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黃河文化是中國的主體(ti) 文化、主流文化、國家文化、民族文化,在中國曆史、世界文明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河南是黃河文明的重要源頭和黃河文化的核心區域,是“最早的中國”所在地,是“黃河邊上的中國”。中原文化與(yu) 黃河文化相生相長、互為(wei) 依存,共同構成了中國作為(wei) 文明型國家的內(nei) 在依據。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主體(ti) 文化。臨(lin) 黃河而知中國。《漢書(shu) ·溝洫誌》曰:“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yu) 四瀆,而河為(wei) 宗。”黃河流域點燃了最早的文明曙光。自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先民在這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活動範圍不斷擴大,率先踏入文明門檻。進入文明社會(hui) 以後,從(cong) 夏朝至北宋,曆代王朝多在黃河流域建都。從(cong) 古代到近現代,黃河流域長期居於(yu) 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地位。
在曆史發展長河中,農(nong) 耕文明與(yu) 遊牧文明、中原文化與(yu) 草原文化、東(dong) 方文化與(yu) 西方文化在黃河流域交流交鋒交融,孕育形成了多民族長期融合發展的中華民族,締造了“萬(wan) 姓同根,萬(wan) 宗同源”的民族文化認同和崇尚大一統的社會(hui) 主流意識,彰顯出中華民族“和為(wei) 貴”“求大同”的獨特精神標識。
黃河文化既包括中華民族在農(nong) 耕文明時代所孕育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也涵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創造的革命文化、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深層的文化基因,彰顯著中華兒(er) 女文化自信的底氣。
中原文化是黃河文化的核心主幹和集大成者。蒞中原而攬古今。“問鼎中原”“逐鹿中原”表明中原在黃河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河南地處黃河中遊,是古代中國思想文化的發祥地。伏羲、炎黃二帝等人文始祖的傳(chuan) 說在這裏誕生並流傳(chuan) 至今,締造了華夏子孫內(nei) 心深處魂牽夢縈的根親(qin) 情結。周公在洛陽“製禮作樂(le) ”,創儒學道統。二程在伊洛之濱,建立洛學,經朱熹集大成,成為(wei) 宋元明清中國正統文化的主流和標誌。不僅(jin) 如此,中國國土疆域基本上都是以中原地區為(wei) 中心向周邊不斷拓展,並通過人口遷徙、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等傳(chuan) 播大一統的價(jia) 值理念,使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熔鑄成中華兒(er) 女的共同追求與(yu) 信仰。
從(cong) 文化區域發展視角看,黃河文化具有崇道、重德、貴禮等整體(ti) 性、一元性特征。從(cong) 上中下遊區分,黃河文化包括河湟文化、關(guan) 中文化、河洛文化、齊魯文化等,這些文化特點不同,其差異共同構成了黃河文化的多樣性和豐(feng) 富性。如果說河湟文化具有多民族交融性特征,關(guan) 中文化具有重禮法的特質,齊魯文化秉承了“仁德”“王道仁政”模式,那麽(me) ,以河洛文化為(wei) 代表的中原文化則具有外儒墨、內(nei) 道法的深層文化結構。長期以來,作為(wei) 黃河文化核心主幹、基本支撐和集中體(ti) 現的中原文化,蘊含著黃河文明的內(nei) 容精髓和思想精華,以其生生不息的力量支撐著黃河文化、黃河文明,並為(wei) 其提供永不幹涸的源頭活水。
(作者:李庚香,係河南省社科聯黨(dang) 組書(shu) 記、主席)
準確把握黃河文化與中原文化的關係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21日 11版) 李庚香20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