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雙循環的良性互動,需要培育參與(yu) 國際合作和競爭(zheng) 的新優(you) 勢
加快形成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在全麵統籌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個(ge) 大局基礎上作出的戰略部署和科學決(jue) 策。把這一決(jue) 策部署落到實處,一個(ge) 重要方麵就是促進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良性互動。
我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規律顯示,在發展水平到了一定階段後,都要逐步從(cong) 以國際大循環為(wei) 主的發展模式轉變為(wei) 以內(nei) 需為(wei) 主的發展模式。現在我國人均GDP超過1萬(wan) 美元,中等收入群體(ti) 超過4億(yi) ,比較優(you) 勢早已經從(cong) 改革開放初期的豐(feng) 富勞動力,轉變為(wei) 超大的市場規模、完整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等。隨著我國相對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體(ti) 量持續增大,外需對我國經濟增長的邊際貢獻必然會(hui) 逐步下降,將滿足國內(nei) 需求作為(wei) 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打通國內(nei) 生產(chan) 、分配、流通、消費的各個(ge) 環節,是我國走向現代化強國的必然選擇。
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具有豐(feng) 富的內(nei) 涵。一方麵,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絕不是關(guan) 起門來封閉運行。發展國內(nei) 循環和發展國際循環的著力點大致相當,一樣要保護知識產(chan) 權、改善營商環境、減少準入限製,一樣要依托完整的工業(ye) 體(ti) 係和完備的基礎設施等。另一方麵,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可以使國內(nei) 大循環的主體(ti) 地位更加穩固。隻有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融合,才能優(you) 化生產(chan) 要素的跨國配置和擴大優(you) 質商品、服務進口,滿足國內(nei) 的生產(chan) 和消費需求,使國內(nei) 大循環更加通暢、分量更重。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的互動越是高效,參與(yu) 國際合作與(yu) 競爭(zheng) 的能力也就越強,也就越能更好利用國際國內(nei) 兩(liang) 個(ge) 市場、兩(liang) 種資源。要形成雙循環的良性互動,需要維護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我國正處於(yu) 由產(chan) 業(ye) 鏈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階段,“卡脖子”問題在部分領域還比較嚴(yan) 重。此外以美國為(wei) 首的西方大國正在大力鼓搗全球產(chan) 業(ye) 鏈“回流”,這導致我國部分產(chan) 業(ye) 鏈“未強先轉”“未強快轉”的風險加大。隻有維護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強化關(guan) 鍵領域、關(guan) 鍵技術、關(guan) 鍵產(chan) 品的保障能力,才能為(wei) 雙循環良性互動提供強力支撐。
要形成雙循環的良性互動,還需要培育參與(yu) 國際合作和競爭(zheng) 的新優(you) 勢。任何一個(ge) 國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麵臨(lin) 的“卡脖子”問題都是動態變化的,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一勞永逸地解決(jue) 所有問題。在優(you) 先解決(jue) 關(guan) 鍵領域自給自足的基礎上,同時將我國超大的市場規模、完整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完備的基礎設施和數量龐大的高素質科研人員融合起來,依托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製度優(you) 勢,在需要超大投入的科技領域形成優(you) 勢。比如天眼、磁懸浮、北鬥導航等,這些科技領域的超級工程需要強大的國家能力作為(wei) 基礎,恰恰是我國的獨特優(you) 勢所在。創造更多重大突破,就能增強抗風險的能力,為(we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良性互動提供堅實保障。
(作者為(wei)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經濟與(yu) 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良性互動
《人民日報》(2020年08月25日 第 05 版) 高淩雲(yun) 2020-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