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指出,係統保護黃河文化遺產(chan) ,開展黃河文化資源全麵調查和認定,摸清文物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古籍文獻等重要文化遺產(chan) 底數。並提出了深入傳(chuan) 承黃河文化基因,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遊帶的重大任務。學習(xi) 這一文件精神,作為(wei) 黃河流域核心區域的中原大地,作為(wei) 中原文化的研究者和傳(chuan) 承者,我們(men) 一方麵十分興(xing) 奮,另一方麵也倍感責任和使命。
作為(wei) 一種涵蓋地方曆史與(yu) 現實的係統知識學問、學說總和的中原學,其使命更是責無旁貸。基於(yu) 這樣的任務和職責,中原學研究的深入推進也勢在必行。那麽(me) 如何深入推進?如何建立一套科學的、卓有成效的運行機製和良好氛圍?如何在現代化視域下更好地完成研究使命?本文有如下一些思考:
一、構建科學的研究體(ti) 係
中原學概念自2016年由河南省社科聯黨(dang) 組書(shu) 記、主席李庚香同誌提出後,通過幾年來的發展,目前已取得較大成效:先後在《河南社會(hui) 科學》雜誌、《黃河科技學院學報》上開辟“中原學研究專(zhuan) 欄”,在“中原人文社科網”、“社科在線”上不斷組織刊發研究專(zhuan) 題,推出了一大批理論文章,召開了一係列理論研討會(hui) ,做了一係列學術報告、普及講座,組織和推出了若幹部研究專(zhuan) 著,並得到了有關(guan) 省領導的支持和肯定。同時,中原學的研究也在促進著中原曆史文化學科化進程的不斷推開。如近年來鄭州大學設立了“中原曆史文化學科群”,河南大學設立了“黃河文明學科群”,信陽師範學院設立了“炎黃學學科群”,安陽師範學院設立了“甲骨文信息處理學科群”,洛陽的一些高校設立了“河洛學學科群”,全省呈現出“東(dong) 西南北中”五位一體(ti) 的空間研究格局。當前各個(ge) 學科群的研究對象也已基本定位,均以“黃河文化”和“中原曆史文化”為(wei) 研究主脈絡,並逐漸向著中原學學科群的方向邁進。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ge) 過程。當前的中原學研究,還處於(yu) 由最初的提出、探索,到進一步的推進、發展之中,離係統化、體(ti) 係化、學科化的差距還比較大。如果今後中原學要想真正形成為(wei) 一門“學”並成為(wei) “顯學”,就必須構建起自己獨特的學科體(ti) 係、研究體(ti) 係、支撐體(ti) 係、地域體(ti) 係,形成特有的研究對象、理論方法,推出一批研究大家,形成一個(ge) 理論體(ti) 係、研究學派,從(cong) 而實現研究的係統化推進、立體(ti) 式發展。有鑒於(yu) 此,本文認為(wei) :
1、對當前的中原學研究思路,需作認真的梳理和推敲,使之進一步條理化、學理化、規範化,向一個(ge) 成熟的“學”的方向發展。如果形不成“學”的體(ti) 係,走的不是“學”的理路,那麽(me) 中原學就恐怕在學界難以得到廣泛認同,今後要想有大的發展是很困難的。
2、對當前的中原學研究結構,要進一步的發展完善,使其更科學、更合理、更係統。要進一步明確中原學的核心層、緊密層、外圍層、相關(guan) 層,使之定位準確,邏輯嚴(yan) 密,層次清晰。
3、要進一步總結界定出一個(ge) 合理的中原學研究範疇,包括地域的,學科的,曆史的,現代的,文化的,綜合的,等等。不要過小,也不要過大。要體(ti) 現中原學的獨特性、價(jia) 值性、時代性特征,不要硬貼,不要拚湊,要切中肯綮。
4、要厘清中原學的“四梁八柱”到底是啥?厘清中原學與(yu) 中原文化的關(guan) 係,中原學與(yu) 中原大地曆史上的經學、子學、佛學、理學的關(guan) 係,中原學與(yu) 洛陽學、炎黃學、黃河學等的關(guan) 係,中原學與(yu) 區域發展學的關(guan) 係,等等,明確其概念、範疇、主要框架、學科定位,形成一個(ge) 科學的學說和學科體(ti) 係。
深入推進中原學研究,在指導思想上,要堅持與(yu) 河南文化強省和文旅文創融合戰略相聯係,與(yu) 華夏曆史文明傳(chuan) 承創新區建設相聯係,突出反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的精神和要求。要從(cong) 全球大視野角度觀察中原發展的規律性東(dong) 西,探索、破解中原學研究的學術難點、理論熱點、對策焦點,努力推動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精神傳(chuan) 承創新。在地域範圍上,要堅持以中原地域、中原文化研究為(wei) 己任、為(wei) 重心,範圍上應以廣義(yi) 的中原為(wei) 基礎,以狹義(yi) 的中原為(wei) 核心。在研究內(nei) 容上,要以河南曆史文化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為(wei) 基礎,以傳(chuan) 統思想文化為(wei) 重點,著力聚焦黨(dang) 和政府關(guan) 心的、人民群眾(zhong) 關(guan) 注的、社會(hui) 迫切需要破解的重大現實問題;應立足文化,兼及人文社會(hui) 科學,著力文化精神傳(chuan) 承創新,加強國際傳(chuan) 播能力建設,講好出彩河南故事和中國夢故事。在研究方法上,既要追溯學術之源,也要關(guan) 注當前和未來的現實需要;既要按照曆史、經濟、文化、生態等學科去研究,也要實行跨學科研究;既要注重對自己腳下這一方土地的研究,也要重視抬起頭來看周圍、看全國、看世界,樹立全局思維、係統思維。在研究重點上,要著力瞄準中原地區的優(you) 勢領域,多下苦功夫、大功夫,通過深入係統的研究,推出一批高質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從(cong) 而奠定河南在全國的獨特地位,打造全國文化高地。總之,要著力推進中原學研究的係統化發展,構建起科學的學科體(ti) 係、研究體(ti) 係、支撐體(ti) 係、地域體(ti) 係,推出一批研究大家,形成一個(ge) 理論體(ti) 係,從(cong) 而做到體(ti) 係化推進,統籌化發展,立體(ti) 化普及,使它的發展由原來的自發式轉變到組織化,加速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二、營造良好和濃厚的社會(hui) 氛圍
中原學的研究,當前仍處於(yu) 初期階段,要想取得較快的發展,為(wei) 其營造良好的社會(hui) 氛圍必不可少。
第一,要努力爭(zheng) 得領導的進一步支持。中原學的研究進程,與(yu) 河南在華夏曆史文明傳(chuan) 承創新中的貢獻密切相關(guan) ,與(yu) 河南文化強省和文旅文創融合戰略的深入實施密切相關(guan) ,與(yu) 中原文化的繁榮發展密切相關(guan) 。然而,當前中原學的發展問題,還未見諸於(yu) 省裏的有關(guan) 文件和規劃之中,也沒有相關(guan) 領導的講話要求,這對於(yu) 深入推進中原學的發展是很不夠的。今後應通過各種途徑,利用各種機會(hui) ,努力爭(zheng) 得有關(guan) 領導部門對中原學研究工作的了解和支持,爭(zheng) 取能夠在省裏相關(guan) 的思想文化發展規劃中體(ti) 現出來,在有關(guan) 領導的講話中反映出來,在相關(guan) 的政策支持中體(ti) 現出來,使中原學的研究納入省裏推動思想文化發展的重要議事日程。
第二,要進一步推動學界的研究。當前中原學在學界的研究還比較有限,人員還比較少,活動也不夠多,激勵機製還沒有建立,研究的濃厚氛圍尚未形成。今後應進一步推動發展,應有較大、較硬的措施推出。譬如,能否納入省裏的社科規劃項目,申報全國的社科規劃項目,進入各級社科聯的調研課題征集項目,支持在有關(guan) 評獎活動中予以傾(qing) 斜等;要組織編輯出版《中原學研究文集》,編寫(xie) 出版《中原學概論》,在相關(guan) 高校推動“中原學”研究基地建設,召開全國性中原學研討會(hui) ,成立“全國地方學研究聯盟”,加強全國同行的交流互鑒,激發學界的研究熱情和積極性。
第三,要積極推進中原學的課堂講授。結合實施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按照河南省教育廳印發的《河南省優(you) 勢特色學科建設工程實施方案》精神,編寫(xie) 《中原學慕課》教材,推動中原學進課堂,進行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yi) 教育。
第四,要努力推動地方文化研究的全省呼應。河南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從(cong) 夏朝到宋金時期的三千多年間,這裏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先後有二百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yu) 此,不僅(jin) 全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其四,而且春秋戰國的宋、衛、韓、魏、陳、蔡六國國都在河南境內(nei) ,自東(dong) 漢至金這裏還先後有十二個(ge) 朝代建都,所以河南到處都有故事,到處都是文化,同時河南一些地方的曆史文化研究之風也非常興(xing) 盛,如各地對古都學、老子學、莊子學、周易學、墨學、宋學、理學等的研究成果十分豐(feng) 碩。我們(men) 應推動洛陽、開封、鄭州、南陽、安陽、商丘等地的地方文化和地方學研究,並將其納入中原學研究體(ti) 係,形成中原學的地域支撐和配合體(ti) 係,做到省級層麵與(yu) 地市級層麵的相互呼應、協同作戰。
第五,要建立立體(ti) 的支撐網絡平台。加強中原學研究,構築與(yu) 之相聯係的媒體(ti) 平台不可或缺。要繼續發揮原來已開辟“中原學研究”專(zhuan) 欄專(zhuan) 題刊物的作用,使專(zhuan) 家學者的研究成果能得以及時刊發,調動社科理論工作者的研究積極性。同時還要進一步組織、動員、號召新的更多的媒體(ti) 尤其是重要期刊開辟中原學研究專(zhuan) 欄專(zhuan) 題,如曆史文化研究方麵的,中文核心期刊方麵的,CSSCI來源期刊方麵的,大學學報方麵的,以及全省重要的門戶網站,國內(nei) 知名網站的河南平台等等,形成立體(ti) 化、多層次的中原學宣傳(chuan) 網絡平台,在社會(hui) 上營造濃厚的研究宣傳(chuan) 氛圍。
三、實現研究的重點突破
加強中原學研究,既要全麵推進,又要重點突破。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上,有一大批享譽全國、震驚世界的曆史文化資源。譬如:
黃河文化。這是誕生於(yu) 黃河流域,經過五千多年沉澱,包含自然與(yu) 人文、精神與(yu) 科技、經濟與(yu) 文化、科學與(yu) 藝術、價(jia) 值與(yu) 風俗、曆史與(yu) 地理等相互融合,擁有得天獨厚資源優(you) 勢的多層次、多維度文化共同體(ti) ,是中國的主體(ti) 文化、民族文化,在中國曆史、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極為(wei) 重要的地位。而河南地處黃河領域中下遊,是黃河文化的主要發源地和文明核心區,誕生在這裏的中原文化,與(yu) 黃河文化相生相長、互為(wei) 依存,共同構成了中國作為(wei) 文明型國家的內(nei) 在依據。加強黃河文化研究,是實施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需要,也是中原學研究的應有之義(yi) 、核心內(nei) 涵和重點領域,社科理論界要集中力量加強研究,努力推出一係列突破性、標誌性的成果,從(cong) 而完成黨(dang) 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要求和任務。
河洛文化。這是以中原的河洛地區“河圖洛書(shu) ”為(wei) 標誌的一種元典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曙光和源頭。《易·係辭傳(chuan) 》曰:“河出圖,洛出書(shu) ,聖人則之。”在河洛文化圈內(nei) ,不僅(jin) 有豐(feng) 富的五帝傳(chuan) 說和遺跡,而且還有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國都,以及諸多諸侯國的都城。現在到我國南方如福建、廣東(dong) ,以至到台灣、東(dong) 南亞(ya) 甚至到世界各地的華人圈中,一提起河南的河洛地區人們(men) 就有了共同語言,有很多人稱自己的老家在河南,自己是“河洛郎”。所以河洛文化又是中原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核心,具有重大的研究價(jia) 值。
黃帝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文化、龍文化。黃帝因戰炎帝、擒蚩尤、結聯盟、統一中原,被擁為(wei) 天下共主,具有開曆史先河、創中華文化之功,因而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和中華文化的符號。當年黃帝及其部族的統治區域和活動範圍主要集中在以中原地區為(wei) 核心的黃河流域,開展中原學研究,應把黃帝文化研究作為(wei) 極為(wei) 重要的內(nei) 容,通過研究,用黃帝文化資源整合推進黃河流域文化建設和文旅發展。
夏文化。這是中國曆史和考古學界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重大關(guan) 鍵問題,也是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的重要任務。在經典曆史文獻《尚書(shu) 》和《史記》等的記載中,夏文化的核心就在中原。在近百年的考古探索中,偃師二裏頭遺址和鞏義(yi) 雙槐樹遺址考古成果都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成就,其文化遺存應是夏文化的典型代表。與(yu) 此密切相關(guan) 的是,史學界一直以來提出的人類文明“黃河流域中心論”和“中原中心論”的觀點便是無法動搖的。因為(wei) ,雙槐樹遺址作為(wei) 距今5300年前後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遺址,是迄今為(wei) 止在黃河流域發現的規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質的中心聚落,是“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被史學界譽為(wei) 黃河文化之根、華夏文明之魂。偃師二裏頭都邑文化遺址表明,當時的社會(hui) 已由“滿天星鬥”式的部落並存時代,進入到“月明星稀”式的廣域王權國家。即由之前的多元邦國文明走向一體(ti) 化的王朝文明,這裏堪稱是“最早的中國”,亦是華夏文明的主流。但是,夏文化的研究至今爭(zheng) 議還很大,今後如何界定,還需要理論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子學文化。這是春秋戰國時期最著名的諸子百家爭(zheng) 鳴論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方麵的文化,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東(dong) 周以後,由於(yu) 國家政治的緣故,中國進入了一個(ge) 思想極為(wei) 解放的時代,中原地區先後出現了以老、莊為(wei) 代表的“道家”;以墨翟為(wei) 代表的“墨家”;以鄧析、惠施為(wei) 代表的“名家”;以李悝、商鞅、韓非、李斯為(wei) 代表的“法家”;以吳起、尉繚等為(wei) 代表的“兵家”;以蘇秦、張儀(yi) 為(wei) 代表的“縱橫家”;以呂不韋為(wei) 代表的“雜家”等等。即使生於(yu) 齊魯大地的“儒家”孔子,其曾祖也是河南宋國人。當時孔子周遊的列國,其實都在中原大地上,這裏也留下了他的很多故事,如“匡地之圍”“子見南子”“困於(yu) 陳蔡”“葉公問政”等等。中華文化中的諸多元典都出現在這一時期,都源自於(yu) 這些子學家們(men) 身上,所以子學文化研究在中原學中至關(guan) 重要。
其他還有:殷商文化,漢文化,宋文化,周易文化,漢字文化,姓氏文化,古都文化,少林武術文化,太極文化等等,這些文化無不具有震古爍今、標定時代的巨大影響和作用。它們(men) 都是中原學需要大力研究和重點突破的領域,如果我們(men) 在這些方麵有了重大進展,它不但有全國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而且會(hui) 有世界的影響和意義(yi) 。
四、樹立研究的現代視野和理念
由於(yu) 中原文化與(yu) 中華文化的特殊關(guan) 係,曾經誕生過古代四大發明的中原大地,在這裏產(chan) 生的中原文化並非簡單的河南地域文化;以中原文化為(wei) 主要研究背景的中原學,也並非簡單的河南地方學。它是一個(ge) 獨特的學術概念,既有源的特征,又有流的內(nei) 涵;既是中華文化的“根幹”和“大本源”,又是其發展的“枝葉”與(yu) 流變,具有凝聚和輻射的雙重屬性。因此,中原學的研究不僅(jin) 要麵向河南,還要麵向全國、麵向世界,注重國際傳(chuan) 播;不僅(jin) 要回顧以往,更要麵向未來、麵向人類的整體(ti) 發展,為(wei)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貢獻思想文化資源和智慧。
首先,要從(cong) 講好出彩河南故事的視角推進中原學研究。曆史上,三皇五帝起於(yu) 中原,文明源頭發自中原,萬(wan) 姓之根始於(yu) 中原,帝都之鄉(xiang) 聖賢居所定於(yu) 中原。正所謂:“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得中原者得天下”。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河南就是中國的縮影。認識曆史上的中國和現今的中國,認識發達的中國和發展中的中國,都需要深刻了解河南,全麵認識河南,這也是中原學的一項重大使命。其實,文化從(cong) 來就是一條不斷流淌的河流,匯聚了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發源的各種支流或水源,不斷奔騰,匯流入海,而傳(chuan) 統文化就是我們(men) 河流的源頭。因而,“傳(chuan) 統”與(yu) “現代”不是截然對立的兩(liang) 個(ge) 概念,現代可以適應傳(chuan) 統,傳(chuan) 統也可以在現代中得到傳(chuan) 承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河南依托豐(feng) 厚曆史文化資源,組織開展了一係列具有重大全國和世界影響的文化尋根和商貿活動,如新鄭黃帝故裏拜祖大典,登封國際少林武術節,洛陽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hui) ,商丘國際華商節,安陽海峽兩(liang) 岸周易文化論壇,鹿邑老子文化論壇,民權莊子文化高層論壇,嵩縣二程理學高層論壇,焦作太極拳傳(chuan) 承發展大會(hui) 等等,都吸引了海內(nei) 外一大批華人華僑(qiao) 、專(zhuan) 家學者和國際友人尋根祭祖、學術研討、文化交流、商貿合作。通過這樣的平台,推動了河南與(yu) 世界及港澳台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與(yu) 合作,加強了海峽兩(liang) 岸民間往來,為(wei) 促進民族複興(xing) 發揮了良好作用。而在這些活動中,中原學都是可以大展拳腳、大有作為(wei) 的,我們(men) 學界要樹立現代的、宏大的視角和嶄新的理念,通過深入係統的研究,大力講好河南深邃的曆史故事,講好當代出彩的故事,為(wei) 新時代河南錨定“兩(liang) 個(ge) 確保”,推動高質量建設現代化、高水平實現現代化,在中部崛起中奮勇爭(zheng) 先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持。
其次,要從(cong) 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的視角推進中原學研究。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強調講故事是國際傳(chuan) 播的最佳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包括講好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故事,講好中國夢的故事,講好中華優(you) 秀文化的故事等等。講好中國故事,在中原文化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深厚資源,如愚公移山、精衛填海、誇父逐日、禹開龍門、文王演易、莊王問鼎、百家爭(zheng) 鳴、楚漢相爭(zheng) 、竹林七賢、程門立雪、嶽飛抗金等,以及現代的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大別山精神、南水北調精神等,可謂豐(feng) 富多彩,個(ge) 個(ge) 引人入勝。中原學的研究,就要深入挖掘曆史上中原文化和中華文化的精髓,全麵介紹當代中原文化和中華文化的創新發展與(yu) 良好風貌,介紹河南人民和中國人民依靠勤勞、勇敢、智慧,開創美好家園,培育優(you) 秀文化的動人故事,展示當代河南人和中國人的良好道德情操、樸素生活理念、寬厚包容品質,在世界上把我們(men) 發展進步的主流展示好,把蓬勃向上的風貌展示好。
再次,要從(cong)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視角推進中原學研究。2013年8月1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全國宣傳(chuan) 思想工作會(hui) 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講清楚每個(ge) 國家和民族的曆史傳(chuan) 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feng) 厚滋養(yang) ;講清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ou) 勢,是我們(men) 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植根於(yu) 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曆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這“四個(ge) 講清楚”,既為(wei)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指明了方向,也為(wei) 中原學探索傳(chuan) 承中原曆史文化新路徑指明了方向。中原文化中蘊含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yi) 、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華,蘊含著和平、發展、公平、正義(yi) 、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中原學的文化使命,就是要通過對中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堅持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運用馬克思主義(yi) 的科學真理力量,激活、釋放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所蘊藏的巨大能量,講清楚新時代中國價(jia) 值,講清楚如何構建有引領力和凝聚力的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講清楚如何構築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深刻揭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價(jia) 值體(ti) 係、民族基因、精神世界、思想方式、行為(wei) 方式,引導人們(men) 牢固樹立和切實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從(cong) 而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既保持我們(men) 的民族文化底色,守住民族精神陣地,又積極參與(yu) 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為(wei) 世界文明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
最後,要從(cong) 加強國際傳(chuan) 播能力建設視角推進中原學研究。新形勢下加強國際傳(chuan) 播工作、提升國際傳(chuan) 播能力建設已經列入黨(dang) 和國家工作議程,受到高度重視。2021年5月3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對新時代中國國際傳(chuan) 播新任務、新戰略、新路徑、新理路、新效能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ti) 、全麵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chuan) 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中原學作為(wei) 當代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在為(wei) 我國的國際傳(chuan) 播工作和國際傳(chuan) 播能力的提升作出應有的貢獻。推進中原學研究,要強化新時代中原文化國際傳(chuan) 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建立新的傳(chuan) 播體(ti) 係,明確新的傳(chuan) 播內(nei) 容,豐(feng) 富新的傳(chuan) 播手段,建構起中原學研究的新範式、新路徑,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要堅持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充分而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後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使世界更好地認識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正在和平崛起的強大中國。要知道,曆史上中華文化也包括中原文化在世界上尤其是亞(ya) 洲國家是曾經產(chan) 生過重大影響的,有一大批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曆史文化名人,如孔子、老子、莊子、墨子、玄奘、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二程等等。其中,誕生於(yu) 洛陽的二程理學就曾在周邊國家的漢文化圈,包括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廣泛傳(chuan) 播,形成的學派、學說影響深遠。如生活於(yu) 十八世紀的越南著名曆史文化名人黎貴惇的學術思想和成就,就是在對中國宋明理學思想吸收後才形成的,他運用這種思想方法去探索“象形”,考究“三才”,以求格物致知,體(ti) 會(hui) 道仁精微,在此基礎上建構起了他的宇宙觀和理氣觀。其實,在西方近五百年來的全球化走到盡頭的時候,中國依據自己獨特的曆史文化底蘊,為(wei) 新時代的全球化貢獻出了中國方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這與(yu) 西方的工業(ye) 現代化國家概念大異其趣,它秉持的理念是合作、互利、共贏,這不僅(jin) 得到了聯合國的高度認可,而且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歡迎,是一種偉(wei) 大的中國智慧。在這方麵,中原學還要進一步加大挖掘、研究、宣傳(chuan) 、推介的力度,讓古老的東(dong) 方智慧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燦爛的光彩,讓中國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共同富裕的故事,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的故事,傳(chuan) 播到世界各地,響徹中國的聲音。惟有如此,中原學才能站在時代的前沿,負起應有的使命。
作者簡介:王喜成(1960—),男,河南葉縣人,研究員,特聘教授,主要從(cong) 事思想文化、社科理論研究;王笑楠(1986—),女,河南鄭州人,中國電影資料館博士後,主要從(cong) 事影視文化傳(chuan) 播研究。
文章來源:《黃河科技學院學報》2022年第6期
審核:宋淑芳 張柏林
編輯:幹夢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