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於(yu) 中原大地的中原學,以曆史文化與(yu) 現代文明相輝映的中原為(wei) 研究對象,致力於(yu) 構建體(ti) 現鮮明河南元素的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自主知識體(ti) 係。
把握中原學的內(nei) 涵
從(cong) 本質上講,中原學是文化發展哲學;從(cong) 定位與(yu) 追求上看,中原學是尋根溯源之學、崛起出彩之學、文明互鑒之學。
從(cong) 文化維度看,中原學是揭示中原文化發展規律的文化發展哲學。文化的發展不是任意的、雜亂(luan) 無章的,而是有其內(nei) 在的規律性。中原大地,曆史悠久燦爛,文化底蘊深厚。正所謂“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liang) 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學術是文化的靈魂。要積極推進具有中原文化特質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形成曆史文明與(yu) 現代文明相融、精神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並進的文化發展哲學。我們(men) 對中原應該有學、中原必須有學的信念應愈加強烈、愈發堅定,持續推動中原學研究。
從(cong) 曆史維度看,中原學是探問中華文明根脈源頭的尋根溯源之學。中原地區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主根主脈。考古發現表明,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及多元一體(ti) 格局形成和發展過程的中心地區。如,在距今5300年前後,以鞏義(yi) 雙槐樹遺址為(wei) 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相當於(yu) 黃帝時代在中原地區活動的中心聚落,被稱為(wei) “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如果把中原學比喻為(wei) 一條河,就要研究中華文明之源、之脈、之魂;如果把中原學比喻為(wei) 一棵樹,就要研究中華文明之根、之幹、之體(ti) ;如果把中原學比喻為(wei) 一個(ge) 有機生命體(ti) ,就要研究中華文明之形、之神、之彩。
從(cong) 現實維度看,中原學是賦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的崛起出彩之學。中原崛起,出彩河南,是當代中原的實踐主題和鮮明標識。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親(qin) 臨(lin) 中原大地,強調河南在中華文明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需要中原更加出彩,要求河南在中部地區崛起中奮勇爭(zheng) 先,譜寫(xie) 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li) 篇章。新征程上,我們(men) 要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為(wei) 河南擘畫的宏偉(wei) 藍圖變成美好現實,中原學必須聚焦“兩(liang) 高四著力”,深入研究“出彩河南”的全局性、根本性、戰略性問題,為(wei) 譜寫(xie) 中原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提供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
從(cong) 時代維度看,中原學是促進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文明互鑒之學。文明交流互鑒是各種文明永葆生機的底層邏輯。無論是尋根溯源的曆史中原之學,還是崛起出彩的當代中原之學,在學術立場和價(jia) 值追求上,都自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以人類文明大視野審視中原的曆史、現在與(yu) 未來,始終“向著人類最先進的方麵注目,向著人類精神世界的最深處探尋”,參與(yu) “世界性的百家爭(zheng) 鳴”。例如,“老家河南”聚焦禮樂(le) 文明和禮法文明,重點研究“中華之道”;“出彩河南”聚焦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和人類文明新形態,重在研究“中國之路”。
中原學研究漸入佳境
我們(men) 堅持以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為(wei) 指導,聚焦中原學研究,持續推進有組織的科研,中原學研究總體(ti) 上呈現蓄勢向好、穩步前行的發展態勢。
研究成果出新出彩。聚焦理論熱點,推出《“福”說——中華傳(chuan) 統福文化及其新時代價(jia) 值》《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人類文明新形態》等理論成果。服務中心大局,推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河南實踐》《中原再出發——錨定兩(liang) 個(ge) 確保 實施十大戰略研究》等谘政成果。推進學科建設,出版70餘(yu) 萬(wan) 字的《中原學概論》。
研討交流有聲有色。麵向省內(nei) 外專(zhuan) 家學者,組織舉(ju) 辦係列研討活動,廣泛凝聚學科發展共識。積極融入國家戰略,中原學亮相“文明交流互鑒與(yu) 世界中國學發展”“講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加快構建新時代中國學”等以世界中國學、新時代中國學為(wei) 主題的全國性高層次學術交流活動,講好中原學故事,發出中原學聲音。
轉化傳(chuan) 播可圈可點。依托多個(ge) 平台,通過多種傳(chuan) 播方式,推動中原學研究成果的轉化與(yu) 傳(chuan) 播。如,聯合打造“@中原大講堂”微博賬號,聚焦“行走河南·讀懂中國”,策劃推出“行走中原,孔子周遊列國那些事”“中國文字”“黃帝六講”等係列視頻進網絡。發揮新媒體(ti) 平台作用,開通運營中原學微信公眾(zhong) 號。中原學進入部分高校進課堂,教學效果反響良好。
平台項目聚智聚力。堅持平台賦能,指導、推動有關(guan) 高校成立20餘(yu) 家相關(guan) 研究平台或研究基地,凝聚一批專(zhuan) 家團隊力量。堅持項目引領,推動中原學研究列入河南興(xing) 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專(zhuan) 項項目、河南省社科聯年度調研課題,引導社科工作者開展有針對性研究。如完成“中原子學研究”“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河南實踐研究”等多項重點課題。
進一步深化中原學研究
十年鑄一學。如今,中原學寫(xie) 入《河南省“十四五”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規劃》,《中國大百科全書(shu) 》第三版“黃河文化”專(zhuan) 題收錄“中原學”詞條。中原學正處於(yu) 從(cong) “築基”向“立梁”跨越的關(guan) 鍵階段。中原學研究無論是理論層麵還是實踐層麵,都亟須更加深入。
從(cong) 理論層麵,聚焦構建融通中外的中原學研究範式和分析框架,深入研究中原學重大基礎理論問題,努力形成中原學不忘本來、麵向未來的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和話語體(ti) 係。如出版《中原學通論》。
從(cong) 實踐層麵,聚焦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南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關(guan) 於(yu) 河南工作的重要論述,圍繞全麵落實黨(dang) 中央關(guan) 於(yu) 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戰略部署,深入研究“兩(liang) 高四著力”相關(guan) 重要課題,為(wei) 奮力譜寫(xie) 中原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貢獻智慧。
此外,我們(men) 還將積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建設中原學數字研究實驗室;推動成立河南省中原學研究會(hui) ,打造學術共同體(ti) ,以及積極參與(yu) 國內(nei) 外學術交流,努力開啟中原學研究的新局麵。
(作者係河南省社科聯黨(dang) 組書(shu) 記、主席)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
統籌:宋鴻博
審核:張柏林
責編:倪 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