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舊版

中原學與河洛學之二

洛陽學習(xi) 平台  李庚香2021-10-26

  什麽(me) 中原學?對於(yu) 社科界來說,中原學是新時代河南哲學社會(hui) 科學,在高校是新文科,在省內(nei) 是地方學。中原學實際上是五方之學。在時間軸上,一是研究炎黃學,二是研究殷商學,三是研究宋學;在空間軸上,一是研究河洛學,二是研究黃河學。

  河洛學和中原學是什麽(me) 關(guan) 係呢?如果說黃河學是流域,中原學是地域,那麽(me) 河洛學既是流域,又是地域。河洛學是中華民族曆史文化的瑰寶,中原學的核心組成部分,是中原學桂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從(cong) 區域範圍與(yu) 研究內(nei) 容上來說,河洛學與(yu) 中原學、黃河學是局部與(yu) 全部、被包含與(yu) 包含的關(guan) 係。河洛學是黃河學的一部分,而且是中原學中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一部分。“若問古今興(xing) 衰事,請君隻看洛陽城。”洛陽的曆史絕大部分時間是中國曆史的核心與(yu) 縮影,洛陽是我國建都年代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古都,曾在較長的曆史時期內(nei) 作為(wei) 中原曆史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文明核心、政治核心、經濟核心、思想文化核心而傲立於(yu) 世。曆史上,理學、心學、洛學、儒學、道學、佛學等諸多流派的產(chan) 生、發展與(yu) 演進皆與(yu) 河洛之地有著深厚的淵源。各家並立,共生共存;百家爭(zheng) 鳴,自由辯論;相互吸收,融合發展,洛陽記錄和見證了各流派發展演變的曆程與(yu) 成就。

  河洛文化對中原文化的貢獻、對中原學建設的貢獻,主要有六個(ge) 大的範疇:第一是“中”。“中”在甲骨文裏是一個(ge) 旗幟插在高地上。河南古稱豫州,地處九州之中,故曰中州。中州也叫中土、中原,先秦時期有時幹脆就叫“中國”。《詩》讚鄭國的子產(chan)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說的就是這個(ge) 意思。《公羊傳(chuan) 》中說:“為(wei) 之中者歸之也。”這個(ge) “中”從(cong) 來都是“逐鹿”“鼎立”的要害所在。“尚中”觀念從(cong) 萌芽到成熟雖然經曆了漫長的過程,但至西周初年,其內(nei) 涵已經十分清晰,其標誌性的裏程碑是周公營洛。“尚中”作為(wei) 一種世界觀和思想方法,深刻反映了中華先人對自己所處特定場域的自然界和社會(hui) 的認識和思考,從(cong) 而形成了有別於(yu) 其他民族與(yu) 文化的獨特思維方式和認知模式。“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記載在《尚書(shu) ·大禹謨》中的這四個(ge) 四言短句被稱為(wei) 帝王治國理政的“十六字箴言”。這十六個(ge) 字由帝舜在命令大禹繼承他的帝位時作為(wei) 對大禹的指導和告誡之言當麵口授。大禹又由箕子傳(chuan) 給周武王,實際上是由上古帝王一代代傳(chuan) 下來的統治心法。“執中”是河洛文化為(wei) 中華民族貢獻的最大哲學智慧。“中”慢慢地成為(wei) 我們(men) 民族的一個(ge) 價(jia) 值取向,中和、中庸。所以中華民族不偏激,不走極端。今天,“中”有兩(liang) 個(ge) 核心概念,一是“中原崛起”。背景是新時代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在中部六省裏,哪個(ge) 省能代表中原呢?隻有河南能夠代表中原。其他幾個(ge) 省都是局部地區屬於(yu) 中原,隻有河南全部都在中原,而且處於(yu) 核心部位。二是“樞紐”,連南貫北,承東(dong) 啟西。從(cong) 中原到中部,到黃河,到中國,到中華,這是一個(ge) 地理空間。從(cong) 地域、區域、流域、國家、文化圈,是一個(ge) 逐步輻射、放大、傳(chuan) 播的過程。第二是“新”。創新是洛陽的密碼。曆史上的洛陽曾經是我國最具創新活力的地方。河洛大地,是文明的搖藍,理學的源頭。其中,“通”和“變”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尤其是傳(chuan) 統哲學範疇中兩(liang) 個(ge) 重要的思想概念。今天,堅持固本求新、守正創新的實踐,我們(men) 必須完善機製、人才和資金的支持。河洛文化中的諸多文化元素,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軍(jun) 事、道德、法律、邏輯,還是各種官方或民間的製度構建、傳(chuan) 統習(xi) 俗等,都對構建整個(ge) 中華文明體(ti) 係發揮了篳路藍縷的開創作用。這為(wei) 我們(men) 今天“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wei) 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國家創新高地等,提供了豐(feng) 厚的土壤。第三是“興(xing) ”。“興(xing) ”有兩(liang) 個(ge) 意思,第一個(ge) “興(xing) ”的意思是起也,第二個(ge) “興(xing) ”的意思是同也。河洛文化帶給我們(men) 最深刻的啟示是什麽(me) 呢?黃河作為(wei) 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與(yu) 中華民族的命運休戚相關(guan) 。《國語·周語》和《史記·周本紀》都曾記載:“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三川竭周亡。”意思是說夏朝因伊水、洛水枯竭而滅亡,商朝因黃河枯竭而滅亡,西周因涇水、渭水、洛水枯竭而滅亡,平王東(dong) 遷。伊水、洛水、涇水、渭水都是黃河的重要支流,這些支流一旦枯竭,作為(wei) 幹流的黃河必將枯竭。我們(men) 現在講“黃河寧,天下平”。從(cong) 新中國到新時代,我們(men) 的黃河治理實現了從(cong) 被動到主動的曆史性轉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提出,與(yu)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之間,蘊藏著深刻的曆史邏輯。第四是“理”。二程創造的理學,揭示了人類社會(hui) 發展的大本源、大規則、大規律、大準則。“理”,就是價(jia) 值觀,就是價(jia) 值體(ti) 係。《左傳(chuan) 》說:“德,國之基也。”我們(men) 正在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hui) ,很多人認死“理”。為(wei) 什麽(me) ?因為(wei) 中華民族把“理”這個(ge) 價(jia) 值觀、這個(ge) 價(jia) 值體(ti) 係看得太高了。“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理”支撐了我們(men) 的人生意義(yi) 和人生價(jia) 值。第五個(ge) 是“和”。和諧是河洛文化的主題詞。和諧思想源遠流長,洛陽是和諧思想的發源地。和平和睦和諧是河洛文化的文化基因,也是其最大特質。(作者係河南省社科聯黨(dang) 組書(shu) 記、主席 李庚香)

  審稿:宋淑芳 張柏林

  編輯:楊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