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海》將“中原”釋為(wei) :“地區名。即中土、中州,以別於(yu) 邊疆地區而言。”曆史文獻語境下,中原有以下含義(yi) :狹義(yi) 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yi) 的中原指今黃河中、下遊地區或整個(ge) 黃河流域。依據史實,中原王朝的含義(yi) 是指北宋及其以前建都在中原地區並享有曆史地位的諸多王朝。
就黃河文化的發展史來說,中原王朝的曆史語意有其特別的意義(yi) 。其一,黃河流域是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人類的活動中心,之後的上古三代、秦統一後的諸多王朝,皆在這個(ge) 基礎上發展起來;其二,許多中原王朝建都於(yu) 黃河流域,並建立健全禮儀(yi) 、製度等,均為(wei) 當時相當活躍並對域內(nei) 外產(chan) 生重要影響的文化中心。
人們(men) 常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以二十四史為(wei) 代表的諸多曆史文獻資料,以及20世紀以來的諸多考古發掘資料,是上述概括和比喻的依據。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chuan) 》中記述,“昔唐人都河東(dong) ,殷人都河內(nei) ,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國各數百千歲,土地小狹,民人眾(zhong) ,都國諸侯所聚會(hui) ,故其俗纖儉(jian) 習(xi) 事”,此處的“河”指黃河。可見,中國曆史上最早的國家政權,即在黃河中、下遊地區建立。
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的地域爭(zheng) 奪和王朝再建,匯成了一頁頁逐鹿中原的曆史篇章。諸子著書(shu) 立說,百家爭(zheng) 鳴,宣揚各自政治主張。諸國招徠民眾(zhong) ,廣辟草萊,興(xing) 修水利,發展農(nong) 業(ye) ,積蓄力量,為(wei) 的是兼並他國。至秦統一天下,漢室輕徭薄賦,與(yu) 民休息,黃河流域及其周邊地區社會(hui) 經濟發展加速。東(dong) 漢班固撰《漢書(shu) ·溝洫誌》稱:“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yu) 四瀆,而河為(wei) 宗”,樹立了黃河為(wei) 天下河流“宗主”的地位。《漢書(shu) ·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記漢初天下蕭條,漢廷與(yu) 眾(zhong) 侯者發出了政治上的封爵之誓:“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爰及苗裔”,認為(wei) 當以黃河為(wei) 紐帶,以泰山為(wei) 礫石,維係“宗子維城”的體(ti) 係,並傳(chuan) 至後世子孫。
整個(ge) 黃河流域,西起高聳的河源區,東(dong) 下諸多高原、平原區,在唐朝之前的長期政治史上,構成了東(dong) 西政權對立的地理基礎。殷商與(yu) 早周上下遊對立,後以周武王率軍(jun) 展開牧野之戰取代商朝而告以結束;秦與(yu) 山東(dong) 六國對立,終以秦始皇的統一告以結束;西魏與(yu) 東(dong) 魏、北周與(yu) 北齊上下遊對立,終在隋朝的統一進程中告以結束,從(cong) 而結束了這種對立的曆史大勢,完成了黃河中、下遊地區政治上的一體(ti) 化過程,並為(wei) 隨後的唐朝奠定了極為(wei) 穩固的統治基礎。
唐宋之間是中國曆史上的變革期,這是以一係列的社會(hui) 變動事實為(wei) 基礎的。唐亡後,中國封建社會(hui) 前期以長安為(wei) 都城的曆史隨之結束,都城東(dong) 移至黃河中遊南岸的洛陽,北宋定都下遊南岸的汴京(開封),這是都城變動中兩(liang) 個(ge) 較為(wei) 穩定的點。從(cong) 中國曆史的開篇到北宋末,伴隨黃河流域政治格局的形成及演變,流域內(nei) 的文化廣為(wei) 發展,各種文化競相湧現,蔚為(wei) 大觀,還有印度佛教傳(chuan) 入,這可以看作是黃河流域諸多文化積累、成長和發展的時期。
(作者:侯甬堅,係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曆史環境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研究院教授)
中原王朝的建立標誌著黃河文化的成型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21日 11版) 侯甬堅20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