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9·18”重要講話精神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河南日報  中國黃河文化研究中心課題組2020-09-18

  2019年9月1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為(wei) 深入學習(xi) 貫徹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日前,由河南省社科聯、黃委會(hui) 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主辦,焦作黃河河務局、武陟縣人民政府、中國黃河文化研究中心、黃河交通學院承辦的中國黃河文化研究中心黃河論壇暨第九屆河南社會(hui) 科學學術年會(hui) 在武陟縣召開。會(hui) 議設主論壇和分論壇,邀請王兆印、阮本清、張雲(yun) 澤、沈秀麗(li) 、黃寰、董傑、張錕、張新斌、苗長虹、王裕清等北京和沿黃省(區)50餘(yu) 位專(zhuan) 家學者圍繞主題進行深入研討。河南省政協有關(guan) 領導,中國民協分黨(dang) 組書(shu) 記、駐會(hui) 副主席邱運華,河南省社科聯黨(dang) 組書(shu) 記、主席李庚香等出席會(hui) 議並發言。主要觀點綜述如下。
  1
  深刻領會(hu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要求,擔當起保護黃河的曆史責任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保護黃河是事關(guan)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千秋大計。出席此次會(hui) 議的河南省政協有關(guan) 領導強調,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充分體(ti) 現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和黨(dang) 中央對河南工作的高度重視,也彰顯了河南在黃河流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們(men) 要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的戰略高度,深刻領會(hu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要求,在實踐中不斷增強保護黃河的曆史責任感。沿黃九省(區)社科界要不斷加強合作,就共同關(guan) 心的重大課題開展聯合攻關(guan) ,努力多出經得起人民和曆史檢驗的研究成果,共同為(wei)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護航。河南省社科聯黨(dang) 組書(shu) 記、主席李庚香提出,大河奔流,歲月悠悠。黃河流域從(cong) “邊緣化”到“再崛起”,蘊含著深刻的中國發展邏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實施,必將開啟中國大江大河的“大治”時代,譜寫(xie) 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全新篇章。“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曆史也是一部治國史。”從(cong) 漢武帝的瓠子堵口,到清朝康熙皇帝把河務漕運刻在宮廷柱子上,充分表明保護黃河對中華民族的極端重要性。黃河與(yu) 中華民族的命運休戚與(yu) 共,黃河流域發展的機遇前所未有,我們(men) 責任重大,不能辜負時代賦予的重任。山西省社科聯黨(dang) 組書(shu) 記、常務副主席張雲(yun) 澤談到,為(wei) 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河南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由書(shu) 記、省長任組長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采取一係列措施研究製定“河南方案”、全麵落實“河南責任”。同樣,山西省也成立了高規格的領導小組,負責全麵落實黨(dang) 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各項決(jue) 策部署,指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推進實施,並於(yu) 今年5月由山西省代表團向全國兩(liang) 會(hui) 提交了有關(guan) 意見建議,體(ti) 現出強烈的政治責任感。
  讓黃河成為(wei) 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我們(men) 孜孜以求的夢想,更是我們(men) 不可推卸的責任。中國民協分黨(dang) 組書(shu) 記、駐會(hui) 副主席邱運華強調,從(cong) 中國曆史視野看,黃河不僅(jin) 是中國一條極其重要的自然河流,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河、文明之河、精神之河,其經濟價(jia) 值、政治價(jia) 值、文化價(jia) 值、社會(hui) 價(jia) 值、文明價(jia) 值難以估量,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讓黃河成為(wei) 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我們(men) 責無旁貸。武陟縣曆來是治黃重地,又是著名的“中國黃河文化之鄉(xiang) ”,要自覺擔起時代重任,努力把武陟打造成新時代的文化強縣、旅遊強縣、經濟強縣和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同時要充分發揮中國黃河文化研究中心的智庫作用,使武陟成為(wei) 全國乃至世界黃河文化研究的聖地。成都理工大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研究員黃寰認為(wei) ,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當前國民經濟發展的命脈所在,也是我們(men)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載體(ti) 。要強化責任擔當,找準戰略定位,推動長江、黃河流域攜手開發、共同保護,實現長江、黃河共治;要實施區域差異化的分治之策,因地製宜提出有各自特色的生態治理體(ti) 係,實現長江、黃河流域的高質量發展。大河報首席記者於(yu) 茂世談到,“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始終貫穿中國治河史。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就是實現千百年來人們(men) 期盼的“黃河清”夢,讓黃河成為(wei) 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新中國成立後,我們(men) 黨(dang) 帶領人民建造的人民勝利渠和三門峽、龍羊峽、劉家峽等水利樞紐工程,就是“幸福河”工程。在新時代,我們(men) 要持續建好“幸福河”工程,讓黃河全流域從(cong) 中受益。
  2
  深刻理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yi) ,明確黃河保護發展的實踐路徑

  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把握好新時代治黃規律。清華大學教授、世界泥沙研究學會(hui) 主席王兆印強調,河流有生命,具有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刺激反應及隨環境演化的生命體(ti) 特征,必須把河流看成能夠博弈的生命體(ti) 對待。河流又分陰陽,陽性河流三角洲向海洋延伸較快,形成單一河道,不穩定常改道。黃河是一條陽性河流,治理黃河應該順其特性加以馴化,消弭災害而後興(xing) 利。對比研究黃河治理策略表明,與(yu) 束水攻沙相比,雖然寬河滯沙的成效比較慢,但具有長治久安的效果。三門峽水庫建設初期,低估了泥沙的危害性,但從(cong) 戰略上看,它符合寬河滯沙理論,現在它有可能浴火重生。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阮本清認為(wei) ,生態補償(chang) 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nei) 容之一。在遵循“誰開發誰保護,誰收益誰補償(chang) ”的原則上,應結合生態服務、生態消費的特點,進一步探索構建基於(yu) 市場調節、資源共享機製的製度優(you) 勢和標準,建立流域生態保護長效機製。補償(chang) 經費哪裏來?一是加大國家政府公共財政支出,保障青海等源區省份水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二是調整源區省份中央與(yu) 地方投入水公共服務的財政支出比例,減少地方配套資金比例。黃河流域水資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應急調水方案實施後如何補償(chang) ?一是建立與(yu) 應急調水過程相關(guan) 的發電、灌溉等效益損失與(yu) 調水給受水區帶來的經濟效益的評價(jia) 計算模型;二是構建操作便捷、實用可靠的應急調水損失與(yu) 效益評價(jia) 計算仿真模型;三是設計好補償(chang) 的製度框架。
  科學處理保護與(yu) 發展的辯證關(guan) 係,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對症下藥。河南理工大學副校長、太行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錕認為(wei) ,生態保護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yi) ,它既是高質量發展的條件,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容,要把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在挖掘、整理和傳(chuan) 承黃河文化上,建議成立沿黃九省(區)文旅融合一體(ti) 化發展聯盟,更好發展黃河流域的文旅事業(ye) ;在加強協同作戰、融合發展上,建議成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聯盟,開展政研互動、區域互動,構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命運共同體(ti) 。河南省社科聯副主席、研究員李新年強調,無論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還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黨(dang) 中央和國務院都高度重視保護生態環境。從(cong) 黃河流域特別是上遊地區的現狀看,生態環境是非常脆弱的。所以,要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保護生態環境是第一位的。這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要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努力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成都理工大學商學院研究員王玨與(yu) 成都理工大學管理科學學院院長、教授淳偉(wei) 德認為(wei) ,黃河流域作為(wei) 我國重要的資源分布帶、人口集聚帶和經濟發展帶,目前存在整體(ti) 發展不平衡、局部人地關(guan) 係失衡的難題,特別是黃河上遊的生態問題更為(wei) 突出。基於(yu) 黃河流域四川段的社會(hui) 生態係統演化曆程和治理曆程分析,要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應在黃河流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範疇內(nei) ,進行全局統籌和係統治理,注重對不同要素的精準化和差異化管理,多主體(ti) 參與(yu) 、多主體(ti) 受益,同時提升行動者的社會(hui) 生態係統觀。山西省生態環境廳原副巡視員、山西省環境治理協會(hui) 首席專(zhuan) 家王景龍提出,汾河從(cong) 太原穿城而過,使太原自古有“錦繡太原城”之說。但是,近年來太原的水環境汙染問題依然比較突出。要重構太原市優(you) 美的水環境,打造新時代“錦繡太原城”,必須以其生態環境未遭到破壞前的優(you) 美形態為(wei) 參照,下大力氣將汾河太原段“一幹九支”水係複流。內(nei) 蒙古烏(wu) 海市社科聯黨(dang) 組成員、副主席黃燕談到,烏(wu) 海是一座因煤而生、因煤而興(xing) 的資源型城市。近年來,烏(wu) 海能改變“傻大黑粗”形象,走上以綠色發展為(wei) 導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就在於(yu) 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持續加大綠化和生態修複的力度,持續加大對環境汙染治理的力度,持續加大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力度。
  樹立全流域“一盤棋”思想,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yu) 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艾少偉(wei) 提出,要加快形成黃河生態經濟文化一體(ti) 發展的統籌協調方略。重點建立全流域綜合要素支持係統,著重開展黃河重大問題的跨學科協同研究;適時成立黃河流域管理局,開展全流域統籌協調工作;建立黃河流域高校研究聯盟,發揮沿黃省區各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智庫作用;建立全流域生態補償(chang) 機製,實現全流域水資源協調管控;借鑒長江、珠江等流域綜合發展經驗,統籌推進黃河流域內(nei) 區域經濟合作。黃委會(hui) 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辦公室工程師徐騰飛強調,推進黃河法立法是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dang) 中央的決(jue) 策部署,踐行水利改革發展的總基調,以法治手段保障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實施的關(guan) 鍵舉(ju) 措。建議在推進黃河法立法上,要重點關(guan) 注立法執法製度、管理製度、協同製度和保障製度的建設,開創新時代以法治河的局麵。太原理工大學助理研究員耿國婷談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一個(ge) 係統工程,要通盤考慮經濟、社會(hui) 和環境等各方麵的影響。就黃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來說,要優(you) 化水資源供給,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分配公平化;要聯合調度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實現地下水利用的可持續性;要應用多準則決(jue) 策分析方法,評價(jia) 不同治理措施的影響。武陟縣委書(shu) 記秦迎軍(jun) 強調,作為(wei) 全國唯一的“中國黃河文化之鄉(xiang) ”,武陟的黃河文化資源極為(wei) 豐(feng) 富。我們(men) 將堅持以生態保護為(wei) 先,以高質量發展為(wei) 要,以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為(wei) 紅線,進一步加大大運河永濟渠渠首研究工作和黃河旅遊國際度假區等項目建設的力度,努力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展現擔當作為(wei) 。
  3
  深刻認識黃河文化的曆史意義(yi) 和時代價(jia) 值,努力講好“黃河故事”、凝聚精神力量

  黃河文化陪伴著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蘊含在豐(feng) 富多彩的“黃河故事”裏,締造了黃河文明之舟。河南省社科聯黨(dang) 組書(shu) 記、主席李庚香強調,河南是黃河文化和黃河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有著講不完的“黃河故事”。要認真學習(xi) 領會(hu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的重要論斷,深刻理解黃河文化的曆史意義(yi) 和時代價(jia) 值,通過講好“黃河故事”,綜述大黃河“水”與(yu) “人”的千年故事。要著重講好黃河文明起源的故事、講好黃河精神的故事、講好黃河人物的故事、講好黃河文物的故事、講好黃河文化的故事、講好黃河生態的故事、講好黃河旅遊的故事、講好黃河治理的故事、講好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故事、講好黃河文化地標的故事,講出故事背後的學理、道理和哲理,麵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yu) 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苗長虹認為(wei) ,整個(ge) 黃河文化,是基於(yu) 各地地理環境,並在此基礎上從(cong) 事各種各樣的人類活動所創造的文化成果。這其中,中原文化是核心,是主幹,是主根。中原文化包括齊魯文化、關(guan) 中文化、陝晉文化等,把這些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學科化是一個(ge) 必經之路。中原學不是普通的地方學,它的核心是研究大中原地區的文化前進動力。我們(men) 要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體(ti) 係、話語體(ti) 係、學術體(ti) 係,應把中原學包括黃河學納入學科體(ti) 係和人才培育體(ti) 係中,以更好保護傳(chuan) 承弘揚我們(men) 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魏興(xing) 濤談到,主要分布於(yu) 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是黃河文化的主根脈和早期最重要的代表,因其在史前率先開啟社會(hui) 複雜化和文明進程化,並具有鮮明的特點,以其發育成的仰韶文明,是中華文明噴薄而出的第一道曙光。要加強以仰韶文化為(wei) 重要內(nei) 容的黃河文化建設,講好“黃河故事”仰韶文明篇章,大力弘揚黃河文化和中華文明。
  “黃河故事”講述和承載的是民族精神,講好“黃河故事”就是要傳(chuan) 承好黃河文化,增強我們(men) 的文化自信。河南省社科院二級研究員、黃河文化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兼秘書(shu) 長張新斌認為(wei) ,黃河文化作為(wei) 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認真研究和提煉激蕩其中的黃河精神,是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的重任,也是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jia) 值的關(guan) 鍵所在。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黃河精神可以概括為(wei) 天人合一的和諧精神、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格物鼎新的創新精神、兼收並蓄的包容精神。黃河交通學院校長、教授王裕清強調,黃河精神是體(ti) 現黃河生長運行的人格化特征、反映黃河流域人們(men) 精神氣度的一個(ge) 文化概念,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黃河精神的核心內(nei) 涵應包括五個(ge) 方麵的內(nei) 容,即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廣納百川、和合共生的團結精神;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鬥爭(zheng) 精神;革故鼎新、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厚德載物、兼愛天下的道德精神。河南社會(hui) 科學雜誌社總編輯張誌強提出,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記憶和情感,是我們(men) 的心靈家園,是我們(men) 心靈皈依之所。我們(men) 對黃河精神的研究,不僅(jin) 是認識的問題,更是實踐的問題。要遵循實踐與(yu) 認識的辯證運動規律,聚焦我們(men) 中華民族的信仰,從(cong) 精神的最高層來看待黃河精神。安陽師範學院曆史與(yu) 文博學院院長、教授郭旭東(dong) 提出,甲骨文的發現,堅定了我們(men) 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以甲骨文為(wei) 代表的殷商文化,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強以甲骨文為(wei) 代表的殷商文化研究,講好“甲骨文故事”,推動甲骨文的活化利用和相關(guan) 知識的普及宣傳(chuan) ,進一步堅定我們(men) 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大象出版社副總編張前進談到,在河南省委宣傳(chuan) 部的指導下,中原出版傳(chuan) 媒集團策劃了全媒體(ti) 出版工程《中華文脈》,包括文明之源、文化經典、文化名人、文化創造、文化黃河和文化傳(chuan) 播等叢(cong) 書(shu) 。大象出版社承擔了一部分出版任務,旨在打造一批講好“黃河故事”、弘揚黃河精神的精品力作,共同打好河南“黃河文化牌”,共同唱響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
  黃河文化色彩繽紛,要從(cong) 不同區域的實際出發加以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委會(hui) 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紀委書(shu) 記千析提出,我們(men) 正在落實河南省黃河實驗室籌建以及掛牌工作。在做好文化價(jia) 值評估及標準的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我們(men) 將進一步加強黃河流域內(nei) 西安市城市水文化建設、鄭州市水文化體(ti) 係構想、鄭州市鄭東(dong) 新區智慧水務建設以及東(dong) 營市生態文明展示、三門峽市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建議等工作,為(wei) 黃河流域管理和區域發展提供全鏈條文化支撐。焦作市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宮鬆奇強調,從(cong) 古到今特別是人民治黃,焦作“黃河故事”非常豐(feng) 富。比如,成功興(xing) 建人民勝利渠,改寫(xie) 了“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曆史,是讓黃河成為(wei) 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開篇之作。要保護傳(chuan) 承弘揚焦作的治黃文化、太極文化、農(nong) 耕文化、懷藥文化、懷商文化、移民文化、名人文化、紅色文化,講好焦作“黃河故事”,加快構建有利於(yu) 黃河文化傳(chuan) 承創新的製度體(ti) 係,在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上烙上“焦作印”。青海省委黨(dang) 校教授沈秀麗(li) 談到,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位於(yu) 黃河上遊河穀地帶,近年來依托黃河流域的特色民族文化資源,以及黃河石的美名和獨特魅力,堅持文化引領、創新發展,大力發展黃河石藝畫產(chan) 業(ye) ,並成功走向國內(nei) 外重要旅遊市場,成為(wei) 青海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典範。內(nei) 蒙古師範大學教授、內(nei) 蒙古民族文化產(chan) 業(ye) 研究院院長董傑談到,為(wei) 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內(nei) 蒙古正在編製黃河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弘揚的規劃,包括一個(ge) 總規和三個(ge) 子規。內(nei) 蒙古黃河文化的精髓是沿黃河運文化。內(nei) 蒙古沿黃河運,是古代中國與(yu) 域外世界溝通、擴展發展新空間的重要渠道。為(wei) 研究內(nei) 蒙古沿黃河運文化,我們(men) 正做考古研究、文獻研究和口述曆史,力求還原內(nei) 蒙古沿黃地區的曆史文化原貌。
  4
  深刻把握黃河文化旅遊帶建設機遇,推動黃河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實施黃河文化遺產(chan) 係統保護工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遊帶,開展黃河文化宣傳(chuan) ,大力弘揚黃河文化。”這一重要論述,進一步闡明了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的重要性和努力方向。鄭州大學旅遊管理學院院長、教授李金鎧強調,旅遊是文化的載體(ti)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要抓住國家推進黃河文化旅遊帶建設的良好機遇,重視發揮市場對文化資源的配置作用,以人民為(wei) 中心,以文化為(wei) 核心,以旅遊為(wei) 重心,積極開發黃河文化旅遊產(chan) 品,提供黃河文化旅遊體(ti) 驗,加強黃河文化和黃河旅遊的深度融合。河南省社科院中原文化研究雜誌社社長兼主編、研究員閆德亮提出,目前沿黃省份的文旅融合基礎好、旅遊收入對經濟拉動作用明顯、戰略機遇顯著,但存在整體(ti) 協同相對滯後、資源利用不足、品牌美譽度不高的問題。因此,要樹立全局思維,對接服務國家戰略;要加強協同合作,搭建共贏平台;要加快資源轉化,發展文化新業(ye) 態;要突破界限,多元聯動;要凸顯差異化發展,契合文化旅遊消費需求。
  處理好文化傳(chuan) 承與(yu) 旅遊活化的互促關(guan) 係,激發黃河文化旅遊帶建設內(nei) 生動力。山西財經大學文化旅遊學院教授、山西省品牌研究會(hui) 理事張建忠認為(wei) ,旅遊是遺產(chan) 保護利用最重要的方式之一。黃河中下遊帝陵地下型文化遺產(chan) 眾(zhong) 多,要厘清黃河中下遊帝陵地下型文化遺產(chan) 的文化內(nei) 涵,創新其活化方式和旅遊利用模式。比如,乾陵應以發展園林公園導向模式為(wei) 宜,西夏王陵適宜發展特色文化導向模式,秦始皇帝陵以遺址公園導向為(wei) 最佳模式,成吉思汗陵應構建形象導向型旅遊利用模式。青海省社科院文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解占錄提出,曆史文化資源對旅遊開發來說意義(yi) 重大。要依據曆史文化資源分布狀況及文化內(nei) 涵的挖掘程度,對其進行科學合理開發;要加強博物館體(ti) 係建設,使其成為(wei) 文化旅遊業(ye) 的亮麗(li) 名片;要加強資金投入、基礎理論研究和人才隊伍建設,為(wei) 曆史文化資源開發、旅遊業(ye) 發展提供有效保障;要加大《文物保護法》的宣傳(chuan) 力度,增強保護曆史文化資源的法治觀念。
  深化對黃河文化及其內(nei) 涵的認識,提高黃河文化旅遊帶建設水平。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yu) 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教授、黃河文化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牛建強認為(wei) ,目前對黃河文化的研究,有的學者仍局限於(yu) 對現象的羅列和概念的辨析。在黃河文化研究與(yu) 實踐的關(guan) 係中,我們(men) 應從(cong) 問題入手,致力於(yu) 黃河工程技術層麵開展生態保護、經濟發展和文化弘揚的一體(ti) 性、跨學科性、綜合性研究。黃河文化和生態、經濟建設是同步和一體(ti) 的,隻有依靠文化的支持和科學認識的指導,才能保障生態文明和經濟建設的健康發展。黃委會(hui) 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江河治理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田世民提出,現在黃河文化在沿黃省份叫得很響,但問題是什麽(me) 叫黃河文化,其架構和內(nei) 涵是什麽(me) ,包括黃河文化過去對黃河提供了什麽(me) 支撐,對未來黃河治理和社會(hui) 發展又能提供什麽(me) 支撐,對此,我們(men) 要達成共識,以推進黃河文化和治河工程的結合,努力打造高品位的黃河文化旅遊帶。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教授楊國斌談到,黃河文化博大精深,其內(nei) 涵也不是一般意義(yi) 上對黃河文化現象的概括,而是要深入到黃河文化與(yu) 中華民族的生命體(ti) 聯係上。就黃河文化的內(nei) 涵來說,我們(men) 研究認為(wei) 它應是中華民族價(jia) 值觀念對象化於(yu) 黃河或與(yu) 黃河有關(guan) 的事物之中,具體(ti) 說就是生生不息、團結奮進、推陳出新、兼容並包、利萬(wan) 物而不爭(zheng) 等。這樣概括,能為(wei) 我們(men) 加快推進黃河文化旅遊帶建設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嶄新視角。
  (課題組組長:李庚香 李新年 秦迎軍(jun) 李順興(xing)  課題組成員:千析 宋淑芳 齊善兵 李杲 申琳 王裕清 牛玉林 吳鵬 李寧 陳衛華 執筆:齊善兵 慕小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