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倫理思想:探索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河南日報》(2020年08月28日 09版)  王樂(le) 2020-08-28

  倫(lun) 理思想史是關(guan) 於(yu) 各種道德觀念和倫(lun) 理學說萌芽、產(chan) 生和發展的曆史,有其相互聯係和發展規律。中國是世界上文明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以“文明古國”“禮儀(yi) 之邦”著稱於(yu) 世,因而較之世界其他國家,有著更加豐(feng) 富而別具特色的倫(lun) 理思想和道德觀念。中國傳(chuan) 統倫(lun) 理思想涉及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對倫(lun) 理道德現實的理論與(yu) 實踐,涉及中國古代思想家們(men) 對倫(lun) 理道德問題的深邃思考和智慧達觀。中國傳(chuan) 統倫(lun) 理思想不執著於(yu) 探索世界萬(wan) 物的起源,不偏執於(yu) 外在物質條件的滿足,不過分尋求人們(men) 自身的享樂(le) ,而是以獨特的精神、價(jia) 值和氣象,探索人生的意義(yi) 和價(jia) 值,探索倫(lun) 理規則和個(ge) 體(ti) 美德在人類社會(hui) 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概而言之,可以將其發展歸納為(wei) 五個(ge) 主要問題。
  一是義(yi) 利之辯。義(yi) 利問題是中國傳(chuan) 統倫(lun) 理思想發展史上的基本問題和主要問題,也稱道德原則同物質利益的關(guan) 係問題。一方麵,以“義(yi) 利之辯”探討道德起源、本質、功用和規律等問題。“倉(cang) 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為(wei) 善惡之行,不在人質性,在於(yu) 歲之饑穰。由此言之,禮儀(yi) 之行,在穀足也”“讓生於(yu) 有餘(yu) ,爭(zheng) 起於(yu) 不足”等思想,從(cong) 不同方麵揭示了道德對物質條件的依賴,在不同程度上強調了道德水平和物質條件的關(guan) 係。另一方麵,“義(yi) 利之辯”探討個(ge) 體(ti) 利益和整體(ti) 利益的關(guan) 係問題。“君子喻於(yu) 義(yi) ,小人喻於(yu) 利”“兼相愛,交相利”等思想,厘定了社會(hui) 道德體(ti) 係的道德規範原則和價(jia) 值標準,進而上升到國家利益、社會(hui) 利益與(yu) 個(ge) 體(ti) 利益、個(ge) 人幸福的關(guan) 係視角。從(cong) 個(ge) 體(ti) 與(yu) 整體(ti) 的關(guan) 係來看,以國家和社會(hui) 的形式強調重“整體(ti) 精神”和重“公私關(guan) 係”,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和民族共同心理的最高價(jia) 值,一切道德價(jia) 值目標都以與(yu) 其相一致為(wei) 唯一標準。
  二是人性之爭(zheng) 。在中國傳(chuan) 統倫(lun) 理思想發展的過程中,絕大多數倫(lun) 理思想家都對人性問題較為(wei) 關(guan) 注和進行過研究。以孟子為(wei) 代表的“性善論”,以荀子為(wei) 代表的“性惡論”,以告子為(wei) 代表的“無善無惡論”,回答了人性的主導傾(qing) 向和性質問題。圍繞人之所以異於(yu) 禽獸(shou) 、人的本質、人的本性以及與(yu) 社會(hui) 倫(lun) 理道德規範之間的關(guan) 係,如何提升人的價(jia) 值等內(nei) 容,從(cong) 人性視角探討道德的起源和本質。對人性善惡之別的研究,解答了人作為(wei) 道德主體(ti) ,有為(wei) 善的能動性和自覺性的原因,就在於(yu) 人的本性是善的。這種為(wei) 善的本能是人的精神本能,和生理功能一樣是人的本能和需要。這種精神本能是人的高尚的道德之心,也就是仁愛、互助、同情之心。這些研究對倫(lun) 理思想家們(men) 的政治主張和提倡的社會(hui) 治理模式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是理想人格。道德理想人格追求人生最高準則和人生最高境界,認為(wei) 道德需要是人的最高層次和最高尚的需要。人為(wei) 萬(wan) 物靈長,人與(yu) 動物的最根本區別並不在於(yu) 人的“理智”,而是人有高貴的道德品質,人追求人生的意義(yi) 和價(jia) 值。人脫離動物界,成為(wei) 人且成其為(wei) 人就是因為(wei) 人有道德,人的道德是人從(cong) 事一切活動最主要的精神動力。由此,中國傳(chuan) 統倫(lun) 理思想以個(ge) 體(ti) 道德修養(yang) 為(wei) 起始點,強調“自天子以至於(yu) 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wei) 本”的個(ge) 體(ti) 修養(yang) ,在個(ge) 人與(yu) 整體(ti) 、個(ge) 體(ti) 與(yu) 社會(hui) 的道德關(guan) 係上強調“我欲仁,斯仁至矣”,在個(ge) 體(ti) 道德主動性的發揮中完善個(ge) 體(ti) 道德人格,享受至高無上的精神幸福。中國傳(chuan) 統倫(lun) 理思想家們(men) 通過長期的摸索、總結認識到,那些外在的、客觀的道德規範和原則,隻有通過人們(men) 的良知,通過人的認知、體(ti) 驗,才能內(nei) 化融匯到人們(men) 的思想品質之中。從(cong) 人的善良本性出發,強調人不忘“初心”、發揚“本心”、高揚“良知”、涵養(yang) “良能”,是中國傳(chuan) 統道德體(ti) 係的一個(ge) 突出特點。
  四是道德評價(jia) 。道德評價(jia) 是人類社會(hui) 生活中一個(ge) 極為(wei) 普遍和經常的道德活動。而道德評價(jia) 的標準是什麽(me) ,則在中國傳(chuan) 統倫(lun) 理思想史上爭(zheng) 論較多。孔子明確將義(yi) 和利作為(wei) 判斷善惡的標準,並將其視為(wei) 區別君子與(yu) 小人的唯一原則。墨子將“誌”“功”結合,孟子認為(wei) 應分不同情況有所側(ce) 重,董仲舒的“原心定罪”則是依據道德動機進行判斷。強調“誌”“心”“意”的動機派和強調“功”“行”“跡”的效果派,構成了道德評價(jia) 問題上的兩(liang) 大對立陣營。
  五是命力問題。命與(yu) 力的問題,其實就是道德的必然和自由的關(guan) 係問題。命力問題的第一個(ge) 層次是道德行為(wei) 與(yu) 客觀必然性的關(guan) 係問題。孔子認為(wei) ,命或天都是人必須服從(cong) 的一種力量,同時人還可以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實現事情。墨子則提出命與(yu) 力相對,人們(men) 依靠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可以克服乃至改變命運。命力問題的第二個(ge) 層次是在同一情況下麵對多樣的道德衝(chong) 突,是否有道德選擇的自由以及這種選擇依據的標準是什麽(me) ,也就是道德選擇的取舍問題。命力問題的第三個(ge) 層次是人們(men) 是否必須受一定的社會(hui) 道德規範約束的問題。“名教”與(yu) “自然”之爭(zheng) ,體(ti) 現了人們(men) 是基於(yu) 所在等級安分守己、以人倫(lun) 關(guan) 係的道德規範加以教化,還是保有人的本真和自然狀態。
  由此,在斷代史、人物史、流派史、範疇史和專(zhuan) 門史等方麵拓展中國傳(chuan) 統倫(lun) 理思想的研究方向,把握中國傳(chuan) 統倫(lun) 理思想發展中的焦點問題,前瞻未來中國傳(chuan) 統倫(lun) 理思想的趨勢,對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美德博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促進新時代中國倫(lun) 理學的繁榮和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新型倫(lun) 理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jia) 值和現實意義(yi) 。
  (作者係中央黨(dang) 校哲學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