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和發展黃河文化的時代內涵

河南日報  張錕2020-09-18

  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魂之所附、根之所係。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黃河文化創造性地吸收進步思想,並與(yu) 紅色革命文化、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有機融合,實現了創新性發展。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黃河文化被賦予新的時代內(nei) 涵,新時代的黃河文化源遠流長、根深葉茂。
  愛國主義(yi) 精神是本質特征。黃河流域是炎黃子孫的祖脈之地,黃河文化天然飽含著民族認同、國家統一的精神內(nei) 核,黃河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愛國主義(yi) 精神。當下掀起的對黃河文化研究的熱潮,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積極響應,都是新時代愛國主義(yi) 精神的生動體(ti) 現。
  民本思想得到豐(feng) 富和升華。“民為(wei) 邦本,本固邦寧”“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治國有常,而利民為(wei) 本”,這些思想均發源於(yu) 黃河文明,並成為(wei) 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dang) 堅持治水興(xing) 水、以水利民,新時代更要把以人民為(wei) 中心、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wei) 治理黃河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保障生態安全、防洪安全、糧食安全、供水安全,讓黃河流域人民更好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生態文明思想貫穿始終。從(cong) 1999年8月小浪底工程建成至今,黃河已連續20年不斷流,為(wei) 世界江河治理與(yu) 保護、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中國範例”。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yu) 自然是生命共同體(ti) ”“山水林田湖草綜合係統治理”等生態文明思想,喚醒了人們(men) 尊重自然、關(guan) 愛生命的意識,也豐(feng) 富了黃河文化的內(nei) 涵。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就要堅持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讓黃河真正成為(wei) “生態之河”。
  集體(ti) 主義(yi) 精神星火燎原。麵對困難和坎坷,中國人民總能迸發出“人心齊、泰山移”的集體(ti) 偉(wei) 力,新中國的治水史、抗洪史彰顯了全國上下團結一心、同舟共濟的偉(wei) 大精神。黃河水通過新中國成立後建成的第一項水利工程人民勝利渠和共產(chan) 主義(yi) 總幹渠流入衛河,灌溉了廣袤的華北平原。在河南新鄉(xiang) 、焦作、濮陽及河北、山東(dong) 、天津等地,先後湧現出很多帶領群眾(zhong) 共同富裕奔小康的先進個(ge) 人和先進集體(ti) ,生動地體(ti) 現了集體(ti) 主義(yi) 精神的強大力量。
  製度自信成為(wei) 精神內(nei) 核。黃河是母親(qin) 河、生命河,也是桀驁難馴的憂患之河。新中國成立後,黨(dang) 領導人民開展了多次大規模堤防建設,興(xing) 建了一批重要水利樞紐工程,實現了黃河從(cong) 被動治理到主動調控並很好利用的重大突破。新中國的治黃史有力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製度優(you) 勢,豐(feng) 富和發展了黃河文化的時代內(nei) 涵。

  (作者:張錕,河南理工大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