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庚香:塑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國際知名文旅品牌,全力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中華文化新地標

  2024-01-30

  編者按:2024年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怎麽(me) 看?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關(guan) 鍵一年怎麽(me) 幹?頂端新聞中原策邀請專(zhuan) 家,全麵深入解讀河南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hui) 議發布的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wei) 新時代的硬道理,錨定“兩(liang) 個(ge) 確保”,持續實施“十大戰略”、推進“十大建設”,把工作著力點放在加快培育新動能新優(you) 勢、實現新舊動能轉換質的突破上來,放在加快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上來,充分發揮自身優(you) 勢,積極建言獻策,為(wei) 加快現代化河南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頂端新聞特約專(zhuan) 家 李庚香

  河南是中華文化形成的核心區,是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和引領者。作為(wei) 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主要富集地,中原文化、黃河文化在五千多年的中國文明曆史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地位,“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liang) 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在河南曆史文化演進的過程中,殷商文化和北宋文化這兩(liang) 大文化形態既有聯係又有區別,是中原文化、黃河文化的典型代表。

  文化資源厚重是優(you) 勢,也是責任。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甲骨文是迄今為(wei) 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係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惜,更好傳(chuan) 承發展。”河南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hui) 議發布的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殷墟甲骨文打造成為(wei) 中華文化新地標、中原文旅新名片。甲骨文是中華文化之根,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黨(dang) 的創新理論的根脈,是“根中之根”。甲骨文形象生動,博大精深,隻有被活化利用,代代相傳(chuan) ,才能彰顯其為(wei) 傳(chuan) 承力和影響力。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文化思想,傳(chuan) 承弘揚殷商文化,著力展現中華民族商文明達到的興(xing) 盛程度,全力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中華文化新地標,正當其時,意義(yi) 重大。

  一、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中華文化新地標的重要意義(yi)

  一是更好服務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客觀需要。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主要標誌之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祝賀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的賀信中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yi) 。從(cong) 世界範圍來講,甲骨文可以和古埃及聖書(shu) 文字、兩(liang) 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印度河流域印章文字、中美洲瑪雅文字交相輝映,構成世界古代文明寶庫的瑰寶,是世界上唯一真正延續至今的文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深入研究殷墟甲骨文的曆史思想和文化價(jia) 值,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為(wei) 推動中華文明發展和人類社會(hui) 進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以殷墟甲骨文這一人類文明元素為(wei) 媒介,為(wei) 世人認識真實、全麵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提供了一個(ge) 獨特的曆史文化窗口,有利於(yu) 推動踐行全球文明倡議,促進各國文明交流互鑒、美美與(yu) 共。

  二是更好服務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2022年10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安陽殷墟遺址視察時強調:“殷墟我向往已久,這次來是想更深地學習(xi) 理解中華文明,古為(wei) 今用,為(wei) 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2023年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再次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wei) ,共同努力創造屬於(yu) 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的“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恢弘的曆史命題,為(wei) 我們(men) 創造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新輝煌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河南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重大論斷的首倡地,“最應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擔當”,有責任在更好服務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先行一步、當好排頭兵。

  三是更好服務河南文化強省建設的現實選擇。河南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是文化大省、文物大省、考古大省,傳(chuan) 承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河南的優(you) 勢和責任。建設國家文化傳(chuan) 承中心和世界旅遊勝地,需要充分發揮曆史文化資源優(you) 勢,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塑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加快建設文化強省,是建設現代化河南的重要內(nei) 容。正是因為(wei) 殷墟甲骨文的發現,中國現代考古學從(cong) 河南起步,中華文明探源從(cong) 河南開始。這一獨特而寶貴的優(you) 質曆史文化資源,已經成為(wei) 深入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建設文化強省的核心支撐和重要增長極之一。

  二、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中華文化新地標的有利條件

  一是地利優(you) 勢。

  據文獻記載,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到公元前11世紀為(wei) 周所滅,商朝曆時550餘(yu) 年,經曆30多位君主。先商時期商部落八次遷徙;商朝建立後五次遷都,史稱“前八後五”。目前發現有王都規模遺址的地方有:鄭州商城(鄭州)、偃師商城(偃師)、小雙橋遺址(鄭州)、洹北商城(安陽)、殷墟(安陽),都在河南境內(nei) ,拱衛了河南作為(wei) 殷商文化重地的獨特地位。河南省內(nei) 的商丘、鄭州、洛陽、鶴壁、安陽,都有商文化的遺跡,文化資源極為(wei) 豐(feng) 富。

  二是資源優(you) 勢。

  殷墟,是中國第一個(ge) 有文獻記載並為(wei) 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都城遺址,代表了商代城市建設的水平。對於(yu) 殷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殷墟我向往已久”。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成文古文字文獻遺產(chan) ,為(wei) 我們(men) 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2019年11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致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的賀信中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yi) 。”2022年10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安陽考查時進一步指出:“中國的漢文字非常了不起,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係”。

  河南是殷墟甲骨文的故鄉(xiang) ,擁有豐(feng) 富的殷墟甲骨文資源。目前,河南出土的甲骨文不僅(jin) 時代最早,數量也是最多的。司母午鼎,代表了中國青銅文明的頂峰。如何展現青銅文明之彩,值得做大文章。安陽,還有周易的資源,曹操的資源,嶽飛的資源,紅旗渠精神的資源,這些優(you) 質資源都蘊藏著巨大的文化能量。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殷墟我向往已久”、以甲骨文為(wei) 代表的漢文字“非常了不起”,“紅旗渠精神永在”,把安陽的文化優(you) 勢概括得極為(wei) 精辟。這就要求我們(men) 要立足殷墟遺址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加強與(yu) 紅旗渠、太行山、曹操高陵、嶽飛廟、羑裏城等景區的有機融合。

  三是品牌優(you) 勢。

  在中國文化遺產(chan) 中,一個(ge) 殷墟,一個(ge) 敦煌,具有特別的價(jia) 值。敦煌熱已經國際化,那麽(me) 殷墟呢?2006年殷墟作為(wei) 世界文化遺產(chan) 被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2017年甲骨文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由此真正確認了殷墟甲骨文遺產(chan) 的世界意義(yi) 和國際地位。從(cong) 學術角度來看,甲骨文被譽為(wei) 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的“四大新發現”。自發現120多年來,甲骨文研究已發展成為(wei) 一門了解早期中國的國際性“顯學”,更成為(wei) 世界了解中華文明的“信使”和窗口。如何打造“甲骨有禮”品牌,弘揚中華禮樂(le) 文明,才剛剛開始。

  三、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中華文化新地標的實踐路徑

  一是要深化研究闡釋。時至今日,距離殷墟甲骨文首次被發現已經過去了120餘(yu) 年,但人們(men) 對甲骨文的了解仍較為(wei) 有限。識別與(yu) 釋讀是甲骨文研究的核心問題。要圍繞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高起點謀劃組建殷墟甲骨文國際高等研究院,實施“揭榜掛帥”製、首席專(zhuan) 家負責製等,組織實施國際國內(nei) 合作研究項目,持續深化殷墟甲骨文研究闡釋。要圍繞河南興(xing) 文化工程,從(cong) 曆史與(yu) 文明的大視野,持續拓展深化對殷商文化的研究,著重解釋殷商文化起源於(yu) 商丘、興(xing) 盛於(yu) 安陽的學理道理哲理,整合甲骨學和殷墟學,推動構建殷商學。

  二是要強化科技賦能。科技與(yu) 文化融合創新是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煥發生機的必然趨勢和製勝法寶。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隻有與(yu) 現代科技融合才能走得更遠,並轉化其自身的競爭(zheng) 力。要充分運用5G、大數據、雲(yun) 計算、VR、AR等新興(xing) 技術賦能殷墟甲骨文考古、保護、研究與(yu) 利用等,探索建立殷墟甲骨文大考古、大保護、大展示、大傳(chuan) 播、大產(chan) 業(ye) 體(ti) 係。

  如,可借鑒“數字敦煌”有益經驗,推動殷墟甲骨文數字化工程,建設高水平“數字殷墟”項目。要高標準謀劃殷墟甲骨文文旅文創精品項目,積極培育發展研學遊、文化體(ti) 驗遊等新業(ye) 態,推動相關(guan) 文旅文創產(chan) 品融合、業(ye) 態融合和產(chan) 業(ye) 重構,讓殷墟甲骨文“動”起來,讓殷墟甲骨文“活”起來,讓殷墟甲骨文“熱”起來,在傳(chuan) 承中發展,於(yu) 發展中弘揚。

  三是要構建品牌體(ti) 係。文化地標要做到有人氣、有熱度、有效益,關(guan) 鍵在於(yu) 形成品牌。要加強品牌推送,一方麵,要把殷墟甲骨文已有的品牌匯聚成品牌矩陣,另一方麵,要不斷接引、孵化新的品牌,通過品牌的融合、相互賦能,融鑄成中華文化新地標的整體(ti) 品牌。

  在此基礎上,抓好品牌變現,把金字招牌變成真金白銀。如,可圍繞“探尋大邑商”“安陽,一個(ge) 鼎好的地方”“了不起的甲骨文”等三大殷商文化品牌,充分考慮Z世代年輕人消費需求,堅持移動優(you) 先、視頻為(wei) 主、交互傳(chuan) 播,線上做流量、線下做變現,以顛覆性創意構建殷墟甲骨文品牌體(ti) 係。

  四是要融入日常生活。文化地標不能是單一的展示,必須增強體(ti) 驗性、互動性、參與(yu) 性,能滿足人的多方麵需求。要立足人民群眾(zhong) 精神文化需求和日常生活,加強創新創意和藝術設計,通過創意和設計,推動殷墟甲骨文元素廣泛融入城市環境、融入社會(hui) 生活、融入節日慶典、融入精神文明創建、融入文旅文創產(chan) 品等,推動甲骨文走出“書(shu) 齋”、走進尋常百姓家。

  如,可借鑒洛陽“以整座城市為(wei) 載體(ti) 、以古都文化為(wei) 底蘊、以文博資源為(wei) 依托”的成功經驗,以大視野謀求大發展,將旅遊目的地建設與(yu) 城市更新提質有機結合,統籌考慮、係統規劃、加快建成一批標誌性建築、標誌性項目、標誌性平台,讓“殷墟甲骨文”嵌入城市各個(ge) 角落。

  五是要加強協同合作。上海的東(dong) 方明珠,北京的故宮、天壇,杭州的西湖,成都的寬窄巷子,這些文化地標,都有一體(ti) 化打造的特點。從(cong) 殷墟到大邑商,從(cong) 漢字源頭到中華文明根脈,從(cong) 考古遺址到世界文化遺產(chan) ,殷商文化越來越成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全力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中華文化新地標,不是安陽一地的責任,需要全省統籌,特別是鄭州、安陽、商丘等地加強協同合作,把散落在河南大地上的殷商文化遺址串起來,一體(ti) 化打造。

  六是要加強國際傳(chuan) 播。能夠代表中華文化的符號數量眾(zhong) 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非漢字莫屬。漢字在世界上是代表中國的最好名片之一。“一片甲骨驚天下,千年漢字貫古今。”要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協同整合各方麵傳(chuan) 播資源,優(you) 化殷墟甲骨文國際傳(chuan) 播整體(ti) 布局,積極參與(yu) 融入中華文明全球傳(chuan) 播工程,在世界範圍內(nei) 講好殷墟甲骨文故事。如,可加強與(yu) 孔子學院等合作,將殷墟甲骨文納入到更多國際人文交流和體(ti) 驗項目當中。

  專(zhuan) 家名片

李庚香|河南省社科聯黨(dang) 組書(shu) 記、主席

來源:頂端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