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學,自2016年由18luck官方李庚香主席首度提出,業(ye) 經學界同人共同努力,今已大見成效;作為(wei) 參與(yu) 其中之一員,不僅(jin) 樂(le) 見其成,更感歡欣鼓舞。然學術發展大抵“作始也簡,將畢也巨”,後續建設有賴吾輩永續努力,日有精進,發揚光大。鑒於(yu) 一學科之成立,當有明確的學科性質與(yu) 問題意識,獨特而具體(ti) 的研究對象、研究內(nei) 容,以及與(yu) 之對應的研究方法等學科基本理論。借參加“現代化視域下中原學的研究趨向與(yu) 未來發展理論研討會(hui) ”之機,從(cong) 中原學的性質、問題意識、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等大家關(guan) 心的話題,談談中原學的研究旨趣。
一、中原學之性質
對於(yu) 中原學之學科概念及其含義(yi) ,學界基本達成一致、形成共識;中原學學科概念於(yu) 2016年正式提出,亦無異議。但中原學從(cong) 提出、發展到初見成效的內(nei) 在動力,同樣是中原學學科建設進程中必須明確的問題,不然中原學之學科性質將存在動搖、模糊、邊界不清之虞。如同敦煌學是1930年陳寅恪在陳垣《敦煌劫餘(yu) 錄序》中首次提出,但敦煌學的起始則是1909年敦煌文書(shu) 的發現。中原學之緣起及內(nei) 在動力,既非“由新發現而成就的新學問”,如近世之敦煌學、甲骨學、徽學等,亦非因其首創者所居之地地名或水名命名之學,如宋代理學之濂學、關(guan) 學、洛學、涑學、蜀學等,而是中原曆史文化學科化的成果。因此,中原學的性質是學科,而不是一般意義(yi) 上的學問,也不是學術共同體(ti) 意義(yi) 上的學派。
中原曆史文化學科化,就是將中原曆史文化傳(chuan) 統轉化為(wei) 中原學,中原學是中原文化傳(chuan) 統的當代轉化。從(cong) 中原文化到中原學,看似非常相似的概念,其實學術意義(yi) 差別很大。比如中原文化的時空內(nei) 涵,學界或以現今河南省行政區域,或以中原經濟區的區域範圍界定其空間範圍;時間範圍均以新中國成立為(wei) 下限。而中原學是21世紀的新興(xing) 學科,時間範圍涵括“自古及今”,類似於(yu) 中國傳(chuan) 統史學之“通史家風”,從(cong) 遠古至當下;空間範圍則是把中原作為(wei) 一個(ge) 區域而不是地方,一個(ge) 被後人發現的有特殊意義(yi) 的區域。中原學把中原文化作為(wei) 學科化之傳(chuan) 統資源,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體(ti) 係框架內(nei) ,開展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課程體(ti) 係、教材體(ti) 係建設,最終實現中原文化傳(chuan) 統的當代複興(xing) 。
二、中原學之問題意識
目前全國範圍內(nei) 以地方文化研究、區域文化研究等命名的地方性或區域性“學”,爭(zheng) 奇鬥豔,各美其美;河南境內(nei) 已有黃河學、炎黃學、河洛學(洛陽學)、開封學(新宋學)等。那麽(me) ,中原學與(yu) 上述諸學有何不同以及為(wei) 什麽(me) 要建設中原學,也是中原學建設者須向學界表明的問題,即中原學的問題意識是什麽(me) 。揆諸中國學術發展,自古以求真、致用為(wei) 大端,但往往有所偏廢,如乾嘉學術為(wei) 求真而排斥致用,康有為(wei) 為(wei) 維新變法而放棄求真,均不可取也。求真者亦有兩(liang) 途,如漢儒專(zhuan) 言訓詁,宋儒專(zhuan) 言義(yi) 理,於(yu) 是被演繹為(wei) 考據、辭章、義(yi) 理、經濟四途。中原學在研究旨趣上以求真達致用,既非義(yi) 理之學,亦非考據之學,而是致用之學。
中原學的致用旨趣,核心就是以學科建設實現中原曆史文化在當代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具體(ti) 表現在觀念和實踐兩(liang) 個(ge) 層麵。在觀念層麵上,中原文化傳(chuan) 統往往從(cong) 地理、政治、文化三個(ge) 層麵界定“中原”的空間意義(yi) ,以至於(yu) 形成中原與(yu) 邊疆、中心與(yu) 外圍、內(nei) 地與(yu) 沿海等二元對立性概念。其實,中原還是中華姓氏之根、中華文明之源、絲(si) 綢之路的起點,不僅(jin) 蘊含空間意義(yi) 還有時間意義(yi) ;二元對立的概念就是在時間演變中形成的。最具注釋意義(yi) 的是梁啟超關(guan) 於(yu) “中國之中國、亞(ya) 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的論述邏輯。同樣,中原不僅(jin) 是中國之中原,也是世界之中原。中原學主張在時間中理解空間,對中原的空間意義(yi) 作動態性解釋,強調中原在時間上的絕對性和空間上的相對性,以及中原作為(wei) 一個(ge) 空間的結構過程。中原學以時間優(you) 勢代替空間局限的創新觀念,將成為(wei) 內(nei) 陸地區製定對外開放戰略的邏輯起點。
在理論層麵主要是見之於(yu) 行動,“將施有政”。中原學可在2011年10月《國務院關(guan) 於(yu) 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所設計的提高中原文化影響力、促進文化產(chan) 業(ye) 大發展、塑造中原人文精神等方麵有所作為(wei) 。比如,可以通過挖掘中華姓氏、文字沿革、功夫文化、軒轅故裏等根親(qin) 祖地文化資源優(you) 勢等,“提升具有中原特質的文化內(nei) 涵,增強對海內(nei) 外華人的凝聚力”;通過“發揚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祿精神和紅旗渠精神”,塑造具有中原特質、體(ti) 現時代特征的人文精神。亦可在2016年10月河南省委、省政府發布的《華夏曆史文明傳(chuan) 承創新區建設方案》確定的建設全球華人根親(qin) 文化聖地、中國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示範基地、全國重要的文化產(chan) 業(ye) 基地、現代文化創新發展新高地、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基地等戰略定位的具體(ti) 實施方麵有所作為(wei) 。比如依托新鄭黃帝故裏、淮陽太昊陵、內(nei) 黃顓頊帝嚳陵、商丘燧皇陵、桐柏盤古之鄉(xiang) 、泌陽盤古聖地、西華女媧城等文化遺跡,建設人文始祖拜謁地,形成“河洛是故鄉(xiang) ”“尋根到中原”的文化認同,具體(ti) 實施全球華人根親(qin) 文化聖地建設工程。
三、中原學之研究內(nei) 容
地方之學,因“地近則易核、時近則易真”二便,言一方之全史,亦因其以“觀風問俗”為(wei) 目標,研究對象和研究內(nei) 容往往停留在地方性話題。中原學不是中原地方之學,而是中原區域之學,以中原區域為(wei) 研究對象。作為(wei) 區域的中原,與(yu) 中國是局部與(yu) 整體(ti) 的關(guan) 係,與(yu) 作為(wei) 地方之中原區別在於(yu) ,區域中原可以超越國家界限,可視為(wei) 全球視野下的整體(ti) 與(yu) 局部的關(guan) 係。於(yu) 是,作為(wei) 區域之學的中原學,研究內(nei) 容可以是國家層麵的話題,也可以是世界性話題。
中原區域之學,從(cong) 中原區域出發,發現並確定研究對象和研究內(nei) 容,比如在中國改革開放背景下,內(nei) 陸諸省和沿海各省遇到的發展問題各不相同,內(nei) 陸省份中河南遇到的問題與(yu) 陝西、山西等省遇到的發展問題又不同,中原學的研究內(nei) 容是從(cong) 中原作為(wei) 一個(ge) 區域遇到的問題出發,研究其在中原、在全國,甚至在全球範圍內(nei) 的意義(yi) 。比如21世紀的中原學界先後提出黃河學、炎黃學、中原學、河洛學這一文化現象,本身就可以作為(wei) 中原學研究內(nei) 容;若能夠超越中原區域,而是在全國範圍甚至在世界範圍對這一文化現象進行探討,自然會(hui) 發現這一文化現象在全國範圍的特殊性與(yu) 普遍性,以此為(wei) 研究內(nei) 容探討21世紀中國區域學或地方學的生成機理,便是從(cong) 中原出發探討全國性話題。
中原學從(cong) 中原區域出發,發現並確定研究對象和研究內(nei) 容,一方麵可以避免把中原學描述為(wei) 全國層麵學術研究的地方版,模糊整體(ti) 和局部的差異;另一方麵還可以通過突顯中原學獨特而具體(ti) 的研究對象,用以區別其他區域學或地方學。由於(yu) 中原學尚處於(yu) 建設之中,研究領域又關(guan) 注當下,中原學的研究內(nei) 容可能會(hui) 因時而動。根據我的理解,相對穩定的研究內(nei) 容大致包括六個(ge) 方麵:第一,中原學理論與(yu) 方法。包括學科概念、學科功能、研究方法、學術史等,類似於(yu) “緒論”。第二,中原區域的結構過程。用於(yu) 界定中原學的區域性而非地方性,據此發現並確定中原學的研究對象;作為(wei) 區域的中原,是由中原人的稟賦界定的中原,而不是由地理範圍或行政範圍界定的中原。第三,中原曆史文化遺產(chan) 。厚重的中原曆史文化遺產(chan) ,既是中原學的學術資源,也是中原曆史文化學科化的基礎與(yu) 起點。第四,中原人文精神。主要從(cong) 具有中原特質、體(ti) 現時代特征兩(liang) 個(ge) 方麵提煉中原人文精神的載體(ti) 和譜係。第五,中原經濟區。經國務院同意設立的中原經濟區,是從(cong) 經濟戰略角度界定中原作為(wei) 一個(ge) 區域的官方行動,也是中國改革開放戰略的一個(ge) 區域戰略,當納入中原學的研究範圍。第六,中原學人、中原學案,按照中原學的學脈與(yu) 宗旨,自宋代的洛學,至當下中原學,其中包括學人、著述及其學術思想。
四、中原學之研究方法
學科理論和研究方法與(yu) 學科研究對象、研究內(nei) 容一樣,是一個(ge) 學科成立的基本條件。中原學,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體(ti) 係中,屬於(yu) 新興(xing) 學科和交叉學科。所謂新興(xing) ,係因其誕生於(yu) 21世紀初,或者說正名於(yu) 21世紀初;所謂交叉,係因其研究領域十分廣泛,研究對象(客體(ti) )並非單一學科,而是個(ge) 學科群。舉(ju) 凡中原曆史、中原文化、中原人物、中原經濟與(yu) 社會(hui) 、中原風俗與(yu) 藝術等,均可納入中原學學科範圍,成為(wei) 實現中原曆史文化在當代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研究視角。中原學研究內(nei) 容的多元性,決(jue) 定了研究方法選擇的多學科性,在一般意義(yi) 上可以稱之為(wei) 交叉學科研究法。但依據上述中原學研究內(nei) 容,其學科分類基本上以哲學、曆史學、經濟學和中國語言文學為(wei) 主體(ti) 學科,與(yu) 新文科涵蓋的學科領域基本一致,而且交叉學科研究法本質上就是突破或弱化學科界限,與(yu) 新文科追求的目標和途徑也是一致的。因此,中原學的研究方法,且稱之為(wei) 新文科研究法。
(本文作者為(wei) 尹全海,係信陽師範學院曆史文化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文章原載於(yu) 《河南社會(hui) 科學》( 2021年12月 第29卷 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