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河南視察並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hui) ,強調要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jia) 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曆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為(wei) 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決(jue) 策部署,提升對黃河文化重要性的認識,為(wei) 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推進文化旅遊強省建設建言獻策,日前,由省社科聯、黃委會(hui) 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主辦,焦作黃河河務局、武陟縣人民政府、中國黃河文化研究中心、黃河交通學院承辦的河南省社科界“黃河文化與(yu) 黃河文化地標”理論研討會(hui) 在武陟縣召開。會(hui) 議邀請張占倉(cang) 、朱海風、羅楊、何鄂、王喜成、張錕、王裕清、楊明、王明欽、張新斌、汪振軍(jun) 、苗長虹、楊光欽、周陽敏、於(yu) 華龍、趙繼彬、杜學霞、王雲(yun) 紅等省內(nei) 外20餘(yu) 位專(zhuan) 家學者,就有關(guan) 議題進行深入研討。主要觀點綜述如下。
1、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中最具凝聚力和影響力的主體(ti) 文化,也是世界文明中不斷創新且仍充滿創造活力的軸心文化。黃河文化孕育了中華文化的基本性格、政治智慧、價(jia) 值觀念,造就了中華文明的人文精神。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主體(ti) 文化。省社科聯黨(dang) 組書(shu) 記、主席李庚香提出,文化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靈魂,是國家存續、民族賡續的“基因”和力量之源。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黃河文化具有根、源、幹、魂、家的定位,根即根脈,源即源起,幹即主幹,魂即靈魂,家即家園;具有易、道、仁、理、心的精神特質和詩、酒、花、夢、愁的表現形式。就本質而言,黃河文明是一種水文明、農(nong) 耕文明、道文明。黃河之於(yu) 中國、中華民族,不僅(jin) 在於(yu) 農(nong) 業(ye) 和經濟的給養(yang) ,還在於(yu) 精神的滋養(yang) 。黃河、黃土、黃帝,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心靈故鄉(xiang) 和精神家園。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yu) 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苗長虹教授認為(wei) ,黃河文化包括史前文化、曆史傳(chuan) 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涵蓋河套文化、三晉文化、關(guan) 中文化、河洛文化、齊魯文化等地域文化,並與(yu) 絲(si) 路文化、長城文化、大運河文化相互交織,從(cong) 炎黃二帝、大禹治水、河圖洛書(shu) 等傳(chuan) 說,到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裏頭文化、二裏崗文化等考古文化序列的構建,神話傳(chuan) 說、文獻典籍、考古發現三位一體(ti) ,均證實了黃河中下遊地區在中華文明發祥發展過程中的主根、主體(ti) 、主軸、主脈地位。
黃河文化具有政治性、根源性、靈魂性、包容性、係統性等特征。省政府參事、省社科院原院長張占倉(cang) 研究員提出,黃河文化先後融匯了黃河支流上多民族的地方文化,並在持續不斷與(yu) 外界交流合作中,吸收借鑒了眾(zhong) 多外來文化,逐漸升華為(wei) 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他認為(wei) ,黃河文化有四大特征:一是根源性。這種根源性既具有國家意義(yi) ,也具有全球性意義(yi) 。二是靈魂性。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母體(ti) ,也是我們(men) 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三是包容性。黃河流域自古以來就是農(nong) 耕文明與(yu) 遊牧文明、中原文化與(yu) 草原文化、東(dong) 方文化與(yu) 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樞紐,締造了“萬(wan) 姓同根,萬(wan) 宗同源”的民族文化認同和崇尚“大一統”體(ti) 製的社會(hui) 主流意識。四是係統性。黃河文化所涉及的政治、經濟、社會(hui) 等一係列重要內(nei) 涵具有完備的係統性,構成了獨特的東(dong) 方思想體(ti) 係。省社科院曆史與(yu) 考古研究所所長、黃河文化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兼秘書(shu) 長張新斌研究員認為(wei) ,黃河文化具有鮮明的政治性。他指出,中華文化由若幹以大河為(wei) 代表的地域文化所組成,包括黃河文化、長江文化、珠江文化、遼河文化等,但黃河中遊長期作為(wei) 中國古代的政治中心,以河洛文化和關(guan) 中文化為(wei) 代表的黃河支流文化,既是地域文化,也是國家文化,政治性是黃河文化的本質特征。
黃河文化是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鄭州大學教育學院二級教授楊光欽提出,黃河文化既包括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也涵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偉(wei) 大事業(ye) 中所創造的現當代先進文化,是凝結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精神紐帶。曆史上,黃河文化通過政治外交、經濟貿易、文化交流等輻射至日本、朝鮮半島、中東(dong) 乃至歐洲各地,先進生產(chan) 技術(如四大發明等)等也從(cong) 這裏走向世界,對世界曆史進程產(chan) 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現代革命時期,黃河流域的陝甘寧邊區是中國抵禦侵略和解放戰爭(zheng) 的戰略決(jue) 策中心,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等革命根據地,對中國革命的勝利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創造性吸收馬克思主義(yi) 思想精華,為(wei) 黃河文化注入了富有價(jia) 值意義(yi) 的紅色文化基因。進入新時代,黃河文化被賦予了基於(yu) 弘揚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生態文明建設等新的時代內(nei) 涵,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複興(xing) 品格與(yu) 大國風範、強國氣度。從(cong) 古代到近現代,黃河文明源遠流長,經久不息,彰顯出曆久彌新的頑強生命力和巨大創造力。苗長虹教授認為(wei) ,黃河文化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最傑出的代表,是守正創新的軸心文化、一體(ti) 多元的認同文化、培根鑄魂的根基文化。黃委會(hui) 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紀委書(shu) 記千析提出,黃河文化作為(wei) 中華文明的精神象征,為(wei) 中華民族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是我們(men) 堅定文化自信之根、講好中國故事之魂。
2、深入挖掘提煉黃河文化精神,為(wei) 打造黃河文化地標提供內(nei) 在支撐
黃河文化傳(chuan) 承與(yu) 創新,是黃河文化從(cong) 傳(chuan) 統向現代的轉化與(yu) 新解讀。在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背景下,整合黃河文化資源,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對於(yu) 留住中華文明傳(chuan) 統記憶、展示黃河流域文化魅力、構建全球華人的心靈故鄉(xiang)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
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具有重大意義(yi) 。省委宣傳(chuan) 部副部長尹書(shu) 博強調,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是河南的使命所係、責任所在。要站在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高度,站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凝聚偉(wei) 大複興(xing) 精神力量的高度,站在延續曆史文脈、鑄牢文化旅遊強省之魂的高度,打造好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李庚香提出,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是樹立中原文化、黃河文化自信的需要,是構築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的需要,也是河南作為(wei) 文化大省應該負起的責任和擔當。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hui) 委員、中國雕塑學會(hui) 常務理事何鄂認為(wei)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世世代代中國人永恒的心靈歸宿與(yu) 精神港灣。以黃河文明為(wei) 代表的中華文明是世界公認的人類文明巔峰,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與(yu) “一帶一路”倡議深受世界各國歡迎和廣泛認同。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不僅(jin) 是時代需要,也是全球華夏兒(er) 女和各國人民的心理需求。
深刻挖掘黃河文化的精髓和核心要義(yi) 。省社科聯原副主席王喜成表示,黃河流域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核心和代表,是河圖洛書(shu) 、八卦周易和甲骨文等的策源地,青銅文化高度發達,石窟藝術舉(ju) 世震驚,建築文化異彩紛呈,陶瓷藝術精美絕倫(lun) ,墓葬文化世人驚歎,武術文化享譽中外。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必須深刻挖掘黃河文化的豐(feng) 富內(nei) 涵,把有關(guan) 黃河的一係列重大問題研究深研究透,把有關(guan) 黃河的故事講足講好。鄭州師範學院國家中心城市研究院副院長杜學霞教授提出,黃河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黃河精神的精髓是治河精神。河南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擁有自然、地理、文化等方麵突出優(you) 勢,要深入挖掘、弘揚黃河文化精神,承擔起黃河文化發展的使命。河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曆史學係主任王雲(yun) 紅教授認為(wei) ,“水”文化是黃河文化的核心與(yu) 靈魂。要圍繞黃河“水”文化的探索與(yu) 開發,全麵提煉與(yu) 展示黃河流域水神信仰,凸顯不同曆史時期黃河治水英雄人物,重點打造一批特色名勝古跡。
準確把握黃河文化的核心和主幹。鄭州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二級教授、文化產(chan) 業(ye) 研究中心主任汪振軍(jun) 認為(wei) ,黃河文化的核心和主幹是中原文化。他提出,黃河文化由多個(ge) 地域文化組成,如青海的藏文化、四川的巴文化、甘肅的隴文化、寧夏的回族文化、內(nei) 蒙古的蒙古族文化、陝西的三秦文化、山西的三晉文化、河南的中原文化、山東(dong) 的齊魯文化,這些文化因黃河而形成,成為(wei) “多元一體(ti) ”“一體(ti) 多樣”的文化,但核心和主幹是中原文化。因此,黃河流域河南段的文化地標在曆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和價(jia) 值。河南境內(nei) 至今仍保存著大量的黃河文化標識,如文化遺址大河村、地標城市鄭汴洛、標誌性建築嘉應觀、文化空間地坑院、特色文化太極拳等,這些文化標識既是黃河文化的證明,也是中原文化的積澱。
3、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的目標設計與(yu) 建設路徑
黃河文化地標體(ti) 係建設是一個(ge) 係統工程。要在深入挖掘黃河文化深刻內(nei) 涵與(yu) 時代價(jia) 值的基礎上,科學布局,統一規劃,分級分類,協調推進,全麵構建彰顯黃河文化底蘊與(yu) 特色的有機體(ti) 係。
目標追求要“高、大、上”。黃河交通學院校長、黃河流域曆史文化研究所所長王裕清教授表示,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建設必須追求明確的目標。所謂“高”,是指立意要高遠。縱向維度上,既要源於(yu) 黃河文化深厚的曆史積澱,又要表達和傳(chuan) 遞新時代的精神理念,並對未來提供價(jia) 值引領與(yu) 思想啟示;橫向維度上,要立足本國,放眼世界,挖掘既有中華民族特色、又令世界其他民族產(chan) 生共鳴並能為(wei) 之提供借鑒的價(jia) 值取向。所謂“大”,是指氣魄要宏大。在精神層麵上,能夠圍繞某一主題,體(ti) 現本地個(ge) 性、凸顯中原品格、展示中國氣派、富有東(dong) 方神韻;在外觀上,視覺衝(chong) 擊感強烈、具有震撼力,富於(yu) 藝術美、具有想象力,是同類作品中的鴻篇巨製、傳(chuan) 遞中國文化的大手筆之作。所謂“上”,是指品位要上乘。包括地標作品的主題思想、藝術水準、環境協調性以及與(yu) 特定時代和特定地區人們(men) 的審美心理和文化心理的契合度,特別要防止貽笑大方的尷尬狀況。
意象表達要大氣恢宏。苗長虹教授表示,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首先應具有國家意義(yi) 、時代價(jia) 值,同時應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共識性等特征。何鄂認為(wei) ,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首先應具有東(dong) 方文明、東(dong) 方審美的獨特性、唯一性,同時具有世界性;應是黃河文明、世界人文的巔峰之作;應給予人們(men) 一心向往並無限追求崇高卓越的召喚力;應具有激勵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無限憧憬並心甘情願自覺付諸努力的前進動力;應是人們(men) 感受大愛無疆、共享友誼、精神寄托的物化載體(ti) ;應是以藝術魅力取勝、震撼心靈,陶冶高尚情操、鑄就高貴人格的曠世巨作;應是撫慰人類心靈,回歸本真善良自我的精神坐標。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原黨(dang) 委書(shu) 記、黃河文化研究會(hui) 會(hui) 長朱海風教授表示,黃河文化地標設計應體(ti) 現以“人文”化“天下”的宗旨,體(ti) 現表裏互征之、形神兼備之、雅俗共賞之、近悅遠來之的品質特征,達到展示黃河之魂、華夏之根、農(nong) 牧重地、藝術之源、古道遺韻、民族風情的目的。
元素構成要寬窄適度、重在精華。商丘市社科聯黨(dang) 組成員、副主席趙繼彬表示,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應包括曆史的、當代的,物質地理的、文化精神的元素,應體(ti) 現中華文明的高度和人類不同文明交流的價(jia) 值和視野,其蘊含的思想觀念、道德理念、人文精神,不僅(jin) 能表述中華民族的思想和精神內(nei) 核,而且對解決(jue) 全人類麵臨(lin) 的共性問題具有一定參考價(jia) 值。朱海風教授提出,黃河文化地標的研究和建設,既不宜麵麵俱到地展示黃河文化,也不能把黃河文化歸結為(wei) 某種單一的抽象精神,應聚焦、凝結黃河文化的核心內(nei) 容,以曆史的、發展的眼光對現有各種黃河文化要素進行總結、整合、升華。楊光欽教授表示,黃河文化地標不是一個(ge) 單薄的麵無血色的線性概念,而是一個(ge) 有血有肉富有內(nei) 涵的立體(ti) 化多元要素係統集成概念。並非與(yu) 黃河文化有關(guan) 的“物—事—人”皆可視為(wei) 黃河文化地標,把概念無限擴大或非理性地泛化濫用,可能使黃河文化地標失去自身的光環。
建構過程要統籌謀劃、協調推進。河南大學黨(dang) 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王明欽教授認為(wei) ,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首先要明確黃河文化資源有哪些類型、在哪裏、重要性如何以及怎樣識別。要注重黃河文化地標在中華文化根脈中的重要地位,突出其在黃河流域及國家黃河治理中的重要位置,加強空間組合和整合,形成一個(ge) 整體(ti) 的、主題鮮明的文化地標體(ti) 係。汪振軍(jun) 教授認為(wei) ,既要重視單個(ge) 的文化地標,也要重視各個(ge) 地標之間的聯係;既要重視曆史價(jia) 值,也要重視時代價(jia) 值;既要著眼於(yu) 地標自身內(nei) 涵的挖掘,也要著眼於(yu) 其對整個(ge) 黃河文化的貢獻;既要發揮黃河文化地標“培根鑄魂”的精神價(jia) 值,也要創造黃河文化地標對於(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綜合效益。王喜成提出,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要注重組織性、規劃性、地域性、層次性、標誌性、故事性、協同性。省社會(hui) 主義(yi) 學院副院長孟鑫表示,要按照黨(dang) 中央關(guan) 於(yu)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安排,建立統籌協調的領導機製、職能部門的協同機製、沿黃各地的聯動機製,社會(hui) 各界積極參與(yu) 、協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動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河南大學出版社社長於(yu) 華龍表示,要以機製建設為(wei) 保障,加快構建有利於(yu) 黃河文化傳(chuan) 承創新的製度體(ti) 係,推進黃河文化與(yu) 旅遊融合發展。
建設路徑要依托“天、地、人”。王裕清教授提出,所謂“天”,是指與(yu) 天齊高的頂層設計。全省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文化地標,構成一個(ge) 完整的地標係統。這些要素如何布局、如何分層,要遵循科學性、係統性、專(zhuan) 業(ye) 性、特色性原則,做好係統謀劃。建議分級成立黃河文化地標建設領導小組,負責省、市、縣各級地標的頂層設計,並納入河南“十四五”發展規劃。所謂“地”,是指立足本土的大地情懷。河南黃河文化地標,源自黃河文化,立足河南大地。要深入研究河南本土文化,讓那些停留在書(shu) 本裏、隱沒在館藏中的無價(jia) 之寶,以鮮活的地標形象,生動地步入人們(men) 的視野,展現黃河風光、黃河氣勢、黃河精神,體(ti) 現河南品格、河南形象、河南氣度。所謂“人”,是指眾(zhong) 人參與(yu) 的創建模式。要匯人智、聚人氣,強化全員參與(yu) 、全程參與(yu) 。如,在全國範圍內(nei) 開展“我心中的河南十大黃河文化地標”評選活動,讓黃河文化地標建設工作深入人心。
4、講好河南境內(nei) 的黃河文化地標故事
河南地處黃河中下遊,擁有豐(feng) 富的黃河文化資源。要在係統梳理黃河文化特征的基礎上,提煉黃河文化精神,精心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將黃河河南段豐(feng) 富的文化內(nei) 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出來,體(ti) 現河南黃河文化的獨特魅力。
黃河文化地標體(ti) 係要分區布局。張新斌研究員認為(wei) ,黃河文化地標體(ti) 係的構建,學術根基要紮實,文化象征含義(yi) 要準確,地標體(ti) 係建設要完整,要從(cong) 構建黃河文化旅遊帶的層麵進行戰略考量。苗長虹教授建議,以鄭汴洛古都走廊為(wei) 核心區,以三門峽的仰韶文化、安陽鶴壁濮陽的商周文化為(wei) 兩(liang) 翼,以焦作新鄉(xiang) 濟源的南太行黃河山水文化、平頂山漯河周口商丘的黃河淮河交匯文化為(wei) 支撐,構建起一個(ge) 大的體(ti) 係格局;每個(ge) 地市根據各自在體(ti) 係中的定位,再尋求自己的主地標,凸顯各自的特色和優(you) 勢。在此基礎上,構建完整的、有機聯係的、時空融合的地標體(ti) 係。黃委會(hui) 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楊明教授表示,當代地標建設要與(yu) 遺產(chan) 保護相結合,係統梳理河南境內(nei) 的黃河遺跡特別是黃河故道資源,以現行河道為(wei) 綱、曆史河道為(wei) 網,樹立立體(ti) 的、曆史的黃河文化地標數據庫,統籌謀劃黃河文化地標體(ti) 係建設。
黃河文化主地標要精心選取。王明欽教授提出,按照其所承載的意義(yi) ,黃河文化主地標可從(cong) 黃河水利工程、曆史事件、文化遺址、黃河自然景觀、黃河治理等多種文化資源類型中識別和選取。要努力打造國家級黃河文化地標,進一步凸顯河南在黃河文化保護傳(chuan) 承中的戰略地位,提升河南黃河文化的國內(nei) 外影響力。張新斌研究員表示,黃河文化主地標建設應以“中華源”“民族根”“黃河魂”為(wei) 基本理念。鞏義(yi) 市河洛匯流處,是黃河文化主地標建設的最佳地域選擇,建議在此打造“中華歸心塔”(河洛塔),作為(wei) 萬(wan) 眾(zhong) 歸心的心靈感知地和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精神象征。楊明教授認為(wei) ,河南幾千年來一直處於(yu) 中華文明核心區,毛主席視察黃河處最應該建一座母親(qin) 河雕塑,將其打造為(wei) 全球華人的尋根地標。
深入挖掘黃河曆史文化遺存。河南理工大學副校長張錕教授提出,黃河流域文化資源豐(feng) 富,河南段尤為(wei) 突出。多年來,河南以鄭汴洛都城文化為(wei) 核心,挖掘開發黃河右岸曆史文化旅遊資源,形成了當代文化發展史上的獨特優(you) 勢。由於(yu) 各種原因,具有獨特自然地理區位優(you) 勢、蘊含豐(feng) 富曆史文化資源的黃河左岸,被長期忽略和遺忘。以焦作為(wei) 例,焦作市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4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3項,居河南之最,但很多不為(wei) 人知,有待深入挖掘其曆史時代價(jia) 值。楊明教授認為(wei) ,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河南境內(nei) 最有優(you) 勢的當屬古黃河生態水係。由於(yu) 曆史原因,黃河在華北平原往返擺動,在河南境內(nei) 留下了大量地標,如滎澤、莆田澤、鴻溝、大伾山,這些地標在《尚書(shu) 》裏都有記載。開封水係、賈魯河在曆史上也很出名。建議納入“古黃河生態水係”,統一進行規劃設計,實施古黃河生態水係修複工程,以此為(wei) 載體(ti) 申請世界文化遺產(chan) 。
以文化創意弘揚黃河文化地標。汪振軍(jun) 教授提出,當前黃河文化地標傳(chuan) 承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符號失衡,如洛陽龍門石窟每年遊客達數百萬(wan) 人,而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大河村卻鮮有人問津;二是符號閑置,一些特色文化如焦作太極拳,未得到充分開發;三是符號誤讀,如鄭東(dong) 新區的千璽廣場,設計本源為(wei) 登封的嵩嶽寺塔,卻被叫作“大玉米”;四是符號汙染,如鄭州的百年德化街,現已麵目全非;五是符號消失,如鄭州棉紡城,文化遺產(chan) 已消失殆盡。他建議,建設全媒體(ti) 傳(chuan) 播格局,占據主流媒體(ti) ,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眾(zhong) 號、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ti) 平台,善於(yu) 用影視劇講好黃河文化地標故事;將文化地標轉化為(wei) 文化符號,創意設計成產(chan) 品,讓人們(men) “將文化帶回家”。楊明教授建議,要善用各種文化、藝術和高科技手段,叫響一個(ge) 口號“大(壯)美黃河,盡在河南”。如,曆史上盤庚西遷,最終遷至安陽,據說與(yu) 黃河洪水災害有關(guan) ,建議以小說或電影的形式講好盤庚西遷的故事;開封城摞城,世界僅(jin) 有,建議結合既往考古工作,開發建造開封城摞城博物館,采用垂直玻璃電梯,帶領遊客感受從(cong) 魏晉大梁都城到大宋汴梁再到當代社會(hui) 的社會(hui) 變遷;籌劃一部展示黃河文化的品牌演出,如《印象·黃河》,納入壺口瀑布、青藏高原、入海口等元素,做黃河文化的集大成者,讓觀眾(zhong) 從(cong) 中接受古老黃河文明的心靈洗禮。
擦亮“中國黃河文化之鄉(xiang) ”名片。千析提出,武陟擁有的黃河文化地標涵蓋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治黃文化,具有很好的典型性、代表性和覆蓋度。中央文史館特約研究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顧問羅楊認為(wei) ,武陟擁有諸多黃河文化曆史遺存、傳(chuan) 說故事、風俗習(xi) 俗;既有豐(feng) 富的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又有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最具黃河文化地標價(jia) 值。省社科聯黨(dang) 組成員、副主席李新年表示,一部武陟發展史,半部黃河變遷圖。武陟要聚焦治黃文化,以文旅深度融合為(wei) 主線,對嘉應觀和人民勝利渠渠道進行升級改造,將其打造為(wei) 我國治黃史上的雙子星座,成為(wei) 中國治黃文化的核心展示區。鄭州大學商學院教授周陽敏建議,武陟要做好“紅、黃、黑、藍、綠”五篇文章。“紅”指以人民勝利渠渠首為(wei) 代表的紅色文化;“黃”指以嘉應觀為(wei) 代表的傳(chuan) 統文化;“黑”指以宗祠、祠堂為(wei) 代表的宗廟文化;“藍”指恢複黃河河運功能,如在黃河彎道打造黃河港,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綠”指黃河生態保護工程,如在黃河北岸打造千裏綠色長廊。武陟縣委書(shu) 記秦迎軍(jun) 強調,作為(wei) 全國唯一的中國黃河文化之鄉(xiang) ,武陟將自覺扛起黃河文化傳(chuan) 承的曆史責任,挖掘好、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弘揚好黃河文化,全麵加快黃河文化遺產(chan) 係統保護,全力推進黃河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為(wei) 加快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建設、推動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課題組組長:李庚香 李新年 秦迎軍(jun) 課題組成員:千析 宋淑芳 齊善兵 李杲 申琳 王裕清 牛玉林 吳鵬 李寧 陳衛華 執筆:牛玉林)
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 全麵展示黃河文化魅力
河南日報 中國黃河文化研究中心課題組20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