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內(nei) 涵豐(feng) 富、曆史深遠。一方麵,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文化;另一方麵,從(cong) 中國文明誕生伊始到唐宋時期,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軍(jun) 事、科技、思想、文化中心和重心。可以從(cong) 文明誕生到文化基因和性格的養(yang) 成,再到“自在”的中華民族的形成三個(ge) 方麵來看待黃河文化的豐(feng) 富內(nei) 涵及曆史意義(yi) 。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學術界研究文明起源的一個(ge) 主流範式是:把聚落考古學與(yu) 社會(hui) 形態學相結合,以聚落形態的演進標識社會(hui) 複雜化進程。中國文明起源路徑可以概括為(wei) “聚落形態的三個(ge) 演進”,即由大體(ti) 平等的農(nong) 耕聚落形態,發展為(wei) 含有不平等和初步社會(hui) 分層的中心聚落形態,再發展為(wei) 都邑國家的“萬(wan) 邦”形態。中國早期文明是多元的,其多元性可概括為(wei) 兩(liang) 大河流域——黃河與(yu) 長江。就黃河流域而言,在其上中下遊都發現了作為(wei) 上述三個(ge) 階段三種形態聚落的考古遺址,為(wei) 我們(men) 展現出一部文明起源的真實畫卷,顯現出早期黃河文明的物化形態。
五帝時代是中國考古學上的龍山時代。五帝一般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大禹是由五帝時代邦國文明向夏朝過渡型人物。其中,黃帝時期是邁向文明社會(hui) 和國家的轉型期;顓頊和帝嚳、堯舜以及禹的前期,屬於(yu) 史稱“萬(wan) 邦”的邦國文明形態。當時黃河中遊和下遊的格局是:一方麵邦國林立,另一方麵中原地區形成了強大的堯舜禹族邦聯盟。這樣的聯盟使得黃河流域在多元文明基礎上又出現一個(ge) 以聯盟盟主所在地為(wei) 核心的政治中心,這一政治中心構成一種霸權,成為(wei) 夏王朝的前身。中原地區這個(ge) 四方族群匯集之地,促成了民族融合,也出現了中國第一個(ge) 多元一體(ti) 的複合製王朝國家——夏王朝。
始自夏王朝的中原正統觀是中國曆史上的傳(chuan) 統觀念。它曆經夏商周三代而奠定根基。在對夏商王都的曆史地理考據中,夏朝和商朝的都城都有遷都情況,但其王都均在黃河中遊地區。《論語·為(wei) 政》說,“殷因於(yu) 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yu) 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表明夏商周三代的製度是在繼承基礎上發展的,由於(yu) 夏商周的王都均建在中原地區,所以中原正統觀經夏商西周代代相襲,成為(wei) 中國曆史上的一種傳(chuan) 統。
“大一統”是中國傳(chuan) 統的政治思想,它與(yu)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密不可分。一般認為(wei) ,中國曆史上真正大一統國家始於(yu) 秦朝,但是夏商西周多元一體(ti) 的複合製王朝國家結構卻是另一種層次上的一統。從(cong) 堯舜禹經三代再到秦漢,先後經曆了三種背景指向的大一統觀念,即與(yu) 堯舜禹時代族邦聯盟機製相適應的帶有聯盟一體(ti) 色彩的“天下一統”觀念;與(yu) 夏商西周“複合製王朝國家”相適應的大一統思想觀念;與(yu) 秦漢以後郡縣製機製下的中央集權的帝製國家形態相適應的大一統思想觀念。這三種背景指向、三個(ge) 層次的大一統觀念,是曆史發展三個(ge) 階段的標識。在我國曆史上,大一統的思想觀念對國家的統一和穩定一直發揮著深遠而積極的影響,構成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基因性要素之一,而建都在黃河中遊地區的夏商周三代和漢唐王朝,是為(wei) 其奠基的兩(liang) 個(ge) 重要階段。
費孝通把中華民族的形成劃分為(wei) “自在民族”和“自覺民族”兩(liang) 個(ge) 階段,古代屬於(yu) “自在”階段,近代以來進入“自覺”階段。民族類型與(yu) 國家形態結構有對應關(guan) 係。中國從(cong) 秦漢開始,國家形態結構變為(wei) “中央—郡縣”製,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都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大一統的王朝內(nei) ,有兩(liang) 個(ge) 層次的民族:一個(ge) 層次是作為(wei) 主體(ti) 民族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另一個(ge) 層次是包括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在內(nei) 的、“正在形成中”的中華民族,相當於(yu) 費孝通所說的作為(wei) 自在民族的中華民族。作為(wei) “自在”的中華民族的出現是與(yu) 從(cong) 秦漢開始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態結構聯係在一起的,這是一種中央一元化統轄的郡縣製結構。兩(liang) 千多年來,這樣的國家結構本身使大一統的國家至今具有高度的穩定性,並使國家認同與(yu) 中華民族的凝聚具有一體(ti) 兩(liang) 麵的關(guan) 係。
中華民族的形成與(yu)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聯係在一起,而從(cong) 秦漢到唐宋這種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國都就建在黃河中遊地區。作為(wei)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國都,既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凝聚中華民族向心力的同心圓圓心。由此,黃河流域尤其是黃河中遊地區因其國都的地位而成為(wei) 凝聚中華民族向心力所在地。在這個(ge) 意義(yi) 上,黃河文化成為(wei) 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作者:王震中,係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殷商文化學會(hui) 會(hui) 長)
黃河文化的豐富內涵及曆史意義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21日 11版) 王震中20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