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幸福宜居城市建設的若幹思考

河南日報客戶端  河南省社科聯研究員 王喜成2021-07-12

  新世紀以來,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後,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現出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麵的特點,當前社會(hui) 既要求經濟有競爭(zheng) 力,也要求有可持續發展的環境,還要求有高品質的生活。建設幸福宜居之城正是這一要求的具體(ti) 體(ti) 現和現實觀照,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應有之義(yi) 。
  一、把準幸福宜居城市建設的主攻方向
  首先,明確建設的內(nei) 涵和要求
  幸福宜居城市是自然、社會(hui) 、經濟的複合生態係統,是由自然物質環境和社會(hui) 人文環境構成的複雜巨大係統。在這裏,自然物質環境包括自然環境、人工環境和設施環境三個(ge) 子係統;社會(hui) 人文環境包括社會(hui) 環境、經濟環境和文化環境三個(ge) 子係統。而各子係統必須有機結合、協調發展,共同創造出健康、優(you) 美、和諧的城市人居環境,如此才能構成宜居城市係統。
  具體(ti) 來說,自然物質環境主要包括城市自然環境、城市人工環境、城市設施環境三個(ge) 子係統。其中城市自然環境主要包括美麗(li) 的河流、湖泊、公園,一般樹叢(cong) ,富有魅力的景觀,潔淨的空氣,非常適宜的氣溫條件等;城市人工環境主要包括傑出的建築物,清晰的城市平麵,寬廣的林蔭道係統,美麗(li) 的廣場,藝術的街道,噴泉群等;城市設施環境包括城市基礎設施和城市公共設施,主要包括便捷的交通,完善的公共衛生和醫療設施,眾(zhong) 多的高等院校,傑出的博物館,重要的曆史遺跡,多種圖書(shu) 館及美好的音樂(le) 廳,琳琅滿目的商店櫥窗,街道的藝術,滿足多種內(nei) 容遊憩要求的大遊樂(le) 場,多樣化的鄰裏環境等。
  社會(hui) 人文環境主要包括城市社會(hui) 環境、城市經濟環境和城市文化環境三個(ge) 子係統。其中城市社會(hui) 環境主要包括和諧的社會(hui) 交往環境,完善的社會(hui) 保障網絡,牢固的公共安全防線,親(qin) 和的社區鄰裏關(guan) 係,良好的城市治安環境等;城市經濟環境主要包括充足的就業(ye) 職位,較高的收入水平,雄厚的財政實力,巨大的發展潛力等;城市的文化環境主要包括完善的文化設施,如博物館、音樂(le) 廳、圖書(shu) 館、體(ti) 育館、科技館、歌劇院等,濃鬱的文化氛圍,充足的教育資源,包括大專(zhuan) 院校、中小學、職業(ye) 技術學校、繼續教育機構等,豐(feng) 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藝術節、運動會(hui) 、各種展覽等。
  其次,明確建設的特征和條件
  幸福宜居之城的特征主要包括:環境優(you) 美,社會(hui) 安全,文明進步,生活舒適,經濟和諧,美譽度高等。同時還應具備如下一些條件:
  一是經濟繁榮發展。城市是區域經濟的組織、管理和協調中心,是經濟要素的高密度聚集地,是各種非農(nong) 產(chan) 業(ye) 活動的載體(ti) 。城市隻有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先進的產(chan) 業(ye) 結構和強大的發展潛力,才能為(wei) 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就業(ye) 機會(hui) 和較高的收入,才能為(wei) 宜居城市建設提供堅實保證。
  二是社會(hui) 和諧穩定。隻有在社會(hui) 安定、治安良好、民族團結、各階層融洽、社區親(qin) 和、城市城鄉(xiang) 協調發展的城市,居民才能安居樂(le) 業(ye) ,才能充分享受豐(feng) 富多彩的現代城市生活,才能將城市視為(wei) 自己的物質家園和精神家園。
  三是文化豐(feng) 富多彩。主要包括:曆史文化遺產(chan) 豐(feng) 富,文化設施齊備,文化活動繁多,文化氛圍濃鬱。隻有城市文化厚重、活動豐(feng) 富多彩,才能稱之為(wei) 思想、教育、科技、文化的中心,才能不斷提高城市居民的整體(ti) 素質。
  四是生活舒適便捷。城市要有相應的配套設施,住房符合健康要求,交通便捷,公共網絡體(ti) 係發達,公共產(chan) 品和公共服務如教育、醫療、衛生等質量良好,供給充足,住房環境良好,人均綠地多,生態自然適宜。
  五是景觀優(you) 美怡人。城市的人文景觀與(yu) 自然景觀相互協調,尤其是人文景觀如道路、建築、廣場、公園等的設計和建設要具有人文特色,體(ti) 現人文關(guan) 懷,能夠陶冶居民心性,愉悅居民生活。
  六是具有公共安全。所在的城市要能有效抵禦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水、暴雨、疫情等,防禦和處理人為(wei) 災害如暴亂(luan) 、恐怖襲擊、突發公共事件等,有確保城市居民生命財產(chan) 安全的能力。
  再次,明確建設的基本標準和要求
  幸福宜居城市的建設標準主要是《中國宜居城市評價(jia) 指標體(ti) 係》,包括生態環境、健康指數、城市安全指數、生活便利指數、生活舒適指數、經濟富裕度、社會(hui) 文明指數、城市美譽度等7項一級指標、48項二級指標、74項三級指標。宜居城市建設中還包括幸福指數指標,即市民對所在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安定感、滿足感以及外界人群的向往度、讚譽度等,主要體(ti) 現為(wei) :市民普遍感到城市宜居宜業(ye) 、地域文化獨特、空間舒適美麗(li) 、生活品質良好、生態環境優(you) 化、社會(hui) 文明安全、社會(hui) 福利及保障水準較高等。
  二、抓住建設的關(guan) 鍵環節
  第一,在理念和指導思想方麵
  要堅持綠色、生態、環保、低碳、公園化、智能化的理念。2020年4月10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第七次會(hui) 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從(cong) 社會(hui) 全麵進步和人的全麵發展出發,在生態文明思想和總體(ti) 國家安全觀指導下製定城市發展規劃,打造宜居城市、韌性城市、智能城市,建立高質量的城市生態係統和安全係統。”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還曾經指出,從(cong) 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建設智慧城市、宜居城市的必由之路,前景廣闊。這些思想站位高遠,我們(men) 必須要切實遵循。
  推進幸福宜居之城建設,要堅持以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wei) 指導,樹立新時代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價(jia) 值理念,把山水田園的曆史傳(chuan) 承、人城相融的營城範式和綠色發展的格局框架作為(wei) 宜居之城的建設目標,大力發展智慧教育、智慧康養(yang) 、智能體(ti) 育和文化創意等產(chan) 業(ye) ,把所在之城建設成以人為(wei) 本的宜居之城。要抓住新一輪產(chan) 業(ye) 革命機遇,加快智能化、專(zhuan) 業(ye) 化、協同化發展步伐,不斷推進製造業(ye) 轉型升級、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要突出抓好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培育提高,強化自主創新,拉長產(chan) 業(ye) 鏈條,全麵提升產(chan) 業(ye) 發展質量與(yu) 水平,為(wei) 建設幸福宜居之城提供堅實的基礎和保障。
  第二,在工作方麵
  一是要牢牢把握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方向。首先把解決(jue) 好人的衣食住行、安居樂(le) 業(ye) 等問題作為(wei) 關(guan) 鍵,科學把握城市的人口規模、空間結構等變化趨勢,科學謀劃產(chan) 業(ye) 支撐、資源承載、生態容量等關(guan) 鍵問題。其次堅持把製造業(ye) 發展擺在突出位置,挺起產(chan) 業(ye) “脊梁”,築牢經濟“骨架”。同時把主攻先進製造業(ye) 與(yu) 發展現代服務業(ye) 有機融合起來,加快構建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再次樹立新的戰略思維,加快形成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著力打造內(nei) 陸開放高地,把開放的大門打得更開,全方位對接國際國內(nei) 先進地區,對接國際市場規則,以高水平開放迎來整體(ti) 氣質之變、發展勢能躍升。
  二是要注重城市建設規劃。製定城市長遠發展規劃,在城市建設中,堅持以人的體(ti) 驗為(wei) 基點,堅持景觀化、景區化、可進入、可參與(yu) 規劃理念,建立健全“不策劃不規劃、不設計不建設”製度,招引國際一流設計團隊,形成由著名規劃專(zhuan) 家領銜、規劃部門配合的規劃體(ti) 係,以引領時代的創意設計和獨具匠心的美學表達詮釋城市特質,把城市全域建成景區,以實現城市的各項功能。
  三是要加強景觀、園林和文化建設。對城市園林景觀建設做好全麵規劃設計,既要實事求是,又要美觀大方,舒適宜人,同時要強化維護、管理、資金保障等。要強化文化遺產(chan) 保護管理,既要加強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遺產(chan) 保護,也要做到合理有效利用等,不斷提高城市人文品位。要把許昌文化深深融入許昌規劃建設和城市形象塑造之中,強化文化熏陶,涵養(yang) 人文精神,讓城市更有氣質、更具品位、更富魅力。
  四是要堅持低碳發展。低碳城市概念強調降低城市能源消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以應對全球溫室效應和氣候異常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要把低碳發展的理念應該融入到經濟社會(hui) 發展各方麵,滲透到生產(chan) 生活各領域,如在城市非主幹道路、廣場、辦公樓公共空間、庭院、公園等地方采用太陽能照明,在賓館飯店、洗浴中心采用太陽能加電輔助熱水係統,地源熱泵、水源熱泵的應用等。
  五是要加大環境整治改善力度。切實改善提高水體(ti) 、大氣、土地環境質量,進一步降低能源消耗,做好垃圾處理,開展資源循環利用。對城市的建築材料,要盡可能采用有優(you) 秀的滲水、抗壓、耐磨、防滑功能,以及環保美觀多彩、舒適易維護和吸音減噪等特點的材質。城市路麵可建成“會(hui) 呼吸”的景觀路麵,以有效緩解城市的熱島效應。進一步加強城市水文生態係統治理,強力應對城市水文自然災害。
  六是要積極吸引推動公眾(zhong) 參與(yu) 。科學統籌各個(ge) 建設主體(ti) ,推動生態投資與(yu) 價(jia) 值的創造性轉化,達到生態投入的可持續和生態價(jia) 值的可實現。積極創新可持續發展機製,調動全社會(hui) 參與(yu) 的積極性,努力創造豐(feng) 富多彩的方式方法,提高全社會(hui) 參與(yu) 的作用和效果。
  第三,應注意的一些問題
  1、千城一麵問題。關(guan) 於(yu) 宜居城市建設,國家住建部發布了《宜居城市科學評價(jia) 標準》,這個(ge) 標準是基本的,但也是參考性的。不能簡單化地機械套用,不能不顧自己條件,盲目追求一些模式或標準,這樣既容易造成“千城一麵”現象,更會(hui) 造成很大浪費。
  2、軟環境建設問題。城市建設既有“可見”因素,如道路、樓房、廣場等,建設以後成績看得見摸得著,政績明顯,管理者們(men) 往往都比較熱衷。還有一些“不可見”的軟環境,諸如政府工作效率、服務部門態度等,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往往更能影響公眾(zhong) 生活質量,然而也容易被人們(men) 所忽視。建設幸福宜居城市,必須對城市建設的各個(ge) 方麵緊密結合自己的實際和特點給予科學定位。
  3、人文關(guan) 懷問題。幸福宜居城市的一個(ge) 極其重要的指標就是城市的“人文生態”,即居住在城市中的不同群體(ti) ,同在一片陽光下,都能感受到同樣的利益普惠製。如果城市管理者製定的政策和製度,對不同群體(ti) 存在著不平等之處,就必然會(hui) 給市民帶來心靈感受的不同。因此,要形成新的價(jia) 值觀念,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和人民至上理念,培育全新的城市人文精神。
  4、長期性和連續性問題。幸福宜居城市建設是一個(ge) 長期係統工程,如果城市建設者換一任領導就換一個(ge) 思路,那這就很麻煩了,必須是“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建設好宜居之城。
  三、采取強有力的舉(ju) 措
  (一)搞好城市建設規劃設計,狠抓生態環境建設
  要堅持人與(yu) 自然的有機聯係,把天、地、人之間作為(wei) 一個(ge) 有機循環、和諧相處的整體(ti) ,充分認識城市的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納能力,將生態宜居理念納入城市發展規劃中,認真處理好生態需求與(yu) 經濟需求、產(chan) 業(ye) 結構與(yu) 環境保護、物質產(chan) 品與(yu) 文化產(chan) 品等的關(guan) 係,使規劃的指導作用和可操作性更強。包括舊城改造也不要一味的大拆大建,要因地製宜,尤其是對有特色的老城區,最好是采用“微改造”辦法,用繡花的功夫,保留古風古貌,留住鄉(xiang) 愁。要樹立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大力宣傳(chuan) 倡導人與(yu) 人、人與(yu) 自然和諧的生態價(jia) 值觀,樹立起“綠色消費”觀念,使公眾(zhong) 成為(wei) 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ti) 。加大環境保護執法力度,建立起政府主導、市場推進、執法監督、公眾(zhong) 參與(yu) 的環境保護機製。進一步加強城市綠化工作,在目前市區綠化的基礎上不斷提升水平。
  (二)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提高生態性產(chan) 業(ye) 發展水平
  要做好老城區的保護和建設,保持城市的曆史文化麵貌。加大水、電、氣、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重點解決(jue) 城市垃圾、汙水處理等短板問題。加快城市道路建設和改造工程,超前發展城市公共交通,以應對道路交通麵臨(lin) 的爆炸式發展。要積極推進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產(chan) 業(ye) 、高科技產(chan) 業(ye) ,無汙染的產(chan) 業(ye) 。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nong) 業(ye) 。進一步加大農(nong) 業(ye) 投入,有意識地引導農(nong) 民加大蔬菜、水果、花卉等的培育種植,增加對城市的供應。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ye) 。全麵發展金融、物流、會(hui) 展、貿易、信息、旅遊、文化服務等第三產(chan) 業(ye) ,加速提升城市的功能和檔次。
  (三)夯實居民安居樂(le) 業(ye) 基礎,構建民生安全保障係統
  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房地產(chan) 政策,加大經濟適用房和限價(jia) 商品房建設力度,逐步解決(jue) 中低收入群眾(zhong) 住房問題;擴大廉租房保障範圍,解決(jue) 困難家庭廉租房問題。規範市場,加強監管。堅決(jue) 取締房地產(chan) 市場虛假宣傳(chuan) 、房價(jia) 炒作、非法超建等行為(wei) ,培育健康、有序的房地產(chan) 市場。要進一步健全社會(hui) 保障製度。不斷增加對社會(hui) 保障的投入,加快構建覆蓋城鄉(xiang) 的社會(hui) 救助製度,將社會(hui) 保險製度覆蓋到全體(ti) 人員。進一步完善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探索參與(yu) 社會(hui) 保障的多種形式,擴大社會(hui) 保障範圍和提升社會(hui) 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公共安全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社會(hui) 治安和安全生產(chan) 防控能力,提高群體(ti) 性事件和重大事故的處置能力,提高公共服務能力,為(wei) 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zhong) 生活創造穩定的社會(hui) 治安環境。
  (四)努力改進領導方式,創新工作機製
  要大力創新城市發展方式、領導工作方式、經濟組織方式、市民生活方式和社會(hui) 治理方式的變革,重塑新時代城市的科學內(nei) 涵。切實加強建設工作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ti) 性推進,實現發展規模、速度、質量、結構、效益、安全相統一。切實加強對建設幸福宜居城市工作的領導,明確工作職責和任務分工,賦予相應權力,建立考評製度,定期對推進工作進行考評。積極發揮政府牽頭作用和抓總優(you) 勢,全麵整合各方資源、凝聚各方力量。著力構建政府主導、市場主體(ti) 、商業(ye) 化邏輯建設方式,積極探索生態價(jia) 值轉化路徑,彰顯宜居城市的多元價(jia) 值,形成以綠色空間為(wei) 底色,以山水田林為(wei) 景觀,以曆史人文為(wei) 特質,以公園街區為(wei) 場景生態宜居城市模式,標定新時代城市空間形態。要遵循市場規律和商業(ye) 邏輯,營造高效優(you) 質營商環境,調動全社會(hui) 參與(yu) 積極性,實現效益最大效率最優(you) 。堅持以“場景營造+產(chan) 業(ye) 植入”促進價(jia) 值轉化和產(chan) 業(ye) 轉型,使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場的“無形之手”都遵循商業(ye) 內(nei) 在規律,以生態產(chan) 品思維持續放大生態資產(chan) 、資源的增值效應。要堅持以製度和法製推進幸福宜居城市建設,製定、完善本地幸福宜居城市建設的法律法規,修訂、完善相關(guan) 園林綠化、城建規劃等方麵的法規、製度、方案,構建政策法規矩陣,確保幸福宜居城市建設銜接順暢、推進有序。要科學統籌各個(ge) 建設主體(ti) ,推動生態投資與(yu) 價(jia) 值的創造性轉化,達到生態投入的可持續和生態價(jia) 值的可實現。如堅持增綠惠民、營城聚人、築景成勢、引商興(xing) 業(ye) 營城路徑,建立山水生態、城市綠道、鄉(xiang) 村田園、城市街區、城市人文、產(chan) 業(ye) 社區等公園場景,構建宜居之城新經濟、新消費場景體(ti) 係。大力實施“綠道+” “公園+” “生態+”模式,培育森林旅遊、森林康養(yang) 、森林文創、森林教育等新業(ye) 態,舉(ju) 辦特色節慶,打造特色小院、網紅打卡地等新經濟場景,使之成為(wei) 市民休閑遊覽、體(ti) 育運動和文化體(ti) 驗的新去處,從(cong) 而助力生態價(jia) 值創新轉化。要通過幸福宜居城市建設,讓本地的藍天碧水成為(wei) 永久的風景,讓綠色生態成為(wei) 普惠的福祉,讓簡約健康成為(wei) 生活的時尚,讓詩意棲居成為(wei) 城市的信仰,把自己的城市建設成為(wei) 生態、環保、低碳的綠色之城,文化厚重、豐(feng) 富多彩的文化之城,環境優(you) 美、景色怡人的公園之城,方便快捷、城市會(hui) “思考”、“刷臉”可秒辦的智慧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