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是首要任務

河南日報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 陳耀2022-10-27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須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並從(cong) 構建高水平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等五個(ge) 方麵,為(wei) 未來經濟如何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謀篇布局,指明路徑方向。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在經濟發展上就是要圍繞高質量發展,深刻領會(hui) 、深入思考,結合實際、運籌帷幄,抓住要點、贏得主動。

  深化經濟改革,以高水平體(ti) 製激活發展動力

  經濟發展的動力來自經濟體(ti) 製的改革,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構建高水平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發揮製度的基礎保障作用。所謂“高水平”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是一個(ge) 相對於(yu) “係統的完備性和成熟性”而言的概念,2020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guan) 於(yu) 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的意見》中指出,我國市場體(ti) 係還不健全、市場發育還不充分,政府和市場的關(guan) 係沒有完全理順,還存在市場激勵不足、要素流動不暢、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觀經濟活力不強等問題,推動高質量發展仍存在不少體(ti) 製機製障礙。因此,要“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經濟體(ti) 製改革及其他各方麵體(ti) 製改革,構建更加係統完備、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從(cong) 根本上也可以說,能夠把社會(hui) 主義(yi) 的製度優(you) 越性與(yu) 市場經濟的長處得到最佳結合和最好發揮,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經濟主體(ti) 的發展動力和創造力,就是“高水平體(ti) 製”。

  深化與(yu) 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體(ti) 製改革是一項係統工程。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堅持和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經濟製度,做到“兩(liang) 個(ge) 毫不動搖”(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製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發揮好“兩(liang) 個(ge) 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這些原則的指導下,重點是深化三個(ge) 方麵的改革:一是深化企業(ye) 改革。企業(ye) 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體(ti) ,要推進國資國企改革,發揮好國資國企在關(guan) 鍵核心領域的重要支撐作用;著力優(you) 化民營企業(ye) 的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ye) 產(chan) 權和企業(ye) 家合法權益,建立對中小微企業(ye) 發展難題的有效扶持機製;要加快培育更多的世界一流企業(ye) ,提升我國企業(ye) 的國際競爭(zheng) 力。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和要素市場化改革,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zheng) ,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三是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ti) 係,加強產(chan) 業(ye) 政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區域政策等各項宏觀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把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與(yu) 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結合起來,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you) 化供給結構的關(guan) 鍵作用,增強國內(nei) 大循環的內(nei) 生動力;優(you) 化稅製結構,完善資本市場,加強現代金融監管,守住不發生係統性風險底線。

  錨定實體(ti) 經濟,以現代化體(ti) 係夯實產(chan) 業(ye) 根基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ti) 經濟上;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錨定“實體(ti) 經濟”,意義(yi) 重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總結曆史經驗和世界發展規律,對此做出了科學論斷:“實體(ti) 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我們(men) 這麽(me) 一個(ge) 大國要強大,要靠實體(ti) 經濟,不能泡沫化”;要“把實體(ti) 經濟特別是製造業(ye) 做實做強做優(you)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一些歐美國家出現產(chan) 業(ye) 空心化、失業(ye) 率升高、收入差距拉大等嚴(yan) 重問題,充分證明了經濟發展任何時候都不能“脫實向虛”。同時,我們(men) 也需要反思西方傳(chuan) 統的產(chan) 業(ye) 結構演進理論,隨著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三產(chan) 業(ye) 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並不是越高越好,越高越先進;作為(wei) 實體(ti) 經濟代表的第二和第一產(chan) 業(ye) 無論何時都要保持一定的經濟比重。特別是在當前國際經濟形勢複雜變化、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和新冠肺炎疫情的衝(chong) 擊下,我國更需要著力振興(xing) 實體(ti) 經濟,加快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增強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穩定和安全,築牢經濟行穩致遠、贏得競爭(zheng) 主動的根基。

  對於(yu) 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重要路徑和目標,就是要推進新型工業(ye) 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這六大領域抓住了我國構建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關(guan) 鍵命脈,體(ti) 現了世界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的大趨勢和國際競爭(zheng) 的著力點,也是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著力強化和突破的戰略要點。基於(yu) 我國目前產(chan) 業(ye) 發展的基礎現狀,重點需要從(cong) 五個(ge) 方麵來推進體(ti) 係建設。一是實施產(chan) 業(ye) 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guan) 工程,通過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網絡化賦能改造,推動製造業(ye) 不斷向中高端邁進;二是著眼長遠需求和國際競爭(zheng) 需要,及早布局儲(chu) 備,提升我國戰略性資源的供應保障能力;三是加大力度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支持鼓勵發展新技術、新業(ye) 態、新模式、新場景應用,搶占新產(chan) 業(ye) 新技術國際製高點;四是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與(yu) 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建設優(you) 質高效的現代服務業(ye) 體(ti) 係和高效順暢的流通體(ti) 係;五是優(you) 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係統集成,建設交通基礎設施、科技基礎設施、產(chan) 業(ye) 基礎設施、生態基礎設施等現代化基礎設施體(ti) 係,為(wei) 現代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優(you) 質硬件支撐。

  強弱項補短板,以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保障糧食安全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首先,是由我國城鄉(xiang) 二元結構的特點決(jue) 定的,目前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還很不充分,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的短板,也是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所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從(cong)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的高度,強調“民族要複興(xing) ,鄉(xiang) 村必振興(xing) ”。其次,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也是著眼於(yu)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我國農(nong) 村有近5億(yi) 人口,把戰略基點放在擴大內(nei) 需上,培育完整的內(nei) 需體(ti) 係,農(nong) 村是最廣闊的增量空間。隨著農(nong) 民收入水平提升、農(nong) 村社會(hui) 事業(ye) 發展,會(hui) 釋放出巨大的投資和消費需求。最後,從(cong) 現實看,農(nong) 業(ye) 在國民經濟中重要的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削弱。2020年以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和部分地區嚴(yan) 重自然災害衝(chong) 擊,我國糧食和重要農(nong) 副產(chan) 品供給充裕,對保持經濟社會(hui) 穩定發展功不可沒。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我國人口眾(zhong) 多,糧食供給不能依賴國際市場,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穩住農(nong) 業(ye) 基本盤,也使我們(men) 能夠沉著應對國際大變局並對世界穩定發展做出貢獻。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必須堅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優(you) 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中心的任務就是要做好“全麵振興(xing) ”的大文章,要紮實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xing) ,這五個(ge) 方麵的振興(xing) 抓住了農(nong) 村農(nong) 業(ye) 發展的關(guan) 鍵核心要素,體(ti) 現了“全麵性”的要求。突出的重點就是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yi) 畝(mu) 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為(wei) 此,需要深入實施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強化農(nong) 業(ye) 科技和裝備支撐,逐步把永久基本農(nong) 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發展設施農(nong) 業(ye) 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ti) 係;同時,必須健全種糧農(nong) 民收益保障機製和主產(chan) 區利益補償(chang) 機製,切實從(cong) 製度上有效保護種糧農(nong) 民和糧食主產(chan) 區的生產(chan) 積極性。促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還要大力培育發展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拓寬農(nong) 民增收致富渠道;統籌鄉(xiang) 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深化農(nong) 村土地製度改革,賦予農(nong) 民更加充分的財產(chan) 權益,鼓勵進城農(nong) 民依法自願有償(chang) 轉讓承包地。

  優(you) 化空間布局,以協調性促進區域城鄉(xiang) 共同繁榮

  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不斷優(you) 化資源的空間配置,提升區域之間和城鄉(xiang) 之間發展的協調性。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從(cong) 地域空間層麵構建了國家區域發展戰略體(ti) 係和戰略重點方向,就是要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ti) 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you) 化重大生產(chan) 力布局,構建優(you) 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ti) 係。這四大戰略相互聯係、相輔相成,但各自的目標指向有著明顯的差異。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一個(ge) 總體(ti) 戰略,主旨在促進我國經濟地帶之間均衡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區域重大戰略主要著眼於(yu) 對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和帶動作用的城市群、都市圈和經濟帶發展,體(ti) 現的是經濟效率和資源配置的最優(you) 化;主體(ti) 功能區戰略是基於(yu) 資源環境承載力而對國土空間實施有效管控,旨在促進人與(yu) 自然的和諧共生;新型城鎮化戰略立足於(yu) 推進以人為(wei) 核心的城鎮化,並以中心城市為(wei) 引領形成帶動區域發展的增長極。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區域發展的協調性不斷增強,特別是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基礎設施通達程度顯著提升,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引擎作用不斷增強,特殊類型地區實現振興(xing) 發展,國土空間的開發與(yu) 保護體(ti) 係基本形成。但也要看到,我國區域發展差距依然較大,中西部非城市化地區和東(dong) 北老工業(ye) 基地還麵臨(lin) 一些發展難題,北方發展活力整體(ti) 不如南方,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培育還很不均衡。

  新時代新征程的區域發展要更加突出“協調發展”的總體(ti) 要求,高質量推進實施國家區域發展戰略體(ti) 係,更大力度促進區域城鄉(xiang) 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共同富裕。一是要兼顧均衡與(yu) 效率目標,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區域重大戰略。發揮區域比較優(you) 勢,體(ti) 現區域發展基礎和發展階段,促進西部開發、中部崛起、東(dong) 北振興(xing) 和東(dong) 部率先發展四大板塊更上新台階,要重視研究提振北方經濟活力的新舉(ju) 措;同時進一步增強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黃河生態帶等區域重大戰略對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二是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健全主體(ti) 功能區製度,嚴(yan) 格管控好禁止開發、限製開發、重點開發和優(you) 化開發區域的開發行為(wei) ,製定差異化政策,分類精準施策。三是推進以人為(wei) 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加快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發揮國家和區域中心城市的作用,推動形成“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區域”梯次帶動、一體(ti) 化協調發展新格局,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的發展方式,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四是遵循“點線麵”和網絡布局的規律,優(you) 化重大生產(chan) 力布局,重點優(you) 化沿海、沿江、沿邊、沿交通幹線和沿“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走廊布局,做好“陸、海、空、互聯網”四維生產(chan) 力布局的統籌。

  暢通國際循環,以高水平開放參與(yu) 全球治理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新時代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ju) 措。改革開放40多年來,從(cong) 以“引進來”為(wei) 主到“引進來”“走出去”並重,從(cong)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共建“一帶一路”,從(cong) 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製度型開放轉變,我國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促發展,取得舉(ju) 世矚目的成就,當今中國已經成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製造業(ye) 第一大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利用外資穩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對外直接投資位居世界首位,成為(wei) 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源。然而,我們(men) 麵臨(lin) 的國際環境日趨複雜,逆全球化思潮湧動,“脫鉤”“斷供”等單邊行為(wei) 嚴(yan) 重威脅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在此背景下我國繼續高舉(ju) 開放大旗,開放的大門不斷擴大,開放的水平也不斷提高。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是順應發展環境變化做出的戰略選擇,是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市場化改革,更好統籌兩(liang) 個(ge) 市場、兩(liang) 種資源,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向全球價(jia) 值鏈中高端攀升的內(nei) 在要求,也是對接國際規則製度,深度融入全球分工體(ti) 係,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ti) 係變革的必然要求。

  推進高水平開放需要重點在以下方麵發力。一是加快推進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開放平台的製度創新,對標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加大在市場準入、管理標準、透明度、知識產(chan) 權保護、監管規則等重要領域的先行先試和壓力測試,穩步擴大規則製度型開放,以貨物貿易“零關(guan) 稅”、服務貿易“既準入又準營”為(wei) 方向推進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二是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以國內(nei) 經濟大循環吸引國際要素資源,增強國際國內(nei) 兩(liang) 種資源、兩(liang) 個(ge) 市場的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三是發展數字貿易,擴大服務業(ye) 市場開放和服務貿易發展,加快建設貿易強國。四是優(you) 化區域開放布局,鞏固東(dong) 部沿海地區開放先導地位,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提高中西部和東(dong) 北地區開放水平,引導沿海內(nei) 陸沿邊開放優(you) 勢互補,促進區域協同開放。五是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深度參與(yu) 全球產(chan) 業(ye) 分工和合作,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guan) 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