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wei) 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和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精神,6月20日上午,河南省社科聯組織召開全省社科界“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走出文化大省以文興(xing) 業(ye) 的新路子”理論研討會(hui) ,以進一步引導和動員全省廣大社科工作者為(wei)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提供學理支撐和智力支持。即日起中原人文社科網陸續刊發座談會(hui) 專(zhuan) 家發言,以饗讀者。
6月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北京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men) 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河南作為(wei) 全國有影響力的“文化大省”,在新的時代、新起點上如何實現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轉變,創造具有中原特色和時代氣息的“新文化”,為(wei)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河南力量,是需要我們(men) 深入思考的大問題。
一、新時代、新使命、新文化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的講話是繼文藝座談會(hui) 講話之後又一次重要講話。這個(ge) 講話有三個(ge) 重點:
一是係統地總結了中華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這五大特性,指出了中華文明獨立於(yu) 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因,說明了中華文明古與(yu) 今、中與(yu) 外的辯證發展關(guan) 係。
二是提出了“第二個(ge) 結合”的新觀點。提出了“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發展了“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的“第一個(ge) 結合”, “第二個(ge) 結合”表明我們(men) 黨(dang) 在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
三是指出了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的目標。即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現代文明不是因循守舊、固步自封,而是開放包容、傳(chuan) 承創新的文明。突出了新時代、新起點、新使命、新文化。賡續曆史文脈、譜寫(xie) 時代華章。
二、 河南“興(xing) 文化”的四重語境
一是古今落差。河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曆史上有20多個(ge) 朝代在河南建都,中國八大古都有四個(ge) 在河南,一千年前的河南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文化造極於(yu) 趙宋。北宋之後,政治中心南移,河南失去了中心地位,文化因此衰落。
二是南北落差。北宋之後,中國政治中心在南北方向位移,如杭州、南京、北京。同時,近代以來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dong) 快速崛起,不僅(jin) 成為(wei) 政治經濟中心和重鎮,也成為(wei) 文化中心和重鎮,文化發展超過河南。
三是經文落差。從(cong) 經濟上來說,河南雖然總量上比較靠前,但從(cong) 文化投入方麵來說遠遠不足,與(yu) 發達地區差距較大,經濟與(yu) 文化發展不平衡。
四是自身落差。河南是文化大省,資源很多,曆史悠久,底蘊深厚,但曆史資源優(you) 勢還沒有充分轉化成文化創新優(you) 勢,文化守成有餘(yu) 而創新不足,文化產(chan) 業(ye) 實力有待提升。
正是以上四個(ge) 方麵的落差,說明河南“興(xing) 文化”任務艱巨。雖然最近這些年取得了不少成績,但還有許多不足。河南文化需要從(cong) 整體(ti) 上縮小與(yu) 發達地區的差距,需要將傳(chuan) 統文化優(you) 勢轉變為(wei) 當代文化發展優(you) 勢,聚焦高質量發展,提高河南文化的競爭(zheng) 力、影響力。
三、河南“興(xing) 文化”的路徑思考
一是厘清脈絡。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要確立人們(men) 的文化自信,必須厘清自己的發展脈絡,要讓人們(men) 認識中原文化的悠久曆史、感知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要把“中華文明起源與(yu) 早期發展”作為(wei) 重大項目,做好中華文明和中原文化起源的研究和闡釋工作。比如中原文化的產(chan) 生問題,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發現了仰韶文化時期彩陶,但他出於(yu) 西方考古學的成見,不承認仰韶文化是中國自己的文化,而是提出“仰韶文化西來說”,他認為(wei) 仰韶文化是受中亞(ya) 文化影響而產(chan) 生的,並以此臆想了一個(ge) 由西向東(dong) 的文化傳(chuan) 播路線。針對安特生的觀點,中國考古學家梁思永、尹達,特別是夏鼐等連續進行了長時間的考古挖掘,用大量證據推翻了安特生的觀點。特別是早於(yu) 仰韶文化時期的鄭州裴李崗遺址的發現,充分證明了中原文化淵源有自,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已經形成了係統而有序的中原史前文化發展脈絡。我們(men) 之所以要花這麽(me) 大的精力來做考古挖掘和研究工作,就是要“文化尋根”和“文化溯源”,讓人們(men) 知道,我們(men) 是誰,我們(men) 從(cong) 哪裏來,不忘本來,才能創造未來。
二是傳(chuan) 承精神。眾(zhong) 所周知,文化包括器物、製度、精神三個(ge) 層麵,而在這三個(ge) 層麵中,精神是最重要的。物質的文化、製度的文化可能會(hui) 隨著時代消失,但精神的文化將會(hui) 持續和永恒。今天傳(chuan) 承中原文化,一定要從(cong) 現實生活中挖掘和提煉中原精神。比如地處河南省中西部的鞏義(yi) ,淺山丘陵較多,土地貧瘠。為(wei) 了改變生存環境,甩掉貧窮的帽子,鞏義(yi) 人幾十年來一直探索著工業(ye) 化的發展。現在煙草行業(ye) 的大型骨幹企業(ye) ——新鄭卷煙廠,就是1949年誕生於(yu) 鞏義(yi) ,後來才遷到新鄭。20世紀70年代,回郭鎮冒著“割資本主義(yi) 尾巴”的風險,先後辦了化工廠、化肥廠、鑄造廠等社隊企業(ye) 。1975年10月11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文全麵介紹了鞏義(yi) 回郭鎮創辦社隊企業(ye) 的經驗,被稱為(wei) “回郭模式”。改革開放以後,鞏義(yi) 經濟快速發展。今天,明泰鋁業(ye) 、河南萬(wan) 達鋁業(ye) 、恒星科技等一批企業(ye) 已經成為(wei) 國內(nei) 鋁加工產(chan) 業(ye) 鏈上舉(ju) 足輕重的企業(ye) ,鞏義(yi) 也多年一直位於(yu) “全國百強縣”之列。同樣,鞏義(yi) 還有一個(ge) 著名的康百萬(wan) 莊園,康氏家族前後十二代人在這個(ge) 莊園生活,跨越了明、清和民國三個(ge) 時代,共計400餘(yu) 年。康家之所以能夠達到“富甲三省,船行六河”的財富局麵,恐怕和它的家族文化有一定關(guan) 係。凡是去參觀過的人都會(hui) 見到一塊“留餘(yu) ”匾。“留有餘(yu) ,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yu) ,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yu) ,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yu) ,不盡之福以還子孫。”顯然,“四留餘(yu) ”既是家風文化,也是商道文化。從(cong) 過去的“康百萬(wan) ”到今天的“百強縣”,如果循其文化的脈絡,我們(men) 似乎可以看到兩(liang) 者之間的內(nei) 在聯係,如果說在“康百萬(wan) ”那裏體(ti) 現的是儒家“致中和”的思想理念,那麽(me) 在“百強縣”這裏則體(ti) 現了“求新變”的思想理念。前者是儒家的“中庸”思想,後者是《周易》的“易變”思想,前者是做人做事不過激、把握度,後者是變則通、通則久,在變化中發展。當然,今天的市場經濟和傳(chuan) 統儒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會(hui) 有不少矛盾衝(chong) 突,同時,也可能有某些融合統一。河南要發展市場經濟,一定要好好挖掘豫商精神。
三是加強對話。從(cong) 全中國的角度,“中原文化”是一個(ge) 區域文化概念,與(yu) 齊魯文化、三秦文化、三晉文化、吳越文化、湖湘文化等都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但是,從(cong) 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看,“中原文化”又不是一般意義(yi) 的區域文化,它具有原創性、核心性、輻射性,在整個(ge) 中華文化中占據突出地位。曆史上的中原文化從(cong) 來都不是封閉的,它是開放的,它與(yu) 其他地方的文化都有交流,也吸納了其他的文化使之中原化,正由於(yu) 此,中原文化才顯得博大精深。比如,河南最有名的少林寺,它的文化來自一個(ge) 叫達摩的和尚,原是印度高僧,後到中國,先在南方停留不長時間,後到嵩山一個(ge) 石洞修煉,麵壁九年,終於(yu) 悟道,成為(wei) 禪宗初祖。今天,少林寺的文化已經完全是中國化的佛教了。中原文化要傳(chuan) 承發展,一方麵要讓外邊的東(dong) 西進來,另一方麵,自己的文化也要走出去。今年5月,為(wei) 慶祝“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文化和旅遊部在全球41個(ge) 國家舉(ju) 辦以“茶和天下”雅集為(wei) 主題的係列活動。河南圍繞宋畫、宋代書(shu) 法、宋詞、宋瓷等,通過茶會(hui) 、雅集、交互式藝術展等方式,將開封的大宋文化引入日本大阪,“宋茶”與(yu) 日本“茶道”對話,很好地實現了中原文化的跨文化傳(chuan) 播。100多年前,馬克思就認為(wei) ,隨著現代社會(hui) 的到來,人類將結束相互隔絕的狀態,“世界交往必須要替代局部的民族交往,成為(wei) 交往的主旋律。民族交往必然衝(chong) 破以往的種種藩籬而成為(wei) 世界交往的一部分”(陳力丹《馬克思主義(yi) 新聞觀教程》17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正是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文化交流、文明互鑒十分重要。今後,我們(men) 要舉(ju) 辦更多的活動,讓中原文化走出去,與(yu) 其他地方的文化交流,充分實現中原文化的跨區域、跨國界、跨文化傳(chuan) 播。
四是守正創新。所謂“守正”,就是提倡正根、正宗、正道、正源。繼承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一定要進行鑒別,把最優(you) 秀的文化傳(chuan) 下來,取其精華,剔除糟粕。所謂“創新”,就是要隨著時代變化,做好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發展不是凝固不變的,不是“天不變道亦不變”,而是“江山代有才人出”、“長江後浪推前浪”。“守正創新”就是強調中國的現代文明是在賡續古老文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任何文化創新都要有依據。同時,中國式的現代文明是從(cong) 中國大地生長出來的,不是照搬照抄別人的文化就能形成的。中國文化要有自己的定位、自己的方向、自己的特色、自己的目標,不能總是跟在別人後邊亦步亦趨,否則,將會(hui) 迷失自我。以河南陶瓷為(wei) 例,曆史非常輝煌。有5000—7000年前的仰韶彩陶文化,3600年的原始青瓷,1400多年的唐代三彩,1000年左右宋代的五大名窯,鈞瓷、汝瓷、官瓷藝術達到了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高峰。但是從(cong) 今天來看,河南陶瓷業(ye) 已經遠遠落後於(yu) 浙江的龍泉、江西景德鎮、福建的德化。這裏既有曆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今天河南陶瓷產(chan) 業(ye) 要複興(xing) ,重鑄輝煌,一方麵要認識到自己的曆史文化積澱優(you) 勢,另一方麵也要看到與(yu) 其他地方的現實差距,認真謀劃發展,在傳(chuan) 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以市場為(wei) 導向,以需求為(wei) 導向,以現代審美文化為(wei) 導向,生產(chan) 出人們(men) 喜聞樂(le) 見的產(chan) 品。同時,加強文化與(yu) 科技的融合,利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不斷研發新產(chan) 品,讓傳(chuan) 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真正實現傳(chuan) 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今天我們(men) 講中原文化,不能就河南說河南,不能就文化說文化,一定要站在現代文明的高度、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站在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高度,全方位重新審視中原文化的曆史與(yu) 現狀,發現問題,找到突破的路徑和方法,樹立文化自信,走出一條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發展之路。
(作者:汪振軍(jun) 鄭州大學文化產(chan) 業(ye) 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