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舊版

構建中原學基本理論體係探析

河南社會(hui) 科學  宋朝麗(li) 汪振軍(jun) 2019-12-23

  摘 要:“中原學”是探索中原地區文明形成及發展規律的應用性學科。作為(wei) 一門新興(xing) 學科,“中原學”是應中部崛起戰略和華夏文明傳(chuan) 承創新的時代需求而產(chan) 生的。服務本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是中原學的出發點和宗旨,也是“中原學”與(yu) 中原文化等其他學科的主要區分點。相比於(yu) 其他地方學,“中原學”的研究尚處於(yu) 起步階段,沒有明確的研究範式,研究成果也不夠豐(feng) 富,離“中原學”設立的初衷還有很大的距離。為(wei) 此,成立中原學派,整合中原學界的學術力量,以學術共同體(ti) 的形式推進中原學的發展完善,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

  關(guan) 鍵詞:中原學;中原學派;地方學;理論建構

  中原學屬於(yu) 地方學的範疇,從(cong) 其根源來看,西方地方學起源於(yu) 20世紀早期人文地理學界發起的“區域主義(yi) ”運動。1963年,美國學者馬納斯·查特傑明確提出了“地區學”①,如今已經取得了豐(feng) 碩的研究成果,如首爾學、東(dong) 京學、倫(lun) 敦學、羅馬學等。中國的地方學研究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當時對《春秋》的研究就有了“齊學”和“魯學”之分。宋元時期的湖湘學派、浙東(dong) 學派,明清時期的常州學派,都是曆史上有重要影響力的地方學術流派。徽學、藏學、敦煌學是近代以來中國三大地方顯學。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國各省份大部分都提出了以本省或本區域為(wei) 研究對象的新地方學,比較有名的有“北京學”“上海學”“廣州學”“關(guan) 學”“徽學”“皖學”等。

  河南省近20年來對中原文化有大量研究,推出了《中原文化大典》②、“中原文化記憶叢(cong) 書(shu) ”③、《中原文化與(yu) 中原崛起》④、《文化河南:中原文化精神》⑤等一批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2016年,李庚香提出“中原學”的概念⑥,認為(wei) 建構“中原學”對於(yu) 振興(xing) 河南文化、重塑河南形象、提煉中原文化精神、引領河南經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yi) ⑦。之後,張新斌對“中原學”的基本定義(yi) 、現實基礎、學科特點和學科體(ti) 係進行了係統分析,提出中原學的構建更便於(yu) 從(cong) 宏觀戰略的高度認識河南,更便於(yu) 聚合省內(nei) 外相關(guan) 學科的專(zhuan) 家進行集約式研究⑧。田憲臣對“中原學”的研究範式進行了研究,認為(wei) “中原學”的價(jia) 值目標是打造“出彩中原”,理論基石是馬克思主義(yi) 實踐觀,曆史基礎是中原文化積澱⑨。以上研究為(wei) “中原學”的建構搭起了基本框架,但從(cong) 總體(ti) 上來看,相比於(yu) 其他地方學,“中原學”的研究尚處於(yu) 起步階段,對很多基本概念,如中原學的定義(yi) 和研究範圍等問題,尚未能達成共識,學科發展的理論體(ti) 係有待進一步完善。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中原學”的研究對象、理論體(ti) 係和研究方法,希望引起更多學者對“中原學”研究的思考和對話交流。

  一、“中原學”的概念

  “中原”一詞最早見於(yu) 《詩經·小雅》,意為(wei) “原野”“原中”。《尚書(shu) ·禹貢》將天下分為(wei) “九州”,其中豫州位於(yu) 九州之中,故稱“中州”,又名“中原”。現代意義(yi) 上的“中原”,按照商務印書(shu) 館2009年出版的《辭源》中的解釋,“狹義(yi) 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yi) 的中原,指黃河中下遊地區,主要是河南省”⑩。2012年國家發改委頒布的《中原經濟區規劃》中,明確將“中原”劃定為(wei) 河南全境和山西、河北、山東(dong) 、安徽的一部分,共28.9萬(wan) 平方公裏,這裏是廣義(yi) 的“中原”。本文認為(wei) ,由於(yu) “中原學”這一概念是河南學者提出的,目前研究主體(ti) 也都是河南學界成員,研究對象以中原文化為(wei) 基點,而中原文化以河南為(wei) 核心,以廣大的黃河中下遊為(wei) 腹地,逐層向外輻射,因此,“中原學”所指的“中原”,也應該是狹義(yi) 上的中原,同時輻射中原文化圈其他地區。“河南最有資格代表中原和中原文化,因為(wei) 唯有河南全境,盡在中原文化圈的包括中。”11

  關(guan) 於(yu) “中原學”的定義(yi) ,李庚香和張新斌從(cong) 不同角度進行了界定。李庚香強調中原學要以中原發展哲學為(wei) 核心,以中原文化為(wei) 研究內(nei) 容,包括中原地區各種物質文化、製度文化與(yu) 精神文化12。張新斌將“中原學”定義(yi) 為(wei) 研究中原的學問,研究內(nei) 容分為(wei) 兩(liang) 大塊:一塊是以中原曆史文化的豐(feng) 富積澱為(wei) 研究對象,主要解決(jue) 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發展問題;另一塊是以當代中原所麵臨(lin) 的經濟社會(hui) 問題為(wei) 研究對象,主要解決(jue) 中原崛起與(yu) 河南振興(xing) 問題13。

  以上兩(liang) 個(ge) 定義(yi) 對“中原學”這一概念的界定有兩(liang) 個(ge) 值得思考的問題:一是“中原學”到底應該以什麽(me) 為(wei) 研究對象?二是“中原學”與(yu) 其他學科如中原文化、地方誌的區別到底在哪兒(er) ?首先界定研究對象是中原學研究的關(guan) 鍵環節,可以參照地方學中對研究對象的界定。區域學創立者艾薩德認為(wei) :區域學是全麵研究區域重要的政治、經濟、社會(hui) 、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學科14。日本的地域學研究者認為(wei) ,傳(chuan) 統的地方史、地理環境研究無法使人們(men) 全麵地掌握地區的整體(ti) 情況,需要建立一個(ge) 更為(wei) 綜合的、更有係統的跨學科研究領域15。韓國學者高錫珪將漢城學的研究對象界定為(wei) ,在漢城的地表空間上,人類經過一定的曆史過程創造出來的有形和無形的遺跡16。本文認為(wei) ,“中原學”作為(wei) 地方學的分支,應該以中原地區整體(ti) 發展規律為(wei) 研究對象。

  其次是“中原學”與(yu) 其他學科的區分點。“中原學”作為(wei) 一門新興(xing) 學科,設立的初衷是為(wei) 了服務本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因此應該以立足現實作為(wei) 出發點,研究河南省在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需要解決(jue) 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從(cong) 政治、經濟、文化、曆史等多學科尋求解決(jue) 問題的答案。明確的目標定位設定,一方麵能夠把“中原學”與(yu) “中原文化”作出區分。“中原文化”是中原地區物質和精神文明的學理性研究;“中原學”中有中原文化的研究,但研究目的是為(wei) 了解決(jue) 現實問題。另一方麵,這一區分也能夠為(wei) “中原學”確立學科邊界和辨識度,使其不至於(yu) 淹沒在曆史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傳(chuan) 統學科中,成為(wei) 一個(ge) 空置的概念。

  “中原學”的研究可以借鑒杜洪濤在地方學研究範圍界定中所采用的方法,即以現實觀照作為(wei) 參照指標,以是否與(yu) 當地社會(hui) 的現實問題相關(guan) 作為(wei) 參照標準17,來界定中原學的研究對象。本文將“中原學”界定為(wei) 通過人文、社會(hui) 、自然等多方麵研究,探尋以河南為(wei) 中心的中原地區文明形成和社會(hui) 發展演化的規律,並對其進行整體(ti) 研究,以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應用性學問。這個(ge) 定義(yi) 回答了之前學界界定中的兩(liang) 個(ge) 疑問,即“中原學”的研究對象是中原地區經濟社會(hui) 發展規律,“中原學”與(yu) 其他傳(chuan) 統學科的不同在於(yu) 是否以現實應用為(wei) 研究出發點。

  二、“中原學”的學科屬性

  對於(yu) 一門學科的屬性定位,需要借助一定的分析工具進行研究。社會(hui) 學中關(guan) 於(yu) 學科屬性定位認知度較高的分析框架是貝徹爾(Becher)在1989年提出的分析方法,將學科分為(wei) 認知維度和組織維度兩(liang) 個(ge) 方麵進行分析18。

  學科認知維度有兩(liang) 個(ge) 變量:一是學科的“軟”“硬”度,即該領域內(nei) 所有成員對某一種研究範式的認同程度,認同程度越高,則學科“硬”度越高,對需要研究的關(guan) 鍵問題界定和認識論導向越明確,如物理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都屬於(yu) “硬”度較高的學科;相反,成員對某一種研究範式認同度越低,則學科“軟”度越高。第二個(ge) 變量是學科的“純”“應用”度,即該領域的研究問題應用於(yu) 實踐的程度,“純”度高的學科遵循以理論為(wei) 導向的原則形成知識體(ti) 係,“應用”度高的學科則傾(qing) 向於(yu) 以實際的需求導向來構建知識體(ti) 係。

  中原學要研究中原地區綜合活動,研究對象涉及曆史、地理、民俗、管理等多個(ge) 領域,每個(ge) 領域都有獨立的研究範式,如曆史學者從(cong) 史學研究範式研究中原文明的生成,管理學者從(cong) 管理科學範式研究中原地區的管理製度演變,不可能形成統一的研究範式。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中原學是一門“軟”科學,研究範式具有多樣性。從(cong) 應用程度來看,中原學是在社會(hui) 發展中產(chan) 生的,是通過係統的研究,為(wei) 中原地區在政治、經濟、社會(hui) 和文化發展中麵臨(lin) 的問題提供實際解決(jue) 方案,不僅(jin) 要關(guan) 注“是什麽(me) ”,更要關(guan) 注“怎麽(me) 做”,因此它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

  學科組織維度也有兩(liang) 組變量:一是“趨同”“分野”度。“趨同”是指該學科研究人員緊密相連的學科概貌,“趨同度”高的學科,研究人員具有較為(wei) 相似的思維方式和價(jia) 值觀,有較高的認同感和一致的研究目標,有明確的學術判斷標準;“分野度”是指學科研究人員的思維方式和價(jia) 值觀有很大差異,學術判斷標準差異很大,沒有明確的學科邊界。二是“城”“鄉(xiang) ”度,即研究人員相對於(yu) 研究問題的比例,“城市化”度高的學科,研究人員較多或聚集在某些特定的問題上,彼此之間交流和互動很多,相互爭(zheng) 辯的氛圍也較濃。“鄉(xiang) 村化”度高的學科,研究人員較少,且分散在不同的研究領域,彼此交流不多。

  “中原學”的研究人員分布在不同的學科範圍,每個(ge) 人的思維方式和價(jia) 值觀存在很大差異,很難形成共同的研究範式,也就沒有明確的學術判斷標準,因此學科“趨同度”低,“分野度”較高。同時,“中原學”研究人員本來就少,又分散在不同研究領域,彼此之間交流很少,很難形成批判性交流和激烈的爭(zheng) 辯,因此學科的“城市化”程度較低,“鄉(xiang) 村化”程度較高。

  綜上,“中原學”從(cong) 認知維度來看,是一門應用度較高的軟科學;從(cong) 組織維度來看,是一門“分野度”較高、“城市度”較低的學科。即中原學有一個(ge) 共同目標:服務中原地區發展,但沒有明確的學科指向和評價(jia) 標準,任何學科任何領域的學者都可以是中原學的研究者。

  三、“中原學”的學科層次

  從(cong) 理論上講,地方學的具體(ti) 研究內(nei) 容包括本地的曆史、政治、經濟、社會(hui) 、文化、人口、資源等各個(ge) 方麵以及這些方麵組成的地域綜合體(ti) 。實際上,各地的地方學研究側(ce) 重點各有不同,很多側(ce) 重於(yu) 曆史文化研究,甚至將地方學等同於(yu) 地方文化研究,如將中原學等同於(yu) 中原文化研究,這樣的理解是有些片麵的。

  “中原學”研究中原地區各要素組成的區域綜合體(ti) 的生成、演變和發展,分析其生成基礎、發展特點和演變規律,為(wei) 中原地區的戰略發展提供應用理論基礎和實證研究成果。“中原學”的研究內(nei) 容包括中原地區的人口、資源、政治、文化、經濟、社會(hui) 以及區域綜合體(ti) 的發展基礎、生成規律和特點。在此基礎上,對“中原學”的研究,可以沿三條主軸線展開:

  一是以時間為(wei) 軸線展開縱向研究。以中原地區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資源挖掘為(wei) 研究重點,分析中原文化從(cong) 仰韶文化所產(chan) 生的早期農(nong) 業(ye) 文明,到唐宋形成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禪宗文化等完善的農(nong) 耕文明,以及在5000多年曆史長河中,中原地區所形成的獨特的根親(qin) 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宗法製度等,還包括代表中原地區文明水平的器物文明,如甲骨文、陶瓷、雕塑、民間工藝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梳理中原文化形成的根基、發展脈絡和演進規律,知道我們(men) 從(cong) 哪裏來,才能明確我們(men) 是誰、我們(men) 要到哪裏去。

  二是以空間為(wei) 軸線展開橫向研究。賈文豐(feng) 依據文化區域形成以來的曆史地理因素,將中原文化劃分為(wei) 豫中文化區、豫東(dong) 文化區、豫西文化區、豫南文化區和豫北文化區“五方”典型區域19。這種分法未必涵蓋中原地區所有空間,但也說明即使在中原地區內(nei) 部,不同區域之間在曆史淵源、文化資源、自然環境、風土人情等方麵也存在典型差異。從(cong) 空間角度對某一特定區域進行專(zhuan) 題研究,可以形成更有針對性的研究成果。如針對二裏崗遺址、安陽殷墟等特定空間進行研究,能夠起到深入挖掘、以點帶麵的研究效用。

  三是以問題為(wei) 軸線展開立體(ti) 研究。綜合時間和空間研究,針對當前中原地區社會(hui) 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如“三農(nong) ”問題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河南產(chan) 業(ye) 布局及產(chan) 業(ye) 結構轉型升級,河南社會(hui) 結構演變過程及趨勢,河南行政製度的實際運作與(yu) 成功經驗,河南市場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及內(nei) 需擴大途徑,標誌性景觀的人文特征,當代重大曆史事件對建構曆史記憶、形塑地方認同的影響等問題。隻有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揭示中原地區的曆史進程與(yu) 發展規律,從(cong) 而為(wei) 中原地區的發展繁榮提供理論支持。

  在確立研究坐標軸的基礎上,不同領域的學者可以結合自己的學科背景,從(cong) 不同角度開展中原學研究,以下是對幾個(ge) 有典型意義(yi) 的研究視角的列舉(ju) :

  一是從(cong) 曆史人類學視角開展研究。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有著深厚的文化傳(chuan) 統,經學、諸子之學、佛學、理學在中原地區都形成了鮮明的特點,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需要在新時代被繼承發揚,以保持中原文脈的延續和文明的傳(chuan) 承。如《易經》中所蘊含的哲學理念對中國人思維方式和中華文明生成的影響,龍門石窟所包含的佛學思想及其對中原價(jia) 值觀的影響,二程“天理與(yu) 人欲”辯爭(zheng) 在當代中國的意義(yi) ,從(cong) 二裏頭文化到現代文明的文化演進邏輯等,都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從(cong) 中總結出中原文化的精神特質和演進規律,更好地為(wei) 當下中原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體(ti) 係構建厘清來龍去脈。

  二是從(cong) 區域經濟學視角開展研究。根據中原地區的自然資源、人口分布、交通狀況、產(chan) 業(ye) 結構、經濟發展水平、教育水平、技術水平、消費水平等,分析中原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空間布局、產(chan) 業(ye) 布局,研究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特點及規律,生產(chan) 力的特點及空間分布狀況等,在此基礎上研究如何通過資源優(you) 化配置提升各地區的發展優(you) 勢,提升區域整體(ti) 經濟效益。具體(ti) 分析中原地區經濟發展的特殊規律,進而對城市發展戰略、農(nong) 村經濟、區域規劃、區域投融資等問題進行研究,為(wei) 政府管理部門相關(guan) 政策製定提供決(jue) 策依據。

  三是從(cong) 文化地理學視角開展研究。探討中原地區人類的文化定型活動,研究中原文化的繼承性,文化生態的形成與(yu) 保護等問題。可研究的課題有很多,如文化景觀研究,通過研究中原地區房屋結構、建築材料、自然資源、文化遺址等,分析中原地區文化的演變特點與(yu) 規律;文化擴散研究,通過的對裴李崗遺址、二裏頭遺址、仰韶遺址等文化發源地的研究,分析地理環境對中原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影響因素;文化生態研究,分析特定中原文化現象的生態環境,研究如何對傳(chuan) 統文化進行活態傳(chuan) 承;文化區研究,從(cong) 語言、民俗、生活習(xi) 慣、自然環境等角度分析中原地區特定的文化體(ti) 係,對不同文化體(ti) 係進行係統研究。

  四、“中原學”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學科建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原學作為(wei) 應用性很強的綜合學科,一方麵要兼容並蓄其他學科和其他地方學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麵也要結合本地特色提煉適合自身的研究方法。

  (一)曆史脈絡追溯法

  即從(cong) 當下的某一現象或觀察到的某一曆史遺存出發,推到它們(men) 有材料可證的曆史起點,然後再從(cong) 這個(ge) 起點,分析周邊的結構要素及其演變規律,最後概括出該現象或遺存所反映出的發展節奏和曆史脈絡。這種方法的原型是趙世瑜在研究曆史人類學時提出的逆推順述法20。中原地區有大量的文化遺存,中原地區的思維方式和價(jia) 值觀也深受傳(chuan) 統文化影響,從(cong) 現狀的某一點出發,通過田野調查和文獻檢索,追溯其在曆史上出現的根源和發展曆程,可以從(cong) 本質和根源上理解當下的很多問題。這也是“中原學”與(yu) “中原文化”研究最大的不同,即後者主要是研究曆史,前者則是從(cong) 現實出發去研究曆史,再回到現實中提出解決(jue) 問題的方案。

  (二)結構過程關(guan) 聯法

  就橫向社會(hui) 問題的研究,可以采用這種方法。皮亞(ya) 傑認為(wei) 結構是一個(ge) 動態的、從(cong) 簡單向複雜演變的過程,“不存在沒有構造過程的結構,無論是抽象的構造過程,或是發生學的構造過程”21。對“中原學”某一問題的研究,要將其放在某一社會(hui) 網絡中去,橫向分析其地理空間、村落形態、人口類型、生產(chan) 結構、社會(hui) 組織、族群分類、信仰儀(yi) 式等諸方麵因素,這些因素構成研究的社會(hui) 結構。這個(ge) 結構並不是靜態的,而是有一個(ge) 從(cong) 簡單到複雜不斷演變的過程,要分析社會(hui) 結構的起源、發展和演化,從(cong) 縱向和橫向上為(wei) 問題研究提供坐標,生成更係統全麵的認識。

  (三)整體(ti) 關(guan) 聯分析法

  地方學研究者一般都不主張就地方論地方的研究方法,而是要將地方學放到整體(ti) 史的研究範疇中進行考量。法國年鑒學派代表人物布羅代爾在對整體(ti) 史的研究方法中主張,“整體(ti) 史並不是寫(xie) 出完整的世界史”,“而是當人們(men) 麵對一個(ge) 問題時,一種有係統地超越局限的願望”22,即從(cong) 整體(ti) 史的視角來研究某一具體(ti) 曆史問題。“中原學”的研究也不能就中原論中原,要將中原放在整個(ge) 世界史人類史的發展曆程中、放在中華文明演進曆程中去研究,從(cong) 全國看中原,從(cong) 中原看全國,以更宏觀的觀察視角來看待中原的具體(ti) 問題。

  五、“中原學”研究應處理好幾組關(guan) 係

  為(wei) 了使“中原學”能夠得到更加深入持久的研究,在“中原學”研究中需要處理好以下幾組關(guan) 係。

  (一)曆史研究與(yu) 應用研究的關(guan) 係

  “中原學”的研究應該側(ce) 重以傳(chuan) 統和習(xi) 俗等曆史因素為(wei) 重點的基礎理論研究,還是側(ce) 重以服務當前經濟社會(hui) 發展為(wei) 重點的對策建議研究,目前仍未能達成共識。有較長研究曆史的洛學、宋學等已經形成了較為(wei) 成熟的學科體(ti) 係,注重曆史和文化研究;而“中原學”則屬於(yu) 近年才提出的新興(xing) 學科,強調的是為(wei) 地方經濟社會(hui) 發展服務。“中原學”如果過於(yu) 重視曆史和哲學等基礎理論研究,則與(yu) 傳(chuan) 統的文化研究沒有明確的區分度;如果過於(yu) 重視應用對策研究,就事論事,則會(hui) 失去學科存在的根基和價(jia) 值。因此,“中原學”應該是以現實問題為(wei) 研究的出發點,從(cong) 基礎理論研究中尋找理論依據和規律經驗,並最終回歸到現實層麵去解決(jue) 問題,“現實—曆史—現實”是“中原學”研究的基本邏輯思路。

  (二)“中原學”與(yu) 其他地方學的關(guan) 係

  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掀起了地方學研究的熱潮,鄂爾多斯學、北京學、上海學、泉州學、溫州學、廣州學等城市學不斷興(xing) 起,河南省內(nei) 也出現了洛陽學、鄭州學、開封學等學科。據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所長張寶秀教授統計,在地方學概念提出一段時間、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後成立的以“某某學”命名的地方學研究機構已經有50多個(ge) 23。在眾(zhong) 多的地方學中,“中原學”會(hui) 不會(hui) 與(yu) 其他地方學存在交叉和重合,如何處理與(yu) 其他地方學的關(guan) 係,成為(wei) 需要關(guan) 注的問題。從(cong) 人類整體(ti) 科學文化發展層麵來看,如果把人類整體(ti) 科學文化比作一個(ge) 網絡,每個(ge) 地方學都是這個(ge) 網絡上各具特色的網格,共同構成一個(ge) 嚴(yan) 密細致的研究網絡。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看,“中原學”既要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又要在研究範式、學科建設等共性層麵與(yu) 其他地方學交流合作、協同發展,實現資源共享、優(you) 勢互補,在更大的係統內(nei) 形成一個(ge) 有機整體(ti) 。

  (三)微觀研究與(yu) 綜合研究的關(guan) 係

  在“中原學”未來的研究方向上,應該側(ce) 重學科理論體(ti) 係建構等綜合研究,還是側(ce) 重對某一文化景觀或現實問題的微觀研究,目前也沒有被學界關(guan) 注。從(cong) 目前來看,學界主要是以微觀研究為(wei) 主,對“中原學”進行綜合研究的學術成果並不多。微觀研究固然很重要,但在一門學科成立之初,還是需要在研究範圍界定、研究方法、研究重點等宏觀層麵對學科發展形成一定的規範框架,並成立專(zhuan) 門的學術共同體(ti) 進行定期交流,逐步形成特定的學術研究範式,才能保證“中原學”作為(wei) 一門學科“形散而神不散”,健康有序地向前發展。

  六、關(guan) 於(yu) 成立“中原學派”的建議

  李庚香在2016年提出成立“中原學派”的建議,河南省社科聯也主辦了中原人文社科網,開設了《中原人文》《中原百家》《智庫建設》《學科建設》《學術建設》《課題研究》等欄目,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績,但距離成熟的“中原學派”尚有一定的距離,主要表現為(wei) 學術團體(ti) 過於(yu) 分散;學術成果以借鑒傳(chuan) 統學科成果為(wei) 主,沒有形成具有特色的學術體(ti) 係;沒有形成定期的學術交流機製;學科服務社會(hui) 能力有待加強;等等。因此,需要重新呼籲“中原學派”的建立與(yu) 完善。

  (一)成立“中原學派”的必要性

  成立“中原學派”是破解中原發展難題的必要選擇。當前,中原地區正處於(yu) 中部崛起的關(guan) 鍵階段,如何抓住機遇,實現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偉(wei) 大複興(xing) ,是中原地區麵臨(lin) 的首要問題。中原地區在發展中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jue) ,除了全國區域發展的共性問題,還有些問題是中原地區所特有的。為(wei) 了建設好中原地區,首先需要對中原地區的特色進行分析,找出中原地區的發展脈絡與(yu) 發展機理,掌握其發展的規律,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製定發展策略。中原地區是東(dong) 西南北浸潤的中心,無論在文化的吸附還是擴散方麵都有優(you) 勢,曆來是兵家必爭(zheng) 之地,因此也是戰爭(zheng) 和災難最集中的地區;進入現代以後,中原地區麵臨(lin) 著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如何向現代社會(hui) 轉型的問題,其發展特點與(yu) 沿海地區和西部地區都有明顯區別。在人文方麵,儒釋道等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都曾在中原取得顯著輝煌成就,小農(nong) 意識、循規守矩等觀念至今仍深刻影響著中原地區民眾(zhong) 的價(jia) 值觀和思維方式。中原地區時空發展的這種特殊性和規律性決(jue) 定了中原政治、經濟、文化、社會(hui) 等方麵發展的特殊性和規律性。當今,在向內(nei) 陸開放高地邁進的過程中,中原地區如何找到曆史傳(chuan) 統與(yu) 現代化建設的最佳結合點,如何對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向信息社會(hui) 的跨越式轉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全麵分析和研究,這些問題都需要成立專(zhuan) 門的中原學派,對中原這個(ge) 特殊地區進行係統、綜合、整體(ti) 的研究,對研究和解決(jue) 中原地區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具體(ti) 問題進行全麵係統的解答。

  成立“中原學派”為(wei) 華夏文明傳(chuan) 承提供重要載體(ti) 。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在中原,曆史上有20多個(ge) 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yu) 此,中原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數千年間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在長期的發展曆程中,中原地區形成了獨特的河洛文化、姓氏文化、根親(qin) 文化、武術文化、民俗文化、農(nong) 耕文化、醫學文化等,這些文化厚重多元,是中華文化的根源和靈魂,有著重要的研究價(jia) 值。從(cong) 世界範圍來看,中原文化是大河文明的典型代表,是人類曆史上不間斷的文明形態,七千多年前的裴李崗文化已經是典型的農(nong) 業(ye) 文明,標誌著人類進入農(nong) 耕文明階段24,中原地區留下的澠池仰韶遺址、新鄭裴李崗遺址、舞陽賈湖遺址、三門峽廟底溝遺址、鄭州大河村遺址等均是中原農(nong) 耕文明的典型代表,是世界大河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作為(wei) 一種地域文化,與(yu) 荊楚、吳越、嶺南等地域文化研究相比,中原文化“在20世紀區域文化研究中長期缺失”25,造成這種缺失的根本原因,在於(yu) 中原學者的研究團隊過於(yu) 分散,研究關(guan) 注點不夠聚焦,沒有就中原文化形成長期持續的研究,在全國範圍內(nei) 沒有形成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因此需要成立“中原學派”,對分散在各個(ge) 領域的中原學者進行整合,聚集優(you) 勢力量,形成研究團隊,更好地為(wei) 中原地區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中原學派”的研究內(nei) 容

  由於(yu) 中原學涉及的學科眾(zhong) 多,因此有必要對其研究範疇進行界定,以便形成學科研究範式,結合目前中原學界研究現狀,基本上可以把“中原學派”分為(wei) 四個(ge) 分支:

  (1)中原學術研究。主要是對中原學理論體(ti) 係建構、中原文化、中原哲學、中原曆史、中原遺址等進行研究,包括哲學、文化學、人類學、曆史學、考古學等相關(guan) 學科門類,目前中原學的大部分學者和研究成果都集中在這一領域,如李庚香和張新斌等一批哲學社會(hui) 學者正在開展此類研究。未來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有兩(liang) 個(ge) :一是從(cong) 宏觀上進一步完善中原學的學科範式和理論體(ti) 係;二是將研究成果更多地運用到河南省經濟社會(hui) 建設中,提高成果的應用價(jia) 值,或者更多地從(cong) 現實問題出發,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guan) 研究。

  (2)中原藝術研究。對中原地區的藝術進行創作、傳(chuan) 承和發揚,如對陶瓷藝術、戲劇藝術、茶藝、書(shu) 畫、文字、工藝品、民間非遺等藝術形式進行創作的藝術家和理論工作者。目前這一團隊也很龐大,出現了一些全國知名的藝術大師和研究者,如郭愛和對“三彩”藝術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孟玉鬆對汝瓷藝術的研究等。從(cong) 成立“中原學派”的角度來看,需要整合這部分團隊資源,圍繞“出彩中原”這一主題,講好中原故事,創作中原藝術精品,提升中原地區文化軟實力。

  (3)中原經濟社會(hui) 研究。對中原地區發展中的經濟問題和社會(hui) 問題進行研究,立足中原經濟區、糧食生產(chan) 核心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河南自貿區等國家戰略,以中原地區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及經濟社會(hui) 現狀為(wei) 基礎,研究中原地區政治、經濟、社會(hui) 人文,為(wei) 中原地區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目前有一批中原經濟學者如耿明齋等人的研究,已經為(wei) 中原地區的建設作出卓越貢獻。組建中原學派,下一步需要打造經濟學、社會(hui) 學、統計學、金融學等多學科複合發展的研究團隊。

  (4)中原文化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從(cong) 中原文化的傳(chuan) 承和創新角度進行研究,研究內(nei) 容包括中原地區公共文化、文化產(chan) 業(ye) 、文化創意等,需要文化產(chan) 業(ye) 、創意產(chan) 業(ye) 相關(guan) 學科的支持,具體(ti) 內(nei) 容包括城市特色文化空間打造、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與(yu) 特色小鎮、文化文物單位文創產(chan) 品開發、文化企業(ye) 發展與(yu) 文化產(chan) 業(ye) 園區建設、城市文化品牌打造與(yu) 文化展會(hui) 等。目前鄭州大學以汪振軍(jun) 為(wei) 代表的文化產(chan) 業(ye) 研究中心正在從(cong) 事此類研究。未來,隨著文化與(yu) 經濟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創意階層將會(hui) 在中原地區發展和華夏文明傳(chuan) 承創新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原學派也需要吸收並壯大這部分力量,為(wei) 中原學研究提供新鮮血液和創新動力。

  (三)成立“中原學派”的對策建議

  一個(ge) 學派的自發形成,可能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但“中原學派”的成立是從(cong) 現實發展需要出發的,是為(wei) 解決(jue) 現實發展問題而設立的新型學派,因此在成立之初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整合相關(guan) 資源,以促進學科發展步入正軌。

  首先,成立中原學研究院。研究院作為(wei) 中原學研究的新利体育18lucky官网登录和新型智庫,采用虛擬建製的形式,專(zhuan) 兼職研究人員可以麵向全國尤其是本地的高校及研究機構招募,以兼職研究人員為(wei) 主,采用項目合作方式組建多學科團隊開展相關(guan) 研究。研究院以“立足中原、研究中原、服務中原”為(wei) 宗旨,積極承接政府相關(guan) 部門的研究課題,積極展開調研,就中原地區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的各類問題提供決(jue) 策谘詢方案。

  其次,開展定期交流。依托中原學研究院,以專(zhuan) 題研討、學術年會(hui) 等形式定期組織交流探討。進行“中原學”知識普及與(yu) 推廣,在大學及中小學課程中增加“中原學”相關(guan) 內(nei) 容,繼續開設“中原大講堂”“大豫講壇”,並積極利用微博、微信、小紅書(shu) 、抖音短視頻等新媒體(ti) 形式,推出生動有趣的內(nei) 容,以吸引年輕群體(ti) 關(guan) 注中原文化。與(yu) 國內(nei) 外其他地方學研究,如東(dong) 京學、首爾學、北京學、上海學、敦煌學進行交流互動,借鑒其可供利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範式;並與(yu) 國內(nei) 外研究團隊合作,促進中原文化走出去,擴大中原學在國內(nei) 外的影響力。

  再次,推出一批中原學研究成果。依托河南省社科聯及高校相關(guan) 學者,對中原學理論架構和急需研究的問題進行梳理,以課題形式委托高校及科研機構對中原學展開專(zhuan) 題研究。有計劃地推出中原學研究叢(cong) 書(shu) 計劃,鼓勵廣大學者就中原學問題展開專(zhuan) 題研究並形成著作、研究報告等成果。鼓勵河南省學術期刊、《河南日報》等權威媒體(ti) 開設中原學研究專(zhuan) 欄並廣泛征稿,促進相關(guan) 研究成果的發表與(yu) 推廣,形成中原學研究的濃厚氛圍。

  七、結語

  與(yu) 以往研究相比,本文認同李庚香關(guan) 於(yu) 成立“中原學派”的建議,同意之前研究將“中原學”的研究宗旨界定為(wei) 立足現實、為(wei) 中原地區經濟社會(hui) 服務的立論。以此為(wei) 基礎,進一步提出“中原學”與(yu) 中原文化等其他學科的區分點在於(yu) 是否以現實觀照為(wei) 出發點進行研究。圍繞這一出發點,中原學的定義(yi) 和研究範圍都可以進一步明確,即對中原地區文明進程和發展規律的整體(ti) 研究。“中原學”研究範圍較廣,當前學界研究力量較為(wei) 分散,難以形成學術共同體(ti) ,難以產(chan) 生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呼籲加快成立“中原學派”,對“中原學”進行集約式研究。

  由於(yu) 篇幅所限,本文沒能將中原學與(yu) 倫(lun) 敦學、北京學、敦煌學等其他較為(wei) 成熟的地方學進行對比,為(wei) 中原學的研究提供可參照的成功經驗和典型案例,也未能對中原學的理論體(ti) 係進行全方位構建,希望能在未來研究中逐步實現。

  注釋:

  ①[美]馬納斯·查特傑:《地區學》,《現代外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文摘》1985年第12期。

  ②孫廣舉(ju) :《中原文化大典》,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③張新斌:《中原文化記憶叢(cong) 書(shu) 》,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年版。

  ④徐光春:《中原文化與(yu) 中原崛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⑤李庚香:《文化河南:中原文化精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7年版。

  ⑥李庚香:《中原學》,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⑦12.李庚香:《打造“中原學”一流學科,奮力建設思想河南》,《河南社會(hui) 科學》2016年第6期。

  ⑧13.張新斌:《中原學探論》,《河南社會(hui) 科學》2017年第10期。

  ⑨田憲臣:《“中原學”研究範式初探》,《河南社會(hui) 科學》2019年第2期。

  ⑩《辭源》(全兩(liang) 冊(ce) )紀念版,商務印書(shu) 館2009年版。

  11.李庚香:《中原文化精神》(上),河南文藝出版社2007年版。

  14.沃爾特·艾薩德:《區域科學導論》,陳宗興(xing) 等譯,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5.任海:《作為(wei) 一種城市文化的壩學》,《地方學與(yu) 地方文化研究理論與(yu) 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論文集(2016)》,知識產(chan) 權出版社2017年版。

  16.王曉沙:《對開展北京學研究的思考》,《北京聯合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17.杜洪濤:《試論中國地方學的理論建構》,《內(nei) 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hui) 科學版)》2018年第9期。

  18.Becher. Academic Tribes and Territories: Intellectual Enquiry and the Cultures of Disciplines,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University Press, 1989.

  19.賈文豐(feng) :《中原文化概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

  20.趙世瑜:《結構過程·禮儀(yi) 標識·逆推順述——中國曆史人類學研究的三個(ge) 概念》,《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hui) 科學版)》2018年第1期。

  21.皮亞(ya) 傑:《結構主義(yi) 》,倪連生、王琳譯,商務印書(shu) 館2012年版。

  22.彼得·伯克:《法國史學革命:年鑒學派,1929—1989》,劉永華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3.李建平:《地方學的研究與(yu) 創新》,《“地方學的應用與(yu) 創新”座談會(hui) 論文集》,2015年9月。

  24.馬世之:《試論中原地區的古代文化與(yu) 文明》,《中州學刊》1983年第4期。

  25.劉成紀、楊雲(yun) 香:《中原文化與(yu) 中華民族》,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hui) 科學基金一般項目“農(nong) 村公共文化服務與(yu) 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協同發展研究”(18BZZ107)

  作者簡介:1. 宋朝麗(li) ,女,博士,河南牧業(ye) 經濟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cong) 事區域文化與(yu) 文化產(chan) 業(ye) 研究; 2.汪振軍(jun) ,男,鄭州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教授,鄭州大學文化產(chan) 業(ye) 中心主任,主要從(cong) 事中原文化與(yu)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