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成:中原學研究應突出“四性”、構建四大體係

河南社會(hui) 科學  王喜成2019-08-14

  中原學作為(wei) 一個(ge) 地方學,其研究和構建問題,2016年由河南省社科聯主席李庚香同誌提出,通過幾年的發展,目前已初步形成聲勢。今後應如何進一步深化發展,筆者有如下一些思考:

  一、突出“四性”

  中原學研究要首先明確方向。可否對其作如下定位:第一,它是一門地方學,具有地域特征;第二,它涵蓋古今,但是以古代為(wei) 主;第三,它的學科應是綜合性的,涵蓋相關(guan) 的各個(ge) 學科;第四,要突出重點,通過逐漸積累拿出別人難以比肩的成果,慢慢構築起在全國的文化高地。關(guan) 於(yu) 突出“四性”,即突出地域性、特色性、代表性、價(jia) 值性。

  (一)地域性

  地方學,是以地域為(wei) 核心的曆史與(yu) 現實的一種係統知識學問、學說的總和,研究地方學首先應該確定地域,這是研究的前提。

  所謂中原,自古以來有廣義(yi) 和狹義(yi) 兩(liang) 個(ge) 概念。廣義(yi) 的中原,是指以河洛地區為(wei) 中心的黃河中下遊地區,範圍相當於(yu) 今河南省及其毗鄰地區,包括山西東(dong) 南部、河北南部、山東(dong) 西部、安徽西北部、江蘇北部等大片區域,是中國的版圖中心,其本意為(wei) “天下至中的原野”。這裏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wei) 天下中心。所以中原也被稱作中國、中土、中夏。從(cong) 夏朝到宋金時期的3000多年間,中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先後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yu) 此,中國八大古都,中原地區有其四。狹義(yi) 的中原則是指今天的河南省,這裏是古中原的核心地區,在全國沒有異議。由於(yu) 在地域上中原文化在中華文化、中華文明的發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和意義(yi) ,因而它極具研究價(jia) 值。所以中原學的研究,應以廣義(yi) 的中原概念為(wei) 基礎,以狹義(yi) 的中原概念為(wei) 核心而進行布局,不能過於(yu) 寬泛,也不能限製得過死。其研究方向應以河南曆史文化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麵臨(lin) 的重大現實問題為(wei) 重點,尤其要著力於(yu) 河南傳(chuan) 統思想文化研究。

  (二)特色性

  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中原文化在全國地域文化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價(jia) 值,這是中原學研究的良好基礎。

  第一,具有源頭性和原生性,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曆史上,三皇五帝起於(yu) 中原。這從(cong) 曆史傳(chuan) 說到考古發掘均有大量證據說明。文明源頭發自中原。如“河圖”、“洛書(shu) ”、《連山》、《歸藏》、《周易》等,都出自中原大地,這是人類文化和文明的源頭。萬(wan) 姓之根始於(yu) 中原。全國的古今姓氏起源於(yu) 河南的達1500多個(ge) ,目前在全國的100個(ge) 大姓中,有73個(ge) 源於(yu) 河南或有一支源頭在河南。帝王都城定於(yu) 中原。如夏朝有7個(ge) 帝王在河南建都,商朝前期有3個(ge) 帝王在河南建都,自盤庚遷殷之後,商朝270多年一直定都安陽;周朝自平王遷洛後,政治中心隨之東(dong) 移。此後,春秋戰國,宋、衛、韓、魏、陳、蔡等6國分別定都於(yu) 河南。自東(dong) 漢至金又先後有12個(ge) 朝代在河南建都,所以中原是帝都之鄉(xiang) 。

  第二,具有獨特性和典型性,在中華文化中特色鮮明。青銅文化高度發達。安陽殷墟出土的後母戊大方鼎,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青銅器。石窟藝術舉(ju) 世震驚。洛陽龍門石窟先後造像10餘(yu) 萬(wan) 尊,在世界文化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建築文化異彩紛呈。河南現存的近130萬(wan) 件文物及3萬(wan) 餘(yu) 處不可移動的文物古跡,把中原的建築文化體(ti) 現得淋漓盡致。陶瓷藝術精美絕倫(lun) 。宋代的五大名窯,河南有其三(汝、官、鈞窯)。墓葬文化世人驚歎。信陽長台關(guan) 楚墓出土的銅編鍾至今還能演奏,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當年播放的《東(dong) 方紅》樂(le) 曲就是用它演奏的。

  第三,具有集成性和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中華文化的代表。在中原大地上,政治上風雲(yun) 際會(hui) 。王朝興(xing) 廢屢屢在這裏上演,像著名的盤庚遷殷、莊王問鼎、楚漢相爭(zheng) 、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等,長期是中國的政治中心。軍(jun) 事上兵家必爭(zheng) 。著名的戰役有商湯滅夏的鳴條之戰、周武滅殷的牧野之戰、楚漢成皋之戰、三國官渡之戰等都發生在這裏。經濟上繁榮發達。古代先進的生產(chan) 工具都首先在中原大地上發明使用,創造了先進的生產(chan) 力,一直是經濟富庶之地,如隋唐時的洛陽、北宋時的汴梁都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國際性大都市。思想上百家爭(zheng) 鳴。中原大地不但有以老、莊為(wei) 代表的“道家”,還有以墨翟為(wei) 代表的“墨家”,以李悝、吳起、商鞅、申不害、韓非、李斯為(wei) 代表的“法家”,以鄧析、惠施為(wei) 代表的“名家”,以吳起、尉繚為(wei) 代表的“兵家”,以蘇秦、張儀(yi) 為(wei) 代表的“縱橫家”,以呂不韋為(wei) 代表的“雜家”等,是當時中國思想文化的淵藪。文化上百花爭(zheng) 豔。這裏湧現了山水詩鼻祖謝靈運,“永明體(ti) ”泰鬥謝朓,“詩聖”杜甫,“文宗”韓愈等詩人或文學家數不勝數的名字。

  中原學研究要抓住這些最有特色的東(dong) 西,充分利用這方麵的豐(feng) 厚資源,構建相應的學科體(ti) 係,集中力量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研究探討。

  (三)代表性

  地方學研究,必須選取地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內(nei) 涵,如此方能收到良好效果。在中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應是如下幾個(ge) 方麵:

  一是河洛文化。這是中原文化以至中華文化的源頭和核心,在全世界華人中極具吸引力和號召力。二是姓氏文化。河南是萬(wan) 姓之根地,這在全國都認同,是我們(men) 的一大優(you) 勢,也有利於(yu) 打造“老家河南”品牌。三是殷商文化。這是包括安陽殷墟、甲骨文等中國著名古都文化,是人類文明智慧發展的重要標誌,具有重大國際影響。這方麵還包括商丘的古商文化,鄭州的商都文化等。《封神演義(yi) 》中的故事就是殷商文化的反映。四是諸子文化。春秋戰國,諸子迭出,百家爭(zheng) 鳴,這在河南最集中、最活躍,極有研究價(jia) 值,其對中華文化的影響非常重大。五是宋文化。北宋建都中原,這是一個(ge) 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科技、藝術都極為(wei) 發達的朝代,在中國曆史上獨樹一幟,令人稱道,也很有研究價(jia) 值。《水滸傳(chuan) 》中的故事就是宋文化的反映。六是漢文化。東(dong) 漢定都洛陽,河南漢文化遺跡眾(zhong) 多,尤其是南陽是中興(xing) 之主劉秀的家鄉(xiang) ,商丘是西漢梁孝王劉武的封地,漢墓、漢畫等不計其數,都為(wei) 研究漢文化提供了良好條件。《三國演義(yi) 》中的故事就是漢文化的反映。七是黃河文化。黃河文明即中華文明,黃河文化某種意義(yi) 上就是中華文化。而黃河中下遊主要在河南境內(nei) ,所以河南研究黃河最有條件和優(you) 勢。八是儒家文化。春秋時孔子周遊列國,主要就是在中原大地活動,其思想也主要是在中原大地傳(chuan) 播。到宋朝時,理學在中原大地出現了空前繁盛的局麵,湧現了一批大思想家,如周敦頤、張載、二程、邵雍等,特別是二程,他們(men) 把儒家思想發展到空前的高度,形成了具有哲學意義(yi) 的理學,從(cong) 而使這一原來的政治倫(lun) 理學說發展成為(wei) 中國古代的統治思想。

  (四)價(jia) 值性

  中原學的研究要與(yu) 河南文化高地建設相聯係,與(yu) 華夏曆史文明傳(chuan) 承創新區建設相聯係,突出重點,有所為(wei) 有所不為(wei) 。

  第一,要強化應用研究。理論的價(jia) 值全在於(yu) 運用,我們(men) 要高度聚焦黨(dang) 和政府關(guan) 心的、人民群眾(zhong) 關(guan) 注的、社會(hui) 迫切需要破解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這方麵來,不能事無巨細、抓到什麽(me) 算什麽(me) ,或純粹是對什麽(me) 感興(xing) 趣就研究什麽(me) ,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就是研究古代的也要古為(wei) 今用,不能為(wei) 研究而研究。第二,要瞄準我們(men) 的優(you) 勢領域。有獨特資源優(you) 勢的地方是最容易出成果的。前麵提到的河洛文化等領域,這些方麵我們(men) 有得天獨厚的優(you) 勢,必須多下功夫、下大功夫,通過深入研究推出一批高質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從(cong) 而奠定在全國的獨特地位。第三,要形成廣泛影響。我們(men) 每做一個(ge) 課題,都要深挖、細究,力爭(zheng) 出新、創新,不能淺嚐輒止,推出的成果都要是精品力作,如果是價(jia) 值不大、水平不高的課題,寧可不做。

  二、構建四大體(ti) 係

  地方學的研究目前還處於(yu) 探索階段,尚無成熟的經驗與(yu) 體(ti) 係,即使已經提出並有一定影響的徽學、閩學、桂學等,也是在研究探索之中。中原學今後要真正形成為(wei) “學”,就必須思考建立相應的體(ti) 係和組織,形成獨特的研究對象、知識體(ti) 係、理論方法,推出一批研究大家,形成一個(ge) 理論體(ti) 係,開展係統化的研究和推進。具體(ti) 可考慮建立四大體(ti) 係:

  (一)學科體(ti) 係

  學科體(ti) 係建設是一個(ge) 係統工程,主要包括學科定位、學科隊伍、學科研究、人才培養(yang) 、學科平台、學科管理等,每個(ge) 學科具有知識和理論體(ti) 係的豐(feng) 富性、完善性,更具有知識和理論體(ti) 係的獨立性、學理性。構建中原學必須注重學科建設。

  首先要明確研究對象。中原學的體(ti) 係構建應按照典型性、代表性的要求,應包括如下學科:河洛學、嵩山學、黃河學、先秦學、諸子學、漢學(包括漢畫像)、三國學、宋學、理學、姓氏學、周易學、太極學、古都學、少林武術學、文字學等。內(nei) 容可主要框定在傳(chuan) 統文化範疇。一個(ge) 學科要有自己相對獨立的研究內(nei) 容和係統化的研究體(ti) 係(當然,這個(ge) 學科概念與(yu) 國家設定的學科不是同一概念,有較大區別)。可考慮以上述學科為(wei) 基礎,組織“中原學書(shu) 庫”編寫(xie) 出版,把這方麵的研究成果結集出版,每年推出若幹冊(ce) ,最終形成一個(ge) 係統的中原學研究體(ti) 係。

  (二)研究體(ti) 係

  學術研究、學科發展離不開學科隊伍、研究體(ti) 係的支撐。為(wei) 推動學科體(ti) 係研究,要有意識、有計劃地促進成立若幹研究中心、研究院、研究所、研究基地、資料中心、協同創新中心等,組織遴選一批相關(guan) 專(zhuan) 家學者,尤其是那些對中原學情懷深、功底厚、思維新的專(zhuan) 家學者,組建研究的基本隊伍,形成研究的根據地和大本營,具有實體(ti) 依托。此項工作要與(yu) 河南的文化高地建設和高校學科建設相聯係,與(yu) 文化河南建設相聯係。同時,到一定程度時,省社科聯要整合這些研究體(ti) 係,使之形成中原學智庫聯盟,開展協同研究、協同攻關(guan) 、協同創新,充分發揮研究的整體(ti) 合力。要有計劃地組織重點,課題改關(guan) ,力爭(zheng) 在一些重要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三)支撐體(ti) 係

  支撐體(ti) 係包括領導、經費、項目、媒體(ti) 平台等幾個(ge) 方麵。其一,要爭(zheng) 取省有關(guan) 領導和部門的支持,把中原學作為(wei) 我省的文化高地來打造;其二,要營造吸引力,堅持以項目為(wei) 紐帶,設立研究資助項目(省級),申報國家社科基金,組織係列研討活動,確定成果發布展示平台(包括刊播的媒體(ti) )等,吸引專(zhuan) 家參加;其三,建立良好的激勵機製,形成強大的動力源,不能僅(jin) 憑熱情去幹,否則是很難持久的。其四,努力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yang) 、社會(hui) 服務等方麵發揮作用,通過一定途徑和方式,爭(zheng) 取得到國家和社會(hui) 的認同與(yu) 支持。

  (四)地域體(ti) 係

  推動包括洛陽學、開封學、鄭州學、南陽學、安陽學、商丘學等在內(nei) 的地方學研究,以及一些地方對重要人物和思想的研究,如老子學、周易學、墨學、理學、馮(feng) 友蘭(lan) 哲學思想等,將其納入中原學研究體(ti) 係,形成中原學的地域支撐和配合體(ti) 係,做到省級層麵與(yu) 地市級層麵和地方的協同作戰。

  為(wei) 推進以上四個(ge) 體(ti) 係的建立和有效運轉,可考慮成立中原學研究會(hui) ,予以具體(ti) 推動。

  三、確定研究的方式方法

  中原學的研究可考慮應用考古學、區域文化學、比較文化學、地緣社會(hui) 學、審美人類學等方式方法。

  研究方法非常重要。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的發展史上之所以能夠創造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在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斷,中華民族性格之所以顯示出大異於(yu) 西方的特征,皆與(yu) 其從(cong) 搖籃到繁盛深受中原文化的滋養(yang) 、熏染有密切關(guan) 係,與(yu) 中原文化的精神特質有密切關(guan) 係,即它們(men) 之間有相當密切的地域文化學關(guan) 係。如從(cong) 比較文化學來說,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有包容、勤勞、睿智、堅忍、通變等特點,歐洲等西方民族則有自我、契約、探險等特點。體(ti) 現在價(jia) 值觀和行為(wei) 模式上,中華民族更注重單位集體(ti) 、大一統,強調道德養(yang) 成等,西方則更注重人身個(ge) 體(ti) 、法治、福利等。體(ti) 現在思想、政治和體(ti) 製特征上,西方更強調個(ge) 人權利神聖不可侵犯、法律至上、三權分立、權力製衡等,中華民族更強調集體(ti) 主義(yi) 、家國情懷、民主集中製等。正是建立在比較文化學上,我們(men) 才能更加看清楚這些東(dong) 西都是具有深刻的曆史、文化等方麵的不同特點和傳(chuan) 統的,不是本來如此。所以,研究方法的采用意義(yi) 不可小視。

  再者,中原學研究還要注意以下幾個(ge) 問題:其一,地方學研究的獨特性視角是地域,河南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和核心,由此構成了中原學的特殊形態。其二,地方學研究要體(ti) 現獨到的學術價(jia) 值,中原學研究既要追溯學術之源,也要關(guan) 注當前和未來的應用價(jia) 值。其三,地方學研究的社會(hui) 意義(yi) ,要著力體(ti) 現在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上,弘揚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其四,地方學研究既要按照曆史、經濟、文化、生態等學科研究,也要實行跨學科研究;既要著重對自己腳下這一方土地的研究,也要抬起頭來看周圍、看全國、看世界,要在中國的視野下,在對世界地方學研究的深刻了解下開展地方學研究。

  (王喜成,18luck官方黨(dang) 組成員、機關(guan) 黨(dang) 委書(shu) 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