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山精神的曆史地位

河南日報  巴傑2020-09-17

  大別山地處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處。大別山精神是指1921年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誕生至新中國成立這一特定曆史時期內(nei) ,在大別山這一特定區域,由大別山地區的共產(chan) 黨(dang) 人和人民群眾(zhong) 在長期的革命鬥爭(zheng) 過程中,用鮮血和生命凝結成的以為(wei) 共產(chan) 主義(yi) 奮鬥為(wei) 價(jia) 值取向的革命信念、革命意誌、革命意識、革命品質和革命行動的總和。在大別山精神引領下,大別山軍(jun) 民在傳(chuan) 播馬克思主義(yi) 、發展黨(dang) 組織、創建革命根據地、培養(yang) 新型人民軍(jun) 隊等方麵作出了突出貢獻。
  大別山區是馬克思主義(yi) 傳(chuan) 播最早的地區之一。1920年,董必武創辦私立武漢中學,黃安、麻城、羅田籍學生開始了解並回鄉(xiang) 傳(chuan) 播馬克思主義(yi) ,向大別山區群眾(zhong) 推薦革命書(shu) 刊,培養(yang) 、吸收進步青年參加黨(dang) 團組織。戴克敏得到宣傳(chuan) 馬克思主義(yi) 的革命著作後,愛不釋手,如饑似渴地閱讀;輟學在家的曹學凱、小學教師徐朋人,閱讀《向導》等進步報刊後走向革命道路。這些本土馬克思主義(yi) 者與(yu) 大別山民眾(zhong) 有著天然的階級感情,用充滿鄉(xiang) 情的語言將馬克思主義(yi) 通俗化、本土化,使馬克思主義(yi) 在大別山區迅速傳(chuan) 播,凝聚一大批革命群眾(zhong) ,為(wei) 大別山區黨(dang) 團組織發展奠定了深厚思想與(yu) 群眾(zhong) 基礎。
  大別山區是黨(dang) 領導農(nong) 民運動的重要發源地。開展工農(nong) 運動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初期的中心任務,安徽省壽縣積極建立農(nong) 會(hui) 、婦會(hui) 等群眾(zhong) 團體(ti) ,選送優(you) 秀青年赴蘇聯、廣州農(nong) 民運動講習(xi) 所、黃埔軍(jun) 校學習(xi) 。與(yu) 壽縣黨(dang) 小組活動同步,共產(chan) 黨(dang) 員詹穀堂在河南省固始縣誌成小學組建黨(dang) 支部,後與(yu) 袁漢銘一起建立中共筆架山農(nong) 校支部,在河南商城、安徽金寨等地區從(cong) 事建黨(dang) 和農(nong) 運工作,曾組織100餘(yu) 名進步師生到丁家埠、李家集、湯家匯等地進行反帝反封建宣傳(chuan) ,商南各地農(nong) 民運動逐漸由隱蔽走向半公開,農(nong) 民協會(hui) 紛紛建立。1927年3月,詹穀堂、王鳳池、曾靜華等共產(chan) 黨(dang) 員召集各鄉(xiang) 農(nong) 民協會(hui) 遊行示威,組建南溪區農(nong) 民協會(hui) ,廣泛發動當地農(nong) 民群眾(zhong) 參加革命。
  以大別山為(wei) 中心的鄂豫皖根據地,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大革命失敗後,中共河南省委及時調整鬥爭(zheng) 策略,由“迎馮(feng) 反奉”轉為(wei) “反馮(feng) 反奉”,在八七會(hui) 議召開之前,提出“選擇幾處根據地,奪取武裝進行暴動”的主張,反映了對中國革命規律的正確認識。八七會(hui) 議後,黨(dang) 組織在大別山區先後發動黃麻起義(yi) 、商南起義(yi) 、六霍起義(yi) ,分別建立鄂豫邊、豫東(dong) 南、皖西根據地,起義(yi) 武裝組建成立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第11軍(jun) 第31師、32師、33師。1930年春,黨(dang) 中央決(jue) 定將三塊根據地合並成為(wei) 鄂豫皖根據地,在箭廠河成立中共鄂豫皖特委,在河南光山縣南部王灣成立鄂豫皖邊特區工農(nong) 民主政府,把3個(ge) 師的紅軍(jun) 在集中組織、統一指揮原則下聯合起來編成第一軍(jun) 。在廣大軍(jun) 民團結奮戰下,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黨(dang) 政建設、農(nong) 工商業(ye) 、財政金融、軍(jun) 事建製、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項事業(ye) 得到全麵發展,展現出一片繁榮景象。全盛時期擁有20餘(yu) 縣約350萬(wan) 人口,主力紅軍(jun) 4.5萬(wan) 餘(yu) 人,地方武裝、民兵20餘(yu) 萬(wan) 人,是僅(jin) 次於(yu) 中央蘇區的全國第二大蘇區。
  鄂豫皖根據地誕生的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第四方麵軍(jun) ,是民主革命時期中共武裝的重要組成部分。紅四方麵軍(jun) 成立後,先後發動了黃安、商潢、潢光、蘇家埠等四大戰役並取得巨大勝利,使根據地達到極盛局麵,在戰鬥中形成了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鬥、不勝不休的戰鬥理念,“勇、猛、準、狠”的戰鬥作風與(yu) 不怕犧牲、吃苦耐勞的戰鬥精神。鄂豫皖根據地誕生的紅25軍(jun) 是最先到達陝北的長征先鋒,是唯一一支在長征途中創建了根據地、發展了地方武裝並實現軍(jun) 隊增員的紅軍(jun) 隊伍,為(wei) 長征勝利作出了曆史性貢獻,毛澤東(dong) 多次稱讚紅25軍(jun) 主要領導人徐海東(dong) 是“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
  鄂豫皖主力紅軍(jun) 轉移後,留守武裝重建紅28軍(jun) ,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創造性建立主力紅軍(jun) 、地方武裝、便衣隊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ti) 製,以不足2000人的兵力牽製大量國民黨(dang) 軍(jun) 隊與(yu) 民團武裝,使革命紅旗在大別山上高高飄揚,毛澤東(dong) 稱讚紅28軍(jun) “很不容易、很有成績、很了不起”。抗戰全麵爆發後,紅28軍(jun) 改編為(wei) 新四軍(jun) 第4支隊,是新四軍(jun) 實力最強勁的一個(ge) 支隊,足以說明鄂豫皖根據地黨(dang) 政軍(jun) 民對中國革命的偉(wei) 大曆史貢獻。
  解放戰爭(zheng) 時期,大別山區是中共戰略部署的重要區域。毛澤東(dong) 和中央軍(jun) 委曾設想山東(dong) 野戰軍(jun) 葉飛、賴傳(chuan) 珠縱隊調至南線向大別山發展,皮定均旅由淮南經原路回大別山、李先念組織一個(ge) 支隊隨蘇魯部隊出大別山。國民黨(dang) 軍(jun) 的重點進攻,使山東(dong) 解放區麵臨(lin) 極大壓力,中央軍(jun) 委轉而決(jue) 定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jun) 經營中原,以減輕山東(dong) 戰場壓力,同時協助陝北打開局麵。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jun) 強渡黃河,由魯西向大別山挺近,揭開了解放戰爭(zheng) 戰略反攻的序幕,中原地區由國民黨(dang) 軍(jun) 進攻解放區的重要後方變成了人民解放軍(jun) 奪取全國勝利的前進基地,為(wei) 淮海戰役合圍、大規模殲滅國民黨(dang) 軍(jun) 占據了核心攻擊位置,解放戰爭(zheng) 格局發生根本轉變,正如毛澤東(dong) 說的那樣:“這是一個(ge) 曆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20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無後方依托,長驅直入插入國民黨(dang) 軍(jun) 戰略縱深腹地大別山是一個(ge) 風險極大的決(jue) 定,在大別山站穩紮根需要付出極大代價(jia) ,這也是大別山精神“勇挑重擔,顧全大局”的鮮活體(ti) 現。
  大別山區軍(jun) 民在革命實踐中用鮮血和生命孕育的大別山精神,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革命精神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28年紅旗不倒是其曆史地位的簡明概括。大別山精神同井岡(gang) 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一樣,是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強大精神動力。
  (作者係鄭州大學大別山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