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治理文化的時代價值

《河南日報》(2020年08月18日 06版)  陳留根2020-08-18

  習(xi) 近平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jia) 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曆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一部黃河史就是一部治理史。因此,有必要深入挖掘黃河治理文化的時代價(jia) 值,講好黃河治理故事。
  黃河治理文化,是人們(men) 在實施黃河治理過程中創造和凝練而成的治理意識、治理理念、治理精神、治理價(jia) 值、治理心理認同等文化要素的總稱。黃河治理文化內(nei) 涵豐(feng) 富,其核心內(nei) 容表現為(wei) 為(wei) 民思想、鬥爭(zheng) 精神、創新意識、團結合作和生態理念等。
  繼承黃河治理文化中的為(wei) 民思想,砥礪新時代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初心使命。黃河治理經曆了一個(ge) 漫長的過程,為(wei) 民思想貫穿其中。過去,“禹抑洪水十三年,過家不入門”;漢武帝親(qin) 臨(lin) 瓠子口治河現場,開黃河治理興(xing) 利除害先河,造福民眾(zhong)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dong) 同誌第一次離京視察便選定黃河,發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偉(wei) 大號召;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從(cong) 謀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千秋偉(wei) 業(ye) 計,發出“讓黃河成為(wei) 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時代強音。黃河治理文化蘊含的為(wei) 民思想與(yu) 我們(men) 黨(dang) 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的宗旨是一致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自成立以來,一直踐行為(wei) 中國人民謀幸福、為(wei) 中華民族謀複興(xing) 的初心使命,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wei) 自己的奮鬥目標。當前,我們(men) 要繼承黃河治理文化的為(wei) 民思想,堅定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理念,始終與(yu) 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持續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辦實事、辦好事,解決(jue) 人民群眾(zhong) 最關(guan) 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人民群眾(zhong) 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繼承黃河治理文化中的鬥爭(zheng) 精神,提高新時代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鬥爭(zheng) 本領。“善淤、善決(jue) 、善徙”是黃河的特點,“三年兩(liang) 決(jue) 口、百年一改道”是曆史上黃河的常態。這鑄就了中華民族在治理黃河中勇於(yu) 與(yu) 自然界鬥爭(zheng) 的錚錚鐵骨。三門峽大壩下的“中流砥柱”、開封的“城摞城”奇觀、武陟的嘉應觀,記錄和見證著中華民族治理黃河堅忍不拔的鬥爭(zheng) 精神。新中國成立後,我們(men) 黨(dang) 帶領人民經過艱苦奮鬥,實現黃河治理由被動到主動的轉變,創造了黃河70多年歲歲安瀾的曆史奇跡。當前,我們(men) 正在進行許多具有新的曆史特點的偉(wei) 大鬥爭(zheng)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們(men) 麵臨(lin) 著難得的曆史機遇,也麵臨(lin) 著一係列重大風險考驗。要勝利實現我們(men) 黨(dang) 確定的目標任務,必須發揚鬥爭(zheng) 精神,增強鬥爭(zheng) 本領。在新時代,我們(men) 要弘揚黃河治理文化中不怕困難、勇於(yu) 鬥爭(zheng) 的精神,直麵社會(hui) 矛盾問題和風險挑戰,以“刀刃向內(nei) ”的自我革命精神,不斷在曆練中壯筋骨,在磨礪中強鬥誌,在摸打中增本領。
  繼承黃河治理文化中的創新意識,厚植新時代創新土壤。創新,是一個(ge) 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ge) 國家興(xing) 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黃河治理貫穿著強烈的納智納慧、求創求新意識。大禹治水汲取前人治水的成敗教訓,在疏與(yu) 堵之中選擇了“疏”,並使之上升為(wei) 解決(jue) 問題的方法論;明代潘季馴的“束水攻沙”更是把新科學新技術應用到了黃河的治理之中。新中國治理黃泛區排水衝(chong) 鹽堿,淤灌造良田,開創治理黃河新境界。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我們(men) 黨(dang) 把創新當作發展的第一動力,要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就要繼承黃河治理文化創新意識,厚植新時代創新土壤,優(you) 化創新生態,營造創新環境,保護創新人才,引導創新領域,讓創新在新時代競相迸發。
  繼承黃河治理文化中的團結合作觀念,凝聚新時代中國磅礴力量。麵對滔滔黃河之水,僅(jin) 靠個(ge) 人或少數人的力量是難以馴服的,可以說,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曆史就是一部凝心聚力、團結協作的曆史。傳(chuan) 說在大禹治水中,共工的子孫曾幫助大禹治水,居住在淮河下遊的夷族首領伯益也曾和大禹合作,共同治水。正是各氏族部落相互合作,在治理黃河過程中才取得巨大成功。新中國成立後,我們(men) 更是發揮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you) 勢,秉持大係統協調治理觀念,在黃河上興(xing) 建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實現了黃河治理從(cong) 被動到主動的曆史性轉變,從(cong) 根本上改變了黃河三年兩(liang) 決(jue) 口的慘痛狀況。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唯有互相支持、團結合作才是戰勝危機的人間正道。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關(guan) 鍵時期,形勢複雜,任務艱巨,更需要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共克時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磅礴力量。
  繼承黃河治理文化中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增強新時代綠色發展思想和行動自覺。在漫長的黃河治理進程中,中華民族對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的認識發生著深刻變化,從(cong) 治黃到護黃再到興(xing) 黃的人水和諧理念不斷滋生和生長。大禹“治水順水之性”,西漢賈讓的“治河三策”,明代潘季馴的“放淤固灘”,這些理念已經包含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人與(yu) 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和理念。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讓黃河成為(wei) 一條生態之河、幸福之河,就要尊重自然規律,堅定生態保護立場,樹立天人合一觀念。在生態危機加劇、人與(yu) 自然矛盾突出的背景下,構建人與(yu) 自然生命共同體(ti) 顯得尤為(wei) 迫切。生態文明是關(guan) 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我們(men) 要汲取黃河治理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經驗和智慧,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讓綠色發展成為(wei) 一種內(nei) 在追求和行動自覺。
  (作者係河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