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舊版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可為與有為

  鄭州大學社會(hui) 科學處處長、教授 周倩2022-05-17

1652755770977268.jpg

  高校哲學社會(hui) 科學承擔著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根本任務,關(guan) 乎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長期執政、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千秋偉(wei) 業(ye) ,是提升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zheng) 力、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重要戰略支撐。2022年4月2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調研考察時指出,高校是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五路大軍(jun) ”中的重要力量。這充分肯定了高校的地位和作用,既為(wei) 我國高校在新時代進一步繁榮哲學社會(hui) 科學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務,也為(wei) 高校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因此,高校要提高站位,把握大勢,守正創新,發揮特色,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進程中譜寫(xie) 高校哲學社會(hui) 科學新篇章。

  一、充分認識“不可替代”

  在哲學社會(hui) 科學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需要不斷在實踐和理論上進行探索、用發展著的理論指導發展著的實踐。在這個(ge) 過程中,哲學社會(hui) 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哲學社會(hui) 科學戰線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加快落實中央關(guan) 於(yu) 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的重大決(jue) 策部署,為(wei)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作出了突出貢獻。2016年至2020年,全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單位高質量研究成果累計超過100萬(wan) 項。高校係統高質量研究成果數量達82.2萬(wan) 項,社科院係統7.2萬(wan) 項,黨(dang) 校(行政學院)係統3.5萬(wan) 項,黨(dang) 政部門所屬研究機構3.9萬(wan) 項,軍(jun) 隊係統1.9萬(wan) 項。高校在“五路大軍(jun) ”的成果數量產(chan) 出方麵居於(yu) 領先地位。

  二、著力培養(yang) “有用之才”

  鑄魂育人是高校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核心使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高校哲學社會(hui) 科學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麵向全體(ti) 學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jia) 值觀,提高道德修養(yang) 和精神境界,養(yang) 成科學思維習(xi) 慣,促進身心和人格健康發展,培養(yang) 出好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有用之才。“育人”是體(ti) 現高校在哲學社會(hui) 科學“五路大軍(jun) ”中優(you) 勢特色的重要維度。高校應自覺承擔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ang)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理論素養(yang) 、道德水平、文化認同和責任擔當意識。

  三、深刻回答“時代之題”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和實踐提出了大量亟待解決(jue) 的新問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麽(me) 了”“人類向何處去”的時代之題。高校應發揮“五路大軍(jun) ”中學科門類齊全、綜合集成的優(you) 勢,一要突出“兩(liang) 個(ge) 結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立足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yi) 特別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yi) 研究,深入闡釋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二要麵向“一個(ge) 體(ti) 係”。推動構建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具有中國自主知識體(ti) 係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形成新的學派、理論、思想、觀點和方法。三要實現“三個(ge) 創新”。以中國為(wei) 觀照、以時代為(wei) 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jue) 中國問題,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wei) 導向,不斷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哲學社會(hui) 科學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高質量、融合式發展,持續增強高校社會(hui) 服務能力,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為(wei)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真正屹立於(yu) 世界學術之林做出應有貢獻。

  四、大力崇尚“士以弘道”

  高校哲學社會(hui) 科學隊伍占全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隊伍的70%以上,匯聚了一大批學術領軍(jun) 人才、學科帶頭人和教學科研骨幹,是“五路大軍(jun) ”中推動哲學社會(hui) 科學服務國家發展的絕對依靠力量。因此,一方麵要改革科研管理體(ti) 製,完善科研評價(jia) 製度,建設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體(ti) 係,充分激發高校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的創新活力。另一方麵要加強組織,引導高校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堅守學術道德,擔學術之任。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高校廣大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要樹立良好學術道德,自覺遵守學術規範,講究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崇尚“士以弘道”的價(jia) 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學問統一起來,自覺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wei) 學術己任,以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為(wei) 思想追求。秉持學者角色,擔社會(hui) 之責。把社會(hui) 責任放在首位,做到方向明、主義(yi) 真、學問高、德行正,在研究解決(jue) 事關(guan) 黨(dang) 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guan) 鍵性的重大問題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在為(wei) 祖國、為(wei) 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jia) 值。立足全球視野,擔交流之職。高校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在發揮哲學社會(hui) 科學融通中外文化、增進文明交流中起著獨特作用。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要讓成果“走出去”、團隊“走出去”、文化“走出去”,傳(chuan) 播中國聲音、中國理論、中國思想,著力提升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國際話語權,提升中國學術的國際影響力,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為(wei)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