 概念體(ti) 現得很清楚。“河洛郎”為(wei) 中原南遷後裔,是中國南方講閩南語的群體(ti) ,也是“台灣四大族群”人數最多的一個(ge) 族群。中原文化隨之南遷,在與(yu) 邊陲文化的長期碰撞和融合中,形成了閩南文化。中原移民南遷入閩對於(yu) 鞏固和發展邊陲作出了重要貢獻,使得中原和閩南建立起深厚的血緣關(guan) 係和文化紐帶,也賦予了閩南文化深刻的河洛印記。這種強烈的文化記憶,實際上是中華文化向心力與(yu) 凝聚力的真實體(ti) 現。“客家人”最大的特點是“客家非客”。由河洛地區傳(chuan) 至中國南方地區的“客家文化”,使中國北方與(yu) 南方融為(wei) 一體(ti) 。客家人在世界各地繁衍生息,而他們(men) 在內(nei) 心深處依然認為(wei) 自己是河洛郎,河洛地區是他們(men) 心中難以忘懷的故土家園。河洛地區建立了最早的中國、建構了最早的國家模式,形成了最早的國家文明、中華文化,並經過數次民族大遷徙,以暈輪效應逐步擴散到四周。“河洛郎”“客家人”就是河洛文化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影響力的魅力展現。這種心念故土、情係桑梓的濃厚深情,正是河洛文化家國同構、家國一體(ti) 特性的顯性表達。可以說,河洛文化對於(yu) 客家文化、閩南文化、齊魯文化都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作者係河南省社科聯黨(dang) 組書(shu) 記、主席 李庚香)
審稿:宋淑芳 張柏林
編輯:楊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