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穩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曆史責任

《河南日報》(2020年08月14日 08版)  2020-08-14

  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即將迎來一周年之際,近日,光明日報社、河南省委宣傳(chuan) 部在河南大學舉(ju) 辦“扛穩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曆史責任,推動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發揚光大”理論研討會(hui) 。來自中國社科院、山東(dong) 大學、陝西師範大學、河南大學等黃河文化研究重鎮的知名專(zhuan) 家學者和河南省社科聯、省發展改革委、省文旅廳、省社科院以及有關(guan) 河南高校的專(zhuan) 家代表,共200餘(yu) 人參加會(hui) 議。研討會(hui) 深入探討了黃河文化的價(jia) 值,梳理了黃河文化的脈絡,論證了中原文化的地位,提出了黃河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弘揚的河南路徑。現將理論研討成果綜述如下,以饗讀者。
  1
  中華文明的主根主脈

  中原文化是中原地區的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主根。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hui) 理事長王巍用考古學的理論方法和大量考古發現,證實了中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主根主脈。早期中國物質文化的發明創造,包括4500年前中原地區形成粟、黍、稻、麥、豆代表的五穀農(nong) 業(ye) 體(ti) 係,商代以來逐漸形成豬、狗、牛、羊、馬、雞代表的六畜體(ti) 係,6500年前形成了高溫陶窯代表的器物製作技術,偃師二裏頭發現了可以確認的最早青銅容器製作技術等;精神文化的展現,如舞陽賈湖發現了8000年前的龜甲符號代表的龜靈信仰,濮陽西水坡發現了6000年前的蚌塑龍代表的龍的信仰,鞏義(yi) 雙槐樹發現了5300年前的北鬥星及方位概念及農(nong) 事節氣、圖騰、中軸線和左右對稱的建築布局等;製度文化的形成,包括禮製、天下觀、國家觀、嫡長子繼承製、昭穆製度、中央對周圍的經略等,基本上或主要是在中原地區完成的。黃河中遊的中原地區作為(wei) 中華文明的核心經曆了孕育、萌生、發展、確立的過程,可以從(cong) 六個(ge) 方麵進行考古實證。第一,距今6000年左右開始,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彩陶向周圍地區施加強烈影響,第一次出現了以中原地區為(wei) 中心的文化圈,可以從(cong) 河南靈寶鑄鼎原百萬(wan) 平方米大型聚落得到印證。第二,距今5500年左右,黃河、長江和遼河流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文明,為(wei) 後來形成多元一體(ti) 的中華文明奠定了重要基礎。第三,極有可能是堯都平陽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可以看到各地先進文化因素向中原地區匯聚的現象,如黃河下遊地區特點的陶器、源自良渚文化的玉琮和玉璧、與(yu) 長江中遊石家河文化出土物相同的雙翼形玉飾、來自西亞(ya) 經黃河上遊地區傳(chuan) 入的冶銅技術等。第四,夏王朝時期中原的影響力顯著增強,中原與(yu) 周邊的交流從(cong) 堯舜時期對周圍地區先進因素的吸收和匯聚為(wei) 主,轉變為(wei) 對外輻射為(wei) 主的模式。這是以中原地區夏、商、周王朝為(wei) 中心的王國(王朝文明)文明階段的體(ti) 現。第五,商王朝時期以青銅禮器和玉禮器代表持有者身份的禮樂(le) 製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第六,西周王朝封邦建國,對廣大地區的統治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秦始皇統一中國,把秦國實施的一係列製度推廣到全國,實行郡縣製,在全國建馳道、統一文字、度量衡,中國實現了政治、經濟、文化的統一。
  以中原地區為(wei) 核心區域的夏文化,是中華文明主根的關(guan) 鍵節點。山東(dong) 大學特聘教授、中國先秦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江林昌提出,夏文化起源、發展、壯大於(yu) 黃河流域的中原大地,是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早期發展過程中一個(ge) 承前啟後、轉化創新中的關(guan) 鍵環節,具有裏程碑意義(yi) 。夏文化內(nei) 涵豐(feng) 富,特征鮮明,夏代曆史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夏代曆史與(yu) 夏文化的研究,有助於(yu) 深化對黃河文化的認識,更好地把握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綿延發展的特殊性。一是夏文化在中華文明綿延發展過程中發揮了承前啟後的關(guan) 鍵作用。二是夏文化是中華多部族文化圍繞華夏文化不斷融合,中華文化多元並行發展向多元一體(ti) 發展轉變過程中的第一個(ge) 重要環節。三是夏文化是黃河中遊黃土農(nong) 耕青銅文明與(yu) 黃河上遊以西歐亞(ya) 遊牧青銅文明長期交流的第一個(ge) 創新成果,開啟了歐亞(ya) 絲(si) 路文化帶的序幕。四是夏部族在改造自然、變革社會(hui) 、抗爭(zheng) 外敵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寶貴遺產(chan) ,對當今國家治理體(ti) 係與(yu) 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建設具有深刻啟發意義(yi) 。
  中原文化是中華文明曆史發展的主脈。河南省社會(hui) 科學院曆史與(yu) 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新斌提出,古今黃河與(yu) 河濟淮相匯的區域是河南的“大黃河”。古代黃河有5次大改道。北流故道涉及今延津、浚縣、滑縣、內(nei) 黃、清豐(feng) 、南樂(le) 等,主要是北宋以前的周秦漢唐時期。南流故道涉及東(dong) 與(yu) 東(dong) 南兩(liang) 個(ge) 方向,商丘、許昌、周口、漯河等市若幹縣,主要是北宋之後金元明清時期。古代“四瀆”有河濟淮三瀆交匯於(yu) 河南,尤其是南宋以後黃河再次南流,奪淮入海,構成了曆史時期河濟淮之間的特殊關(guan) 係,三者還構成了曆史上非常特殊的“大黃河”。河南的獨特地理區位與(yu) 特殊曆史地位,決(jue) 定了中原文化在黃河文化中的龍頭地位。一是地貌景觀的完整性,二是支津文化的豐(feng) 富性,三是核心地位的特殊性,四是曆代治河的關(guan) 鍵性,五是民族形成的熔爐性。
  2
  黃河文化與(yu) 中原文化的關(guan) 係及其時代價(jia) 值

  深入闡釋黃河文化的曆史意義(yi) ,延續曆史文脈。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曆史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殷商文化學會(hui) 會(hui) 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王震中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之根,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yi) 和豐(feng) 富內(nei) 涵。一方麵,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極其重要的母親(qin) 河文化;另一方麵,從(cong) 中國文明誕生伊始到唐宋時期,黃河流域一直是古代中國政治、經濟、軍(jun) 事、科技、思想、文化的中心和重心。從(cong) “文明誕生”到“文化基因和性格的養(yang) 成”,再到“自在”的中華民族的形成展現了黃河文化的豐(feng) 富內(nei) 涵及其曆史意義(yi) 。新石器文化與(yu) “萬(wan) 邦”文明誕生在黃河流域。國際學術界把中國文明稱為(wei) “黃河文明”,它與(yu) 埃及的尼羅河文明、西亞(ya) 的兩(liang) 河流域文明、印度的印度河文明並稱為(wei) 世界四大文明。黃河中遊地區是夏商周王朝的建立與(yu) 中國文化基因和性格的養(yang) 成區域,中國正統觀和“大一統”思想觀念形成區域。在我國曆史上,大一統的思想觀念對國家的統一和穩定一直發揮著深遠而積極的影響,大一統的思想觀念已構成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基因性的要素之一,而建都在黃河中遊地區的夏商周三代和漢唐王朝,是為(wei) 其奠基的兩(liang) 個(ge) 重要階段。中國從(cong) 秦漢開始,國家形態結構變為(wei) “中央—郡縣”製,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都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的形成與(yu)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聯係在一起,而從(cong) 秦漢到唐宋這種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國都就建在黃河中遊地區。作為(wei)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國都,既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凝聚中華民族的向心力的同心圓圓心。黃河流域,尤其是黃河中遊地區以其國都的地位而成為(wei) 凝聚中華民族的向心力所在地,這進一步證明黃河文化也成為(wei) 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關(guan) 於(yu) 黃河文化的發展脈絡問題,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曆史環境與(yu) 社會(hui) 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教授、中國地理學會(hui) 曆史地理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委員侯甬堅教授提出了黃河文化分期的框架性理解,認為(wei) 在中國曆史政治格局變動中,黃河文化經曆了成型、發展及黃河精神顯現的發展過程,比較清晰地展現了五千年中國曆史上黃河文化的發展脈絡。從(cong) 中國曆史開篇到北宋末,是黃河文化成型時期,元明清“大中原王朝”時期,黃河文化影響不斷擴大,在近代、現代和當代中國,民族危難時期誕生的《黃河大合唱》集中展現了自強不息的黃河精神。在黃河文化的發展史上,“中原王朝”的曆史語意具有特別的意義(yi) ,是經曆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上古三代、秦統一後的諸多王朝人類活動的中心,是對境內(nei) 、域外散發著重要影響的文化中心。
  中原文化是黃河文化的核心和主幹,是黃河文化精髓的集中體(ti) 現。河南省社科聯黨(dang) 組書(shu) 記、主席李庚香提出,黃河文化是中國的主體(ti) 文化、主流文化、國家文化、民族文化,在中國曆史、世界文明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中原文化是黃河文化的核心和主幹,是黃河文化的集大成者,是黃河文化的源頭活水。河南是中原文化的發源地,是黃河文化形成的核心展示區。黃河文化、中原文化具有流域文化、地域文化的獨特性,更具有民族文化、國家文化的二重性。河南要勇擔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曆史使命,必須以中原文化繁榮興(xing) 盛推動黃河文化傳(chuan) 承創新。中原文化作為(wei) 動力引擎,在革故鼎新中始終推動著黃河文明的進步與(yu) 發展。中原文化、黃河文化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國古代的國家文化、民族文化。以中原文化為(wei) 主體(ti) 的中華文化具有多元一體(ti) 、家國一體(ti) 、大一統等特色,對於(yu) 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起著重要的紐帶作用,對新時代深化文化認同、國家認同、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yi) 。中原文化、黃河文化在當代中國文化版圖中占據重要地位。“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作為(wei) 黃河文化的核心和主幹,我們(men) 理應強化文化擔當,發揮好先天優(you) 勢,勇挑重擔、有所作為(wei) 。要敬畏河南作為(wei) 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的曆史地位,做好“溯源、尋根、鑄魂”這篇大文章,創造性轉化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基因中所蘊含的價(jia) 值理念、道德規範、治理智慧,傳(chuan) 承弘揚好革命文化、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做到以文化人、以史資政。新時代的河南,必將以古文明,以中聯通,以新出彩,迎來高質量發展的出彩時代。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yu) 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暨黃河文明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主任苗長虹強調要重視“老家河南、漢字故鄉(xiang) ”的品牌推介。文字是文明的核心要素,是文化和文明傳(chuan) 承延續的核心載體(ti) 。倉(cang) 頡造字的傳(chuan) 說、殷墟甲骨文的挖掘、許慎的“說文解字”,締造了中華文明獨特的語言文字和綿延傳(chuan) 承的漢字文明體(ti) 係以及獨具魅力又紛繁多樣的書(shu) 法藝術。因此,河南黃河文化的品牌,在老家河南中,不僅(jin) 要強調是國家和民族之源,同時要強調河南也是中華文字之源。鄭州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教授、鄭州大學文化產(chan) 業(ye) 研究中心主任汪振軍(jun) 提出,黃帝文化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黃河文化之源與(yu) 黃河文化之脈。整合黃帝文化、姓氏文化,將新鄭打造成全球華人尋根祭祖的重要平台,使之成為(wei) 海內(nei) 外華人魂係中華的精神家園,讓黃帝文化品牌叫響“老家河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不僅(jin) 是黃河文化的關(guan) 鍵詞,也是黃帝文化的關(guan) 鍵詞。
  深刻揭示黃河文化時代內(nei) 涵,講好“黃河故事”。河南理工大學副校長張錕提出黃河文化是兩(liang) 岸人民在與(yu) 黃河的互動中孕育誕生,並伴隨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曆史發展而不斷豐(feng) 富完善的。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人民在黨(dang) 的領導下開展的治黃用黃實踐,為(wei) 黃河文化賦予了新的時代內(nei) 涵。一是黃河文化包蘊著深厚的愛國主義(yi) 精神。二是黃河文化生動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無比優(you) 越性。三是黃河文化充分體(ti) 現著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治國思想。四是黃河文化全麵揭示著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意義(yi) 。在國家實施“黃河戰略”的時代背景下,係統整合黃河兩(liang) 岸文化資源,建設黃河文化地標,是弘揚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的重要形式,更是充分展示黃河文化厚重曆史價(jia) 值和寶貴時代意義(yi) 的有效載體(ti) 。苗長虹指出,河南黃河文化中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非常厚重,中原神話、民間藝術和工藝、建築特色、禮儀(yi) 風俗、戲曲歌舞、節慶體(ti) 育等類型多樣,特別是以少林功夫、太極拳為(wei) 代表的傳(chuan) 統武術文化,在世界上非常富有影響力和吸引力;中原神話非常發達,源遠流長,深根民間;河南戲曲,類型多樣,受眾(zhong) 廣大。河南在黃河文化品牌塑造中,需要大力保護和活化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著力挖掘中原神話、中原戲曲、中原武術等品牌價(jia) 值,讓富有生命活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走進千家萬(wan) 戶,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河南作為(wei) 華夏文明起源之地、多元文化匯融之所,融聚了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忠報國、廉政治國等黃河文化精神,孕育了“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對立統一”“守中求新”等整體(ti) 文明觀,這些不僅(jin) 是南北文化的思想之本與(yu) 文化之源,也是各個(ge) 區域文化共有的精神紐帶與(yu) 根脈基礎,全麵總結黃河文化的基本內(nei) 涵和主要特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jia) 值,講好黃河故事。
  深入研究黃河文化的河南稟賦與(yu) 定位。張新斌指出河南在黃河文化的保護傳(chuan) 承弘揚中,厘清文化稟賦,探尋古今區域,找準文化定位,根、幹、魂是黃河文化的河南稟賦。“根”是黃河文化河南稟賦的首要表現。河南“根文化”,體(ti) 現在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方麵體(ti) 現的是民族之根:這包括以“三皇五帝”為(wei) 代表的人文始祖文化;另一方麵體(ti) 現在姓氏文化大部根在河南,當今100大姓78個(ge) 姓氏的源頭或部分源頭在河南。“幹”是黃河文化河南稟賦的重要表現。黃河文化的本質特征是政治性,具體(ti) 表現為(wei) 以都城為(wei) 代表的中央文化與(yu) 國家文化。從(cong) 夏代開始至北宋三千餘(yu) 年間,河南長期作為(wei) 國家的政治中心,中國八大古都中河南占有四席。“魂”是黃河文化河南稟賦的內(nei) 在表現。無論是三門峽的“中流砥柱”,還是鄭州以下的黃河治理,所體(ti) 現的是中國人與(yu) 大自然奮鬥的不屈精神。精衛填海、誇父逐日、愚公移山、女媧補天、後羿射日、大禹治水等河南境內(nei) 大河兩(liang) 岸所流傳(chuan) 的傳(chuan) 說故事,反映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當代的太行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都是上述曆史文化精神的延續,也是中華民族自立於(yu) 世界之林的精神根基。
  3
  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的實現路徑

  以“中原學”建設和中原文化傳(chuan) 承創新推動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李庚香指出,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聚焦黃河文明主題,深化“中原學”研究,推進“中原學”的建設,構築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建構“中原學”,是我們(men) 落實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河南“要大力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建設”、“形成曆史文明與(yu) 現代文明相融、精神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並進的文化發展哲學”等講話精神,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河南探索。“中原學”建設,要講清楚“中原學”的“文脈”和“學脈”的曆史邏輯,深刻挖掘“文脈”背後的“學脈”,深入研究早期中國文化和玄學、道學、洛學、新理學以及黃河流域的思想名著、曆史巨著。要用曆史的、發展的眼光深刻闡釋和挖掘中原文化、黃河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實質和思想內(nei) 核,特別是要在係統總結從(cong) 古至今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原大地奮鬥實踐和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深刻解讀這些曆史成就所蘊藏的內(nei) 在邏輯,講清楚其背後體(ti) 現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理論、製度、文化優(you) 勢,為(wei) 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之戰略全局,提供知識、學術、思想、理論上的學理支撐。在新時代重構現代意識形態體(ti) 係的重大課題麵前,河南要聚焦黃河文化和黃河文明主題,紮根中原大地,繁榮中原學術,講好黃河故事,在塑造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幸福河”“文脈河”“學脈河”上走在前列。
  深入挖掘河南黃河文化品牌特征,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河南黃河文化品牌。苗長虹提出,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河南肩負著重大的曆史責任和時代使命,講好黃河故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品牌,既是河南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以黃河文化的思想和智慧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時代需要。河南黃河文化品牌,不僅(jin) 要首推“華夏文明之根、國家和民族之源”這一品牌形象,而且要聚焦城市遺址和大古都的發展,以“天下古都、文明華章”為(wei) 主體(ti) ,根據各城市遺址和古都的曆史定位,來進行黃河文化品牌的塑造,同時也要重視“老家河南、漢字故鄉(xiang) ”的品牌推介,還要挖掘“神話、戲曲、武術等非物質文化”品牌價(jia) 值,更要進一步弘揚“道儒相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河南智慧。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河南黃河文化品牌,需要從(cong) 係統構建黃河文化價(jia) 值體(ti) 係、加強黃河文化與(yu) 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打造黃河城市遺址體(ti) 係、構建黃河文化地標體(ti) 係、挖掘黃河治理文化及曆史智慧、非遺特色小鎮活化性保護傳(chuan) 承、建設黃河古都黃金旅遊帶等多個(ge) 角度尋求可行的路徑。其中,構建黃河文化的價(jia) 值體(ti) 係,要突出中原特色和“中原學”的支撐;河南黃河文化與(yu) 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要突出彩陶文化、絲(si) 路文化的紐帶作用,以及鄭州、洛陽、開封三大都市的核心作用;黃河城市遺址的展示,要以賈湖遺址、仰韶彩陶文化、雙槐樹河洛古國、二裏頭夏都博物館、鄭州商城、安陽殷墟、隋唐洛陽城、漢魏洛陽故城、開封宋城的保護和展示為(wei) 重點。
  黃河文化的傳(chuan) 承弘揚,需要加強文化與(yu) 旅遊的深度融合。專(zhuan) 家們(men) 一致認為(wei) ,河南黃河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傳(chuan) 承,要與(yu) 旅遊業(ye) 的發展實現有機融合,精心打造具有中原特色的黃河文化旅遊帶。對此,不同領域的專(zhuan) 家從(cong) 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解讀。苗長虹認為(wei) ,文化與(yu) 旅遊的融合,要以鄭汴洛黃金文化旅遊帶為(wei) 樞紐,以鄭州大都市區、洛陽都市圈、安鶴濮都市圈為(wei) 支撐,打造河南黃河古都黃河旅遊帶,規劃建設一批黃河非物資文化遺產(chan) 特色小鎮,與(yu) 全域旅遊結合,實現特色小鎮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和旅遊業(ye) 的有機融合發展。李庚香認為(wei) ,國際旅遊區域重心正在向東(dong) 方轉移,越來越多的海外遊客願意見識中國、了解中國,體(ti) 驗東(dong) 方文明魅力。河南文化旅遊資源豐(feng) 富,曆史典故、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致數不勝數,發展特色文化遊優(you) 勢顯著。要準確把握文化旅遊發展的新趨勢和新機遇,增強發展信心。與(yu) 此同時,我們(men) 要推動黃河文化與(yu) 紅色文化、元典文化、姓氏文化、根親(qin) 文化、漢字文化等融合發展,加快建設體(ti) 現中華悠久文明的黃河文化旅遊帶,讓黃河文化這張最閃亮的名片更加熠熠生輝。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薑繼鼎認為(wei) ,河南發展文化旅遊,最大優(you) 勢是黃河文化。文化旅遊大省向文化旅遊強省的轉變,一是要構建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體(ti) 係,重點要保護利用黃河沿線的北陽平、雙槐樹、大河村、二裏頭、鄭州商代王城、殷墟、漢魏洛陽故城、隋唐洛陽城、北宋東(dong) 京城等大遺址,構建三門峽—洛陽—鄭州—開封—安陽世界級大遺址公園走廊,完整展現黃河流域史前文明、早期國家、多民族融合發展與(yu) 中華民族大一統國家的演進曆程。二是高品質建設鄭州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隋唐洛陽城國家曆史文化公園和黃河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展示中心、開封黃河懸河文化展示館、州橋及汴河遺址展示館等一批黃河文化旅遊重大項目,打造鄭汴洛國際文化旅遊目的地。三是挖掘黃河文化內(nei) 涵及產(chan) 品轉化,建設黃河文化地標,研學中原黃河,以科技、文創、互聯網等賦能黃河文化,推動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副主任李迎偉(wei) 認為(wei) ,要突出“中華源·黃河魂”主題,高水平建設鄭州花園口、黃河小浪底、開封東(dong) 壩頭等特色片區和晉陝豫、冀魯豫、豫皖蘇等旅遊協作區,構建黃河黃金旅遊帶。
  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的基本路徑。不少專(zhuan) 家認為(wei) ,建設黃河文化地標,是弘揚黃河文化,延續曆史文脈,講好“黃河故事”的重要形式,是堅定中原文化、黃河文化自信的需要,是構築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的需要。在打造黃河文化地標的路徑上,苗長虹認為(wei) ,要按照自然黃河標識、黃河水利工程(水利設施)、重大曆史事件/重要文化遺址、黃河故道/古渡口等黃河文化資源稟賦和開發價(jia) 值,構建以鄭汴洛古都走廊為(wei) 國家黃河文化主地標的河南黃河文化地標體(ti) 係。李庚香認為(wei) ,黃河在華北平原往返擺動,在河南境內(nei) 留下了大量的黃河文化標識,要充分發揮河南黃河文化資源富集的獨特優(you) 勢,將黃河河南段豐(feng) 富的文化內(nei) 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出來,全麵展示河南黃河文化的獨特魅力。與(yu) 此同時,要高度重視黃河文化精神的深入挖掘和提煉,為(wei) 打造黃河文化地標提供內(nei) 在支撐。另一方麵,需要正確處理黃河文化地標體(ti) 係與(yu) 主地標的關(guan) 係,努力打造國家級黃河文化地標。全省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黃河文化地標,構成一個(ge) 完整的地標體(ti) 係。既要重視單個(ge) 的文化地標,也要重視各個(ge) 地標之間的聯係;既要著眼於(yu) 地標自身內(nei) 涵的挖掘,也要著眼於(yu) 其對整個(ge) 黃河文化的貢獻;要以曆史的、發展的眼光對現有各種黃河文化要素進行總結、整合、升華。張錕認為(wei) ,黃河文化地標建設要樹立“一盤棋”意識,增強係統性、整體(ti) 性、協同性,加強統籌謀劃,做好頂層設計,加強文旅融合,讓地標“活起來”,設計好文化創意,讓地標“亮起來”,用好網絡技術,讓地標“火起來”。
  強化黃河文化保護傳(chuan) 承的項目支撐,注重黃帝文化的思路轉變和價(jia) 值創造,推動黃河文化的產(chan) 業(ye) 轉化及黃河文化的載體(ti) 建設。李迎偉(wei) 認為(wei) ,黃河文化的保護傳(chuan) 承,需要以重大項目為(wei) 支撐,踐行和落實總書(shu) 記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指示精神。一是加強項目謀劃儲(chu) 備。2020—2025年河南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項目庫建設,謀劃了黃河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項目179個(ge) ,總投資6218億(yi) 元。二是著力推進標誌性工程建設。有力有序推進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引領性工程,推動鄭州市加快建設黃河國家博物館、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推動開封市加強黃河懸河文化和城摞城展示館、組建黃河文化研究中心,推動洛陽市加快建設隋唐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河洛文化國家交流中心,啟動二裏頭遺址申遺前期工作,支持安陽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加快建設。建設黃河文化遺產(chan) 保護廊道,打造好三門峽—洛陽—鄭州—開封—安陽世界級大遺址公園走廊。支持鄭州、開封、洛陽建設黃河曆史文化地標城市,推進隋唐洛陽城、宋都古城、大河村遺址、殷墟、二裏頭等項目建設。深入踐行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不斷彰顯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推動傳(chuan) 統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組建沿黃九省藝術創作聯盟,推出更多可感可知可交互的精品力作。推進黃河文化產(chan) 品數字化製作和網絡化推廣,實施《黃河誌》等數字化重點工程。汪振軍(jun) 認為(wei) ,弘揚黃帝文化的時代價(jia) 值,破解黃帝文化開發利用的難題,需要轉變觀念,從(cong) 黃帝文化向黃河文化,從(cong) 區域文化向流域文明,從(cong) 小格局轉向大格局,從(cong) 文化符號轉向日常生活。如何讓黃帝文化深入民心,如何讓農(nong) 耕文明與(yu) 現代文明相融合,如何“活化”曆史人物和講好黃帝故事,如何研發具有特色的黃帝文創產(chan) 品,是弘揚黃帝文化需要破解的四個(ge) 關(guan) 鍵問題。河南省社科院中原文化研究雜誌社社長閆德亮認為(wei) ,黃河文化資源的產(chan) 業(ye) 轉化,需要在思維創新、技術創新、平台創新、內(nei) 容創新、製度創新等方麵實現新突破,建設黃河文化新業(ye) 態發展的協同工作機製,推動政府、企業(ye) 、社會(hui) 等多方聯動,共同開發建設黃河文化,打破傳(chuan) 統業(ye) 態按區域、按行業(ye) 治理的習(xi) 慣模式,探索建立適合新業(ye) 態發展的管理規則。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認為(wei) ,沿黃博物館是研究、展示、宣傳(chuan) 黃河文化的重要載體(ti) 。在黃河文化保護傳(chuan) 承的時代背景下,博物館建設需要提升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生動力,需要整合優(you) 勢資源構建博物館體(ti) 係,優(you) 化博物館職能,融通博物館智慧,拓展黃河文化傳(chuan) 播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