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發言摘編

人民日報  2016-06-27

  關(guan) 於(yu) 發展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一些淺見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 汝 信

  近一個(ge) 時期,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黨(dang) 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取得了很大成就,如大力研究和宣傳(chuan) 馬克思主義(yi) 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拓展了一些新的研究領域,壯大了教學和研究隊伍,加強了對外學術交流,等等,這些成績令人欣喜,應予充分肯定。但喜中有憂,一是成果雖多,但真 正具有重大創新意義(yi) 和學術價(jia) 值的用馬克思主義(yi) 觀點寫(xie) 成的作品較少;二是在某些領域還存在一些思想混亂(luan) 的現象;三是存在學風不正的問題。

  根本解決(jue) 以上這些問題和進一步促進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關(guan) 鍵在於(yu) 真正確立馬克思主義(yi) 的指導地位,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yi) 立場、觀點、方法去研究問題。對馬克思主義(yi) 抱什麽(me) 態度,歸根到底是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為(wei) 誰服務的問題。

  在當今國際和國內(nei) 形勢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必然會(hui) 受到國內(nei) 外各種思潮的影響,這些思潮在意識形態領域內(nei) 以複雜多樣的形式表現出來。馬克思主義(yi) 隻有通過宣傳(chuan) 、教育以至開展必要的鬥爭(zheng) ,才能牢固占領並堅守哲學社會(hui) 科學陣地。

  促進哲學社會(hui) 科學繁榮發展,要抓黨(dang) 的“雙百”方針的貫徹落實,需要組織力量展開討論和爭(zheng) 鳴,加強對學術著作的評論,鼓勵不同學派、不同觀點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批評,活躍學術空氣,促進學術研究。

  中國作為(wei) 世界影響越來越大的社會(hui) 主義(yi) 大國,不僅(jin) 要有一流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成果,而且要在國際學術界發出自己的聲音,以擴大我國的影響力。在人力、物 力、資源配置方麵要有支持重點,使某些優(you) 勢學科能率先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國際上占有領先地位。需要把重要的基礎理論研究(例如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經濟 學)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中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的對策性研究,作為(wei) 重點,力爭(zheng) 有所創新、有所前進。

  以理論創新繁榮哲學社會(hui) 科學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林毅夫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奇跡式增長,從(cong) 一個(ge) 人均GDP不及非洲國家平均數1/3的貧窮落後國家,變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第一大貿易國。但是,國 內(nei) 有不少人隻看到我國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以及作為(wei) 一個(ge) 發展中、轉型中國家必然存在的各種體(ti) 製、機製問題,對我國的道路和製度缺乏信心。

  在巨大成績麵前出現上述認識的反差,原因是多方麵的,其中也與(yu) 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界缺乏能夠解釋我國社會(hui) 經濟現象的自主理論創新有關(guan) 。國內(nei) 有人常常以西 方主流理論作為(wei) 參照係,來認識出現在我國的各種社會(hui) 經濟現象。我國的改革開放並沒有照搬西方主流的新自由主義(yi) 所倡導的“休克療法”,實行“私有化、市場 化、自由化”,而是以雙軌漸進的務實方式不斷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但是,長期以來西方主流的理論認為(wei) :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 轉型必須按“休克療法”一次性地消除各種扭曲。受此理論的影響,知識界不少人把社會(hui) 經濟中存在的一切問題都歸結於(yu) 沒有按照西方主流的理論來進行改革所致。 不過,按照西方主流理論進行轉型的國家大多出現經濟崩潰、停滯、危機不斷,少數在轉型中取得穩定和快速發展的國家,推行的卻都是被西方主流理論認為(wei) 是最糟 的雙軌漸進的改革。

  在發展問題上也是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展中國家普遍推行進口替代戰略,少數幾個(ge) 經濟發展成功的如日本和東(dong) 亞(ya) 經濟體(ti) 推行的則是出口導向戰略,這種戰略當時被認為(wei) 是錯誤的。

  根據西方主流的轉型和發展理論來進行轉型和發展的國家不成功,而少數成功國家的轉型和發展道路卻違背了西方主流的理論,原因在於(yu)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的經濟基礎不同、條件不一樣,總結於(yu) 發達國家社會(hui) 經濟現象並以發達國家的基礎和條件為(wei) 暗含前提的西方主流理論,拿到發展中國家來用,常有“淮南為(wei) 橘、淮北 為(wei) 枳”的缺憾。發展中國家有較為(wei) 相同的條件、挑戰和機遇。來自我國的理論創新不僅(jin) 能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的實現做出貢獻,也將有助於(yu) 其他發展中國家 擺脫低收入、中等收入陷阱,實現“百花齊放春滿園”的願景。

  立誌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yi) 者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馬克思主義(yi) 研究院研究員 鍾 君

  馬克思主義(yi) 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hui) 曆史發展的基本規律,指明了人類社會(hui) 必然走上社會(hui) 主義(yi) 和共產(chan) 主義(yi) 大道的必然規律。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yi) 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始終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金鑰匙。今年是馬克思誕辰198周年,兩(liang) 個(ge) 世紀快過去了,一些人使出渾身解數試圖證明馬克思“已過時”。馬克思主義(yi) 不斷“被過 時”,恰恰證明馬克思主義(yi) 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生命力。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總書(shu) 記的黨(dang) 中央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嶄新境界,譜寫(xie) 了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全麵發展的新篇章,彰顯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 製度自信,這更加堅定了我們(men) 年輕一代學人立誌成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者的信心和決(jue) 心。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五百年的係統闡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是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而不是其他什麽(me) 主義(yi) 的深刻論述、改革開放前後兩(liang) 個(ge) 曆史時期的正確認識、“四個(ge) 全麵”戰略布局和新發展理念等一係列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新成果, 豐(feng) 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是深深紮根於(yu) 中國大地、符合中國實際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yi) 。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走得對、走得好。

  青年學人要立誌真信真學真懂真用馬克思主義(yi) ,努力成為(wei) 堅定的馬克思主義(yi) 信仰者、研究者、傳(chuan) 播者和踐行者。做忠實的信仰者,就要信“馬”信“共”,使從(cong) 事的馬克思主義(yi) 專(zhuan) 業(ye) 成為(wei) 神聖事業(ye) 。做篤定的研究者,就要堅持馬克思主義(yi) 立場觀點方法,努力做到用中國話語表達中國理論,用中國理論解決(jue) 中國問題。做創新的 傳(chuan) 播者,就要創新馬克思主義(yi) 話語體(ti) 係,肩負起推進馬克思主義(yi) 理論通俗化大眾(zhong) 化的重任。做執著的踐行者,就要把運用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指導中國實踐當作看家 本領,保持定力,砥礪前行。

  推動敦煌學發展,為(wei) “一帶一路”做貢獻

  敦煌研究院研究員 樊錦詩

  敦煌學是一門國際性的學問,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曆史。我國的敦煌學研究一度發展比較緩慢,國際上曾流行“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外國”的說法。上世紀 80年代以後,在一批著名學者的影響帶動下,我國學者奮起直追。經過30多年的辛勤努力,敦煌學在中國取得了曆史性的成就。從(cong) 敦煌石窟文物的保護研究來 說,已經由過去的看守型、搶救性保護,進入科技保護、預防性保護的新階段。目前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采集、存貯、展示敦煌石窟數字圖像信息,有效地緩解了文 物保護與(yu) 開放利用的矛盾。從(cong) 敦煌學研究機構和隊伍來說,造就了一支老中青結合、水平較高的敦煌學專(zhuan) 業(ye) 人才隊伍,保證了我國敦煌學研究事業(ye) 後繼有人。從(cong) 敦煌 學研究成果來說,我國學者在敦煌學的幾乎所有領域,諸如語言文學、曆史、考古、藝術、宗教、民族、民俗等眾(zhong) 多學科推出大量研究論著,獲得國際學術界的肯 定。

  上述一係列顯著成就,改變了“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的被動局麵,現在連外國學者也公開承認中國是國際敦煌學的中心。不過我們(men) 不能就此滿足,中國學者要主導國際敦煌學的發展,並讓敦煌文化藝術走出國門,在世界範圍傳(chuan) 播、弘揚。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引起國內(nei) 外的熱烈反響。這不僅(jin) 是我國對外開放的一個(ge) 大戰略,也為(wei) 敦煌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利用敦煌文化藝術 遺產(chan) 資源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既是我們(men) 的責任,也是我們(men) 的機遇。敦煌文化藝術遺產(chan) 有著絲(si) 綢之路2000多年的曆史背景,是印度文化、希臘文化、波 斯文化、中亞(ya) 文化等世界幾大文化與(yu) 中國文化交融、薈萃的產(chan) 物,體(ti) 現了絲(si) 綢之路沿線許多國家共有的曆史文化傳(chuan) 統。文化的交流與(yu) 溝通是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 家民心相通的最有效途徑。在這方麵,敦煌學作為(wei) 深化我國與(yu) 絲(si) 綢之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與(yu) 合作的橋梁,可以發揮獨特作用。

  關(guan) 於(yu) 理論創新、話語建構和新型智庫建設的一些思考

  複旦大學中國研究院教授 張維為(wei)

  中國以人類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迅速發展,震撼了世界。要把我國發展優(you) 勢和綜合實力轉化為(wei) 話語優(you) 勢,關(guan) 鍵在於(yu) 理論創新和話語建構。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界,包括以建構中國話語為(wei) 己任的新型智庫,對此負有義(yi) 不容辭的責任。

  首先,樹立信心。中國的發展早已超越了西方理論和話語的詮釋能力。過去30多年,西方對中國政治的預測幾乎都是錯的,這是一個(ge) 很好的例子,他們(men) 的誤判 除了有意識形態的偏見,還有西方哲學社會(hui) 科學本身存在的許多問題。金融危機、債(zhai) 務危機、顏色革命褪色、“阿拉伯之春”變成“阿拉伯之冬”、歐洲難民危機等 也進一步打擊了西方的製度自信和話語自信。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推動理論創新,超越西方話語,建構中國話語正逢大好時代。

  第二,明確目標。要建立一套中國本位的、本土的、學術的、同時也是國際化的政治話語敘述,並用中國人的標準和話語對西方和世界事務進行評判。

  第三,哲學社會(hui) 科學基礎理論的創新是中國話語建設成功的關(guan) 鍵。以政治學為(wei) 例,正因為(wei) 我們(men) 在基礎理論上有所創新和突破,所以比較敢於(yu) 也比較善於(yu) 與(yu) 西方理論和西方話語碰撞。

  中國的理論創新、話語創新,從(cong) 來沒有麵臨(lin) 過如此好的曆史機遇。時代呼喚中國學人的原創性貢獻,也呼喚中國產(chan) 生具有原創力的學者大師。

  進一步加強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研究、普及與(yu) 傳(chuan) 播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康 震

  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中,蘊藏著極其鮮活豐(feng) 富的哲學思想、倫(lun) 理觀念和價(jia) 值追求,如何立足當代,創新發展古代優(you) 秀的思想文化,是我們(men) 麵臨(lin) 的重大現實課題。 研究傳(chuan) 統文化的一個(ge) 重要原則是師古而不能泥古,既要回首曆史、積極傳(chuan) 承,又要與(yu) 時俱進、麵向未來。隻有這樣,才能深化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理解,推動傳(chuan) 統文化走向 創新,才能增強文化自信和價(jia) 值觀自信,激發我們(men)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的勇氣和動力。

  傳(chuan) 統文化研究周期長、產(chan) 出成果慢。但隻要沉下心來,“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研究成果就一定能經得起時間考驗和曆史檢驗。為(wei) 此,應當大力倡導“十年磨一劍”的學術風氣。

  前不久剛剛結束的“中國詩詞大會(hui) ”,以百人團現場競賽的創新形式,調動全國億(yi) 萬(wan) 觀眾(zhong) 重溫古典詩詞魅力,掀起了學習(xi) 傳(chuan) 統文化的熱潮。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 就根植在傳(chuan) 統文化和每個(ge) 人的內(nei) 心深處。詩詞大會(hui) 的成功就在於(yu) 激活了深藏在每個(ge) 人心中的精神基因,並從(cong) 中獲取知識、汲取營養(yang) 、吸取智慧,增強了中華文明內(nei) 在 的生機與(yu) 活力。

  傳(chuan) 統文化的普及是一門大學問。學術界關(guan) 注的重大學術問題往往也是民眾(zhong) 關(guan) 注的熱點問題,真正優(you) 秀的研究者往往也是優(you) 秀的普及者和傳(chuan) 播者。需要有更多的專(zhuan) 家學者走出書(shu) 齋、走出課堂,走向社會(hui) 、走向大眾(zhong) ,加入傳(chuan) 統文化普及的隊伍,弘揚民族正能量,激發傳(chuan) 統文化內(nei) 在活力。

  在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播普及中,新興(xing) 媒體(ti) 有著不可替代的優(you) 勢,同時不能簡單用新興(xing) 媒體(ti) 取代傳(chuan) 統媒介。傳(chuan) 統媒介與(yu) 新興(xing) 媒體(ti) 各有所長,應當彼此互補、有機融合,隻有這樣才能真正構建起適應時代變化的傳(chuan) 播話語體(ti) 係,準確、快捷、廣泛地傳(chuan) 播傳(chuan) 統文化正能量。

  貫徹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理論繁榮法學研究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馬懷德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國家,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了許多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發展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理論。這一理論繼 承了中華傳(chuan) 統法律文化的精華,吸收了世界法治文明的有益經驗,極大豐(feng) 富了馬克思主義(yi) 法學理論寶庫,是黨(dang) 和國家法治建設的指導思想。法學界應當充分認識中國 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理論的重大意義(yi) ,認真研究這一理論的科學內(nei) 涵、基本原則、主要特征和根本要求,並將其貫徹到法學各專(zhuan) 業(ye) ,推動法學理論創新。

  長期以來,法學界以繁榮法學研究、推動法治建設為(wei) 己任,把握正確方向,立足中國實際,破解現實問題,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優(you) 秀研究 成果。但是,也應該看到,法學界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脫離實際、不接地氣、照搬西方法學理論話語的傾(qing) 向。貫徹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理論,法學界應當增強理論自 信,從(cong) 中國實際出發,研究解決(jue) 當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如黨(dang) 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yu) 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問題;依法治國與(yu) 依規治黨(dang) 的關(guan) 係問題;科學立法、嚴(yan) 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問題;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hui) 一體(ti) 建設問題;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的本質特征、內(nei) 在要 求、基本原則、發展方向,等等。法學界有責任運用馬克思主義(yi) 法學理論,對這些重要課題進行深入研究,推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理論體(ti) 係。

  麵對日益複雜的法律問題和鮮活的法治實踐,法學學科自身已經很難滿足實踐需要。為(wei) 此,應當消除學科壁壘,培育新興(xing) 學科、發展交叉學科,鼓勵法學、政治學、社會(hui) 學等多學科聯合攻關(guan) ,爭(zheng) 取在重大問題上取得有價(jia) 值的研究成果。

  加強高校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教育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 沈壯海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作出一係列重要指示,給高校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工作者以巨大鼓舞,指明了前進方向。全國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體(ti) 係計劃等陸續啟動,思想政治理論課各門教材先後兩(liang) 次進行全麵修訂,教學一線的老師們(men) 積極創新形式,用心用情地開展教育教 學,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教育得到加強、取得明顯成效。

  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教育是在大學生頭腦裏進行思想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久久為(wei) 功。加強和改進的落腳點是提高吸引力和實效性,關(guan) 鍵在內(nei) 容創新與(yu) 方法創 新並重。從(cong) 內(nei) 容角度講,要善於(yu) 把教材優(you) 勢轉化為(wei) 教學優(you) 勢,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的講授與(yu) 學生的思想關(guan) 注點有效對接,回應熱點、講透難點、化解疑點。從(cong) 方法 角度講,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把大道理、硬道理講細、講活,做到娓娓論道、循循善誘,“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注重引導學生由事實 得出結論,從(cong) 感性走向理性,形成正確的價(jia) 值判斷和立場。一個(ge) 優(you) 秀的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教師,既要心中有“真經”,又要教學有“高招”,這是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教育 工作者的“看家本領”。其中,內(nei) 容為(wei) 王,更具有根本性。隻有自己把“真經”讀透了,理解深了,教學才可能遊刃有餘(yu) 、出神入化,才能讓學生感到茅塞頓開、醍 醐灌頂。做到這一點,要求我們(men) 每一位教育者自覺加強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學習(xi) 研究,堅定信仰,練好內(nei) 功。

  深化新形勢下軍(jun) 事力量建設與(yu) 運用研究

  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教授 金一南

  深化新形勢下軍(jun) 事力量建設與(yu) 運用研究,要充分考慮過往研究所基於(yu) 的形勢和條件已發生重大改變。一是隨著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和財政收入增長,國防與(yu) 軍(jun) 隊建 設走出了長期低水平徘徊的困境,迎來了建設的黃金時期。建設一支與(yu) 中國國際地位相稱、與(yu) 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武裝力量,已經成為(wei) 保障國家可持續發展 的迫切需要。二是隨著國家經濟結構變化導致安全結構變化,軍(jun) 隊肩負的曆史使命也發生重大變化。三是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安全空間由三維向多維拓展,信息、 網絡、太空、電磁頻譜成為(wei) 國家安全的新領域。

  目前我軍(jun) 正在進行前所未有的變革。為(wei) 深化新形勢下軍(jun) 事力量建設與(yu) 運用研究,要重視研究以下幾個(ge) 問題。

  一是加快彌補軍(jun) 隊正規化建設這塊短板,從(cong) 習(xi) 慣於(yu) 文件管理、會(hui) 議管理,轉變到遵循法規管理、條令管理的模式上來。二是改革傳(chuan) 統的幹部選拔方式,建立完善 讓優(you) 秀人才脫穎而出擔當大任的機製,注重到軍(jun) 事鬥爭(zheng) 準備第一線、從(cong) 各類重大軍(jun) 事行動中去尋找、識別、選拔“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 軍(jun) 人。三是弘揚中國軍(jun) 事哲學和戰略文化,締造中國“非對稱”優(you) 勢。不能照別人的葫蘆畫自己的瓢,而要通過變革實現自我創新。隻有創新才能形成非對稱,隻有 非對稱才能形成優(you) 勢,才能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四是注重通過個(ge) 案推動總體(ti) ,在戰略約束中積極穩步地完成能量釋放,表現戰略定力。

  新一代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的探索與(yu) 使命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王 文

  出生在80年代的新一批青年學者,正在成長為(wei) 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隊伍的一支生力軍(jun) 。這一代人的特點是,成長、求學、思想成熟的曆程與(yu) 改革開放背景下中 國高速發展的進程同步。當我們(men) 這一代人開始登上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舞台時,中國已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世界越來越重視中國發展的經驗。“80後”學 者是中國第一代無需背負“落後國家”心理包袱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從(cong) 事業(ye) 的起步期就可以平視世界同輩。

  新一代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仍然要虛心學習(xi) 、研究借鑒人類社會(hui) 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們(men) 不能照搬照抄基於(yu) 別國經驗的學術成果,也不能接受西方意識形態 下居高臨(lin) 下的學理說教,更不能數典忘祖。關(guan) 鍵還是要紮根實踐,下苦功夫,求真學問,以服務於(yu) 大眾(zhong) 、服務於(yu) 社會(hui) 、服務於(yu) 國家為(wei) 目標,在生活中尋求真正的研究 選題,讓研究工作回歸關(guan) 乎國家前途命運、關(guan) 乎人民幸福安康的思考中來。

  我們(men) 以親(qin) 身的經曆越來越感受到,當代中國實踐是偉(wei) 大的,對人類文明來說是一筆寶貴的、獨特的經驗與(yu) 財富。這正是新一代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有可能超越前輩、超越西方的現實根基,也是堅定信念、紮根本土的時代源泉。

  如此偉(wei) 大的成就,新一代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更應研究好、總結好、發揚好,讓中國的經驗影響全世界。青年學人擁有自身優(you) 勢,如果能夠站在曆史的製高點上 把握時代的潮流,更加有定力、有底氣、有思想,用中國自己的理論研究和話語體(ti) 係,闡釋中國實踐、中國道路以及背後的製度安排,那一定能夠構建中國的學術軟 實力。我們(men) 已經解決(jue) 了“挨打”“挨餓”的問題,在一代代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的持續努力下,我們(men) 一定能夠根本解決(jue) “挨罵”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