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考古發現看,中原地區作為(wei) 中華文明的核心,經曆了一個(ge) 孕育、萌生、發展、確立的過程。
距今約6000年開始,黃河中遊地區仰韶文化頗具特色的彩陶對周圍地區影響巨大,其影響範圍南達長江中遊,北抵河套,東(dong) 到黃河下遊,西至黃河上遊。在中國史前時期,第一次出現了以中原地區為(wei) 中心的文化圈。恰在這一時期,中原地區的河南靈寶鑄鼎原一帶,出現了上百萬(wan) 平方米的大型聚落集中現象。這一現象發生的時間和地域,與(yu) 古史傳(chuan) 說中黃帝炎帝集團的興(xing) 起和活動範圍恰相吻合,當非偶然。
在距今5500年左右,黃河、長江和遼河流域都出現了文明進程加速的情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文明(古國文明)。它們(men) 彼此競爭(zheng) 、相互借鑒,展現出一幅豐(feng) 富多彩、波瀾壯闊的中華文明多元起源的畫卷。通過彼此交流,逐漸形成了一些相同的文化因素。例如,作為(wei) 中華民族象征的龍的形象在距今6000年到5500年期間分別出現於(yu) 黃河中遊、長江下遊和西遼河流域。相聚數千裏之遙卻存在相似因素,暗示著當時中華大地各區域的社會(hui) 上層之間可能存在著信息交流,由此形成了以龍的形象為(wei) 代表的各地區在原始宗教信仰和意識形態方麵的共同性,而這正是後來多元一體(ti) 的中華文明得以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礎。
在極有可能是堯所居都城平陽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可以看到來自各地先進的文化因素向中原地區匯聚,如具有黃河下遊地區特點的陶器、源自良渚文化的玉琮和玉璧等。正是由於(yu) 中原地區以堯舜禹為(wei) 核心的勢力集團先後對其他地區先進因素的吸收,使中原地區的文化充滿活力,不斷發展壯大。
進入夏王朝之後,特別是夏王朝後半期,中原王朝影響力顯著增強。中原與(yu) 周邊的交流從(cong) 堯舜時期以對周圍地區先進因素的吸收和匯聚為(wei) 主,轉變為(wei) 以對外輻射為(wei) 主。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是同時期全國範圍內(nei) 規模最大的都邑性遺址,從(cong) 遺址的年代、規模和位置判斷,它極有可能是夏代後期的都邑所在。在二裏頭遺址中部,發現了麵積達10萬(wan) 平方米的宮城,這是迄今所見年代最早的宮城,開中國古代擇中立宮製度的先河。在宮殿基址附近的高等級墓葬中,出土了青銅容器、石磬等樂(le) 器和各種玉禮器,說明這一時期銅和玉製禮器成為(wei) 彰顯和維護王權統治的禮樂(le) 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開後世傳(chuan) 承數千年的中國禮製文明先河。
以二裏頭為(wei) 都邑的時期,是中原地區文明中心地位確立的時期。在二裏頭遺址,很多初見於(yu) 陶寺、石峁等夏代之前的都邑性遺址的禮儀(yi) 性用具得以規範化、係統化、製度化,出現了具有表示持有者高貴身份的大型儀(yi) 仗用具,初步形成了具有華夏風格的禮器製度。夏代後期以後,中原王朝創造出的禮樂(le) 製度對周圍廣闊地區產(chan) 生了強烈影響。這與(yu) 夏王朝建立之前各地先進文化因素向中原地區匯聚的狀況形成鮮明對照,是中華文明從(cong) 多元走向一體(ti) ,從(cong) 各地獨具特色的區域文明——古國文明階段,進入以中原地區夏、商、周王朝為(wei) 中心的王國文明(王朝文明)階段的體(ti) 現。
商王朝時期,夏代開創的以青銅禮器和玉禮器代表持有者身份的禮樂(le) 製度得到進一步發展。殷墟發現的商王武丁配偶婦好的墓葬中,僅(jin) 青銅禮器就出土了210件,種類齊全、製作精致,反映出商代青銅器製作工藝水平的顯著提高。從(cong) 全國範圍看,長江上中下遊、黃河上遊和下遊以及遼河流域,都有商王朝風格青銅器出土。一些地區還有一些既模仿商王朝青銅器風格,又具有本地特色的青銅器出土,如江西新幹大墓,這表明商王朝把政治理念和價(jia) 值觀以及青銅器製作工藝技術傳(chuan) 播到周圍方國。此外,從(cong) 商代甲骨文可以看出,商王朝的祭祀對象雖然有各種神靈,但祖先崇拜始終占據主導地位。這對後世產(chan) 生重要影響,成為(wei) 中國古代王朝和民間祭祀的主要對象。西周王朝封邦建國,把對廣大地區的統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夏商王朝禮製基礎上,建立西周王朝的禮製,形成了完備的體(ti) 係,並在周王朝統治的廣大範圍內(nei) 得到普遍實施。
秦始皇統一中國,把秦國實施的一係列製度推廣到全國,實行郡縣製,在全國建馳道、統一文字、度量衡,中國實現了政治、經濟、文化的統一。
(作者:王巍,係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考古學會(hui) 理事長)
中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主根主脈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21日 11版) 王巍20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