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新軍:文明互鑒與學科建設

中原人文社科網  武新軍(jun) 2023-05-17

  編者按:

  在全國上下認真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深入開展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主題教育之際,又恰逢“5·17”重要講話發表7周年,河南省社科聯於(yu) 5月16日組織召開了河南省社科界“重溫‘5·17’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理論研討會(hui) ,旨在進一步引導和動員全省廣大社科工作者更加自覺地擔負起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時代重任,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的河南實踐提供學理支撐和智力支持。從(cong) 即日起陸續刊發專(zhuan) 家發言,以饗讀者。今日刊發河南大學文學院院長武新軍(jun) 教授的發言《文明互鑒與(yu) 學科建設》。

1684295566579832.jpg

  充分發揮哲學社會(hui) 科學在融通中外文化、增進文明交流中的獨特作用,需要從(cong) 三個(ge) 方麵來理解文明互鑒與(yu) 學科建設。

  一、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需要加強文明互鑒與(yu) 文化傳(chuan) 播意識

  近年來,許多學者聚焦文明互鑒問題,致力於(yu) 研究世界文明在中國傳(chuan) 播的曆史過程,致力於(yu) 中華文明在海外傳(chuan) 播的研究,取得許多有價(jia) 值的研究成果。圍繞如何融通中外文化、增進文明交流,國家先後設置了許多重大、重點研究項目,這是國家為(wei) 提升中國文化的軟實力和傳(chuan) 播力所采取的重要舉(ju) 措。相關(guan) 的研究成果與(yu) 研究項目能否推動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體(ti) 係的建設與(yu) 創新,取決(jue) 於(yu) 研究者是否具有鮮明的學科意識、問題意識和人才培養(yang) 意識,取決(jue) 於(yu) 能否從(cong) 不同角度充分發掘整理不同民族、國家之間文化交流互動的曆史經驗與(yu) 教訓。

  推進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體(ti) 係的建設與(yu) 創新,需要對傳(chuan) 統的學科路徑、知識生產(chan) 方式與(yu) 人才培養(yang) 方式進行反思,需要朝著建構學生、學術、學科一體(ti) 化格局的方向努力。脫離時代和社會(hui) 需求的學科建設路徑,是很難結出果實的;沒有問題導向的知識生產(chan) ,是很難實現知識創新的;不能與(yu) 學生培養(yang) 相結合的學科,是沒有發展前途的。正是基於(yu) 這些基本的考慮,我們(men) 在從(cong) 事《中國當代文學傳(chuan) 媒史》研究過程中,一直在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文藝傳(chuan) 播學科的可能性,在研究過程中突出了如何提升中國文化的傳(chuan) 播力與(yu) 影響力的問題意識,並有意吸引大量本科生、研究生參與(yu) 到項目研究和課程建設中來,使他們(men) 在參與(yu) 重大課題研究中提升對於(yu) 文明互鑒曆史的理解,提升文化傳(chuan) 播的能力與(yu) 素養(yang) 。通過對不同曆史時期文藝對外傳(chuan) 播的大量個(ge) 案研究,發掘出許多鮮活的有助於(yu) 增進文明交流的曆史經驗,並對文藝作品如何通過文字、圖像、聲音的跨媒介傳(chuan) 播取得良好傳(chuan) 播效果有了更為(wei) 深入的理解。文藝作品的跨文化傳(chuan) 播,要比在同一文化語境中傳(chuan) 播麵臨(lin) 更多的難題,需要充分考慮不同文化群體(ti) 在社會(hui) 製度、意識形態、語言習(xi) 慣、思維方式、思想觀念、價(jia) 值觀念、接受心理、審美習(xi) 慣等方麵的差異,需要尋找不同文化群體(ti) 之間的共同點和共通性元素,需要處理好“我們(men) 想要說的”和“國外聽眾(zhong) 想要聽的”兩(liang) 者的關(guan) 係,需要創造融通中外的話語方式和敘事方式,需要調整好宣傳(chuan) 與(yu) 傳(chuan) 播、說服與(yu) 誘導、灌輸與(yu) 滲透的關(guan) 係,才能有效提升中華文化的對外傳(chuan) 播力與(yu) 影響力。

  二、哲學社會(hui) 科學各學科的發展,需要增強立足中國的問題意識,不做西方知識體(ti) 係的翻譯者和模仿者

  隻有立足中國的曆史傳(chuan) 統與(yu) 社會(hui) 實踐,才能增強知識生產(chan) 的原創性。“隻有以我國實際為(wei) 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ti) 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you) 勢”。

  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體(ti) 係的建構與(yu) 創新,需要在“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麵向未來”的邏輯路徑中展開,充分呈現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形成的曆史過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這是中國文化對外話語體(ti) 係建設的基礎。各學科還需要立足於(yu) 中國的曆史傳(chuan) 統和社會(hui) 實踐,重點挖掘中國的曆史傳(chuan) 統與(yu) 社會(hui) 實踐在應對、破解世界性難題方麵的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譬如各民族多元一體(ti) 、文化多樣和諧,以及傳(chuan) 統的“天人合一”的哲學與(yu) 美學思想等等,對於(yu) 破解當今的世界所麵臨(lin) 的難題,都是具有啟示意義(yi) 的。通過係統的發掘、整理與(yu) 研究,才能做好融通中外和文明互鑒,增強中國文化的話語權、傳(chuan) 播力與(yu) 影響力。而要實現這個(ge) 目標,需要各學科都能夠參與(yu) 中國故事的講述,“講清楚每個(ge) 國家和民族的曆史傳(chuan) 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進程中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feng) 厚滋養(yang) ;講清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ou) 勢,是我們(men) 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植根於(yu) 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的要求,有著深厚的曆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而要講清楚這些重大問題,則更需要各學科的深度參與(yu) ,需要增強學科建設的主體(ti) 性。

  三、各學科之間深度交叉融合,才能夠有效增強文明互鑒與(yu) 文化傳(chuan) 播

  提升中國文化的傳(chuan) 播力影響力,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技術問題和策略問題。目前從(cong) 事對外文化傳(chuan) 播研究的學者,多為(wei) 新聞傳(chuan) 播學、戲劇影視學、外國語言文學等領域的學者,更多地從(cong) 傳(chuan) 播技術、傳(chuan) 播體(ti) 係、傳(chuan) 播策略等角度來研究對外傳(chuan) 播問題。傳(chuan) 播平台建設,媒體(ti) 融合、講述方式等對外傳(chuan) 播策略,隻是做好對外文化傳(chuan) 播的一個(ge) 方麵。

  對外文化傳(chuan) 播不僅(jin) 需要解決(jue) 好如何傳(chuan) 播的問題,更需要解決(jue) 好傳(chuan) 播什麽(me) 的問題,不僅(jin) 需要解決(jue)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的問題,更需要解決(jue) 好講述什麽(me) 故事的問題,需要挖掘整理更多更好的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國“從(cong) 何處來”與(yu) “向何處去”等根本性問題。因此,對外文化傳(chuan) 播是一項具有係統性的工程,需要考古學、地理學、民族社會(hui) 學、曆史學、政治學、傳(chuan) 播學、語言學、心理學、文藝學等不同學科的學者通力合作,在學科交叉融合的基礎上融通各種資源,通過跨學科跨行業(ye) 協作,聚合不同學科的研究成果和不同行業(ye) 的傳(chuan) 播資源,形成對外傳(chuan) 播的創新合力。

  以鑄牢中華文明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例,在研究這個(ge) 問題時,各學科是各有所長的。考古學對中華文明的形成與(yu) 發展過程進行探源,政治學、曆史學從(cong) 不同朝代社會(hui) 治理等方麵來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形成與(yu) 發展過程,都是側(ce) 重於(yu) 從(cong) 事實層麵展開研究的。作為(wei) 一種觀念,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與(yu) 不同曆史時期的生產(chan) 方式、社會(hui) 治理實踐、民族政策等曆史事實有密切的關(guan) 係,更與(yu) 曆史事實的敘事有著密切的關(guan) 係。任何觀念的形成都離不開敘事與(yu) 傳(chuan) 播,敘事與(yu) 傳(chuan) 播對於(yu) 觀念的形成與(yu) 發展變化,有時要遠比事實更有力量。上海交通大學從(cong) 神話的發展演變探索中華文明的源流,更多是從(cong) 敘事層麵展開的。而文藝研究者更多麵對的也是敘事的問題。在中華文明形成與(yu) 發展的過程中,敘事有時比本事更有力量,文藝作品具有情感化、形象化、審美化的敘事特征,在文化傳(chuan) 播中具有其獨特作用,可以有效解決(jue) 觀念傳(chuan) 播中的各種障礙,解決(jue) 受眾(zhong) 不願接受或拒絕接受的問題。就河南的地方文化資源而言,包公、嶽飛本人對中國曆史的影響,遠遠比不上包公、嶽飛敘事(小說、傳(chuan) 說、圖像、戲曲、曲藝)的影響。楊家將本事的影響是很小的,但其敘事的影響則是巨大的。宋代以來,楊家將故事的發展演變,《四郎探母》《楊門女將》《三關(guan) 排宴》《穆桂英掛帥》等戲曲版本的演變,以複雜而曲折的方式參與(yu) 了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建構。嶽飛、楊家將、包公等地方資源,可以成為(wei) 豐(feng) 富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體(ti) 係的文化資源,需要進行更為(wei) 深入的研究。

  文明互鑒研究所要麵對的問題更為(wei) 複雜,需要各學科之間通力合作,從(cong) 多個(ge) 角度梳理文明互鑒的曆史進程及其複雜性。融通中外並不斷提煉中華文明的關(guan) 鍵詞、理論與(yu) 方法,需要“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加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傳(chuan) 播力與(yu) 影響力,建構對外話語體(ti) 係,並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