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上午,由河南省社科聯、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聯合舉(ju) 辦的2020年(第九屆)河南社會(hui) 科學學術年會(hui) 主會(hui) 場活動在鄭州舉(ju) 行。河南省社科聯黨(dang) 組書(shu) 記、主席李庚香研究員以《傳(chuan) 承弘揚黃河“十德” 譜寫(xie)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出彩河南篇章》為(wei) 題作主旨發言,發言全文如下:
一、一部中原發展史,半部黃河變遷圖
一部人類的文明史,就是一條大河的奔流史。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在中國遼闊的版圖上,北有黃河,南有長江,兩(liang) 條大河自西向東(dong) 奔流入海,哺育了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長江長,黃河黃。由黃河、長江哺育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在長期奮鬥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wei) 大 精神。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ui) 第一次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將“中華民族精神”概括為(wei) “偉(wei) 大創造精神”“偉(wei) 大奮鬥精神”“偉(wei) 大團結精神”和“偉(wei) 大夢想精神”。
如果說中華民族精神是一種國家精神,那麽(me) 黃河精神則是一種流域精神。《漢書(shu) ·溝洫誌》曰:“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yu) 四瀆,而黃河為(wei) 宗”。在漫長的社會(hui) 曆史變遷中,黃河流域長期處於(yu) 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cong) 而使得黃河精神具有強大的輻射力和影響力。黃河精神來源於(yu) 黃河流域,在黃河兒(er) 女的長期奮鬥中形成。一方麵,黃河精神受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引領,另一方麵,黃河精神又具有自己鮮明的黃河稟賦特征。
黃河精神的內(nei) 核與(yu) 中華民族精神的價(jia) 值取向、文明取向、道德取向和審美取向是完全一致的。在河南,三門峽的中流砥柱精神、新鄉(xiang) 的太行精神(新鄉(xiang) 先進群體(ti) 精神)、開封的焦裕祿精神、濮陽李連成的吃虧(kui) 精神、安陽的紅旗渠精神等等,都屬於(yu) 黃河精神。當前,我們(men) 的任務就是要對“黃河精神”進行理論概括和深度挖掘,努力提煉新時代黃河精神,突出黃河文化“魂”的價(jia) 值、“德”的內(nei) 涵,實現黃河文化、黃河精神的現代表達,助推河南經濟社會(hui) 發展跨入“黃河時代”。
二、黃河“十德”,是新時代黃河精神的新概括
進入新時代,生態文明、高質量發展、創新、“強起來”,成為(wei) 重大時代特征。特別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wei) 重大國家戰略以來,提煉新時代黃河精神顯得更為(wei) 迫切。提煉黃河精神,必須考慮黃河的自然秉性,但黃河精神終究是人的精神,必須考慮千百年來人們(men) 在與(yu) 自然災害作鬥爭(zheng) ,包括與(yu) 黃河水患作鬥爭(zheng) 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氣質。新時代黃河精神,可概括為(wei) 十大“水德”。
1.以天為(wei) 則、天人合一的生態美德。在早期中國,得益於(yu) 黃河流域優(you) 良的氣候、土壤等地理條件,黃河流域社會(hui) 經濟發展在全國乃至全球長期處於(yu) 領先地位。黃河文化是一種農(nong) 耕文化,是華夏先民在與(yu) 自然和諧相處中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精耕細作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方式,要求天時地利,要求順應自然規律,要求取之有時、用之有度,從(cong) 而形成了超時避害的農(nong) 時觀、主觀能動的物地觀、變廢為(wei) 寶的循環觀、禦欲尚儉(jian) 的節用觀等。在這裏,“萬(wan) 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是“以天為(wei) 則”“天人合一”美德的極高境界。馳聘於(yu) 2500年前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天空,觀照今天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ang) 愁”的美麗(li) 中國生動實踐,我們(men) 對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有了更深的感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也要摒棄征服水、征服自然的衝(chong) 動思想,做到敬畏自然、尊重規律。
2.以民為(wei) 本、兼愛天下的仁愛美德。在中華文化中,“為(wei) 政以德”是十分重要的價(jia) 值觀。德政的本質就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伊洛河畔的《尚書(shu) ·五子之歌》,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思想,讓民本思想從(cong) 黃河流域延傳(chuan) 播散。出生於(yu) 黃河流域的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就是講仁愛、講民本的。宋代二程中的大程更是把“視民如傷(shang) ”作為(wei) 自己的座右銘。元代工部尚書(shu) 賈魯臨(lin) 危受命治理黃河,除水患、救百姓,通漕運、興(xing) 商業(ye) ,造就了朱仙鎮的繁華。新時代,我們(men) 要汲取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努力做到以人民為(wei) 中心,堅持人民至上。
3.自強不息、勇於(yu) 鬥爭(zheng) 的“臨(lin) 難不避”美德。黃河曆史上“三年一決(jue) 口,百年一改道”,黃河兒(er) 女繁衍發展的曆史,就是一部與(yu) 水患不屈不撓抗爭(zheng) 的曆史。正是在與(yu) 黃河水患博鬥中,造就了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品性和頑強的生命力,黃河早已成為(wei) 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臨(lin) 難不避,就是越是艱險越向前,體(ti) 現在個(ge) 人價(jia) 值層麵,就是自我超越、持之以恒;體(ti) 現在社會(hui) 價(jia) 值方麵,就是銳意進取、革故鼎新;體(ti) 現在國家價(jia) 值方麵,就是發奮圖強、民族複興(xing) 。新時代,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事業(ye) 進入爬坡過坎的關(guan) 鍵階段,隻有繼承和發揚這種頑強拚博、敢於(yu) 鬥爭(zheng) 的精神,才能跨越看得見、看不見的激流險灘,從(cong) 勝利走向勝利。
4.“有容乃大”、厚德載物的包容美德。黃河在向東(dong) 奔流的過程中,匯聚了流域麵積超過10000平方公裏的支流13條,超過1000平方公裏的支流達76條,呈現出廣納百川、不斷壯大的壯闊景象。這種“廣納百川”,與(yu) 中華民族在社會(hui) 曆史變遷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民族融合是完全一致的。在我國曆史發展過程中,曾發生過四次大的民族融合,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概念。黃河文化自古以來就是一個(ge) 農(nong) 耕文明與(yu) 遊牧文明、中原文化與(yu) 草原文化交融交鋒的地方,長城,正是其博弈、互動的總載體(ti) 。黃河的這一精神特性,是對西方國家“文明衝(chong) 突論”“文明優(you) 劣論”的最好駁斥。
5.戮力同心、命運與(yu) 共的團結美德。黃河文化貫通著天下為(wei) 公的理想追求。從(cong) 大禹治水開始,中華民族就重視集體(ti) 的力量、團結的力量,重視共同體(ti) 的力量。中華文明與(yu) 西方文明理論公設的最大不同,就在於(yu) 西方是個(ge) 人本位、“經濟人”假設,中華文明則是共同體(ti) 本位、“倫(lun) 理人”假設。共同體(ti) ,包括命運共同體(ti) 和利益共同體(ti) 兩(liang) 個(ge) 層麵。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早孕育了中華民族根性文化基因的“公共事務動機”。儒家“四海之內(nei) 若一家”的大同理想,“親(qin) 仁善鄰”“協和萬(wan) 邦”的處世之道,“以義(yi) 製利”的道義(yi) 準則,“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德化理念,凝聚了中華民族“和”的思想精華。讀懂這些,就能讀懂今天我們(men) 建設“一帶一路”的思想基石,就能讀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倡議為(wei) 什麽(me) 能成為(wei) 中國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鮮明旗幟。
6.“大一統”和“同根同宗同源”的家國美德。堯舜禹時代, 黃河流域水害頻發,受水災影響的部落逐漸聚集於(yu) 適宜農(nong) 桑的地域,原始封閉的氏族逐漸聯合成部落聯盟共同應對水害,中華民族大一統的主流意識也正是萌發於(yu) 黃河泛濫的逆境之中。秦王朝統一六國後,建立了以黃河流域為(wei) 中心的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締造了中華民族大一統、大融合的民族文化。盡管在隨後的王朝更替中,中華大地曾出現四分五裂的階段,但最終都走向了統一,華夏文明也得以延續。弘揚黃河文化,就要強化同根同源的民族認同,進一步激發家國情懷,在國際形勢複雜嚴(yan) 峻多變的背景下,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和國家統一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7.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的創新美德。一個(ge) 民族的文化不僅(jin) 要源遠,還要流長;不僅(jin) 要有傳(chuan) 統性,還要有現代性。中華文化有“日新”和“時變”意識,能夠“知常達變”,這使得中華文化數千年來曆經無數風暴洗禮,仍然能夠“曆久彌堅,不墜青雲(yun) 之誌”。黃河流域孕育了許多偉(wei) 大創造,農(nong) 耕文明、商業(ye) 文明在這裏發端,天文曆法、冶鑄陶瓷、建築紡織等方麵都曾站在世界科技的巔峰,“四大發明”更是從(cong) 這裏走向世界,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進程。黃河文明蘊含的創新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新時代,我們(men) 要秉持這種革故鼎新的開拓意識,進一步營造創新氛圍。
8.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開放美德。黃河文化是在與(yu) 北方、西部、南方少數民族的攻守戰和與(yu) 亞(ya) 洲、歐洲及非洲各國的文化交流中逐漸形成的。在對外開放過程中,黃河文化不僅(jin) 擴大了自身的影響力,也不斷從(cong) 其他地域和民族文化中汲取營養(yang) ,從(cong) 而形成了具有開放、包容氣質的中華文明。黃河文化的開放性,為(wei) 新時代中國全方位開放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曆史基礎和實踐基礎。新時代我們(men) 既要重視對外開放,也要重視對內(nei) 開放,努力在更大範圍內(nei) 配置資源,加快形成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9.不尚空談、實幹築夢的實幹美德。黃河兒(er) 女敢於(yu) 夢想,但不馳於(yu) 空想。曆史上,對趙括和馬謖的“紙上談兵”、魏晉時期的“清談廢務”,黃河兒(er) 女深惡痛絕,因此崇尚實幹、苦幹、巧幹、會(hui) 幹。對河南來講,形成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時期的鮮明主題和重大機遇,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省上開好局起好步,在落實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上有擔當有作為(wei) ,在譜寫(xie) 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li) 篇章上多出彩出重彩,要求我們(men) 必須踐行新發展理念,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以實幹築夢。
10.奮勇向前、奔騰不息的向上美德。“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黃河之所以能夠衝(chong) 開絕壁奪隘而出,是因其積聚了千裏奔湧、萬(wan) 壑歸流的洪荒偉(wei) 力。黃河文化貫通著小康社會(hui) 的美好追求。人民對美好的向往,就是我們(men) 黨(dang) 的奮鬥目標。吟誦《詩經》“民亦勞止,汔可小康”,驚歎《禮記》中“禮義(yi) 以為(wei) 紀”“是謂小康”的設想,放眼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夢想,我們(men) 深知這種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一往無前、奮勇向前的最大動力。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在曆史進程中積累的強大正能量,如同黃注一樣充分爆發,形成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勢不可擋之力。
三、弘揚黃河“十德”,譜寫(xie)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出彩河南篇章
曆史上,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新時代,黃河是中華民族的幸福河。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講話發表一周年之際,我們(men) 溯源黃河文明,感受黃河“十德”,推動中原文化、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意義(yi) 重大。麵對黃河的“前世今生”,站在承載無數輝煌的中原沃土上,我們(men) 相信,隻要把豐(feng) 厚的文化優(you) 勢充分發揮出來,把寶貴的精神財富持續弘揚起來,把1億(yi) 中原兒(er) 女的巨大潛能不斷激發出來,就一定能夠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在河南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黃河“十德”,在戰風鬥雨中凝結而成,從(cong) 攻堅攻難中沉澱而來。如今,我們(men) 的文化自省從(cong) 未如此深刻,文化自覺從(cong) 未如此清晰,文化自信從(cong) 未如此堅定。麵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我們(men) 要尊崇黃河自我否定的創新精神,學習(xi) 黃河堅韌不拔的鬥爭(zheng) 精神,秉承黃河兼收並蓄的包容精神,踐行黃河一往無前的開拓精神,深刻體(ti) 悟“沒有黃河就沒有我們(men) 中華民族”這個(ge) 莊嚴(yan) 論斷,不斷豐(feng) 富和發展“中國精神”,為(wei) “中國精神”提供充沛的“源頭活水”。
“黃河寧,天下平”。讓黃河成為(wei) 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不廢黃河萬(wan) 古流,是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夢想。對於(yu) 今天生活在黃河岸邊的百姓而言,黃河泛濫的災害記憶已經非常遙遠,這正是人民之福、盛世之願。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生態保護是先手棋,高質量發展是必答題,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是出彩點。河南,因河而興(xing) ,因河而生,因河而美。處於(yu) 黃河文化“心髒地帶”的河南,必須充分挖掘這條根脈之河的巨大文化價(jia) 值、生態價(jia) 值、經濟價(jia) 值,講好黃河故事和中原故事,把文化資源優(you) 勢加速轉化為(wei) 發展優(you) 勢,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要樹立對黃河的感恩之心、敬畏之意、嗬護之情,努力打造大江大河治理的河南範本,奮力繪就新時代的“千裏江山圖”,讓黃河成為(wei) 風景宜人的生態河、連通古今的文化河、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迎接海晏河清的新時代盛世。
(作者係18luck官方黨(dang) 組書(shu) 記、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