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wei) 深入學習(xi) 宣傳(chuan)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紮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河南實踐,3月3日上午,河南省社科聯組織召開全省社科界“中國式現代化的河南實踐”理論研討會(hui) 。11位知名專(zhuan) 家學者圍繞會(hui) 議主題,從(cong) 不同的研討方向談認識、提對策,為(wei) 現代化河南建設提供學理支撐和智力支持。本網站將陸續刊發專(zhuan) 家發言,以饗讀者。
今日刊發河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院長、教授鄭小九的發言《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體(ti) 現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you) 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於(yu) 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曆史虛無論企圖割斷曆史,認為(wei) 中國古代的曆史代表著貧窮、落後、愚昧、專(zhuan) 製、封閉,這樣的土壤上長不出先進的現代文明,必須跟過去的曆史做個(ge) 了斷。曆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men)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國式現代化賴以成長的依托,能夠提供豐(feng) 富的精神養(yang) 分、堅實的思想支撐。
一、我國管理超大型國家、超大規模人口的曆史非常悠久、經驗非常豐(feng) 富,能夠為(wei) 現實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提供治理智慧
在數千年的中國曆史中,中央政府對越來越龐大的人口、越來越廣闊的土地實施有效的治理,呈現出鮮明的“大一統”特征,這得益於(yu) 我國在農(nong) 耕文明的基礎上建立起了強大的政治凝聚力、文化凝聚力。
一方麵,在政治上實行中央集權製,認同家國一體(ti) 的整體(ti) 主義(yi) ,搭建德法兼治的政治構架,遵從(cong) 寬猛相濟的治理原則,有非常獨特、非常豐(feng) 富的政治智慧,實現了對數千萬(wan) 以至數億(yi) 人口長達數千年的有效治理。作為(wei) 對這一治理經驗的繼承和創新,新中國成立時,我國實行單一製的國家結構形式,建立起人民民主專(zhuan) 政的國家政權,這一製度安排保證我國在當時非常落後、極端艱難的條件下,能夠集中、整合全國的人力物力,為(wei) 打贏抗美援朝戰爭(zheng) 、迅速推動工業(ye) 化等提供了堅強的保障。曆史給予的啟示是,我國要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必須建立起一個(ge) 有非常強大的凝聚力、領導力的政治力量,才能團結帶領億(yi) 萬(wan) 人民創造曆史偉(wei) 業(ye) 。
另一方麵,文明教化的廣泛推廣,有統一的文字、禮儀(yi) 、價(jia) 值觀,形成了一個(ge) 有巨大凝聚力的“文化場”,讓遍布在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人們(men) 產(chan) 生強大的文化認同,奠定了國家長期統一的文化基礎。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在幅員遼闊的區域內(nei) ,盡管各地風俗有別,但人們(men) 普遍以黃帝、堯、舜為(wei) 先祖,呈現出大同而小異、多元而一體(ti) 的格局。
二、我國有以民為(wei) 本的政治傳(chuan) 統,能夠為(wei) 實現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提供深刻的思想支持
儒家的民本思想非常鮮明、豐(feng) 富、深刻。《尚書(shu) 》中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shu) ·五子之歌》)。孔子認為(wei) 要實踐以民為(wei) 本的理念,重視民眾(zhong) 的力量和訴求,關(guan) 心其物質利益。國家要致力於(yu) 發展經濟,為(wei) 民生的安定奠定物質基礎。孔子明確將“富之”(《論語·子路》)作為(wei) 國家治理的第一要務,就是主張讓民眾(zhong) 富裕起來。“四海窮困,天祿永終”(《論語·堯曰》),如果普天下的民眾(zhong) 處於(yu) 窮困之中,那麽(me) ,上天賜予統治者的利益就會(hui) 永遠終結。同時,基於(yu) “不患寡而患不均”(《論語·季氏》)的考慮,統治者必須節製貪欲、減輕稅負,實現社會(hui) 財富的合理分配。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以曆史唯物主義(yi) 的群眾(zhong) 史觀為(wei) 指導,堅持群眾(zhong) 觀點和群眾(zhong) 路線,汲取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的有益成分,以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作為(wei) 宗旨,真實、全麵、徹底地貫徹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思想,致力於(yu) 實現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三、我國有崇仁尚義(yi) 的精神追求,能夠為(wei) 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提供充足的道義(yi) 資源
中華文明有鮮明的倫(lun) 理品格,強調士人君子要“謀道不謀食”(《論語·衛靈公》)。在“富之”的基礎上“教之”(《論語·子路》),在“倉(cang) 廩之實”的基礎上對民眾(zhong) 開展“禮儀(yi) 之教”,曾創造出漢唐盛世、康乾盛世等軟硬實力兼備的曆史輝煌。數千年來,仁義(yi) 禮智信“五常”是中華民族最廣泛的倫(lun) 理共識,成為(wei) 人們(men) “日用而不知”的道德自覺和行為(wei) 習(xi) 慣,得到最普遍、最有效的遵守,中華民族贏得了“禮儀(yi) 之邦”的讚譽。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為(wei) 什麽(me) 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頑強生存和不斷發展呢?很重要的一個(ge) 原因,是我們(men) 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中華人文精神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主要內(nei) 容之一。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guan) 於(yu) 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積澱著多樣、珍貴的精神財富,如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儉(jian) 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國人民思想觀念、風俗習(xi) 慣、生活方式、情感樣式的集中表達,滋養(yang) 了獨特豐(feng) 富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人文學術,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響。”
西方近代以來物質主義(yi) 膨脹,陷入利己主義(yi) 深淵,走不出“人人為(wei) 自己,上帝為(wei) 大家”的怪圈。我國要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就要引以為(wei) 戒,警惕市場經濟的趨利謀利的導向,引導人們(men) 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
四、我國有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能夠為(wei) 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理想的生存方式
天人合一觀念的基本思想是強調人與(yu) 自然的和諧統一,認為(wei) 天與(yu) 人、天道與(yu) 人道是相通的、一致的,人的生理活動和社會(hui) 活動都應遵從(cong) 於(yu) 自然的狀態和規律。《易傳(chuan) 》上說:“夫大人者,與(yu) 天地合其德,與(yu) 日月合其明,與(yu) 四季合其序,與(yu) 鬼神合其吉凶。”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與(yu) 中國古代的農(nong) 耕文明相適應,人們(men) 普遍樹立尊崇天地、順應自然、敬畏生態、崇尚節儉(jian) 的意識,自覺抵製掠奪性的生產(chan) 方式和浪費性的生活方式。
西方文明在其發展曆程中表現出來的更多是對自然的管理、征服、控製。根據《聖經·創世記》,人和自然萬(wan) 物都是上帝創造的,上帝讓人掌控魚、鳥、牲畜、昆蟲、土地等。肇始於(yu) 西方、由資產(chan) 階級主導的工業(ye) 文明遵循的是資本擴張的邏輯,其結果是對自然的破壞。資本主義(yi) 發展的早期主要表現為(wei) 對本國環境的破壞,隨著資本主義(yi) 全球化的展開,越來越表現為(wei) 對廣大殖民地、廣大發展中國家環境的破壞。
中國走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之路,就是堅持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傳(chuan) 承和發展中華文明“天人合一”的傳(chuan) 統,尊重自然、敬畏生態,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致力建設美麗(li) 中國。
五、我國有以和為(wei) 貴的交往倫(lun) 理,能夠為(wei) 實現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提供可靠的文化保證
中華文明具有尚和合的特質。農(nong) 耕文明所依賴的自然環境是較為(wei) 優(you) 越的,不需要以戰爭(zheng) 方式對外掠奪,其戰略上是以防禦為(wei) 主,如長城的修建。我國曆來倡導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不同國度之間的和諧相處,彰顯出和而不同的寬厚品格、海納百川的包容氣度、立人達人的博愛胸懷、以武止戈的和平取向,在國與(yu) 國的關(guan) 係上追求“協和萬(wan) 邦”(《尚書(shu) ·堯典》),這是我國長期奉行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曆史根基,也是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文化源泉。
西方文明在處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關(guan) 係上秉持你死我活、勢不兩(liang) 立的零和博弈思維,表現為(wei) 古希臘時期的雅典和斯巴達的爭(zheng) 霸、希臘聯盟與(yu) 波斯之間的戰爭(zheng) ,表現為(wei) 古羅馬的以戰爭(zheng) 方式展開的征服、掠奪、殖民,還有中世紀的十字軍(jun) 東(dong) 征,直至現代毀滅世界的兩(liang) 次世界大戰。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中指出,資產(chan) 階級“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cong) 屬於(yu) 文明的國家,使農(nong) 民的民族從(cong) 屬於(yu) 資產(chan) 階級的民族,使東(dong) 方從(cong) 屬於(yu) 西方”。美國學者亨廷頓提出的“文明衝(chong) 突論”,其實質是西方對抗思維在當今時代的頑固性的延續,是其文化基因和製度痼疾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
我國致力於(yu) 實現世界和平,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就文化基因而言,中國有“和為(wei) 貴”為(wei) 價(jia) 值導向,“萬(wan) 物並育而不相害”(《中庸》),追求和諧、包容、共生。就社會(hui) 製度而言,中國是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努力為(wei) 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是製止戰爭(zheng) 、維護和平的重要力量。文化基因與(yu) 現實製度的結合,就會(hui) 產(chan) 生真誠的、強烈的和平訴求,形成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巨大力量。
(作者:鄭小九,係河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