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

  2018-12-11

/

老子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yi) )。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xiang) 曲仁裏人(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約生活於(yu) 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wei) 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wei) 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wei) 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wei) 道教始祖。

老子主要著作

《道德經》是老子在出函穀關(guan) 前著的五千言的《老子》一書(shu) ,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wei) 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經》分為(wei) 上下兩(liang) 冊(ce) ,共81章,前37章為(wei) 上篇道經,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全書(shu) 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ti) ,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計五千字左右。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wan) 物的演變,以為(wei)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wan) 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樸素的唯物主義(yi) 觀點,《老子》一書(shu) 中還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wei) 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liang) 麵,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此外,書(shu) 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餘(yu) 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yu)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老子經典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wan) 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為(wei) 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wei) 善,斯不善已。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

4、天地不仁,以萬(wan) 物為(wei) 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wei) 芻狗。

5、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6、上善若水。水善利萬(wan) 物而不爭(zheng) ,處眾(zhong) 人之所惡,故幾於(yu) 道。

7、居善地,心善淵,與(yu) 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zheng) ,故無尤。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9、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10、大道廢,有仁義(yi) ;智慧出,有大偽(wei) ;六親(qin) 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luan) ,有忠臣。

11、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yi) ,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wei) 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12、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3、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14、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15、是以聖人抱一為(wei) 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zheng) ,故天下莫能與(yu) 之爭(zheng) 。

16、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17、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9、重為(wei) 輕根,靜為(wei) 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0、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