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素
為(wei) 中原學研究的興(xing) 起鼓與(yu) 呼,可以也應該成為(wei) 中原學人的共識。無論從(cong) 梳理和整合中原文化為(wei) 中華文明正統、正根、正道、正宗的曆史地位,從(cong) 傳(chuan) 承中原文化基因和樹立中原人的精神標識來講,還是從(cong) 建設華夏曆史文明傳(chuan) 承創新區的時代責任,積澱厚重河南文化基礎來說,特別是當下推動文明河南建設、建設河南文化高地的現實要求而言,興(xing) 起中原學的研究、推進中原學的發展意義(yi) 重大。
總體(ti) 講,中原學應當是對中原文化和中華文明核心地域、核心問題的再研究、再概括,是對中原文化用什麽(me) 樣的方式和形態去展現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中華文明又怎麽(me) 樣在根與(yu) 魂的核心內(nei) 容上體(ti) 現中原文化的風采和已有的貢獻這兩(liang) 方麵互動關(guan) 係的現代新解、當代新釋。基於(yu) 這樣的目的,我以為(wei) 中原學研究應從(cong) 學理與(yu) 現實的關(guan) 係上注意如下幾個(ge) 問題。
一是研究原則要體(ti) 現繼往開來。中原學內(nei) 容繁浩,究其學科、學識、學術、學理還是學派,都應在繼與(yu) 往的關(guan) 係上體(ti) 現“學”的形神兼備之特質。要戒有神無形、神聚形散或有形無神、形聚神散。既要注意在非西方語境下中原的“理”之學,也不一定全然都在傳(chuan) 統中論術說道,而應在中西馬融通、傳(chuan) 統與(yu) 現代融匯、理論與(yu) 實踐融和中,基於(yu) 傳(chuan) 承沉思本來,立足當下反省本來,麵向未來繼往開來,把協調文化河南與(yu) 文明中國的互動關(guan) 係、構建中原文化傳(chuan) 統與(yu) 傳(chuan) 統中原文化的內(nei) 生邏輯、統籌傳(chuan) 統文明與(yu) 現代文明的兩(liang) 大文明局域作為(wei) 重要問題,讓中原學在深耕中原文化中生根,在築壘文化高地上造峰。研究應秉持傳(chuan) 承曆史要展示中原元素,說古講今要展現中原智慧,談今論古要展露中原之道,據理言世要展望繼往開來,以當下問題為(wei) 導向,為(wei) 實踐出招、為(wei) 發展出力、讓中原出彩。
二是學理架構要體(ti) 現係統完備。總的來說,學理架構應麵向實際問題和現實要求。框架的係統意在為(wei) 實際而說理,學術的完備旨在為(wei) 現實而通道。不能學術隻說道理而不顧實際,學問隻講高深而不談現實。當知識體(ti) 係以完備要旨為(wei) 本、思想體(ti) 係以邏輯脈胳為(wei) 要、價(jia) 值體(ti) 係以突顯特色為(wei) 重,據此來彰顯中原精神家園和中原文化智慧。這裏需要著重於(yu) 三點:一個(ge) 要有根植於(yu) 中原文化的本土範疇。要從(cong) 學理化、共同性和實踐性上提出係列概念群,隻提單個(ge) 概念顯然是不行的。第二個(ge) 要有基於(yu) 範疇的學理體(ti) 係構建,形成一套自洽的學理係統。如提出“中原學”要核心主體(ti) 突出,以何為(wei) “中軸”講問題;要基本問題明確,以哪些問題論事理;要概念規約完整,以怎樣的話語來表達;要邏輯線索嚴(yan) 密,以什麽(me) 樣的推理談過程;要研究範式成體(ti) ,以何種的方式言結論。第三個(ge) 要有超越本土概念的理論意義(yi) 。“中原學”提出來,既要應本土,又要適普遍。要有讓中原人特有的方式看世界,也要有讓外人用異樣的眼光看河南。使“中原學”在學術市場上有競爭(zheng) ,在現實市場上有價(jia) 值。
三是研究方式要適應現實要求。研究“中原學”既要有能反映學術化的研究辦法和能力,更要有適應時代要求、河南發展需要的實現方式和成果。學理的範式固然重要,但現實要求更加迫切。應堅持理論推動實踐、學理服務現實來看待中原學研究。具體(ti) 講,就是以建設河南文化高地為(wei) 目標,以推進文明河南建設為(wei) 任務,以實施一批中原文化創新工程為(wei) 載體(ti) ,以打造中原智庫為(wei) 核心,推介中原學學派、建搭域文化平台。以中原話語能否講好“中原故事”為(wei) 基本尺度,以中原話語能否影響“中原形象”為(wei) 重要旨歸,以河南發展能否轉化為(wei) 中原話語優(you) 勢為(wei) 判斷標準來總結中原發展經驗、概括中原建設之道、探索中原崛起規律、描繪中原出彩藍圖。推動學界學術自為(wei) 、學理自覺、學識自主、學人自信、學說自豪,使“中原學”學術有高見、目標有高峰、隊伍有高人、話語有高聲、研究有高度、成果有高論,進而實現文化是高地。
作者係中共河南省委黨(dang) 校哲學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