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舊版

李庚香 王喜成:變之萬古與涵蓋萬有——關於《易經》的若幹問題芻議

《中原文化研究》(2020年第5期)  2020-11-17

摘要:《易經》始自中原大地,源自“河圖洛書(shu) ”,自伏羲畫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易傳(chuan) 》之後日臻完善,進而發展成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總綱領。《易經》長期被用作“卜筮”之書(shu) ,對未來的事態發展進行預測,是從(cong) 整體(ti) 上來認識和把握世界的。其蘊涵了深刻的哲學辯證思想,主要包括“變易”“簡易”“不易”。《易經》是一套深奧的哲學思想體(ti) 係,為(wei) 古代的中國人創建了自己獨特的安身立命之道。認識和對待《易經》要堅持去粗取精、去偽(wei) 存真、古為(wei) 今用,進行創造性轉化與(yu) 創新性發展,讓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繼續散發更加燦爛的智慧之光。要發揮《易經》中蘊藏的尚變善變、貴中求和、察時趨時、推陳出新等古老智慧,為(wei) 推動世界文明進步做出積極貢獻。  

《易經》文化以其源頭性、神秘性、統攝性、價(jia) 值性等諸多屬性成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總綱領,其理念和思維方式影響了中國社會(hui) 3000多年,成為(wei) 中國曆史上影響最為(wei) 深遠的文化典籍和文化現象,可謂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基礎。《易經》同樣是中原文化的源頭和重要基礎,中原大地是《易經》的發源地,“河圖洛書(shu) ”的出現,文王的羑裏之囚是《易經》誕生發展的重要契機與(yu) 飛躍。加強對《周易》的研究是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神聖職責。  

一、《易經》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易經》的淵源在河南。《易經》最初作為(wei) 一個(ge) 符號係統而出現,後來經過長期發展演變而形成,在這個(ge) 過程中有若幹重大節點。傳(chuan) 說在遠古時期,有龍馬自黃河出,背負“河圖”,伏羲據圖畫“八卦”;有神龜從(cong) 洛水現,背負“洛書(shu) ”,大禹依書(shu) 製《洪範》。這是《易經》的最初源頭。  

《易·係辭上》雲(yun) :“河出圖,洛出書(shu) ,聖人則之。”到商朝末年,姬昌被紂王囚禁在羑裏,他在羑裏把伏羲的先天八卦演化為(wei) 後天八卦和六十四卦,即所謂的“文王拘而演周易”。至此《易經》得到了飛躍發展,後來又經過進一步發展完善,被人們(men) 稱為(wei) 《周易》。《周易》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其發端與(yu) 醞釀形成以及後來的發展主要都是在中原地區。首先,它發端於(yu) 河南的河洛地區,“河圖洛書(shu) ”是其代表。其次,伏羲也是在中原大地完成了畫八卦的任務,發明了先天易。大禹製《洪範》也是在中原地區,因為(wei) 大禹所在的夏部落活動的中心區域就是嵩山與(yu) 河洛地區,各種傳(chuan) 說和史籍都可以證明。《易經》形成的基本標誌即文王所演的《周易》是在河南湯陰完成的,這說明河南是《易經》的濫觴地、肇始地。  

《易經》是一個(ge) 籠統的概念,人們(men) 往往把《周易》當《易經》,這有其曆史原因但並不完全準確。其實,《易經》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shu) ,總稱為(wei) “三易”。其中,《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chuan) ,現存於(yu) 世的隻有《周易》,而且《周易》吸收了《連山》《歸藏》的相關(guan) 內(nei) 容,因而人們(men) 一般稱《周易》為(wei) 《易經》。“三易”所畫八卦的位置也各不一樣。如《連山》易以艮卦開始,《歸藏》易以坤卦開始,《周易》以乾卦開始。後來雖然《連山》和《歸藏》絕傳(chuan) 了,但它們(men) 的一些內(nei) 容應該也流傳(chuan) 了下來,如民間的堪輿、江湖中的方術等可能就涉及一些這方麵的內(nei) 容。在對待《易經》方麵主要有兩(liang) 派,一種是相術派,另一種是易理派。相術派主要是運用卜卦係統進行預測即占卜,是為(wei) “小用”;易理派主要是對所占卜的卦辭內(nei) 容進行研究分析並解釋,是為(wei) “大用”。  

《易經》是“三易”的統稱。這就是說,《易經》是包括“三易”的。一是《連山》易,為(wei) “三易”之首。據古文獻記載,《連山》為(wei) 天皇氏神農(nong) 所創①。漢代經學大師鄭玄在《易讚》中說:“《連山》者,象山之出雲(yun) ,連連不絕。其是以艮卦開始,如山之連綿,故名曰連山。”其實,據研究,《連山》應該是夏代的易學。它以四季六氣為(wei) 旺衰指引,以六甲值符為(wei) 吉凶判辨之坐標,以三元九運為(wei) 時空轉換,主要講陰陽卦對峙,采用的是不同於(yu) 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辯證方法。據記載,《連山》有八萬(wan) 言,目前保留的僅(jin) 有一些卦名,幾個(ge) 爻名和卦爻辭、象辭,及五十二條諸家論文等,漢初時已經佚失。二是《歸藏》易,它是三易之一。相傳(chuan) 為(wei) 黃帝所作,《歸藏》的意思是萬(wan) 物皆歸藏於(yu) 地。它的每一象都是以“氣”為(wei) 主,指出:天氣為(wei) 歸,地氣為(wei) 藏,木氣為(wei) 生,風氣為(wei) 動,火氣為(wei) 長,水氣為(wei) 育,山氣為(wei) 止,金氣為(wei) 殺。但據研究,《歸藏》應該為(wei) 殷代所作。它有四千三百言,多已佚失,甚至在漢朝時就已佚失,保留下來的隻有六十四卦的卦名、爻名。《連山》《歸藏》曆來被認為(wei) 是《周易》的前身。三是《周易》,它是“三易”的主要代表。《周易》由西周文王姬昌在羑裏囚禁時所演,正所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周易》的內(nei) 容包括《經》和《傳(chuan) 》兩(liang) 個(ge) 部分。《經》的部分是圖畫卦象,包括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即卦辭、爻辭。《傳(chuan) 》的部分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意為(wei) 經的十隻羽翼,相傳(chuan) 為(wei) 孔子所撰,但實際上最後形成於(yu) 秦漢時期,應該說並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不可能是由孔子完全獨自完成的。人們(men) 一般認為(wei) ,《周易》建立在陰陽二元論基礎上對事物運行規律進行描述,對天地萬(wan) 物進行性狀歸類,包括天幹、地支、五行理論等,以及對事物發展未來進行預測,占卜或卜筮功能是《周易》的重要功能。秦始皇“焚書(shu) 坑儒”之所以不燒易書(shu) ,就是因為(wei) 它是卜筮之書(shu) ,與(yu) 政治關(guan) 係不大。同時,《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農(nong) 學等極為(wei) 豐(feng) 富的知識理論,人們(men) 也往往把《周易》直接叫作《易經》。在《易經》研究中也有人說《周易》並沒有明確提出陰陽與(yu) 太極等概念,認為(wei) 講陰陽與(yu) 太極概念是被道家和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chuan) 》提出的。《周易》中除了使用“陰陽穀”這樣的地名外,其他地方沒有出現陰陽的概念,在西周金文中也找不到陰陽的概念,看來這方麵也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二、《易經》蘊涵了中國先民的思維方式  

《易經》源遠流長,起自遠古。但通過一些傳(chuan) 說資料、史籍資料和研究資料,也能夠從(cong) 文化學意義(yi) 上一窺其發展演變的基本情況。如其源頭是“河圖洛書(shu) ”等先天八卦,繼而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等遠古經典,到後來是“三易”,再到後來是數不勝數的發展演繹,如老子的陰陽理論、道家思想、孔子的《易傳(chuan) 》、漢代的經學思想、宋明的理學和道學等,湧現出來的名家大師也不計其數。關(guan) 於(yu) “三易”的異同,《周禮·春官》說:“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③意思是說,《連山》《歸藏》《周易》是三種不同的占筮方法,但都由8個(ge) 經卦重疊出的64個(ge) 別卦組成,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在《易經》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有所謂“人更三聖,世曆三古”。即先後有三大聖人,經曆了三個(ge) 階段。所謂三大聖人,一是畫八卦的伏羲,二是演《周易》的文王,三是作《易傳(chuan) 》的孔子。其中,文王演《周易》不但推演了八卦,而且作了爻辭,但沒有作完,後來由其子周公旦繼續作,所以也可以說是周公著爻辭,甚至完全是周公作的,並因此有“四聖”說。孔子對《易經》的熱愛更是異乎尋常,為(wei) 求得深奧之理,他甚至“韋編三絕”,傳(chuan) 為(wei) 佳話。當然,《易經》也是後來經過長期發展完成的,定型是在秦漢時期。所謂三個(ge) 階段,第一階段的《易經》是一部卜筮之書(shu) 。這從(cong) 伏羲到文王約兩(liang) 千多年,《易經》的主要功能是卜筮,目的是趨吉避凶。第二階段的《易經》是一部哲學之書(shu) 。這從(cong) 孔子作《易傳(chuan) 》編訂《易經》之後,它的功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不但是用於(yu) 卜筮,而且形成了一種哲學思想。第三階段的《易經》是一部思想和決(jue) 策之書(shu) 。這是到秦漢以後,泱泱中華大國在思想理論和重大決(jue) 策上的遵循,《易經》就成了其理論依據。所以中國古代皇帝、大臣不少都是依據《易經》思想來進行決(jue) 策的。  

《易經》又稱本經,簡稱《易》,是我國古代闡述天地世間關(guan) 於(yu) 萬(wan) 象變化的古代經典,是遠古文明的產(chan) 物,也是一部幾乎包括所有知識的百科全書(shu) ,對中國的道家、儒家,以及中醫、文字、術數、哲學、政治、軍(jun) 事、文化、生活、藝術、科學、民俗等都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也是我國自然科學和社會(hui) 科學融為(wei) 一體(ti) 的哲理性著作,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總綱領。首先,《易經》長期被用作“卜筮”之書(shu) ,對未來的事態發展進行預測,《易經》是預測之書(shu) 。當然其預測的依據也是在總結遠古時代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的,這個(ge) 規律被稱之為(wei) “道”。“道”囊括了天地間所有事物的屬性,揭示了宇宙運動變化的規律。在中國古代,《易經》是社會(hui) 各階層廣泛運用的一種思想文化體(ti) 係。其次,《易經》是從(cong) 整體(ti) 上來認識和把握世界的。《易傳(chuan) ·係辭上》雲(yun) :“一陰一陽之謂道。”“富有之謂大業(ye) ,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  

《易經》從(cong) 天人合一的角度對世界萬(wan) 物作了哲理性概括。如《係辭》雲(yun) :“易有太極,是生兩(liang) 儀(yi) ,兩(liang) 儀(yi) 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④對此,周敦頤也曾指出:“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wei) 其根。”最後,《易經》蘊涵了深刻的哲學辯證思想,主要有三層含義(yi) :一是“變易”,二是“簡易”,三是“不易”。所謂變易,是指變化之道,意思是說萬(wan) 事萬(wan) 物時時都在變化,沒有不變的事物。所謂簡易,是指世界上所有最複雜的事物都可以用最簡單的符號來概括,如“陰”和“陽”。盡管世界上的事物非常複雜、繁多、深奧,但都可以把它們(men) 轉換成人們(men) 很容易理解和處理的問題,所謂“大道至簡”。“簡易”也是《易經》的最高原則。所謂不易,是指世界萬(wan) 事萬(wan) 物雖然隨時隨地都在變化,但卻有一個(ge) 東(dong) 西永遠不變,那就是“道”,也就是規律。可以說,《易經》是中國最早的哲學認知體(ti) 係,是中國先民對自然、社會(hui) 萬(wan) 事萬(wan) 物的分類歸納總結和對一切運動變化發展規律的揭示描述。《易經》反映了我國上古社會(hui) 生活,尤其是《周易》經傳(chuan) 把天道與(yu) 人事,自然現象與(yu) 社會(hui) 現象、人事活動、自然規律之律則與(yu) 社會(hui) 人事之條理聯係起來,強調了它們(men) 的同一、平衡與(yu) 和諧,成為(wei) 一種普遍認同的價(jia) 值觀念和思維模式。《易經》是中華民族理性認識的基石,是一套完善的思想認識體(ti) 係。這套體(ti) 係由先民通過對自然與(yu) 社會(hui) 的觀察感悟,以符號化的抽繹方法而形成,是影響中華民族智慧生成與(yu) 建構思想學說理論結構的東(dong) 方“聖典”。  

把握《易經》有三個(ge) 關(guan) 鍵詞:第一是“陰陽”,第二是“五行”,第三是“八卦”,它們(men) 是整個(ge) 易經的核心。《易經》之“易”,就字形來說是上“日”下“月”,即“陰陽”之意,“陰陽”的內(nei) 涵是其核心。“陰陽”(“--”“—”)這兩(liang) 個(ge) 符號是古代最重要的對立統一學說。其原理告訴我們(men)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如果達到了“陰陽”平衡就達到了和諧,一和諧就諸事皆順。“五行”是把握《易經》的第二把金鑰匙。“五行”是原始的係統論,它包涵著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狀態,說明了世界萬(wan) 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guan) 係。“五行”理論廣泛用於(yu) 中醫、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卜等各個(ge) 方麵,它強調整體(ti) ,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guan) 係。“八卦”(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離卦、艮卦、兌(dui) 卦)是把握《易經》的第三把金鑰匙。“八卦”是由一套陰陽組成的表述符號和表示事物自身變化的陰陽係統,其成列的基礎是易象,重卦的基礎是爻變,爻是易道周流的內(nei) 在動因。“八卦”用深邃的哲理解釋自然、解釋社會(hui) 現象,由“八卦”延伸的“六十四卦”,告訴我們(men) 宇宙的六十四個(ge) 密碼,也就是整個(ge) 大千世界的運行法則或規律。  

三、《易經》為(wei) 世界發展提供中國智慧  

《易經》思想內(nei) 涵極為(wei) 深刻,是中華民族的原創性智慧,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基因和文化血脈。它涵蓋萬(wan) 有、綱紀群倫(lun) 、深奧精微、包羅萬(wan) 象,可謂中國最早的典籍和文化源頭與(yu) 代表,被譽為(wei) 中國古代的群經之首、群經之始、大道之源。從(cong) 漢代開始,《易經》便被儒家定為(wei) 經典之首,一直到唐代,其“六經”之首的地位從(cong) 未受到過挑戰。後來隨著儒家經典範圍的不斷擴展,從(cong) “七經”“九經”“十二經”再到“十三經”,《易經》也始終居於(yu) 群經之首。同時《易經》還被稱為(wei) 宇宙的“代數學”,它對宇宙萬(wan) 物的表達主要是通過一些抽象的符號進行,如“代數”一樣,這樣任何內(nei) 容都可以套進去,而且運用自如,人們(men) 稱之為(wei) “神無方而易無體(ti) ”,所以其理論價(jia) 值是任何文化典籍都無法比擬的。對於(yu) 《易經》的思想理念和價(jia) 值智慧,17世紀進入中國的西方傳(chuan) 教士很快就認識到了,他們(men) 積極尋求《易經》與(yu) 《聖經》的契合點,使《易經》成為(wei) 傳(chuan) 教的工具。如意大利傳(chuan) 教士利瑪竇、曾德昭、衛匡國等,先後對《易經》進行了研究。法國傳(chuan) 教士金尼閣還將《易經》譯為(wei) 拉丁文,介紹和傳(chuan) 播到西方世界。後來的西方漢學家紛紛加入對《易經》的譯介與(yu) 研究工作,相繼將其翻譯成多種文字,到20世紀時已在世界上形成研究高潮。如今《易經》已經成為(wei) 國際學術領域的一門顯學。《易經》既神秘、又嚴(yan) 密,其八卦圖排列組合的邏輯性就像數學公理一樣不可更改。《易經》是表達宇宙的圖式,反映了宇宙包括人類的發展變化規律。《易經》強調“唯變所適”,即事物是一直發展變化的,有變就有常,有常就有變,變與(yu) 常相輔相成;世間萬(wan) 物都要遵循天道運行變化規律,“變動不居”是“恒常通久”的不變法則,“恒常通久”是“唯變所適”的可變規律,隻有不違天不逆常,順時適變,才能保持長久。《易經》認為(wei) ,人的行為(wei) 要堅持中庸之道,適“時”執“中”。適“時”就是與(yu) 時勢一致,與(yu) 時俱進;執“中”就是在運行發展中既不能過度、也不能不及。《易經》既講自強不息的乾道精神,也講厚德載物的坤道精神,主張乾道、坤道二元論,既是道家思想之源,也是儒家思想之源。人們(men) 依據《易經》對立統一法則,就能夠認識宇宙萬(wan) 物和人類社會(hui) 的發展變化。《易經》體(ti) 現了深邃的東(dong) 方智慧和管理哲學,中國古代文人在艱難困苦時,很多人都會(hui) 選擇研讀、探究《易經》,從(cong) 周文王、孔子到王陽明等,無不如此。當年王陽明被宦官劉瑾陷害打入大牢後,就是靠研讀《易經》而忘卻了煩惱和憂患的。《易經》將簡單的符號係統延伸到複雜的認識空間,並借助於(yu) 事物間的因果關(guan) 係認識宇宙萬(wan) 物,其提出的特殊數理解析理論,完成了既能運用可見的類比性思維工具認識世界,又能通過符號體(ti) 係中的相關(guan) 性推演和係統性辨析認識複雜變化的人類社會(hui) ,是一套深奧的哲學思想體(ti) 係,為(wei) 古代人創建了自己獨特的安身立命之道。《易經》的核心價(jia) 值是和諧。其和諧思想主要反映在陰陽平衡上,《易經》雲(yun) :“乾道變化。”意思是說天地運動、陰陽平衡以後,宇宙萬(wan) 物就各正性命、和諧順暢了,就能保和、太和乃至利貞。如北京故宮有三大殿,分別名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名稱含義(yi) 就源自《易經》,寓意是祈求天下和諧太平。《易經》認為(wei) :“陰陽合則生,陰陽離則滅。陰陽錯則變,陰陽平則佳。”因為(wei) 隻有陰陽互相配合才能致中和、保和、太和。《易經》思想主張求同存異、合而不同,運用在社會(hui) 現實中意義(yi) 就非常重大,它對處理各種問題、包括極為(wei) 複雜的宗教問題都有良好的效果。如中國古代雖然也有宗教矛盾,但從(cong) 來沒有發生過宗教戰爭(zheng) ,儒釋道三家是合流的。現代社會(hui) ,《易經》思想理念也派上了大用場。如電子計算機的運算原理,正是《易經》的符號化工具啟發萊布尼茨發明了二進製數學體(ti) 係;而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則引發了人類第三次乃至第四次工業(ye) 革命。《易經》還以自己原發的立場、觀點、方法、準繩,創立了一套中國獨特的思想認識方法。如我國傳(chuan) 統的中醫辯證施治理論,不但是中國人的祛病健身寶典,早已深入國人之心,而且正在逐漸贏得世界的認同。《易經》還啟示我們(men) ,現代社會(hui) 要實現科學健康發展,個(ge) 人的內(nei) 心要進行自我調適,人與(yu) 人之間要構建和諧社會(hui) ,人與(yu) 自然之間要實現和諧發展等,《易經》的思想智慧都不可或缺。《易經》與(yu) 西方超越、取代、取消等思維方式所不同的是,它主張包含、包容、溶化等理念,認為(wei) “萬(wan) 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具有海納百川的特性,主張寬容和融合。在世界各種文明關(guan) 係上,它強調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chong) 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ou) 越,主張文明對話、和平共處、和諧共生,因而我國在國際上提出了“協和萬(wan) 邦”的理念,提出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是對世界發展的重大貢獻。可以說,《易經》的古老智慧,正在新時代發揮著新的強大功能。  

四、《易經》價(jia) 值理念的現代啟示  

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和運用《易經》,要堅持做到以下幾個(ge) 方麵:  

尚變善變。《易經》之“易”,就是“變”,強調“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要“持經達變”。這就是說,當事物發展到極點而無法再發展的時候就要變革,物極必反,窮則思變,一變革就通暢,一暢通就長久了。因此,我們(men) 要尚變善變,敢變能變。就是在好的形勢下也要樹立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治不忘亂(luan) 。過去的曆史是一麵鏡子,古代的一些大改革家,都是在社會(hui) 麵臨(lin) 重大問題或需要開辟新的局麵時積極推行改革的,如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康梁維新等。客觀地說,他們(men) 的改革可能不盡如人意,但還是對社會(hui) 、對曆史產(chan) 生了重大影響。實際上,當事物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肯定有一些東(dong) 西就不太適合了,那麽(me) 變就是一種必須,如果不變革就沒有出路,不變革就不能興(xing) 旺發達,這是《易經》告訴我們(men) 的基本原則。貴中求和。《易經》的基本價(jia) 值標準是“貴中”,強調走中道,“萬(wan) 物負陰而報陽,衝(chong) 氣以為(wei) 和”。《易經》認為(wei) “中”與(yu) “和”是連在一起的,不中就不能和,隻有中才能達到和,中是和的必要條件。清代學者惠棟在《易漢學·易尚時中》說:“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時中。”還說:“知時中之意,則思過半。”⑤意思是說懂得了“時中”的內(nei) 涵,就懂得了它的精神實質,人們(men) 就基本上把握住問題的一半了。《易經》的貴中求和思想,影響、奠定了中國古代所有的重大政治思想,其核心就是“允執厥中”。其意思是說,你要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帝舜給大禹的政治交代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執厥中。”⑥人心危險難安,道心幽微不明,隻有精心一意,誠懇地秉執中正之道,才能夠治理好國家。“允執厥中”的思想,曆來被稱為(wei) “中華心法”,也是“中華聖王之教”。及至後來,老子提出的和諧思想,孔子提出的“和為(wei) 貴”思想,無不來源於(yu) 《易經》,尤其是儒家的中庸思想更是對《易經》蘊涵思想的深刻體(ti) 現。“中庸”的核心意蘊是不偏不倚,折中調和,即所謂“中不偏,庸不易”,這是古代中國社會(hui) 最重要、最核心的思想價(jia) 值體(ti) 係。察時趨時。察時趨時是《易經》發揮得非常充分的理念。它指出,要明時察時,並通過察時而明時,時機未到時須待機而動。這方麵《易經》在卦辭上的主張是“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飛龍在天”等,提示人們(men) 要知道如何把握時機。《易經》指出:“君子藏器於(yu) 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主張將器具準備好,隱而不發,一旦時機成熟,就堅定果敢,立即行動,這樣必然旗開得勝。《易經》還指出“終日乾乾,與(yu) 時偕行”“損益盈虛,與(yu) 時偕行”“凡益之道,與(yu) 時偕行”。因此,要“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這就是說,要知道按自然規律辦事,當行則行,當止則止,不管減少還是增加,盈滿還是虧(kui) 缺,要根據不同時機采取不同措施,具體(ti) 問題具體(ti) 分析,具體(ti) 情況具體(ti) 對待,不能過頭,亦不能不及。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把握好時、度、效,恰到好處。《易經》的這一思想是指導我們(men) 行動的一個(ge) 重要原則。推陳出新。盡管《易經》是一部極其偉(wei) 大的經典,但它畢竟是從(cong) 遠古來的,不可避免會(hui) 帶有曆史的局限性,包括認識的、思想的、方式的等,有精華也有糟粕,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不可將其地位無限提升,作用無限放大。如《易經》將萬(wan) 物分為(wei) 陰陽是有道理的,但將自然界與(yu) 人類社會(hui) 的吉凶禍福簡單掛鉤是沒有道理的,有宿命論和封建迷信色彩。所以,我們(men) 要用《易經》“革故鼎新”的原則,去粗取精、去偽(wei) 存真,吸其精華、剔其糟粕,用曆史的、發展的、辯證的思維看待這一文化瑰寶,這也是我們(men) 如何以科學態度正確對待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問題或根本問題。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必須始終保持客觀禮敬的態度,決(jue) 不能拋棄傳(chuan) 統、丟(diu) 掉根本,否則就等於(yu) 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要認真汲取其思想精華,充分認識到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蘊含著豐(feng) 富的思想道德資源,深入挖掘和闡發其時代價(jia) 值,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滋養(yang) 核心價(jia) 值觀,用核心價(jia) 值觀來引領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如《易經》中“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勞謙,君子有終吉”等思想都有極為(wei) 重要的現實意義(yi) 。要與(yu) 時俱進,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要正確處理好繼承與(yu) 創新的關(guan) 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jia) 值的內(nei) 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nei) 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如《易經》中的“悅民宜民”思想、“謙尊而光、忠信致孝”思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思想、“知微知彰、剛柔之道”思想等,要通過創新性發展,進一步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運用到現代社會(hui) 學、心理學、政治學、環境學、管理學等方麵,為(wei) 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發展、構建和諧社會(hui) 、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發揮新的重大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