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在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中,用“兩(liang) 個(ge) 不可替代”充分肯定了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重要地位和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 作者的重要作用,明確指出要堅持馬克思主義(yi) 在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研究導向,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 的講話科學地回答了建設什麽(me) 樣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需要利用哪些資源,以及如何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問題,為(wei) 構建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yi) 和深遠的曆史意義(yi) 。
一、準確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
堅持馬克思主義(yi) 的指導地位、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研究導向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本質特征。哲學社會(hui) 科學是人們(men) 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 曆史發展和社會(hui) 進步的重要力量,在認識世界、傳(chuan) 承文明、創新理論、谘政育人、服務社會(hui) 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以探索規律、發現規律、認 識規律、總結規律,並幫助人們(men) 把握和適應規律為(wei) 主要任務。作為(wei) 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哲學社會(hui) 科學是“術”和“器”,是為(wei) 曆史發展和社會(hui) 進步服務 的,而其要探索、發現、總結的規律則是“道”。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中外哲學社會(hui) 科學在其本質上是一致的、相通的。但是,哲學社會(hui) 科學也存在著指導思想的問 題,存在著為(wei) 什麽(me) 人的問題。這是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的根本性、原則性問題,也是區分中外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的根本性標誌。堅持馬克思主義(yi) 的指導地位,堅持以人 民為(wei) 中心的研究導向,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本質特征,也是區別於(yu) 其他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重要標誌。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是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曆史、把握當代,關(guan) 懷人類、麵向未來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立足中國,就是要立足中國文化、中國社會(hui) 和中國 的現實,這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立身之本。當代中國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是建立在中國傳(chuan) 統的學術思想、學術體(ti) 係、學術方法之上,同時又學習(xi) 借鑒人類一切文明 成果,尤其是近現代以來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代表的先進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形成的。它既不同於(yu) 古代中國以經學、考據學、闡釋學為(wei) 主體(ti) 的學術構架,又不同於(yu) 近代中 國出現的“中學為(wei) 體(ti) 、西學為(wei) 用”的學術思潮,同時又有別於(yu) 西方社會(hui) 建立在邏輯學和神學之上的學術流派。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應該是融通中外思想文化、貫通 古今學術內(nei) 容,以對人類的全麵關(guan) 懷為(wei) 核心,以對未來的深入思考為(wei) 指向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這是一種既體(ti) 現人類社會(hui) 先進思想文化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又在指導思想、 研究導向、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等方麵,充分體(ti) 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魄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應該建立自己的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和話語體(ti) 係。哲學社會(hui) 科學是否獨具特色、自成體(ti) 係,是否具有自己的話語權,關(guan) 鍵看學科體(ti) 係是否 健全,學術體(ti) 係是否科學,話語體(ti) 係是否有影響力。目前,我國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體(ti) 係已經基本確立,形成了經濟、政治、社會(hui) 、文化、生態、軍(jun) 事、黨(dang) 建等學科 組成的大的學科體(ti) 係,基本上涵蓋了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主要方麵。同時,每一學科既相互聯係,又自成一體(ti) ,形成了較為(wei) 規範的學術體(ti) 係。以文學而論,其下可分 為(wei) 中國文學、外國文學、文藝學、民間文學等學科,每一學科下麵又分若幹二級學科和研究方向,形成了層次清晰、邏輯嚴(yan) 密、結構合理的學科體(ti) 係。目前,我國傳(chuan) 統的優(you) 長學科如文史哲等,學科體(ti) 係比較健全,學術體(ti) 係比較科學,學術研究比較規範,已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話語體(ti) 係。但是,總體(ti) 來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 話語體(ti) 係還不夠完善,話語體(ti) 係的影響力,尤其是在國際人文科學的交往交流中的影響力還比較弱,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話語權還比較小。這也是中國特色哲學 社會(hui) 科學應該著力彌補的短板之一。
二、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三大基礎
構建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是一項係統工程,也是一項極其繁重的任務。它不僅(jin) 需要馬克思主義(yi) 作為(wei) 理論指導,而且需要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需要借 鑒人類一切文明成果,植根於(yu) 厚重堅實的現實基礎之上。這就是《講話》明確指出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需要把握好的三個(ge) 方麵資源。
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理論基礎。毛澤東(dong) 同誌曾經指出:“領導我們(men) 事業(ye) 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指導我們(men) 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 克思列寧主義(yi) 。”馬克思主義(yi) 既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指導思想,也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yi) 及其中國化形成的理論成果,不僅(jin) 在關(guan) 於(yu) 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人類社會(hui) 及其發展規律、認識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等方麵,為(wei) 人們(men) 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而且也為(wei) 中國 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供了理論指導和理論素養(yang)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所形成的理論成果和文化形態,如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理論、 製度,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政治、社會(hui) 、文化、生態、軍(jun) 事、黨(dang) 建等方麵形成的思想理論成果,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主體(ti) 內(nei) 容,為(wei) 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工作者提供了豐(feng) 富的研究主題,奠定了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理論基礎。緊扣這些研究主題,把握好這一理論基礎,才能進一步彰顯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中國 特色。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成長發展的文化基礎。勤勞、勇敢、智慧的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奮鬥曆程中,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為(wei) 我們(men) 堅 定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提供了文化自信。中華文化五千年綿延不絕,自成體(ti) 係,自具特色,產(chan) 生了諸子百家等思想學說,湧現出以老 子、孔子、莊子、墨子、孟子、荀子、孫子、韓非子等為(wei) 代表的一大批優(you) 秀思想家,他們(men) 的思想、理念、智慧,以及他們(men) 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jue) 問題的方式方 法,曆久彌新,具有穿越時代的力量,至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不忘本來、麵向未來的堅實文化基礎。廣大哲學社會(hui) 科 學工作者應從(cong) 引為(wei) 自豪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營養(yang) 、獲得靈感、發現素材、尋找主題,加強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揭示其曆史意義(yi) 和當代價(jia) 值,進 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體(ti) 係、學術體(ti) 係、價(jia) 值體(ti) 係和評價(jia) 體(ti) 係;應激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為(wei)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成長發展提供強大的內(nei) 生動力,讓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因持續得到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滋養(yang) 而永葆活力。
國外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有益滋養(yang) 。科學沒有國界,理論之樹常青。國外哲學社會(hui) 科學在其發展曆程中,形成了若幹對人類社會(hui) 發展進步有積極意義(yi) 的理論成果。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講話中提到的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ya) 裏士多德、西塞羅,文藝複興(xing) 時期的但丁、薄伽丘、 達•芬奇、哥白尼、伽利略,近代社會(hui) 的伏爾泰、狄德羅、盧梭、孟德斯鳩、漢密爾頓,以及對馬克思主義(yi) 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的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聖西 門、傅裏葉、歐文,亞(ya) 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等,都是對世界文明發展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的思想家和理論家。至於(yu) 當代西方社會(hui) 出現的凱恩斯主義(yi) 、新自由主義(yi) 、新 保守主義(yi) 、存在主義(yi) 、結構主義(yi) 、後現代主義(yi) ,等等,在西方社會(hui) 也廣有影響。這些理論成果和學術流派,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重要借鑒和有益滋養(yang) 。應 堅持洋為(wei) 中用、批判借鑒的原則,正確對待國外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既有成果,使之成為(wei)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有益滋養(yang) 。
三、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路徑選擇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是《講話》的明確要求,也是廣大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的曆史使命和責任擔當。應按照《講話》指明的路徑,堅持在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上下功夫,在中國特色上下功夫,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魄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要有自己的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和話語體(ti) 係。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學科體(ti) 係,是以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政治、社會(hui) 、文化、生態、 軍(jun) 事、外交、黨(dang) 建等為(wei) 學科支撐,各個(ge) 學科涵蓋的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準、學術方法、學術話語等,則構成了各個(ge) 不同學科的學術體(ti) 係。就我國 目前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現狀而論,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學科體(ti) 係已經基本建立,學術體(ti) 係也較為(wei) 完備。需要廣大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是構建中國特 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話語體(ti) 係。所謂中國特色的話語體(ti) 係,就是中國特色的學術、中國特色的理論、中國特色的方法、中國特色的表達。換句話說,是用中國表達來傳(chuan) 播中國學術、中國理論和中國聲音。要建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話語體(ti) 係,就要從(cong) 事實層麵、邏輯層麵、價(jia) 值層麵、表達層麵等不同層次,依照話語體(ti) 係的內(nei) 在 邏輯聯係,凝煉成為(wei) 國際社**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表達,著力提升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學術質量和學術水平,著力增 強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中國特色,主要體(ti) 現在《講話》所說的六個(ge) 特性。一是要體(ti) 現繼承性和民族性。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是有著深厚 的文化淵源和學術淵源。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就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文化淵源和學術淵源,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根基所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 就要在古為(wei) 今用上下功夫,加強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弘揚,把先賢的思想、理念、智慧、方法等優(you) 秀文化遺產(chan) 繼承下來,結合現實需要加以轉化;要突出中 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民族特色,自覺傳(chuan) 承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和文化基因,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yu) 當代文化相適應、與(yu) 現代社會(hui) 相協調,在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 中充分體(ti) 現中華元素和民族特色。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越能彰顯中華元素和民族特色,突出繼承性和民族性,就越能展現中國特色,也就越能為(wei) 世 界各國提供思路和借鑒。
二是體(ti) 現原創性和時代性。理論之樹之所以能夠常青,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關(guan) 鍵在於(yu) 創新性。創新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持續發展、永葆活力的內(nei) 在動 力,也是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的永恒主題。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是一些創新性很強的工作,也是體(ti) 現原創性與(yu) 時代性的創造性工作。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要善於(yu) 在認識世界、 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在改革開放的發展實踐中,在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中國夢的曆史進程中,充分發揮研究者的主體(ti) 作用,把創新性貫穿於(yu) 科研工作的全過程,注重發掘 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社會(hui) 科學研究工作者要善於(yu) 把創新性與(yu) 時代性結合起來,不斷進行思想創新、理論創新、觀點創新、方法創新,不 斷概括新實踐、總結新思想、提煉新理論;要勇立時代潮頭,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探討和把握時代發展規律,尤其是要加強對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實踐 經驗的總結和理論概括,用富有主體(ti) 性、原創性、時代性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的新成果,不斷豐(feng) 富和充實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
三是體(ti) 現係統性和專(zhuan) 業(ye) 性。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是由完整的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和話語體(ti) 係構成的。既是一個(ge) 完整的體(ti) 係,就要體(ti) 現係統性、完整性和學理 性,體(ti) 現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之間的內(nei) 在邏輯聯係。在學科建設方麵,既要兼顧學科的差異性,又要兼顧學科的完整性;既要注重傳(chuan) 統學科、新興(xing) 學科、 前沿學科、交叉學科發展,也要關(guan) 注冷門學科,給冷門學科提供發展空間和發展條件,關(guan) 鍵時候能夠拿得出、用得上,真正形成“基礎學科健全紮實、重點學科優(you) 勢 突出、新興(xing) 學科和交叉學科創新發展、冷門學科代有傳(chuan) 承、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輔相成、學術研究和成果應用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局麵。同時,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 究是一項專(zhuan) 業(ye) 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專(zhuan) 業(ye) 理論、專(zhuan) 業(ye) 知識、專(zhuan) 業(ye) 方法、專(zhuan) 業(ye) 表達、專(zhuan) 業(ye) 規範。要調動五路專(zhuan) 業(ye) 科研大軍(jun) 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men) 的學術特長和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持續推出富有專(zhuan) 業(ye) 性、學理性、創新性的研究成果,為(wei)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揮更大的作用。
(作者係河南省社會(hui) 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