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前208),字通古,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人。戰國末期政治家和書(shu) 法家。初為(wei) 小郡吏,後師從(cong) 荀卿,學習(xi) 帝王之術。學業(ye) 完成後,他審時度勢,到秦國施展抱負。初為(wei) 呂不韋舍人,後被秦王政(秦始皇)任命為(wei) 長史,繼而拜為(wei) 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由於(yu) 韓國水工鄭國事件,宗室貴族建議逐客,他上《諫逐客書(shu) 》諫阻,被秦王政所采納,不久被任為(wei) 廷尉。他所建議對六國實行各個(ge) 擊破的策略,對秦統一六國,起了很大作用。秦統一六國後,官至丞相。他積極主張廢除分封製,主張焚《詩》《書(shu) 》,禁止私學,實行郡縣製,以加強中央集權製;並以“小篆”為(wei) 標準,整理文字,對我國的文字統一和書(shu) 法藝術均有一定的貢獻。秦始皇巡視病死沙丘(今河北省廣宗縣平台村南)後,他為(wei) 保全既得利益,附和趙高偽(wei) 造遺詔,迫令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wei) 帝。後又為(wei) 趙高誣陷,被腰斬於(yu) 鹹陽市,夷滅三族。
李斯工書(shu) ,善文章。泰山、琅琊等刻石,相傳(chuan) 均為(wei) 其手書(shu) 。著有《諫逐客書(shu) 》《獄中上書(shu) 》等奏文和《倉(cang) 頡篇》(今佚。僅(jin) 有出土漢代殘簡)。其文章多散見於(yu) 《史記》《文選》和《古文苑》中。其為(wei) 文說理透辟,論事周詳,所以魯迅先生說:“由現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漢文學史綱要》)