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學構建背景下的漢字文化研究

《中原智庫》(2020)  齊航福2021-01-20

構建中原學順應偉(wei) 大的時代呼喚。中原學以河南為(wei) 地域中心,以中原文化為(wei) 研究內(nei) 容,以河南乃至全國的中原文化研究專(zhuan) 家為(wei) 研究主體(ti) ,以繼承和發揚中原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現代中國文化為(wei) 指向。  

一、中原學的構建  

構建中原學基於(yu) 深厚的曆史積澱。河南地處中原腹地,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是華夏曆史文明的核心區域。中原文化雖然是一種地域文化,但絕不是一般意義(yi) 上的地域文化,它是中國境內(nei) 其他地域文化的源頭。“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內(nei) 中原代表著中國,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正宗和正源。著名的“八大古都”中,河南占有四個(ge) 。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墓葬中發現有“中華第一龍”,三門峽虢國墓中出土有“中華第一劍”。綜觀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先秦諸子之學、漢代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與(yu) 宋明理學等在中原大地上不斷孕育而生,不斷發展壯大。《易》被譽為(wei) 群經之首,濫觴於(yu) 中原。相傳(chuan) 伏羲在河南“畫八卦”,周文王囚於(yu) 羑裏城時,演繹八卦為(wei) 六十四卦,遂成《周易》。先秦諸子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淵藪,而先秦諸子的代表人物絕大多數都是河南人或者其主要活動都在今河南境內(nei) 。如道家的老子、莊子和列子都是河南人;儒家的孔子,曾到洛陽問禮老子,他在講學期間所周遊的列國衛、陳、蔡、楚等諸侯國,都在今河南境內(nei) ;墨家的墨子,法家的商鞅、韓非,雜家的呂不韋都是河南人。  

構建“中原學”順應偉(wei) 大的時代呼喚。社會(hui) 的變革,離不開思想的引領。傳(chuan) 統的農(nong) 耕文明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一直都處於(yu) 世界領先地位。但近代以來,在西方工業(ye) 文明的衝(chong) 擊之下,中華民族經曆了曆史劇痛,我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發展也一度麵臨(lin) 種種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物質文明建設方麵已經取得巨大的進步,今天已經成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但物質生活上的空前富足,卻並沒有帶來精神生活上的有效提升,當代中國的發展需要思想引領。  

近幾十年來,隨著區域文化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一些地方學紛紛問世,如北京學、上海學、廣州學、長安學、西安學、泉州學、洛陽學、河洛學、齊魯學、三峽學等。這些不同的地方學由於(yu) 定位不盡相同,其研究方向與(yu) 內(nei) 容也各有側(ce) 重。與(yu) 其他區域文化一樣,學界對中原文化的研究也已經成為(wei) 熱點之一,一係列代表性著作相繼出版,如《中原文化與(yu) 中原崛起》《中原文化解讀》《文化河南:中原文化精神》《中原文化大典》《中原文化與(yu) 民族複興(xing) 》以及“中原文化記憶叢(cong) 書(shu) ”。但目前的中原文化研究還是偏重於(yu) 曆史,當下的文化現象並不是其關(guan) 注重點。  

2016年,李庚香先生正式提出中原學這一概念,並指出中原學以河南為(wei) 地域中心,以中原文化為(wei) 研究內(nei) 容,以河南乃至全國的中原文化研究專(zhuan) 家為(wei) 研究主體(ti) ,以繼承和發揚中原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現代中國文化為(wei) 指向。因此,基於(yu) 深厚的曆史積澱,在長期的發展實踐中,河南學者長期思考並適時提出中原學,這是建立在中原傳(chuan) 統文化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其意在於(yu) 整合力量,綜合多種研究方法,聚焦中原文化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有效拓展研究深度與(yu) 廣度。中原學內(nei) 涵豐(feng) 富,應該囊括曆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生態等多個(ge) 相關(guan) 領域。作為(wei) 一門新興(xing) 的學問,中原學的構建需要凝聚各方共識,建設具有中原特色、中原根脈、中原氣魄的中原學需要重點突破。  

二、老家河南的漢字情結  

文字的誕生是人類告別蠻荒走向文明的重要標誌,漢字的產(chan) 生宣告了中華文明的開端。在世界文明史上,中華文明以其持久性獨樹一幟。與(yu) 其他文明古國所使用的文字,如古埃及象形文字、兩(liang) 河流域楔形文字等相比,它們(men) 都早已中斷變成了死文字,而漢字是世界上唯一延續使用至今的古老的自源性文字體(ti) 係。漢字是記錄和傳(chuan) 承中華文明最重要的載體(ti) ,正是由於(yu) 漢字的穩定性,才使得中華文明的持久性有了牢固的基礎。漢字是中華文明數千年生生不息、承續不絕的最有力的表征。今天的人們(men) ,透過漢字可以認識中華文明的諸多方麵。  

在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字史中,中原地區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漢字文化最具有中原文化的鮮明特色,是中原文化的顯著優(you) 勢和亮點,理應成為(wei) 中原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品牌,理應成為(wei) 中原學乃至中國學的品牌。漢字,從(cong) 其誕生到發展,每一個(ge) 階段、每一次變革,都與(yu) 河南有著十分密切的關(guan) 係。  

傳(chuan) 說時代,伏羲畫八卦、造書(shu) 契和倉(cang) 頡造字的故事都發生在中原。傳(chuan) 說雖未必可信,但其中應有曆史的影子。人類創造文字,是件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把它完全歸功於(yu) 某位英雄人物,不符合曆史實際。文字的產(chan) 生是一個(ge) 漫長的過程,是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據考古發現,在我國廣袤的領土之上,特別是今河南境內(nei) ,在夏商時代甚至史前時代的陶器或石頭等材質上發現有不少刻畫符號。學者認為(wei) ,有些刻畫符號與(yu) 殷商甲骨文屬同一種文字體(ti) 係,即它們(men) 就是甲骨文的前身;有些未必可歸入文字範疇,但應與(yu) 文字起源相關(guan) 。大約在夏初,或夏商之際,漢字最後形成能夠完整記錄語言體(ti) 係。殷墟甲骨文主要是商代後期王室貴族的占卜記錄,它是漢字經曆漫長持續發展進入成熟階段的產(chan) 物。無論夏商,其主要統治區域都在今河南境內(nei) 。  

秦朝時期,為(wei) 了維護統治,加強中央集權,始皇嬴政接受丞相上蔡人李斯“書(shu) 同文”的建議,主要是將原來東(dong) 方六國,也包括少量秦國自己所使用的繁雜異筆的字形全部廢除,刪繁就簡,改省大篆,推出“小篆”。小篆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由於(yu) 李斯在“書(shu) 同文”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後世稱他為(wei) “小篆之祖”。東(dong) 漢時期,漢字經曆了從(cong) 篆書(shu) 到隸書(shu) 的巨大變革,漢字麵貌發生了劇烈變化,今文經學派多據已經發生訛變的隸書(shu) 肆意解說漢字。為(wei) 針砭時弊,著名的古文經學家、文字學家汝南召陵(今漯河市召陵區)人許慎撰寫(xie) 《說文解字》一書(shu) 。該書(shu) 體(ti) 例完備,內(nei) 容宏富。全書(shu) 共分540個(ge) 部首,是中國第一部按照偏旁部首編排的字典,是一部真正意義(yi) 上的字典,因此在文字學史上占有極其崇高的地位。許慎被後世尊稱為(wei) “文宗字祖”,其開創的學問被稱為(wei) “許學”或“說文學”。宋代“興(xing) 文教,抑武事”,文化空前繁榮,雕版印刷達到全盛時期,為(wei) 了適應印刷出版業(ye) 的發展,規範性字體(ti) “宋體(ti) 字”在開封應運而生。北宋仁宗慶曆年間,在總結雕版印刷經驗的基礎上,畢昇發明膠泥活字印刷術,實現了排版印刷。印刷術的改進,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加快了文字與(yu) 文化傳(chuan) 播的步伐,使中國曆史進入到一個(ge) 嶄新的時代。  

近代以來,西方列強入侵,中華民族數度瀕臨(lin) 危亡的邊緣。此時,民族自信心受到打擊,一些知識分子開始倡導漢字拉丁化,設想用拉丁字母代替漢字。漢字拉丁化就是中華文化危亡的表征,但隨著曆史的發展,漢字本身的優(you) 勢愈發顯現,漢字拉丁化宣告失敗,中華文化最終挺過來了。計算機時代,漢字又一次麵臨(lin) 生死存亡的挑戰,漢字是否能與(yu) 計算機技術進行很好地結合成為(wei) 眾(zhong) 多有擔當意識、有危機意識的中華兒(er) 女常常思考的問題。正是河南人王永民孜孜以求,完成了五筆字型輸入法,又叫王碼五筆輸入法,使得漢字經受住了考驗。五筆字型輸入法完全依據筆畫和字形特征對漢字進行編碼,相對於(yu) 拚音輸入法,該輸入法具有重碼率低的特點,因此輸入效率更高。生死考驗麵前,漢字不但走了出來,而且走得更好。  

三、新時代漢字文化研究大有作為(wei)   

2016年5月,習(xi) 近平指出:“要重視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jia) 值和傳(chuan) 承意義(yi) 的‘絕學’、冷門學科。”“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視這些學科,確保有人做、有傳(chuan) 承。”2016年10月28日,《光明日報》上刊登《關(guan) 於(yu) 征集評選甲骨文釋讀優(you) 秀成果的獎勵公告》,“一字千金”引起社會(hui) 的普遍關(guan) 注,漢字傳(chuan) 承有了廣泛的民間基礎。稍後,全國社科規劃辦將“大數據、雲(yun) 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釋研究”列入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10項子課題同時啟動。冷門“絕學”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如前文所述,河南的漢字資源優(you) 勢明顯,曆史上河南學者也曾對漢字文化的傳(chuan) 播作出過突出的成就。今天我們(men) 一定要多方凝聚共識,加大漢字文化研究的深度,拓寬漢字文化研究的寬度。  

第一,持續加大文字釋讀工作。在甲骨學研究中,文字釋讀是最具基礎性的工作。自孫詒讓起,數代學者為(wei) 此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但由於(yu) 對商代語言文字的通盤整理工作還相對不足,甲骨文考釋工作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尤其是科學考釋文字的理論、方法及考釋成果的總結推廣還不夠,文字考釋工作,尤其是非專(zhuan) 業(ye) 人士的考釋工作,還存在魚目混珠的情況。這種情況的扭轉,急需專(zhuan) 業(ye) 學者持續加大文字整理的力度和工作量,並使其自身的工作盡可能地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此外,文字考釋也不能僅(jin) 局限於(yu) 對古文字中的某個(ge) 字就是今天的某個(ge) 字這個(ge) 層麵,有些古文字在後世已經找不到與(yu) 其相對應的字,即它已經是個(ge) “死文字”,這種情況下弄清楚其在古文字材料中的用法也應屬考釋範疇。  

第二,清晰梳理漢字發展脈絡。絕大多數漢字都是曆經數代傳(chuan) 承下來的,隻存在於(yu) 一個(ge) 時期內(nei) 的漢字極其罕見。漢字的發展情況也異常複雜,既有簡化,也有繁化,同時還有不少訛變。說解文字時,如果麵對的是訛變的字形而不自知時,就很難作出客觀的判斷。即使是字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的不少說解也飽受一些學者的批評,原因之一就是受限於(yu) 時代,這部分說解也大多依據訛變的字形。“地不愛寶”,今天的出土文字材料十分豐(feng) 富,已經完全具備了解漢字的前世今生,清晰梳理漢字發展脈絡的條件。學界應在字形分析和量化統計的基礎上,著重進行文字的排譜考察,全麵揭示文字的構形特征和演化規律。  

第三,深化不同文字間比較研究。世界上的文字有兩(liang) 大類:意音文字和拚音文字。前者以漢字為(wei) 代表,後者以英語為(wei) 代表。所謂的文字比較研究,既包括漢字與(yu) 其他意音文字間的比較,也包括漢字與(yu) 拚音文字間的比較,尤其是前者;既可把漢字與(yu) 我國境內(nei) 其他少數民族使用的文字作比較,也可把漢字與(yu) 國外其他民族所創造的文字作比較;既要比較前期的文字起源階段,也要比較後期的文字發展演變階段。隨著“一帶一路”理念受到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同,跨文明間的文字比較研究更成為(wei) 可能,也更為(wei) 方便。  

第四,增強漢字文化闡釋意識。關(guan) 於(yu) 文字的作用,許慎曾言:“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說文解字·敘》)漢字中貯藏著深厚的文化奧秘,她是傳(chuan) 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ti)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透過漢字,我們(men) 不僅(jin) 可以窺見古人的文化心理,而且還可以了解古代工具、居所、製度、信仰、風俗、行為(wei) 規範等文化要素及其流變。但漢字與(yu) 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曆史文化關(guan) 係異常複雜,在漢字形成、發展和轉變期,無不深受曆史文化背景變遷的影響。這種影響既有思想觀念層麵的,又有物質文化層麵的,需要作係統深入探討和揭示。當前社會(hui) 上出現了漢字文化熱的現象,一些人十分熱衷於(yu) 隨意說解文字,在他們(men) 口中幾乎每個(ge) 漢字都可以被解釋得津津有味。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或是不清楚漢字的整個(ge) 流變過程,或是錯誤地認為(wei) 漢字都是象形、表意的,等等。專(zhuan) 業(ye) 學者的正確引導非常必要,我們(men) 需要集中對古文字材料進行係列的排譜整理,這樣才能使文字材料具有史料價(jia) 值,從(cong) 而能夠多角度揭示其所反映出來的曆史文化內(nei) 涵。在通盤整理原材料的基礎上,再編纂一批帶有普及性質的讀物,使非專(zhuan) 業(ye) 學者能夠了解更多的文字學知識,增強科學闡釋文字的意識與(yu) 本領。  

從(cong) 古至今,漢字所擁有的曆史生命力、文化創造力、超常表現力、民族凝聚力和跨文化影響力舉(ju) 世矚目,足以令中華兒(er) 女引以為(wei) 豪,並充滿自信。最後我們(men) 要說的是,文字學尤其是古文字學是一門交叉性的學問,研究過程中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如曆史學、考古學、民俗學、天文學、文化人類學以及信息處理技術等。在中原學的構建背景下,漢字文化研究需要學者們(men) 的密切合作,要耐得住寂寞,切實從(cong) 基礎工作做起。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不應沉睡在“故紙堆”中,在中原學的構建背景下,漢字文化研究也要把古今貫通起來,“古為(wei) 今用”,多關(guan) 注漢字文化的當代價(jia) 值,以展示漢字文化對當代河南乃至當代中國的巨大力量。  

(作者係鄭州大學特聘教授、漢字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