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處於(yu) 黃河中下遊地區,黃河流經省內(nei) 三門峽、洛陽、濟源、焦作、鄭州、新鄉(xiang) 、開封、濮陽8個(ge) 省轄(管)市,幹流總長711公裏。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黃河流域形成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jia) 值觀念、行為(wei) 規範、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包括物質形態的農(nong) 耕文化、建築文化、陶冶文化、治水文化、醫藥文化、商貿文化、軍(jun) 武文化、科技文化,以及精神形態的神龍文化、政治文化、聖賢文化、詩書(shu) 文化、戲曲文化、宗教文化、哲學文化、氏族文化等。在諸多豐(feng) 富多彩、形形色色的文化類型中,其核心價(jia) 值可以歸納為(wei) 三個(ge) 方麵的意識、精神和思想:以人為(wei) 本、天人合一,承嬗離合、能動創造,三教相融、和合共生。以人為(wei) 本、天人合一是黃河文化的主脈,承嬗離合、能動創造是黃河文化的靈魂,三教相融、和合共生是黃河文化的本色,三者構成了黃河文化這一中華主體(ti) 文化的基本架構和完整體(ti) 係,彰顯了黃河文化的豐(feng) 富內(nei) 涵和鮮明特色。
黃河流域文化資源豐(feng) 富,河南段尤為(wei) 突出,是我國古代都城遺址分布最多、最密集的地區。多年來,大家以鄭汴洛都城文化為(wei) 核心,不斷挖掘和深度開發黃河右岸曆史文化旅遊資源,形成了當代文化發展史上的獨特優(you) 勢。然而,由於(yu) 各種原因,同樣流淌著民族融合曆史文脈、蘊藏著豐(feng) 富曆史文化資源的黃河左岸卻被忽略和遺忘。在國家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背景下,深入挖掘開發黃河左岸文化遺存,係統整合黃河兩(liang) 岸文化資源,全麵展示黃河流域文化魅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
以焦作為(wei) 例,焦作市現有文物古跡點3014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4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3項,厚重的曆史文化可見一斑。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漢代時期古遺址(府城遺址、商村遺址、西金城遺址、邘國遺址),春秋盟書(shu) 頁岩圭片、漢代文物陶倉(cang) 樓、漢代古城遺址山陽故城、隋唐大運河永濟渠、元代建築藥王廟、明清古寨寨卜昌、清代中華治水廟觀嘉應觀等物質遺產(chan) ,太極拳、二股弦、懷梆、嗩呐藝術、火龍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孔子得意門徒卜子夏、西晉道士(道教上清派創始人)魏華存、魏晉望族司馬氏和風骨名士竹林七賢、唐代文豪韓昌黎和李商隱、一代藥王孫思邈等古代著名人物,以及寺廟道觀、傳(chuan) 統村落和屯封古寨,都承載和詮釋著懷川大地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但這些遺存有許多卻不為(wei) 人所知,其曆史和時代價(jia) 值有待深入挖掘。
黃河文化的核心在治水——以水利人、以水潤物、以水興(xing) 業(ye) 。人民勝利渠是黃河下遊興(xing) 建的第一個(ge) 大型引黃自流灌溉工程,有效解決(jue) 了泥沙淤積問題,創造了半個(ge) 多世紀渠道不衝(chong) 不淤的奇跡。應以人民勝利渠渠首為(wei) 中心,黃河、沁河沿岸傳(chuan) 統村落為(wei) 依托,結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應觀等文物古跡,打造國內(nei) 第一個(ge) 以中華治水文化為(wei) 主題、以文旅康養(yang) 為(wei) 主導產(chan) 業(ye) 形態的特色小鎮。以“幸福之源”為(wei) 核心,建立新時代黃河左岸文化地標——渠首工程紀念館渠首閣,在展現以人為(wei) 本、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傳(chuan) 統人文理念的同時,係統展示黃河兒(er) 女不畏苦難、敢於(yu) 創造的英勇精神,全麵展示新中國大河安瀾、人民幸福的動人畫卷。
同時,應以陳家溝、月山寺、靜應廟等為(wei) 基地,以太極拳、八極拳、黃庭經等為(wei) 載體(ti) ,打造中華太極文化傳(chuan) 承教育基地,傳(chuan) 承與(yu) 發展太極文化的對立統一、內(nei) 外兼修、動態博弈的哲學內(nei) 涵。以神農(nong) 山為(wei) 中心,以四大懷藥主產(chan) 區為(wei) 基地,以農(nong) 耕博物館、田園綜合體(ti) 、集體(ti) 農(nong) 莊為(wei) 載體(ti) ,打造富饒鄉(xiang) 村農(nong) 耕文化的時代印記。以山陽故城遺址、當陽峪古窯遺址、懷慶府舊址,以及明清古寨建築群落、鄉(xiang) 村曆史博物館、懷商文化展覽館等為(wei) 載體(ti) ,係統展示黃河、沁河流域曆史變遷、民族交融、商貿發展、文化多樣的繁榮景象。
(作者單位:河南理工大學太行發展研究院)
黃河左岸文化遺存的挖掘與開發
張錕 楊春梅20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