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世界糧食計劃署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衝(chong) 擊,至今年年底,全球麵臨(lin) 嚴(yan) 重糧食不安全的人口數量將激增至2.65億(yi) 人,約為(wei) 2019年的兩(liang) 倍。“嚴(yan) 重糧食不安全”意味著這些人口由於(yu) 嚴(yan) 重饑餓可能發生死亡、營養(yang) 不良或造成終身不可逆轉的影響。一些糧食出口國為(wei) 應對疫情蔓延可能帶來的經濟停滯和產(chan) 量下降,確保本國糧食供給,采取限製出口措施,引發人們(men) 對世界糧食供給的擔憂。世界糧農(nong) 組織呼籲全球一致采取行動,維持全球食品供應鏈並減低疫情對糧食體(ti) 係的衝(chong) 擊。全球疫情危機對世界糧食安全影響深遠,中國農(nong) 業(ye) 又一次迎來新的考驗:在國外疫情持續的背景下,能否保障糧食等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的有效供給?
新冠肺炎疫情對於(yu) 世界糧食安全的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全球糧食供應鏈被階段性、區域性阻斷;二是貧困人口食物獲取能力進一步下降。疫情暴發後,隨著各國防控措施不斷升級,部分糧食出口國限製出口貿易、港口停運或物流受阻,全球糧食供應鏈受到衝(chong) 擊,對糧食進出口依存度較高的國家和地區帶來消極影響。疫情衝(chong) 擊帶來全球需求萎靡、經濟停滯,致使世界上最貧困地區的糧食安全形勢雪上加霜,貧困人口實際收入減少,購買(mai) 能力下降,糧食不安全狀況將會(hui) 惡化。
中國已經具備應對全球糧食危機風險的堅實基礎。最近5年來,我國糧食產(chan) 量保持在6.5億(yi) 噸以上,2019年糧食總產(chan) 量創紀錄地超過了6.63億(yi) 噸,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72公斤,遠高於(yu) 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中國已經建立起中央、省、市(縣)三級糧食儲(chu) 備體(ti) 係,穀物中的主糧品種小麥和水稻庫存充足,現有庫存接近全年的消費量,庫存消費比遠遠高於(yu) 17%到18%的安全水平。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國內(nei) 糧食市場保持平穩,糧食供應充足有序,糧食消費理性從(cong) 容,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有條不紊,即便是武漢等疫情重點地區糧食價(jia) 格也並未出現大的波動。繼2008年世界糧食危機之後,中國農(nong) 業(ye) 又一次有效應對了全球突發事件的考驗。這一切均得益於(yu) 中國政府一貫以來對糧食安全問題的高度關(guan) 注,自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7年聚焦“三農(nong) ”,凸顯“三農(nong) ”問題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重中之重的地位。中國以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6%左右的淡水資源,解決(jue) 了世界近20%人口的吃飯問題。
在糧食生產(chan) 方麵,2004年以來,中國的糧食產(chan) 量實現了“十六連豐(feng) ”,總產(chan) 量增加了54%,中國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ge) 糧食總產(chan) 量長期保持在6億(yi) 噸以上的國家。中國的糧食政策成效卓著,有兩(liang) 個(ge) 重要體(ti) 現:一是在城鎮化和工業(ye) 化高速推進的同時,采取了世界上最嚴(yan) 格的耕地保護製度,通過實施永久農(nong) 田特殊保護製度,興(xing) 建高標準農(nong) 田,耕地質量整體(ti) 上有所提升;二是高度重視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對糧食增產(chan) 的支撐作用,糧食單產(chan) 持續增加。2019年稻穀、小麥、玉米單產(chan) 每公頃分別為(wei) 7059公斤、5630公斤、6316公斤,較1994年分別增長32.2%、63.3%、31.7%,稻穀和小麥單產(chan) 較世界平均水平均高出50%左右。穀物單產(chan) 的大幅增加確保中國糧食總產(chan) 量在耕地麵積不斷減少的情況下能夠維持在較高的水平。
在糧食消費方麵,2019年中國糧食產(chan) 量超過6.6億(yi) 噸,累計進口大豆8851.1萬(wan) 噸,穀物淨進口1468萬(wan) 噸,合計進口糧食超過1億(yi) 噸,糧食消費總量在7.7億(yi) 噸左右,人均消費量約550公斤。主要原因有兩(liang) 點:人口總量變化趨勢和人均糧食消費量變化。由於(yu) 長期以來執行計劃生育政策以及人們(men) 生育意願持續下降,中國人口增長趨勢減緩,中國社科院根據聯合國方案預測,中國人口峰值為(wei) 14.42億(yi) 人;隨著城鄉(xiang) 居民收入快速增長,食物消費結構持續升級,與(yu) 此同時,每年上千萬(wan) 人口實現從(cong) 農(nong) 民到市民的身份轉變,膳食結構也隨之改變,口糧消費減少,肉蛋奶消費增加,從(cong) 而需要更多的飼料糧。雖然人口增長趨緩,但人均糧食消費超預期的增長,導致中國糧食消費總量增大。
中國糧食安全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成就,但也不能盲目樂(le) 觀,一直以來,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chan) 國和消費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雖然2019年中國的糧食產(chan) 量再創紀錄,實現穀物基本自給,但仍然進口了超過1億(yi) 噸的糧食。中國進口的大豆占國際大豆貿易的比重保持在60%左右,大豆進口依存度高達83%,國內(nei) 食用油和飼料市場與(yu) 國際市場的聯動性較強。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得到有效遏製,疊加東(dong) 非蝗災肆虐,多重因素催化下,全球糧食市場預期惡化,進一步引發糧食危機的概率在加大。美國和巴西是中國大豆進口主要來源國,目前國內(nei) 大豆的庫存消費比不到20%,如果國際大豆市場出現階段性短缺,價(jia) 格上漲過快,將通過傳(chuan) 導效應和放大效應,帶動國內(nei) 其他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全麵上漲,從(cong) 而影響總體(ti) 物價(jia) 水平和宏觀經濟全局。同時必須清醒認識到,在現階段糧食供需緊平衡的起點上,中長期內(nei) 中國糧食生產(chan) 的資源環境約束增強,糧食增產(chan) 難度增大,糧食需求的剛性增長等問題,都應該引起我們(men) 足夠的重視。
中國的糧食安全戰略,既要有底線意識,也要有全球視野。目前世界穀物貿易量僅(jin) 是中國穀物消費量的三分之二,沒有任何一個(ge) 國家或聯盟有義(yi) 務、有能力保障中國的穀物供給。保障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是大國糧食安全的底線,在水土資源有限的條件下,要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須統籌利用好國際國內(nei) 兩(liang) 個(ge) 市場、兩(liang) 種資源,既要通過糧食貿易調劑餘(yu) 缺或適量進口,也要通過海外農(nong) 業(ye) 投資,盡早建成全球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深深滲入全球糧食貿易網絡,增加中國農(nong) 業(ye) 企業(ye) 的國際競爭(zheng) 力,保證糧食等主要農(nong) 產(chan) 品的穩定供給。
(作者分別係河南省區域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南大學產(chan) 業(ye) 經濟與(yu) 農(nong) 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上海晨光學者、上海對外經貿大學貿易談判學院講師)
全球疫情衝擊下的大國糧食安全
《河南日報》(2020年09月04日 09版) 吳樂(le) 王思語20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