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舊版

華小鵬:以有組織科研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係創新

中原人文社科網  華小鵬2023-05-18

  編者按:

  在全國上下認真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深入開展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主題教育之際,又恰逢“5·17”重要講話發表7周年,河南省社科聯於(yu) 5月16日組織召開了河南省社科界“重溫‘5·17’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理論研討會(hui) ,旨在進一步引導和動員全省廣大社科工作者更加自覺地擔負起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時代重任,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的河南實踐提供學理支撐和智力支持。從(cong) 即日起陸續刊發專(zhuan) 家發言,以饗讀者。今日刊發平頂山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華小鵬教授的發言《以有組織科研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知識體(ti) 係創新》。

1684372327808627.jpg

  有組織科研本質上是一種以服務國家需求為(wei) 導向、更加強調力量整合和集成攻關(guan) 的科研範式。哲學社會(hui) 科學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人的自由全麵發展的重要基礎力量。哲學社會(hui) 科學要實現建製化服務黨(dang) 和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隻有立足於(yu) 服務中華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紮實開展和係統推進有組織科研活動,才能回答好新的“時代之題”,不斷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知識體(ti) 係創新,真正交出中國自己的答卷。

  一、深刻認識有組織科研對創新和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ti) 係的重要意義(yi)

  1.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自立自強的時代呼喚。新時代以來,國家對戰略科技力量的需求和哲學社會(hui) 科學知識體(ti) 係創新的要求與(yu) 日俱增。傳(chuan) 統意義(yi) 上以學科專(zhuan) 業(ye) 為(wei) 主導的科研模式已難以適應新時代科學研究的節奏和步伐。有組織科研強調國家戰略力量儲(chu) 備,突出國家政策導向,突出黨(dang) 和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能夠適應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ti) 係、推進哲學社會(hui) 科學自立自強、有力支撐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實踐創新要求,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製度優(you) 勢和文化自信。

  2.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知識生產(chan) 範式和組織模式創新的內(nei) 在需求。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是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的偉(wei) 大實踐中產(chan) 生的,具有一定的複雜性、廣泛性、綜合性和係統性。有組織科研更強調組織管理模式優(you) 化,既是哲學社會(hui) 科學知識生產(chan) 模式自我迭代的理論自覺,更是哲學社會(hui) 科學科研範式的重大變革。要改變過去單打獨鬥的“作坊式”科研組織模式,打破學科壁壘、優(you) 化資源配置、強化力量集成、提高科研效率,迫切需要以有組織科研完善頂層設計及交叉融合機製,確保各知識生產(chan) 主體(ti) 在科研觀念、創新方式、價(jia) 值追求上實現高度契合,進而融聚科研整體(ti) 合力,形成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新範式。

  3.解決(jue) 中國全局性、根本性和關(guan) 鍵性現實問題的必然要求。哲學社會(hui) 科學界要跟上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步伐,研究解決(jue) 事關(guan) 黨(dang) 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guan) 鍵性的重大問題。要抓住和解決(jue) 那些事關(guan) 黨(dang) 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guan) 鍵性的重大問題,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回答並解決(jue) 好時代提出的涉及國家戰略需求、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緊迫需求”學術命題,必然要求以有組織科研建製化、成體(ti) 係地推進,適應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對哲學社會(hui) 科學創新的要求。

  二、有效聚焦有組織科研推動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知識體(ti) 係目標

  1.有組織科研以推動構建學科體(ti) 係為(wei) 目標,主動適應國家需求支撐知識創新。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涵蓋曆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生態、軍(jun) 事、黨(dang) 建等各領域,囊括傳(chuan) 統學科、新興(xing) 學科、前沿學科、交叉學科、冷門學科等諸多學科。要以有組織科研推動學科專(zhuan) 業(ye) 布局優(you) 化,推進學科交叉融合,打造一流學科專(zhuan) 業(ye) 群,開展新興(xing) 領域研究,支持和布局更多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專(zhuan) 業(ye) ,實現基礎學科健全紮實、重點學科優(you) 勢突出、新興(xing) 學科和交叉學科創新發展、冷門學科代有傳(chuan) 承的學科建設目標,打造中國自主的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學科體(ti) 係。

  2.有組織科研以推動構建學術體(ti) 係為(wei) 目標,有效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麵向2035高校哲學社會(hui) 科學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提出要更好地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廣大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要將黨(dang) 的創新理論引領貫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術體(ti) 係,有效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以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研究為(wei) 重點方向,傳(chuan) 承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紮根中國推進學術研究理論創新,加強學術研究平台建設,創新學術研究方法手段,提升學術研究出版水平,在學術研究中把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貫穿全過程,自覺轉化為(wei) 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科學的思維方法。

  3.有組織科研以推動構建話語體(ti) 係為(wei) 目標,廣泛融通中外開放自信。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要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廣大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要勇於(yu) 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主動把政治話語學理化、學術話語大眾(zhong) 化、中國話語國際化作為(wei)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話語體(ti) 係自主建構的著力點,積極加深話語體(ti) 係學理創新深度,拓寬學術話語大眾(zhong) 傳(chuan) 播範圍,提升中國話語國際傳(chuan) 播效果,讓世界知道“哲學社會(hui) 科學中的中國”和“為(wei) 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

  三、切實把準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知識體(ti) 係創新所麵臨(lin) 的現實問題

  1.建製化和體(ti) 係化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不明顯。發展戰略尚不明確,係統聚焦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重大理論與(yu) 實踐問題、有效服務黨(dang) 和政府科學決(jue) 策的意識不強。

  2.知識跨學科生產(chan) 不足與(yu) 現實知識需求不平衡。社會(hui) 問題複雜化的現實,哲學社會(hui) 科學整體(ti) 應對能力相對不足,難以應對社會(hui) 本身發展需求的情況日益突出。

  3.標誌性科研成果產(chan) 出不突出。學術原創能力還不強,代表性成果不夠突出,在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準、學術話語上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4.有組織科研的體(ti) 製機製不完善。現有的科研管理體(ti) 製和運行機製還不完善,訓練培養(yang) 教育體(ti) 係不夠健全,學術評價(jia) 體(ti) 係不夠科學。如高校科研活力激發還不夠積極有效。

  四、精準把握有組織科研對構建中國自主哲學社會(hui) 科學知識體(ti) 係創新的實踐路徑

  1.設置大任務,實現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目標有組織。哲學社會(hui) 科學要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國發展和我們(men) 黨(dang) 執政麵臨(lin) 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要以國家需求為(wei) 指引,以當代中國社會(hui) 實踐為(wei) 基礎,堅持馬克思主義(yi) 研究資源、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資源與(yu) 國外哲學社會(hui) 科學資源融通,優(you) 化學科布局,夯實學科基礎,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重大專(zhuan) 項和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重大專(zhuan) 項等項目為(wei) 抓手,實現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重大目標。

  2.建設大平台,實現哲學社會(hui) 科學管理模式有組織。哲學社會(hui) 科學要以社會(hui) 需求為(wei) 導向,以內(nei) 涵建設為(wei) 抓手,強固平台支點,創新科研經費分配、資助、管理體(ti) 製,實施創新工程,搭建創新平台,全麵推進各領域創新。要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經費使用效率,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成果評價(jia) 體(ti) 係,建立優(you) 秀成果推介製度,創新哲學社會(hui) 科學管理體(ti) 製機製。

  3.組建大團隊,實現哲學社會(hui) 科學人才隊伍有組織。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要從(cong) 人抓起,久久為(wei) 功。科研創新的決(jue) 定性因素在人才,人才緊缺是製約科技創新的重要問題。要實施以育人育才為(wei) 中心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整體(ti) 發展戰略,構築學生、學術、學科一體(ti) 的綜合發展體(ti) 係,著力建立哲學社會(hui) 科學創新團隊,加強人才杠杆,蓄積創新人才,讓廣大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真正成為(wei) 先進思想的倡導者、學術研究的開拓者、社會(hui) 風尚的引領者、黨(dang) 執政的堅定支持者。

  4.產(chan) 出大成果,實現哲學社會(hui) 科學成果產(chan) 出有組織。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要努力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曆史檢驗的研究成果。要激活科研創新活力,打造國際學術品牌,要從(cong) 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提出具有主體(ti) 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取得重大的原創突破,發出“哲學社會(hui) 科學中的中國”聲音,產(chan) 出體(ti) 現繼承性、民族性、原創性、時代性、係統性、專(zhuan) 業(ye) 性的高質量學術成果。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這是一個(ge) 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chan) 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ge) 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chan) 生思想的時代。我們(men) 躬逢其時,初心如磐。讓我們(men) 攜起手來,肩負使命,踔厲奮發,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和中原更加出彩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