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舊版

關愛和:淺議“中原學”

中原人文社科網  2017-03-21

□關(guan) 愛和

  “中原學”是一個(ge) 學科概念。如同敦煌學、故宮學、長安學一樣,應該具有明確的內(nei) 涵和外延。

  中原在地域上講,是指河南及其毗鄰地區。中原是華夏曆史文明形成與(yu) 傳(chuan) 承的腹地。對“中原學”的研究和文化認同,關(guan) 係到民族信仰與(yu) 精神凝聚等重大問題。正確回答“我是誰”,以增強民族自信為(wei) 己任,應該是“中原學”的題中之義(yi) 。“中原學”秉承“和而不同”“天下一家”的理念,在世界已經形成一體(ti) 化趨勢,而戰亂(luan) 、貧困、疾病、災害依然侵擾眾(zhong) 多國家地區的今天,“中原學”的價(jia) 值觀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中原學”以中原哲學、政治、曆史、文學、藝術、宗教、製度為(wei) 研究對象,努力描述曆史、還原曆史,準確回答“我從(cong) 哪裏來”,是必要的;在世界文明存在和變化的大潮中,中國如何在本土曆史與(yu) 思想資源的滋養(yang) 下完成轉型,加快發展,自信回答“我到哪裏去”,對中華民族的道路選擇,意義(yi) 更為(wei) 重大。“中原學”麵對過去,也麵向未來。

  “中原學”在黃河流域孕育,是黃河文明的組成部分。黃河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持續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也是至今仍成為(wei) 支撐中國道路、中國自信的源頭活水。在黃河文明發育成長的早期中國、帝國中國、轉型中國的各個(ge) 曆史階段,“中原學”都以無限的特立獨行豐(feng) 富著黃河文明。在華夏曆史文明傳(chuan) 承創新體(ti) 係中,“中原學”既是源,也是流。

  在中國近代西風東(dong) 漸的背景下,嚴(yan) 複、梁啟超論學術,以為(wei) “學”重在學理會(hui) 通,“術”重在操作實踐。“中原學”的研究需要審視曆史,總結規律,會(hui) 通學理;更需要以史為(wei) 鑒,把握當下,關(guan) 照現實。“中原學”應是“學”與(yu) “術”兼備之學。

  2016 年 9 月 30 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印發的《華夏曆史文明傳(chuan) 承創新區建設方案》指出:“河南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曆史悠久,文化燦爛,孕育形成了兼容並蓄、剛柔相濟、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華夏曆史文明傳(chuan) 承創新區是中原經濟區五大戰略之一,是國家賦予中原經濟區的重大文化使命。”中原經濟區建設呼喚“中原學”成為(wei) 中原發展的戰略支撐和思想資源。而兼容並蓄、剛柔相濟、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精神,又何嚐不是現代中國的戰略支撐,思想資源?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高度稱讚的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近日又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hui) 上重提的愚公移山精神。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一個(ge) 時代有一個(ge) 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長征路上,每一個(ge) 中國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責任。讓我們(men) 大力弘揚愚公移山精神,大力弘揚將革命進行到底精神,在中國和世界進步的曆史潮流中,堅定不移把我們(men) 的事業(ye) 不斷推向前進,直至光輝的彼岸。”在古代中國所形成的愚公移山精神,在現代中國所形成的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都是“中原學”的組成部分,也是“中原學”的研究對象。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都將成為(wei) 中華民族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的精神支撐。

  在河南學術界熱議“中原學”的時候,中原城市群規劃獲得國務院批準。中原城市群建設規劃涵蓋五省 30 個(ge) 城市。中原城市群獲批,使其成為(wei) 與(yu) 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並肩的全國七大城市群之一,成為(wei) 全國經濟新的增長極,對中部與(yu) 河南的發展意義(yi) 重大。我們(men) 相信,支撐五省 30 個(ge) 城市中原城市群建設的不僅(jin) 僅(jin) 是中原經濟共同體(ti) ,還有中原精神與(yu) 文化血脈。在此背景下,思考“中原學”更有深義(yi) 。

  期待在兩(liang) 個(ge) 一百年“中國夢”的實現過程中,“學”與(yu) “術”兼備,“源”與(yu) “流”會(hui) 通,麵向曆史與(yu) 未來,貢獻於(yu) 中國與(yu) 世界的“中原學”興(xing) 起於(yu) 中原大地。

  作者:河南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