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代文宗——韓愈

  2018-12-18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孟州)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

生平

他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shu) 經世之誌。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25~35歲,他先中進士,三試博學鴻詞科不成,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liang) 節度使幕府任職。後回京任四門博士。36~49歲,任監察禦史,因上書(shu) 論天旱人饑狀,請減免賦稅,貶陽山令。憲宗時北歸,為(wei) 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誌。50~57歲,先從(cong) 裴度征吳元濟,後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曆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上較有作為(wei) 。

思想

思想淵源於(yu) 儒家,但亦有離經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統自居,反對佛教的清淨寂滅、神權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讚孟子辟排楊朱、墨子,認為(wei) 楊、墨偏廢正道,卻又主張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貴王道,賤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擊二王集團的改革,但在反對藩鎮割據、宦官專(zhuan) 權等主要問題上,與(yu) 二王的主張並無二致。這些複雜矛盾的現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文學主張與(yu) 創作

創作理論上:他認為(wei) 道(即仁義(yi) )是目的和內(nei) 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為(wei) 主。提倡學習(xi) 先秦兩(liang) 漢古文,並博取兼資莊周、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諸家作品。主張學古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堅持"詞必己出"、"陳言務去"。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yang) ,提出養(yang) 氣論,"氣盛則言之短長與(yu) 聲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書(shu) 》)。提出"不平則鳴"的論點。認為(wei) 作者對現實的不平情緒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風格方麵,他強調"奇",以奇詭為(wei) 善。韓愈的散文、詩歌創作,實現了自己的理論。其賦、詩、論、說、傳(chuan) 、記、頌、讚、書(shu) 、序、哀辭、祭文、碑誌、狀、表、雜文等各種體(ti) 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論說文在韓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中、長篇,有《原道》、《論佛骨表》、《原性》、《師說》等,它們(men) 大都格局嚴(yan) 整,層次分明。嘲諷社會(hui) 現狀的雜文,短篇如《雜說》、《獲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遠;長篇如《送窮文》、《進學解》,運用問答形式,筆觸幽默,構思奇特,鋒芒畢露。論述文學思想和寫(xie) 作經驗的,體(ti) 裁多樣,文筆多變,形象奇幻,理論精湛。

敘事文在韓文中比重較大。學習(xi) 儒家經書(shu) 的,如《平淮西碑》,用《尚書(shu) 》和《雅》、《頌》體(ti) 裁,篇幅宏大,語句奇重,酣暢淋漓;《畫記》直敘眾(zhong) 多人物,寫(xie) 法脫化於(yu) 《尚書(shu) ·顧命》、《周禮·考工記·梓人職》。繼承《史記》曆史散文傳(chuan) 統的,如名篇《張中丞傳(chuan) 後敘》,融敘事、議論、抒情於(yu) 一爐。學《史記》、《漢書(shu) 》,描繪人物生動奇特而不用議論的,如《試大理評事王君墓誌銘》、《清河張君墓誌銘》等。記文學摯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誌銘》、《南陽樊紹述墓誌銘》、《貞曜先生墓誌銘》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誌銘中,韓愈也有些"諛墓"之作,當時已受譏斥。抒情文中的祭文,一類寫(xie) 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韻常規,如《祭十二郎文》;一類寫(xie) 朋友交誼和患難生活,四言押韻,如《祭河南張員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書(shu) 信如《與(yu) 孟東(dong) 野書(shu) 》、贈序如《送楊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

韓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穎傳(chuan) 》、《石鼎聯句詩序》之類,完全出於(yu) 虛構,接近傳(chuan) 奇小說。韓愈散文氣勢充沛,縱橫開合,奇偶交錯,巧譬善喻;或詭譎,或嚴(yan) 正,藝術特色多樣化;掃蕩了六朝以來柔靡駢儷(li) 的文風。他善於(yu) 揚棄前人語言,提煉當時的口語,如"蠅營狗苟"(《送窮文》)、"同工異曲"、"俱收並蓄"(《進學解》)等新穎詞語,韓文中較多。他主張"文從(cong) 字順",創造了一種在口語基礎上提煉出來的書(shu) 麵散文語言,擴大了文言文體(ti) 的表達功能。但他也有一種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謂"不可時施,隻以自嬉"(《送窮文》),對後世有一定影響。

韓愈也是詩歌名家,藝術特色以奇特雄偉(wei) 、光怪陸離為(wei) 主。如《陸渾山火和皇甫用其韻》、《月蝕詩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內(nei) 容深刻;《南山詩》、《嶽陽樓別竇司直》、《孟東(dong) 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韓詩在求奇中往往流於(yu) 填砌生字僻語、押險韻。韓愈也有一類樸素無華、本色自然的詩。韓詩古體(ti) 工而近體(ti) 少,但律詩、絕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遷至藍關(guan) 示侄孫湘》、《答張十一功曹》、《題驛梁》,七絕《次潼關(guan) 先寄張十二閣老》、《題楚昭王廟》等。

後人對韓愈評價(jia) 頗高,尊他為(wei) 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韓文與(yu) 杜詩並列,稱為(wei) "杜詩韓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開辟了唐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韓詩力求新奇,重氣勢,有獨創之功。韓愈以文為(wei) 詩,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增強了詩的表達功能,擴大了詩的領域,糾正了大曆(766~780)以來的平庸詩風。但也帶來了講才學、發議論、追求險怪等不良風氣。尤其是以議論為(wei) 詩,甚至通篇議論,把詩歌寫(xie) 成押韻的理論,對宋代以後的詩歌產(chan) 生了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